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大佛/世界遗产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唐中期名将、剑南道西川节度使韦皋为主要人物,用悬疑断案的方式讲述了修凿乐山凌云山弥勒大佛错综复杂的故事。作者历时三年,走访有关人士和查阅大量史料,力图再现大唐时期乐山风情,通过广润的历史背景,触及社会各阶层及市井百姓生活,让读者看到以仕大夫官僚、商贾、僧侣、异族、乞丐、小偷、妓女等构成的蜀地社会生活图卷,小说情节构思奇妙,人物描写各具特色,是一本让人想读下去的作品。

内容推荐

唐开元中,玄宗敕令:龙游县(今四川乐山)凌云山凿建天下第一大弥勒佛,二十年内完工。就在凿建大佛之时,就在凿建大佛之地,相继发生一连串令人匪夷所思的大案、奇案:国库金锭失窃、南诏使者遇刺、民间私铸官钱、官员贪污库银……

然而,最令人费解的是,本应二十年完工的大佛造像竟用去九十余年!天意?人为?抑或另有隐情?

试读章节

唐朝开元年间,玄宗皇帝敕令:剑南道西川龙游县(今四川乐山)凌云山凿建天下第一大弥勒佛造像,二十年之内完成。

六十多年过去了,佛像仅完成一半便停工废止。

朝廷震怒,连派三位县令前往龙游县续修大佛,然而三位县令都相继出了怪事。

第一位县令叫李维,在龙游死得不明不白。李县令是一个高大肥胖的北方人,刚至龙游,便立下续修大佛的豪言,但不久这豪言便被烟花柳巷的香风吹散,整日身陷温柔乡,乐不思归。

一天,李县令与满庭芳妓院的迎香姑娘痛饮一番后,便在客厅地毯上颠鸾倒凤,倒腾了一回。事毕,李县令又喝了几盅自己带来的回春壮阳药酒,不一会儿又抱起迎香耕云播雨。迎香只得全力奉迎,两只玉臂将李县令腰际紧紧搂住,扭动腰肢,极尽挑逗之能事。两人正玩得兴起,突然李县令身子一软,“咚”一下倒在床上,直挺挺的一动不动。迎香见状,吓得手足无措,好一阵才回过神来,赤足披发冲出门去唤鸨儿夏妈。夏妈起初并不在意,嘴巴一撇,轻声嘟哝了一句“软脚猪”,才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药包,一摆三摇,嘴里嗑着瓜子走过去看。夏妈知道有的嫖客会因玩得过火出现短暂晕厥,并无大碍。她称这类房事不济的男人为“软脚猪”。上得楼来,夏妈才发现大事不妙,原来李县令已嘴青面紫断了气。

接下来,满庭芳妓院被查封,夏妈和院里几个姑娘被收人牢中。虽然事后县衙公布李县令因病而亡,但早有好事者将此事添枝加叶四处传开,李县令的“软脚猪”绰号不胫而走。

李县令死那天,凌云山上曾出现成群的乌鸦。有人说大佛动怒了!李县令遭了报应,但有人认为李县令之死暗藏玄机!

第二位县令叫冯谦,在龙游混得窝窝囊囊,不到一年便被解职还乡。冯县令初到龙游,也许下亲民勤政,续修大佛的诺言。然而当他翻完县衙历年卷宗,拜访过城内名宦富绅后,冯大人突然失语,开始了逍遥自在的无为而治:凡事能拖则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冯县令好酒贪杯,逢请必至,至必痛饮,饮必大醉,醉必胡言,言毕推脱。除了在酒桌上豪气冲天,冯县令平日说话闪烁其词,做事优柔寡断。冯县令每天上午端坐公堂,满面秋霜,阴沉着一张能拧出水的黑脸;中午被乡绅商贾等轮番请去酒楼吃饭,喝得像个关公爷,转为红脸;到了晚上头晕目眩,胃气滞涨,脸色由红转青,变为青脸。故龙游百姓背地给他取了个绰号“变脸”。

