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震撼(战地手记5·12汶川大地震备忘)
内容
试读章节

老林(摄影林宏)是我的老搭档。这个老有两层意味,第一是他的年龄和资历,是我的老大哥;第二是他和我合作的次数最多,是我的老搭档。

老林在我的印象里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不过颇为擅长冷幽默,经典语录颇多,譬如到了拍摄现场把机器架好以后冷不了的问一句:咱们今天拍什么?

合作的多了,彼此也就熟悉了,也就不再害怕他的冷幽默。老林参加工作的时间比我的岁数还长,他的经验和敬业一直是我信赖的法宝。有他在,心里总会有底一些。老林同志只要决定去做的事情,也几乎不用再费心。

只是这一次合作去北川拍摄,我却足足为他担了三次心。

去北川之前因为担心老林的身体,几乎没有想到叫他。只是鹿敏告诉我,老林早巳给她打了电话,主动请缨。和他联系了之后,果然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我们就匆匆忙忙地赶往了重庆。

从重庆到北川的路上,和老林有过几次简短的谈话。原本是想告诉他这次拍摄和以往不同,可能有风险,还有可能看到的情景会超过我们的想象。不过想想老林同志早巳身经百战,又害怕自己多余。所以只是略微提了几句,老林一如我想象的那样,表情淡然,我着实定了定心。

5月14日下午,我们赶到北川城外。我和老林还有另外一名摄像朱永琪兵分三路进入北川。出发前约好8点回到车上,然后给老林找了辆老乡的摩托车,他第一个冲了进去。等到晚上8点左右,我和另外一名摄像分别回到了集合地点,老林还是音讯全无。

司机一直在催促,暗淡无光的山路也让人心里发毛。我第一次为老林同志着急,心想这老同志怎么搞的,他到底去了哪里,会不会出事,他怎么还不回来。

等到差不多10点,我们决定先回去,然后再想办法打探老林的消息。回去的路上终于想办法找到了他,他说自己刚刚拍完,一会儿自己回来。我安了心却窝着火,足足几个小时心都在嗓子眼吊着。

回到住处,又等到12点多,老林终于回来了。他先大口吃掉了留给他的冷面条,嚷着饿坏了。我在一旁陪着他,得问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老林说,他一开始就进了北川县城。他往里走的时候里面的人都在往外走,有人告诉他说上面有水坝要决堤了,让他不要再往里走了。老林还是那么固执,依然往里走。说到这的时候,老林停了一下,表情有些变化地继续说:越往里走人越少,再走着走着就没有人了。整个城市在一片寂静之中,让人心里开始发毛。

很难想象老林能用这样的形容词,我继续听他说下去:我走了不知道多久,终于在一个高处看到了武警,然后出现了零零星星的几个,他们在救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我就开始拍摄。

老林说,其中一个男人以为下面的是他的孩子,他不断地和孩子说话,逗他。有很多小朋友的手伸在外面人却死了。老林说到这的时候有些慢,没有再说下去。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在北川的第一次哭。

在北川拍摄了三天后我们回到了绵阳继续拍摄。绵阳离北川不过几十公里路,不过这里的灾情要轻的多,于是,四面八方的灾民都拥挤到这里。绵阳的标志性建筑九洲体育馆也成了临时的灾民避难所,里里外外有接近两万人聚集在这里。

我和老林就在这里拍摄他们日常的生活。灾民们四处打着地铺,人贴人地睡在一起,空气里弥漫着混合的怪味。这里有各个单位设立的救援点,有心理援助,有发放食物,有临时的医院,人流川息不停。

这里没有什么危险,我也就安了心。一天拍到中午的时候,我和老林在二层的平台上寻找机位,老林突然扛着机器一声不吭地走到一个角落,开始拍起来。  我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是午饭时间,有一些自发来送粥的人正在忙活。

我正看着发呆,老林突然抖了一下,我急忙上去扶了一把。心想,老同志的身体是不是顶不住了。老林站稳了身子,把头侧在一边,我看过去,他眼眶红红的。

他依然一声不吭,又接着拍了。我在他身后静静地扶着他。

老林拍完一组镜头,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看那边送粥的是几个出家人,真好。

老林的逻辑总是很需要去琢磨一下的,这是他第二次流泪。

在绵阳的工作结束后,我和老林赶到了重庆南桐医院,拍摄几个北川转过来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重伤员,都被截肢了。我和老林费了很大的周折赶到医院,找到了孩子们。

