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汶川大地震实录(全景式呈现5·12汶川大地震)
内容
编辑推荐

5月12日14时28分,祖国西南那块广袤土地,温馨家园、绿色田野、秀美山川,被一堆堆瓦砾、一条条沟壑、一股股泥石流、一个个堰塞湖所掩埋,所改变,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在汶川。

来自赈灾第一线的纪实画面真实全面地记录了此次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的方方面面;本书书按每小时记载救援事件,辅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现场采访手记,反映了在震后七天这一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决策,政府启动紧急预案,军队、武警、公安干警紧急调动、迅速挺进,记录了一场以挽救人民生命为中心的大规模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

内容推荐

5·12汶川大地震以来,全国的出版人与全国人民一样不断地被震撼、被感动、被激励,除了积极捐款捐物外,坚守岗位,立足本职,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为灾区人民、为全国人民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恐怕是对“抗震救灾”工作最有力的支持了。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情深意切,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从党中央到各级基层组织、从军队到地方,全国各行业、各系统、各阶层、各团体“抗震救灾”的壮举以及灾区人民坚强面对灾难、顽强自救互救的感人事迹。可以说全国出版人携手同心,将大爱融入书香,联手共同绘制了一幅汶川抗震感天动地的全景图。

目录

前言

第一天 大地嘶吼

第二天 生死之间

第三天 士兵突击

第四天 抢夺生命

第五天 举国倾力

第六天 悬湖惊魂

第七天 重建希望

试读章节

08:00—09:00

强渡紫坪铺

08:00

冲锋舟进入灾区中心地带

汶川指挥中心的消息称,随着另外两批武警官兵抵达汶川县城,武警部队已有800余名官兵在汶川县城展开救援。

08:30扎西来到了映秀镇。

他原来没打算在这里停留。他以前每次带队都会经过映秀,对这里很熟。这里是去九寨沟的停歇点,还是汶川的工业重镇。在一片狼藉中,只有几栋楼房开裂着的身躯伫立。他未敢停留,继续向汶川方向行进。

“前面砸死两个人。”二十多个人慌慌张张跑回来。扎西决定不再前行,“我已经尽力了,我得知难而退”。他回到映秀镇,看到幸存者都聚在一片空地上。受灾群众刚刚挖出一名妇女,他们用门板将她抬出来,放在空地上。扎西与受灾群众一起救人,协助救出了3个人。有一个女孩自己爬了出来,左腿断了,但现场没有止痛药。扎西把一瓶止痛药给了她。

他听到一处建筑下传来了呼救声,上面则是被困者的亲人在号啕大哭,但是没人能够搬开压在上面的预制板。这样的情景扎西看到了三次。“很惨痛,只能等死。”受灾群众最缺少药品,也没有大型机械进得来,那些压在下面的人只能等死。

扎西把药品分给周围的人,折回头向山外走。这一路他又遇到了更多的寻亲者在向汶川方向走。有人问他里面的情况,他就劝他们不要去了,太危险,不要拿生命当儿戏。但是没有人听得进他的话。“有的人连水和食品都没有带够,怎么可能进去救人?”

他还在那2公里长的泥泞道中遇到了四川省委副书记李崇禧和阿坝州一位副州长。晚上,他在网络上看到新闻说“阿坝领导徒步进入映秀镇”。

北京

上午,交通运输部启动了水路救援方案。“消防部队的冲锋舟下午已进入到灾区的中心地带,但因为河流没有港口码头,冲锋舟上去之后,也不能到震中去,只能到镇上,然后徒步到震中地带。”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说,“但它对运送抢险救灾人员和一些小型机械设备可以发挥作用。”

据了解,抢通工作的重点是围绕着汶川震中开展,从四个方向、分四条线同时攻坚,争取尽快打通通往震中的汶川县的道路。这四条线分别是:

东线:从绵阳市沿国道108线南下至永兴,从永兴经县道至安县,安县经省道105线至北川。目前救援车辆可到达北川。北川经省道302线至茂县的98公里路段正在抢修。

北线:国道213线从松潘由北往南已抢通至茂县(距茂县县城还有20公里)。目前,从茂县至汶川50公里正在由北往南抢通,进展缓慢。

西线:国道317线从马尔康由西向东已抢通至古尔沟,距离理县还有20公里未抢通,距汶川尚有77公里的路段未抢通。

南线:国道317线从都江堰至紫坪铺库区翻坝公路已经抢通,目前距离映秀还有32公里,正动用战备钢架桥抢通第一个路基大缺口,四川省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已乘冲锋舟通过紫坪铺库区前往抢修人行便道。

从现场发回的信息显示,从映秀镇至汶川的57公里路段损毁非常严重,有多处路面断裂落差达到1至2米。

09:00

第一批空中部队抵达汶川县城

映秀

09:00天空开始放晴。漩口小学后的山坡上,向孝廉躺在倒塌房屋门板做成的担架上,她与劫后余生的同学撤到了这里,在被雨水淋透的木板上躺了一夜。  一个同学突然尖叫起来:“飞机!我听到飞机的声音了!”