上任不到一年,恰逢京都吏部察官来嘉州龙游巡视,偏偏冯县令那天喝得满脸通红,醉眼蒙咙,走路跌跌撞撞,与穿戴齐整、举止恭敬的其他官员判若两类。吏部察官一见,脸便沉了下来,再问话,偏偏这冯县令喉咙又不争气,喉结一动,竞哇哇吐出一摊秽物,惊呆了在场的大小官员,熏得吏部察官皱着眉头向后退,手在鼻前连连扇动。察官问众吏:“冯县令平素可是如此?”众人表情怪异,吭哧了半晌没说明白。察官冷笑一声,算是心知肚明。

不久,冯县令降职调离。上船时,只有几只乌鸦在头顶“呱、呱”乱叫,算是替他送行。有人说是“大佛老爷”在惩罚他,也有人说他装猪吃象、心里明亮:宁可丢官保命,也不在龙游惹火烧身!

第三任县令叫汪涵,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更为怪异。汪县令上任不久,在准备审理一桩奇案时,却突然神秘失踪。

汪县令是岭南人氏,五十来岁,黑瘦矮小,其貌不扬。他未带家眷同往,独自住在县衙后面的一处幽静的小宅院内。生活起居由一位曾在岭南生活过的老杂役负责照料。两天前老杂役患病回家歇息,衙里本来安排另外的人来做饭、烧茶,偏偏汪县令推托不喜欢当地人做的麻辣菜肴。因此,这几日的起居生活都不让外人插手。

话说这天早上,当值衙役陈水生打扫完大堂,烧好茶水,又将印玺、签筒、朱笔、簿册案卷等一一小心摆上案桌。眼见已临近升堂的时辰,而一向早早就到的汪县令却仍未露面。陈水生心中一阵嘀咕,不由走到紧闭的衙署门口,透过门缝向外张望,只见来看审案的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地站了一片,而且还有人源源不断赶来。陈水生到县衙充役以来,从来没见过如此大的阵势,惊讶之余更感到今天审案非比寻常。其实陈水生的心情与那些看审的百姓一样,早想知道案情的来龙去脉,曲直是非。可是汪县令行事缜密严谨,不露半点口风,故即便他身处县衙也-一无所知。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阵凄厉刺耳的呜叫,陈水生寻声而去,只见河对岸凌云山弥勒大佛乌云罩顶。方才还清晰可见的葱翠山峦顷刻间被暮霭吞没,仔细一看,一大群乌鸦密密麻麻盘旋在上,“呱、呱”乱叫。陈水生一个激灵,不祥之兆涌上心头。

这尊弥勒大佛依凌云山栖鸾峰而凿,头靠山顶,脚踏岷江、青衣江、沫水三江,面朝西方,双手抚膝而坐。此乃天下第一大弥勒佛,当地人尊称“大佛”或“大佛老爷”。由于停工日久,佛像四周杂草丛生,飞鸟出没,荒芜冷凉。可是与弥勒大佛修凿相关的官场波澜,江湖情仇,恩怨是非,明争暗斗却从未间断。

陈水生又等了一会,依旧不见汪县令的身影,心中十分着急。因怕误了升堂审案的大事,他一路小跑直奔后衙汪县令居住的小宅院。

昨日一场小雨,院内竹篁萧萧,海棠含露。陈水生沿着翠竹掩隐的回廊走到宅邸的粉墙下,突见前方假山后闪过一个人影。他心中一惊,停下脚步张望。汪县令少言寡语,十天半月难从他脸上看到一点笑容,因此大家都很惧怕他。平时极少有人往他住的小宅院走动。陈水生站了一会,不见再有半点动静,侧身细听,只有微风吹动竹枝,发出的“飒、飒”声响。心中虽有些纳闷,但转念又想院内树影婆娑,自己又走得急促匆忙,也许是看花了眼,误将树影看成了人影。也顾不得再去多想,三步并作两步,径直朝汪县令的内宅走去。来到汪县令卧房门前,他轻叩房门,里面毫无反应。稍等了一会,他又举手重重叩了一下,还是没有一点响动。再用力,没想到门是虚掩着的,“吱”的一声顺势开了。陈水生伸长脖子对着屋内轻声喊道:

“老爷,老爷!”