其中一个叫廖波,他长得很秀气,正在变音,不过说话的语气还是个孩子。他病床的前面挂着几串志愿者送来的千纸鹤,上面是一个纸板做的大篮球,上面写着“无兄弟不篮球”。再顺着看下来,他的左脚被截肢了,剩下的短短的一截露在外面。

不过廖波还是很阳光,和我说话的时候依然充满了希望,他的样子让我好受了些。老林一声不吭地拍摄。很多时候,我遇到自己不愿意看见的情景时,我都指望着老林。包括这一次拍摄病床上的孩子,我总是让老林先进去拍,自己躲在一边看着。我要做很多准备,鼓足勇气才能开始和他们交谈,又总怕自己说得太过或者说得不够。他们所经历的不是我可以想象的,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无力又无奈,却不得不去面对。老林的感受我不清楚,但于我来说,这样的拍摄,每一次都是一次煎熬。

第二个孩子的肋骨有五根都凹进去了,右小腿也被截肢了,这个孩子叫潘云龙。他是医院的志愿者介绍给我的,志愿者告诉我,这孩子的成绩很好,是班上的第一名,以后考大学一定是一个好学校。这次受伤之后,他因为担心止疼药会影响大脑,一直拒绝服用,所有的疼痛就一直忍着。他的父亲是山里人,两眼一直红通通的,看着让人难受。老林还是沉着气在拍摄,我挣扎着问了孩子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心愿。孩子说,以后要考个好大学,回报社会。

第三个孩子叫杨彬彬,他双腿都被截肢了,整个人缩水了似的躺在床上,脸上的一些淤青还没有消去。我远远地看着他,感到揪心。我让老林先拍,自己在一旁做准备。

老林在门外远远地吊着拍,杨彬彬的母亲和父亲分坐在他床的两边。这间病房里只有他们一家人,空空的房间和杨彬彬空空的双腿让人难过。我离老林还有一段距离,静静地发呆。老林突然转过身,走到一旁的房间,过了一会儿又回来。

我没有太注意老林怎么了,他又接着在拍。

杨彬彬的妈妈脸上一点表情没有,她只是静静地在一旁给儿子扇着扇子。在镜头下,她有些局促,但这局促却掩饰不了她的悲伤。我还在判断,突然听到一声哽咽,然后是抽噎。老林转过身了,眼泪在他的脸上蔓延。他泣不成声,看得出来他在用力控制,却终于失控了。

老林再一次离开机器,躲进一间病房。医院的人连忙问我,是不是他生病了,我默不做声。

我走到机器边,站在老林的位置往里看,想着刚才老林的镜头。我想他是从孩子的脸“摇”上来的吧,正好看见母亲那张平静却充斥悲伤的脸。

过了几分钟,老林走过来,又走过去,再过了一会,老林一声不吭,回来继续拍摄。

第二天,我们踏上了返回北京的飞机。  途中,我们聊天,我说,我为你担了三次心;他说,因为我流了二次泪。P238-242

目录

序一 尊重新闻规律 完善应急机制

牢牢把握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序二 当电视遭遇灾难

为大震流泪

有一种表情叫做坚强

爱如潮水爱不退潮!

众志成城信自己

不让失去的更多

那一刻,我不是主持人

汶川时日

我会记住这些日子

在直播中坚强

长歌当哭

年轻战士救起十七岁学生

在都江堰“大本营”的日子

穿越死亡谷

三进汶川

爬进北川

坚挺向峨乡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路

生死24小时

我与死神擦肩而过

九小时急行军走进漩口

都江堰:志愿者排起了队

震区13天日记

航拍汶川

寻找乐刘会

北川大救援

彭州一夜

日本搜救队救援全跟踪

浩劫南坝

宝成铁路抢险记

我没打算能活着从这条路出来

震区日记

穿拖鞋的记者

封城后的北川

睡着死还是站着活

大营救:178小时废墟生还

单骑千里走卧龙

“私奔”来的李阿姨

孤岛水观

目击堰塞湖爆破

亲历青川6.4级余震

米-26来了!

北川,和洪水赛跑

什邡不眠夜

文县自救

笑脸,四川

寻亲纸条的故事

一座县城的谢幕

“不怕,有当兵的!”

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山河破碎伤壮美

一次心灵的洗礼

地震·家人

岂是坚强与爱情所能言说?

