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1)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崛起大战略的高端论剑,社会焦点热点的思想盛宴。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没落之后,中国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中国文化软实力该如何增强?本书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书中所讨论专题均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难点问题,中央关心,百姓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没落之后,中国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应有怎样的大战略、大视野、大谋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政治改革如何推进,民主的动力在哪里,文化软实力如何增强,民生问题如何有效解决?……

数百位高层领导和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热点、焦点、前沿问题,通过热点探讨、焦点解读、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

目录

“软实力”,“硬形象”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二——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三——区域软实力

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

靠品牌提高“软实力”

大学文化育人与国家软实力提升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

环境文化也是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

我们当怎样传播经典

“国际化表达”带来了什么

国际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表达

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

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

传统与现代文化价值的对立与统一

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及其永恒价值

传统民间祭祀中的文化记忆

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重新梳理传统节日文化脉络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标志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共生

“孝”的现代困境

孝道与感恩文化

传统孝文化的建构与重构

应该肯定“京剧进课堂”的价值导向

汉字“申遗”: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国学热中的“软实力”情结

什么是国学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近代“国学”的“洋”与“土”

国学中的公正价值观

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

国学热的冷思考

国学热:“乍暖”是否“还寒”

国学研究焦点:儒学的价值及其现代化

人文精神的回归与教育的缺失

文化的回归与超越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人文精神的缺失与“经典”的泛滥

为哈“人文精神”大讨论不该忘却

大学:现代文明的轴心

教育不应以精英为本

悟道比求知更重要

缔造和谐“软实力"

论“多元和谐文化观”

“和谐”的传统文化渊源

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几个关系

把握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要求

大众文学与和谐文化的构建

增强和谐文化的精神支撑

和谐文化建设:从传统文化寻求创新动力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基本架构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加强区域和谐文化建设

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

后记

试读章节

“软实力”概念的首创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教授主要在国际政治领域谈论“软实力”,也就是说,他所谓的“软实力”,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也就是国家软实力。

按照我们的理解,硬实力是一种可以直接改变现实的能力。通过发挥这种实力,主体可以消灭博弈对手,或者削弱或解除博弈对手的行动能力,或者改变博弈对手所面对的利益格局,从而达到改变对方行动的目的;而软实力是一种改变博弈对手对现实的感知的能力。它并不改变现实本身,而只是改变了现实在博弈对手眼中的价值,且这同样可以改变对方行动,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文化部原副部长高占祥说:“从本质上说,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身的。”两种观点相互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把握软实力的资源或载体和构成要素——资源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于,人们对常常是根据资源来对要素进行划分的。因此,一种要素就对应一种资源的功能——是理解软实力的重要一环。约瑟夫·奈指出,人们在使用软实力这一概念时,常把软实力与软实力资源或软实力载体相混淆。有人认为,文化具有吸引的能力,所以文化产品就等同于软实力。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占有“能力资源”不等于一定能够取得预想结果,后者还取决于应用“能力资源”时所处的具体环境或所具备的具体条件。把美国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仅仅理解为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和牛仔裤,那实在是对软实力概念的误解、滥用和庸俗化。

在不同时期的著作或者文章中,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资源或载体有着不同的厘定。概括他在1990年发表的“软实力”一文中的观点,可以看到,他认为文化、意识形态、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等构成软实力的载体。在2004年为中文版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一书所写的序言中,他认为:“确立预期的能力往往与无形的实力资源相关,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有道义威信的政策等。”后来,在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世界政治制胜之道》一书以及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再思考”一文中,他明确归纳出了三种主要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学者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2007年,全国政协委员韩方明撰写指出:“坊间一般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严格说来,这种表述是有毛病的,但是,人们仍然不难体会到,“坊间”认为一国的软实力载体是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和外交。