屋内仍无半点动静。陈水生心想,也许老爷昨晚睡得太晚,抑或多喝了酒,故此刻仍沉睡不醒。眼看就要耽误早衙开审,他只得壮起胆大声喊道:

“老爷!老爷!”

还是没有回应。陈水生小心翼翼走进。只见迎面的墙中央悬挂着一幅水墨山水中堂,画的是江水环绕的凌云山风光。图中凌云山九峰各貌、凌云寺红墙逶迤、未竣工的大佛、曲径幽院、飞泉流瀑皆历历在目。下方有张长条书案,书案上凌乱地堆放着卷轴、书籍、稿笺。折进右边园门,一排四扇高大的竹制屏风横在当中,将一间宽敞的房子分为里外两间。屏风金黄铮亮,上面绘有福禄寿喜的吉祥图案。屏风后摆放着一张带榻板的雕花木床,米色的苎麻纺蚊帐低垂,榻板围栏上放有一件棉质短袍。

陈水生绕过屏风走到榻前,透过蚊帐窥视,榻中似无人。他心中奇怪,壮起胆子轻轻撩开蚊帐一角,果然枕席上不见汪县令身影。回头再看屋内,汪县令的锦缎浅绿色官袍、乌帽都挂在衣架上,皂靴也干净整齐地放置在下面。靠窗的方几上茶杯空着,壶里仅余少许凉茶。用鼻子挨近闻了闻,一股淡淡的酸馊味,显然不是昨天剩下的,心想难道昨晚汪县令没在房内过夜?正在纳闷,突然觑见窗户外有一团黑影。陈水生吓得一怔,随即大声喝道:

“哪个!”

黑影一闪,顿时消失。陈水生转身出门,可不见半点踪影,环顾四周,也并无异象。P2-4

序言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文以景闻名,景因文生辉。王之涣与鹳雀楼、范仲淹与岳阳楼、王羲之与兰亭、雨果与巴黎圣母院……作品、景观、文人三者相映成趣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也正因如此,很多文学作品把著名景观作为其创作的背景,而景观背后的丰富人文景观则成为众多文人墨客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不竭素材。

乐山大佛是历史文化名城乐山的第一文化符号,古往今来,众多理论家和艺术家都以乐山大佛作为重要题材来进行创作,作诗、行文、绘画、撰联、史学专论,这些创作或研究无疑不断地丰富了乐山大佛这个“第一文化符号”的深刻内涵。但是,在卷帙浩繁的有关乐山大佛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以历史小说形式表现的却并不多见,《最后的大佛》可以说填补了这一空白。《最后的大佛》以修凿大佛为主线,以唐代名将韦皋为主要人物,用悬疑断案的叙述方式,讲述修凿大佛错综复杂、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揭示隐藏在大佛背后的千古玄秘,并通过对众多人物、众多世态景象的铺陈,力图还原乐山大佛开凿最后时期的人文历史,展示乐山独特、丰富历史文化。