众人纷纷站在土坡的顶端,仰望天空。“一架、两架。”同学在向孝廉身边小声嘀咕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是的,直升机来了。

终于有救了,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有的同学大声欢呼,有的则激动得流出泪水。随后,飞机不断地向下丢袋子。袋子里面,有饼干、矿泉水和火腿。

但是,飞机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径直飞走了。人群中到处是叹息声,有人显得非常失望。

很快,又飞来了4架飞机!其中一架停了下来,带上了8个伤势比较重的同学,20多分钟后,飞机在什邡停了下来。随后,救护车载着向孝廉,驶向成都。

紫坪铺水库

09:00在13日一整天的暴雨阻断空中第一时间的救援后,水路进汶川是此时为数不多的可行选择。

上午9时,5艘军用冲锋舟及从地方征调用于抗洪抢险的33艘地方冲锋舟抵达紫坪铺水库,随后冲锋舟离开紫坪铺水库大坝,沿着岷江逆流而上。水面漂流着树枝,高山处处都有山体滑坡,不时有巨石滚落到江中,几百米的江面上,遍布着地震之后的房屋残骸。“在前进过程中冲锋舟熄火了,我们又遭遇了两岸的塌方和泥石流,整个船上的战士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前进”,央视随行记者这样描述。

长沙

09:30远在数百里之外的长沙,市民一早就来到市区内的献血点,每个献血点的队伍都长达一两百米。这一天,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的市民纷纷走上街头的献血点。

青川

09:40广元市救灾指挥中心接到青川来电告急,急需物资。这是另一重灾区青川的境况首次浮出水面。

“悬湖造成的洪水已到天池乡政府下面的篮球场坝下,情况非常紧急”,从青川县天池乡逃出的村民向汉旺镇防震抗灾指挥分部说。

泥石流造成红光乡东河口村塌方800万方以上,致使其境内的青竹江、红石河被堵,再加上红光乡康乐村马家梁泥石流塌方500万方以上,红光乡内已成一片湖面。

由于两面山体整体滑坡,红光乡东河口村4个社及其邻近的关庄镇沙坝社区的1个社,约260户700人被全部掩埋到100米深处,一辆从青川县城开至石坝乡方向的客运中巴车也被掩埋,车上载有20余名乘客。

汶川

09:55汶川县城上空,两架军用直升机正在低空盘旋,寻找着合适的着陆地点。

“我们已经到了汶川。”空中机械师郭德高说。从舷窗看下去,县城坐落在一个沿江的峡谷中,空气透明度较好,残垣断壁之间,一些高大建筑物看起来都还完整。

在一条河流旁的学校内,幸存者聚集在学校操场上。

在狭隘的山谷间盘旋一周后,直升机在城边一个山冈上降落。一小时之内,三架直升机空降汶川,这是首批抵达汶川县城的空中部队。

飞机降落,孩子们围拢上来。官兵跳下飞机,开始搬运救灾物资。

P42-44

序言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震痛了整个中国。

这一天下午,南方都市报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感知了灾难:14:35分,灾难发生7分钟后,第一个报料热线电话响起,一名老家在重庆的读者反映,家乡发生了地震。随后半小时内,如潮水一般的电话席卷了整个热线,报料者来自广东、北京、上海、陕西、广西、云南、四川、河北等全国各地,反映的情况如出一辙:我们这里发生了地震。一位编辑因此惊呼:“难道全中国都地震了吗?”

从某层意义上而言,这位编辑的话并没有说错。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整个中国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动员起来,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是汶川人”成为举国上下最响亮的口号。这场自32年前唐山大地震后中国最惨重的自然灾难,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若干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场景:第一次政府如此公开透明地披露灾情信息;第一次媒体如此全方位无孔不入地报道灾难;第一次国民如此积极而热烈地组织起来自发参与救灾,成为政府力量之外极有助益的补充,体现出公民意识的空前增强;第一次为普通人的去世设立国家哀悼日,并降半旗;第一次所有人的心都为一个个的生命而紧紧连在一起。

在这样的一场大灾难面前,媒体的作用凸显出来。从第一时间起,全国的媒体均派出了自己的采访队伍,数千名记者云集灾区,将灾情的每一个细节都淋漓尽致地加以还原和展现。

对于立志成为全国主流大报的南方都市报而言,责无旁贷要为这场灾难留下历史纪录。我们派出了一支强大的采访团队,在地震仅仅几个小时后便有记者到达现场,并在翌日早晨便首家推出号外《震撼中国》,又是南方都市报第一个在5月14日用黑白报头向遇难者表示哀悼,宣布暂停娱乐报道和消费杂志,将当天的所有零售报款均捐献给灾区。