另有观点认为,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认为,软实力分为政治实力和文化实力两个方面,“软实力=政治实力×(1+文化实力)”,“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990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文化实力包括了全民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新闻媒体、电视电影、服装饮食等很多方面。……政治实力包括了领导人意志、社会制度、政治原则、国家战略、决策程序等多方面。”这种观点很容易勾起人们的疑问。例如,实力是有时间性的,所谓“政治实力”和“文化实力”都是相对某一个时间点而言的。如果阎学通的意思是,某一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上,一国的软实力取决于该国在这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上的“政治实力”和“文化实力”,那么,根据该公式,一个没有“政治实力”的主体就没有软实力可言。但是,事实上,已经灭亡的国家或者民族,其文化却可能被继承和发扬,从而影响一个别的国家或者民族。当初,希腊被罗马侵略者消灭,但是,罗马却将希腊文化继承了下来——如果没有罗马的继承,现在的西方世界恐怕就不能说自己的文化源头是希腊文化了。诸如此类的事实说明,文化可以独立产生作用,未必需要政治措施来运用它。实际上,对他国而言,本国文化、价值观、制度、政策等被他们理解并整合进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了,本国的对外软实力就已经形成。这时候,这种整合已经改变了文化接受者的思想观念。它就像一个炸弹,无论本国其后是否采取政治措施,它都会或强烈或微弱地影响他国上下的行为。实际上,这才是符合我们的界定——“改变博弈对手对现实的感知的能力,它并不改变现实本身,却改变了现实在博弈对手眼中的情感价值或者道义价值”——的“软实力”概念。

在《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一——软实力概念》一文已经对中美两国学者对“软实力”概念的界定做出了对比。这种基本范畴上的分歧进一步反映到两国学者对“软实力”资源基础的不同理解之中。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之所以在软实力的载体上出现这样的观念分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待澄清与深化。例如,所谓的“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实际上取决于文化、意识形态、制度、政府架构以及国民素质,以及路线和战略本身等多种要素特定形式的结合,作为一种综合效应,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它本身是无法学习,无法模仿,不能作为榜样的,其他国家充其量只能学习、借鉴影响它的某些要素,比如意识形态、制度、政府架构、路线和发展战略等;而对于本国而言,它也是无法直接予以改进的,人们只能通过调整影响它的因素来间接地提升它。不过,它毕竟具有一种工具性价值。也就是说,如果它是一个容易测定的概念,那么,它倒是可以作为一种衡量这些要素的综合效应的指标。另外,民族的创造力取决于民族文化、制度、政策以及国民素质等要素。国家的凝聚力,归根结底是由文化、政治价值观、政策和制度等多方面要素决定的——正如驻印度使馆公参郑清典在谈论印度的民族凝聚力时所说:“民族凝聚力既属于文化范畴,也属于政治范畴。除文化范畴内的因素外,今天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同样也是与印度政治、经济变迁、与印度进步力量的成长壮大、与印度反帝、反殖的民族斗争及复兴经济争当世界大国等等均是密切相关的。”作为所有国家都追求的一种价值,国家凝聚力的强弱是一种结果,一种表征,是这个国家的多种资源的对内软实力的体现。因此具有增强或者削弱一国政治价值观、发展模式和制度安排等的吸引力的作用,是其他国家选择学习还是排斥该国的标尺之一。就像经济增长速度是一国发展模式的吸引力的关键依据,而它实际上是发展模式选择的结果和反映一样。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意味着,凝聚力倒是可以作为反映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表现的指标来看。当制度、文化、政策、意识形态等这类基础性范畴已经提出时,继续提出上层概念,也就是由基础范畴所决定的概念,是不大妥当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其中很多内容基本上都可以纳入约瑟夫·奈的框架。P24-27

后记

近期来,人民网刊发了一系列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文章,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更加方便广大干部群众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我们将这些文章再加精选,编成本书出版。书中文章的大部分作者我们已经取得联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还有个别作者联系不上,特此表示歉意,希望有关作者给予谅解,并速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见本书版权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软实力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86692
开本 16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1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16-53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