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政治1)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析了构建服务型政府对中国崛起的重要意义与具体的举措,从实践角度对干部选拔机制和反腐败提出了完善措施。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敢于正面分析民主的条件,对民主的分析锐意大胆而不随声附和,指出了传统的西方理论根本无法满足我国的民主诉求,中国的政治进程必须依赖于中国实情,从学理和实践的角度告诫我们,改革开放才是中国崛起的“发动机”,只有坚定不移的依靠改革开放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

内容推荐

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没落之后,中国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我们应有怎样的大战略、大视野、大谋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政治改革如何推进,民主的动力在哪里,软实力如何增强,民生问题如何有效解决?……

数百位高层领导和权威专家,直面中国崛起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热点、焦点、前沿问题,通过热点探讨、焦点解读、高端对话,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在思考中明确战略,在论剑中展示智慧,在对话中寻找思路。

目录

政治是永恒的主题

时代主题的转换与中国发展战略的转变/002

社会主义不是成衣,而必须度身定做/008

政治因素是中国最重要的成功经验/015

从政治软实力看中国的强盛/018

把加强战略思维摆到重要位置/023

行政体制改革:有限?有效?

行政体制改革应有“两个联动”/028

关于“省直管县”的法律制度思考/032

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绩效评估研究/036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041

“补位”与“退位”/044

从“领导重视”到“制度安排”/046

向“服务”转变让人民满意/048

政府的承诺何止千金/051

政府做“减法”的多赢效应/053

“红头文件”不能给民生添麻烦/057

建设一个高效能的服务型政府/059

优化执政文化环境/065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068

公共权力不能向“金钱”低头/071

大部制:走向法治政府的清晰足音

对“大部/1体制”改革的期待/076

如何看待大部制改革/079

政府“大部制”面面观/081

“大部制”尚需“大作为”/086

大部制推动新阶段政府转型/090

如何把准大部制改革的实质/093

要想做好官,先要做好人

“仇和现象”引起热议是件好事/096

选任干部应以德为重/099

德不孤必有邻/101

品行是领导干部的“命/1”/103

领导干部要戒“四躁”/105

从毛泽东让省委书记饿肚皮说起/1 07

仇和为什么会受重用/110

为官为政,衣带渐宽终不悔

民之权,即官之责/11 4

领导干部要有敢于负责的精神/118

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调查意识/120

领导干部要善于“刨根问底”/123

领导干部要“跟得上、拿得下”/125

打基础别怕费工夫/127

“融入”才能“深入”/129

有所畏才能有所为/131

领导干部要少些“官味”/134

领导干部“不发牢骚”为好/136

领导干部岂能“闻过则怒”/139

反腐败要“治”,更要“防”

迎合型干部:干部选拔机制的畸胎/142

官场有禁区 官员有禁忌/148

管好你的“社交圈”/151

“能干事”与“不出事”/154

辩证看待“能官”与“强官”/156

预防官员出轨重在“善治”/160

学习新加坡建设廉政体系/1各3

解放思想不“退休"

解放思想:崛起的必然选择/170

时代需要市场主体和公民思想解放/175

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179

解放思想:新征程的新号角/183

没有哪个字可以替代“放”/186

颠覆我们的思维/188

思想解放应指向哪里/190

改革开放:中国崛起的“发动机”

改革还处在初级阶段/194

中国改革是全面的社会变革/197

解开中国奇迹的智慧钥匙/199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204

以改革气魄开放思维谋求更大发展/211

突出的成就与急需解决的问题/215

公车改革难产的警示/218

改革开放也需要“闯关东”精神/222

2008:改革要在补“短板”上下工夫/225

创新也是一场革命

科学发展与中国铸型/232

实现科学发展须坚持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237

掌握历史“周期律”要靠改革创新/242

关于政府改革创新的几点思考/244

垄断行业改革不能拖/248

“打破垄断”是正确的观点吗/250

深化改革激发了国有企业的内在活力 /253

国企如何塑造国际品牌/259

新国企的统筹与兼顾/264

民主的身份

民主究竟是什么/270

“合法性”遮蔽了什么/284

民主的若干基础条件/290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293

表达权的基本含义/296

公信度取决于民主度/299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303

国家与社会:公民参与的两个层面/312

传统的西方理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民主诉求/316

群众参与的动力何在/319

公民该如何理性表达自身诉求/323

问题与消解: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327

积极引导新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337

民生工程:不能“共享”,靠谁来“共建”

民生,不仅是号召/344

民生,施政之要/346

改进作风情系民生/348

民生与政声的共鸣/351

“民生四度”考问政绩/353

值得叫好的“亏损”/357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359

改善民生推进政府管理创新/364

住有所居是一个渐进的民生目标/367

后记/371

试读章节

从政治软实力看中国的强盛

贾立政

一、寻找中国发展奇迹的动力机制

刚刚开始的2008年,中国有两件事让一些外国人士惊叹不已:因雨雪冰冻灾害滞留在广州火车站最多时高达60多万返乡过年的旅客,在一天多时间内神速般转移;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的8万张固定座椅神速般安装完毕。

是什么力量让数十万归心似箭的人群平安转移?是什么力量让安装难度很大的8万张固定座椅,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顺利安装到位?