历史小说,不仅仅要立足主体真实地对某段历史进行记录和艺术诠释,更重要的是,对现实要有启迪教育作用,这是历史小说思想性的体现。乐山大佛的修造是一个壮举,前后经历章仇兼琼和韦皋两任地方官员主持,历时九十多年。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与当今时代所倡导的精神相契合,对今人仍然具有教育意义;乐山大佛的修造把治理水患与艺术、宗教、建筑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种把关照民生与艺术创造有机结合起来,把“民生工程”做成了一个传之久远的景观,对今天也具有启迪意义;乐山大佛历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其讲求建筑的科学性、系统性,对当今仍具启发意义。乐山大佛的建造,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对这一艺术的研究,可以从建筑学、艺术学方面去研究,也口]以从人文学方面进行文学塑造,以丰富其内涵。《最后的大佛》以大佛建造为背景,从人文的角度来再现大唐时期乐山的历史,是对乐山大佛文化的一种丰富。唐贞元年,韦皋身负皇命到蜀地上任,一边领军出征荡平边患,一边清查贪官整肃吏治。书中的韦皋虽忠实执行皇命,果断勇猛,但也不乏人情味和细腻之处,在面对皇帝、岳父、情人,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也会陷入矛盾和沮丧,但最终作出明智选择。小说既有新鲜感又有真实感,并展示出丰富、广阔的历史背景,也展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和市井百姓生活,为人们呈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大唐乐山风情画。

历史小说,对历史人物的叙述,是立体的、丰富的,而不是平面的,历史小说中的主角,应该对今天的人们以警示、启迪、教益作用,这是历史小说的重要“教化”功能的体现。主持修凿乐山大佛,先后有三个重要人物:第一位是海通和尚,第二位是另一个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最后一位是小说《最后的大佛》的主人公韦皋。韦皋是京兆府人(今西安),出生于没落贵族。韦皋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时期。德宗登基后实施了重大的经济改革,实行“两税法”。韦皋既是积极推行者,又奏请加税增加基层官吏收入。他是变革时期有代表性的人物,又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传奇式的人物。韦皋与乐山的最深的渊源无疑是在他的主持下,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历尽艰难险阻、穷其移山心力,铸就续修天下第一坐佛的圆满功德。韦皋一生丰富多彩,处于社会变革焦点,很多错综复杂的故事发生在他身上及身边,他为政施政的经验,对今人仍有教益。

历史小说,不是历史考证、补注,必须具备艺术鉴赏性,吸引读者;但另一方面,历史小说的虚构和艺术加工不能脱离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历史小说艺术创造与历史真实性相结合的重要特征。为此,《最后的大佛》的作者徐杉,广泛研究了唐代的文学、艺术、行政、吏治、刑律、宗教,以及乐山方志,风土人情,习俗礼仪,先后到小说涉及的四川、云南等地采风,对小说涉及的古驿道、水道、古镇、城堡、寺院遗址、古战场进行实地踏勘,足迹遍及岷江三峡、西昌、昭通、大理、理县、松潘以及唐时所称“西山八国”(羌女、诃陵、南水、白狗、逋租、弱水、清远、咄霸),这种不畏艰险,细致认真的精神令人赞叹。

2005年,乐山市委宣传部收到徐杉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最后的大佛》的提纲,经反复论证,认为这部小说从题材、角度、人物、历史、文化、民俗等诸方面,都能充分展示乐山大佛世界双遗产蕴藏的丰富内涵,勾勒了修凿乐山大佛近一个世纪的渊源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弥补了另一种文学创作形式的空白。因此决定将其作为一个重点项目,予以立项支持。作者本人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

乐山是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之地,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文化强市是乐山的重要发展目标。乐山大佛、峨眉山、郭沫若,是乐山的重要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都具有地域唯一性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如何不断丰富这些文化符号的内涵,如何利用这些文化积淀来发展现代旅游业和现代文化产业,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和实践的主题。现代旅游业更加注重对景区景点文化的深度挖掘,现代文化产业需要在提升现代文化服务水平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手段来反映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需要文化工作者们潜心研究,并付诸创作实践。

希望乐山市及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工作者们奉献更多反映乐山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

罗佳明(中共乐山市委常委、乐山市委宣传部部长)

2008年初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大佛/世界遗产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440858
开本 16开
页数 3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6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2
18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