在地震发生后的两星期,南方都市报每天都推出32个版的地震新闻专叠,既记录了灾情的惨烈和失去亲人的伤痛,也记录了在苦难面前,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辉。而在5月19日,大地震发生的第7日,也是中国人传统的祭悼亲人的“头七”,报社更是推出了64个版的大型特刊《汶川地震7日祭》。以时间为轴线,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及其后七天的救援全过程,全方位地展现了从震区到全国,从受难者到援助者,从国家领导到普通民众,举国上下倾力救灾的全景画面。5月18日晚近7时,我们的特刊接近截版付印时,突然传来中央政府将19—21日设立为国家哀悼日,并在19日举国哀悼3分钟的消息,我们顿时感觉到,南方都市报再一次跟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紧紧跳动到了一起。

32年前,年轻的解放军报记者钱刚赴唐山采访,深深被那场巨大的灾难和灾难后人们的坚强与勇气所震撼。他倾10年之力,采访了尽可能多的地震亲历者,搜集整理了各种档案资料,终于在10年后写出《唐山大地震》一书,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权威而感人至深的记录。

然而在今天,我们编撰同样类型的一本书,却只需要短短的十数天时间,这不得不感慨于时代的巨大变化。通讯技术的飞跃使得第一线的图像可以在瞬间传遍全国,而媒体的发达使得灾情能被最充分地发掘与呈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使得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一些最有震撼力的故事不是由媒体调查而出,而是通过网友的发布才得以为外界所知,而一些信息经过网络的反复传播与互动,更是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

时代的巨大进步不仅表现在物质与技术上,还表现在那些更无形与更柔软的地方。跟30年前相比,甚至跟几年前相比,政府对灾情的公开和各种信息的透明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即使在海外许多平时并不友善的媒体那里也得到了大量赞扬。而对生命的关爱与对个体的尊重则从未被提到这样的高度,当9位政治局常委一起向死难者低头默哀时,当举国上下都在为自己素不相识的生命揪心流泪,并倾其心力时,我们真的感觉到,这场空前大灾难也在许多地方刷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刷新了我们的内心,为中国未来的进步奠定了新的起点。

以上这些就是这本书得以与读者见面的缘由,除此之外,还要感谢南方都市报那些奔波在灾区第一线的记者们,是他们冒着余震不断、滑坡泥石流遍布、堰塞湖随时溃决的巨大危险,深入到最危险的地方;是他们克服生平未见的惨景带来的巨大惊悚与创痛,为读者留下最真实最贴近的灾难真相。也要感谢全国数以千计的媒体同行与亿万网友,是你们共同的努力,才为汶川大地震留下了这样一幅波澜壮阔而又震撼人心的画卷。

后记

从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震的那一刻开始,我们的心就被巨大的悲恸撕扯着。天崩地裂,生灵涂炭!

每天,我们守着电视机,被悲壮的画面感动着,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每天,我们紧盯着报纸,被揪心的文字牵扯着,心急如焚,心如刀绞。我们的心已经飞到了汶川,飞到了震区,飞到了那片流淌着鲜血和泪水的土地,我们不停地问自己,除了悲伤感动,除了解囊相助,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今天,我们要用出版人的赤诚和坚毅编一本书,一本用文字和镜头忠实记录此次地震灾难中惨烈和英勇并存、大悲与大爱共生的书,一本讴歌生命与人性的书,我们打开书稿,再一次被里面的文字与图片所震撼,我们强忍泪水,抑止悲痛,争分夺秒地编辑、排版、校对……要在短短的几天内,把这本书呈献给灾区死去或活着的人们,呈献给所有,心系汶川、大爱驰援的人们,呈献给我们的良心,呈献给历史!让我们通过本书,回眸那血与火的日日夜夜,重新经历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洗礼。

本书出版后将举行义卖,销售所得的每一分钱,都将用于灾区的救援重建工作。感谢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和编辑,他们无偿提供的书稿,给了我们一个奉献爱心和力量的平台;因事起仓促,出书时间紧,书稿中有些图片未能署名,有些作者也未能联系上,请有关作者在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感谢有关厂家,他们承担了本书的印制费用。这一由作者、出版发行者、印制者合力做成的义举,目的只有一个:用我们的微薄之力,用我们的一点点爱,去温暖那些还在灾难中坚守的人们!

2008年5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汶川大地震实录(全景式呈现5·12汶川大地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方都市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670139
开本 16开
页数 1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1
18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