我的镜头为你说话

老林哭了……

公安局长不停地说:“我也死了”

给女儿的10个电话

坚守文县20天

看童话的孩子

三首诗——给红白小学的孩子们

小烨子的故事

余震6至7级

你们太小!回家上课吧

亲情接力棒

两只“义犬”

先救孩子!

“56”哭了整整一夜

任木匠的故事

回家……

我家在灾区——记者的一封E-mail

《新闻调查》留守的女人们

好好地活着吧

消防许三多·野人检察长

281个联系人

小崔落泪了

茶坪的孩子

放心去飞

等我回来

我要把倒塌的大山掀起来

把生活碎片再拼起来

张小凤

用二十年读懂的那首诗

老邱

中国力量

孩子们叫我“凤爪”叔叔

为了温总理1分18秒的发言

二十二个日夜

就让眼泪不白流

“3分钟”背后的故事

因为尊重所以感动

为了368名前线报道人员

序言

把这些记入历史

一个月前的5月12日下午,当我冲到播出线上决定把直播窗口在15点20分打开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新闻频道的抗震救灾直播在持续了32天的今天,依然在强劲地持续着!

32天,在新闻频道业已5年的发展历程中,很短很短。但,它对于新闻频道而言,却绝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里程碑!新闻频道的这32天连续直播报道,正是我们电视人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职业目标和探求,也是我们研讨已久却又无法准确描摹的理想状态!

我们常说,新闻频道要快,要抢第一时间,这次我们做到了:我们在14点50分——地震发生之后的半个小时,就以滚动字幕的方式发出了报道。

我们常说,新闻频道要全、要有规模,这次我们做到了:铺天盖地的全天直播,到现在还没有终结。

我们常说,新闻频道要开放,要随时能打破四平八稳的静态,这次我们做到了:我们在5月12日15点20分就打破常态,打开直播窗口,到现在直播窗口依然敞开着。

我们常说,新闻频道要形成递进,要形成滚动,要资源高度共享,要形象高度统一,这次我们做到了:屏幕上的新闻频道真正成为了一个通透的整体,从白天到夜间,消息递进起来了,专题共享起来了,主题贯穿起来了。消息、连线、特写、评论、专题、调查、包括特别制作的全景集纳等各种报道样态都能看到,但是绝大部分的栏目形态却看不见了。

我们常说,当下的电视竞争已经进入到频道竞争时代,频道已经成为竞争的基本单元,必须举全频道之力、倾全频道资源参与其中,这次我们也做到了:我们在前方投入了累计334人次的人力,我们在直播第三天即确定了紧急状态下的后方运行架构,设置了全天4个时段的4套导演系统和为之支撑的13个小组的公共系统,前期与后期、新闻与专题、部门与部门的界限被打破被重组,一些小组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各路的节目信号也都汇集到直播线上,各方的优势被集纳到一起凸显出了整个频道的力量!一位兄弟频道的同行感慨说,在这场灾难报道中,新闻频道的力量无人匹敌,新闻频道不可战胜!

新闻频道的这32天,在我看来,恰恰是新闻频道的同仁们多年积累、厚积薄发的一个样本,这32天的屏幕状态,与我们几年来不断尝试和不断推进的状态,恰恰一脉相承!

2003年5月,新闻频道在“非典”肆虐中面世,带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频道理念,一个新生儿在一场灾难中遭遇了第一次大考!

2006年6月,新闻频道发动了一次大的改版,“直播常态化”是这场进军的集结号!

2007年10月,新闻中心启动了新闻频道优化发展调研项目,开了几十个务虚研讨会,研讨的核心理念就是如何强化新闻、如何加强时效、如何凸显新闻价值的挖掘和发现。

2008年1月18日,新闻中心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架构调整,对总共十个部门中的七个进行了合并、拆分和重组,其中最大的动作就是把原先的两个前期釆访部门(新闻采访部与社会新闻部)和一个后期编辑部门(新闻编辑部)合并成一个釆编播一体化的新闻采编部。架构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与国际电视新闻的运作方式接轨,就是要适应当下新闻竞争的新态势!有人议论,“新闻中心地震了!”

2008年3月24日,新闻频道再次实施了动态式改版,增设一档日播的评论性栏目《新闻1+1》,将15年的老品牌《东方时空》改造为一个主打深度报道的频道标志性栏目,还撤并了7个同质化栏目。增减之间,新闻频道的整体面目变得更加清晰!