答案是——政治软实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为组织者的政府拥有的强大凝聚力和号召力,以及作为被组织者的广大群众因对政府的高度信赖而产生的巨大向心力。这就是政治的力量,是成就“中国奇迹”的政治软实力。

寻找中国发展奇迹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国30年经济社会高速增长的深层原因,不能忽视这个与市场力量始终如影相随的、强大的政治软实力。中国的硬实力的发展有目共睹,软实力的建设与成就同样不可忽视。

二、为什么政治软实力具有强大的能量

软实力的概念延生于国际关系领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意指一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因素获得影响力的能力。他主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是在国家实力中有形的国际要素,可以量化和测量;软实力是在国家实力中无形的精神要素,包括政府效能、社会政治职能、国家领导人素质、政府的国际信誉和外交质量、文化因素。

我们认为,软实力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细分。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成“文化软实力”,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原则、政治价值观、国家战略、对外政策、领袖意志的号召力、影响力则构成“政治软实力”。

为什么政治软实力具有强大的能量?这与它的特点与作用机理紧密相关。

首先,政治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与传播性。它可以跨越地域、领域、人群及层级发挥影响力。一声令下,影响力便迅速传播、快速扩散,迅速产生效能。

其次,政治软实力具有强大的集结与整合功能。它依托强大的国家机器,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和政治组织,产生了仅靠物质手段、市场手段等所无法企及的力量,以及由这一力量鼓舞所产生的行动结果。它对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进行集结、整合,从而达到放大的功能;又可以对发展中的危机等负面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达到减轻与消除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国家对其全部资源的操作能力。

第三,政治软实力资源稀缺,主体唯一,不可或缺。它是国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备但不是唯一的条件,居于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它的组织者是政党、政府,它让被组织者自愿接受、自愿支持、自愿遵从、自愿遵守,从而形成一种合力。

第四,政治软实力是“软”性的号召力、影响力,但又具有刚性的力量。政治软实力的“软”是相对的,称之“软实力”,是因为它是隐性的、潜移默化,其实在很多方面它比硬实力更具“刚性”,触摸不到,但却可以明确感知。

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是时代赋予中国的两大课题。为此,就必须组织动员全民力量朝着共同目标前进。可是,如何在基础薄弱的东方大国实现经济追赶?如何凝聚13亿多人民的共同意志?如何让一个拥有7300多万成员的政党永葆生机活力?所有这些都考验着中国政治。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政治软实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国政治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将全党和全国人民凝聚在一面旗帜之下,催生了亿万民众的创造活力,最终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

其实,类似本文开头提到的事例在中国数不胜数,但在一般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可能很难办到。这是我国根本制度优越性所在,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精力解决大问题,一心一意谋发展。应该看到,这种政治软实力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思想的凝聚、理论的感召。

三、什么居于政治软实力的核心地位

在政治软实力当中,什么居于核心地位并构成其根本的支撑?对此问题,见仁见智,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我们认为,在当代中国,政治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构成中国政治软实力的坚实内核。这是中国强盛的基本依归,中国奇迹的答案就在这里。

理论通过对规律的把握解决根本性问题。只有从理论上深刻认知,才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把握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的总命题。在这个总命题之下,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与突破都事关中国的前途命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的问题,为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思想理论的创新打开了空间;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路线,规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升华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明确了什么是我们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改革发展指明了道路、途径和方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问题;科学发展观,集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大成,解决了如何实现我国发展的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问题,以及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和谐社会理论,解决了为顺利推进改革发展,需要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内外环境的问题。

提出这些理论,把握这些规律,就为决策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归根结底,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奇迹,靠的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发展中逐步被总结出来的,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对于这些认识和理论倍感亲切,这种思想认同也是政治软实力的具体体现。

中国探索出这些创新的理论,首先得益于有一个优秀的政治主体——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决定了她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决定了她的先进性,决定了她敢于面对过去的不成熟和错误,敢于承担历史使命,让国家富强,敢于探出一条新路来,让人民富裕。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思想集成,它在武装群众、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巨大优势,从而成为我国政治软实力的坚实内核。

这里所展现出的政治软实力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同时也越来越展现出其普世价值。它回答了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走一个什么样的线路图,追求何种社会状态的历史性难题,回应了当今世界提出的诸多挑战,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世界社会主义受挫、国际共运陷入低谷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则展现出了新的生机。  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发展奇迹就不难理解了。这一理论表现出的中国智慧也是继续前进的思想基础,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同时应该看到,政治软实力还需要继续提高,这是因为在前行道路上还面对诸多艰难课题,包括建设新型民主政治,推进传统社会转型,促进文化发展等。可以预见,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伴随着理论的丰富发展,也意味着中国政治软实力不断提高。发展出超越西方霸权思想、引领人类文明方向的新型政治软实力,不仅是中国人的意愿,也是世界对中国的期待。

P18-22

后记

近期来,人民网刊发了一系列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文章,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更加方便广大干部群众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我们将这些文章再加精选,编成本书出版。书中文章的大部分作者我们已经取得联系,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中还有个别作者联系不上,特此表示歉意,希望有关作者给予谅解,并速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见本书版权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政治1)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86661
开本 16开
页数 3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7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