这些被强化的理念和理念牵引下的动作,让新闻频道在2008年上半年显现出了惊人的力量。

架构调整不到10天,2008年1月下旬,一场逐渐蔓延开的凝雪冰冻天气席卷了南方大半个中国,12天的连续直播,十几个地方台的倾力奋战,央视新闻频道成了一个资源集聚的平台,釆编播一体化的改革释放出蓬勃的生产力。

紧接着,换届的两会、胡主席访日,新闻频道多兵种出击的整体作战,继续着重大政治性事件的收视跨越;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受阻,一个个突发事件的报道,又止新闻中心的所有人,经历了一次次的磨炼!

然后就是这次震撼中国的巨大灾害!

然后就是中国精神震撼世界的抗震救灾大行动!

历史总是充满着无数的偶然。5月11日,当我带领赴日报道团队刚刚返京,正准备短暂调整后开始着手奥运报道的时候,没有想到,就在次日,我们便遭遇了5·12大地震。

历史的偶然中也总有必然。新闻频道5年的积累,新闻中心1000多位兄弟姐妹的辛劳,让我们经受住了这32天的考验。

这场灾难和我们对这场灾难的报道注定要记入史册!

如果说,一个月前的5·12,我们的作为,尽到了一个国家媒体的社会责任,抓住了类似海湾战争之于CNN、9·11之于凤凰、美伊战争之于半岛电视台的一个媒体机会的话,那么今天,当前线记者一批批归来,当前线灾情不再有更多的悬念和期待,如果新闻频道的屏幕重新回到从前的状态,我们可能将彻底失去一次历史性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对于新闻频道,对于中国新闻史,都至为关键!

所以,我们要把这32天记入历史,为了未来的历史中也许还将降临的偶然,也为了这偶然中的必然。

这里,有近百位前线记者带回的记忆,镜头中所没有记录的,镜头后无法用镜头记录的,细节、感怀、思绪……我想,这些应该被记入历史!

这里,有32天来央视新闻中心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中央电视台方楼二楼的办公室,在播出线,在七楼,在南院……动静、波澜、争吵和冥想,这里也是前线,这里也是战场。我想,这些应该被记入历史!

这里,有40多位关注灾情、舆情和民情的业界学者写下的理性文字,有80多岁高龄的新闻界前辈方汉奇方老先生,有5年来一直注视和观察新闻频道成长的专家学人,在他们冷静的思考之中,也涌动着按捺不住的激情。我想,这些应该被记人历史!

对于新闻媒体在这场灾难中的作为,我们只有首先不忘记,才能在今后的路途中更加坚定地不抛弃、不放弃,对于媒体的责任与职守如此,对于整个社会的推动与建设也是如此。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段历史!

梁晓涛

2008年6月12日

内容推荐

在遭遇了5·12大地震的第32天。

本书记录了近百位前线记者带回的记忆,镜头中所没有记录的,镜头后无法用镜头记录的,细节、感怀、思绪……

记录了32天来央视新闻中心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中央电视台方楼二楼的办公室,在播出线,在七楼,在南院……动静、波澜、争吵和冥想,这里也是前线,这里也是战场。

记录了40多位关注灾情、舆情和民情的业界学者写下的理性文字:有80多岁高龄的新闻界前辈方汉奇方老先生,有5年来一直注视和观察新闻频道成长的专家学人,在他们冷静的思考之中,也涌动着按捺不住的激情。

对于新闻媒体在这场灾难中的作为,我们只有首先不忘记,才能在今后的路途中更加坚定地不抛弃、不放弃,对于媒体的责任与职守如此,对于整个社会的推动与建设也是如此。

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段历史!

编辑推荐

这里,有近百位前线记者带回的记忆……

这里,有32天来央视新闻中心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中央电视台方楼二楼的办公室,在播出线,在七楼,在南院……

这里,有40多位关注灾情、舆情和民情的业界学者写下的理性文字,有80多岁高龄的新闻界前辈方汉奇方老先生,有5年来一直注视和观察新闻频道成长的专家学人……

对于新闻媒体在5·12灾难中的作为,我们只有首先不忘记,才能在今后的路途中更加坚定地不抛弃、不放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震撼(战地手记5·12汶川大地震备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晓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94342
开本 16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6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2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