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危崖上的贾平凹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学鬼才的一段心灵苦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法抹去的一段记忆!

本书主要描摹了贾平凹1992-1993年前后,写作《废都》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活,及这部奇书被查禁后他生活中出现的危难和痛苦。本书重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内容推荐

曾经轰动文坛内外、狂销国内外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山呼海啸般造就了一段“废都神话”。而本书就这段“神话”的诞生过程及非凡影响做了客观、全面而详尽的叙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和贾平凹的精彩生活片断,不仅透视出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深层内蕴及人性秘密,也生动而直接地展现了文坛奇才贾平凹的一段心灵苦旅,保全了一段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忘却的记忆。

目录

第一章 贾平凹墓

第二章 饥饿写作

第三章 婚变前后

第四童 争夺奇书

第五章 相约魏侃

第六章 月夜埙声

第七章 风声乍起

第八章 自我检讨

第九章 万象皆废

第十章 直上危崖

第十一章 孤独落寞

后记

附录一:等待的石头

附录二:贾平凹著作版本总目

附录三:研究贾平凹及其创作的专著目录

试读章节

索稿的,电报电话没命地催;请吃的,车在楼下守候;政协的会、人大的会、振兴秦腔的会、妇联的会、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演唱会、足球迷协会的会……又有求字画的拿着权威人士的条子、丹凤的乡党从军队复转、商洛的亲戚孩子要考学等等,贾平凹面临着人际关系上的巨大压力。呆在西安城里,他永远都在为别人旋转,读书、思考、写作只能是奢侈的向往。

他要寻找一个清静之地,老虎生儿子最怕惊吓,母鸡下蛋也最怕叨扰。

贾平凹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构思,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和一大块绝对独立的时间。他说,我有许多苦处。细问,他只是摇头,只是叹息。

贾平凹创造力的激活往往是灵魂受难之时。这一次,他要喷发的熔岩量将是空前的。为此,他积蓄了两个春秋。那一年,我们一起被告受难,在那株朽空的老槐树下,他对我说:“这是一部好小说。”

之后,他不时病倒,又不时推出佳作。人称贾平凹是扑不灭的火,舀不干的水,打不死的吴清华。我们一起深入秦岭深山北宽坪,又一起考察白土崖栈道,一起察看石门古战场,一起拜访老神苟百斗,一起和昔日的四姨太伤叙家常,一起向兴善寺的老法师请教禅道……

我在北宽坪时穿的那件风衣未及换洗,就读到了他以商州土匪为题材的系列中篇:《美穴地》、《白郎》、《晚雨》和《五魁》等,这些作品就是那次他进山的劳绩。再待到《美穴地》的电影拍摄权交给张艺谋,《五魁》的电影拍摄权卖给黄建新,就不断传来噩耗:先是四姨太病故,再是苟百斗仙逝,紧接着就是老法师往生净土……

贾平凹唱绝了一曲曲安魂之歌。

1992年7月8日晚,在柏油巷平凹的小书房里,我们谈话,他全无往日的神采了。他情绪低沉,长久不语,只一个劲闷头吸烟。

我挑开话头,问他:“最近干了什么?”

他说:“没干什么。”

我问:“市政协会开完了?”

他答:“完了。”

我问:“人大会开完了?”

他答:“完了。”

我问:“你不到镇安县去了?”

他说:“陈彦他妈病了,陈彦不去没向导。”

我再问:“你不是还说要去潼关吗?”

他使劲吸烟:“去还是想去……”

我问:“你还想去耀县吗?”

他仍低着头,轻声说:“安黎说他们那里有好多值得看的事情,小伙子又诚恳相邀,我很想去看看他家的窑洞和他家吃水的那条沟。”

我转个话题再问:“你这个长篇到底要写什么?”

他轻轻拧灭烟蒂:“不写农村了。”

我不解,惊问:“嗯?!”

他慢悠悠说:“回想起来,我童年幼年少年青年加在一起在农村不过生活了十九年,而到城市里的生活已超过二十年。我写农村的生活写了几十本书,今后要写写城市生活了。”

我问:“你想好了?”

他说:“写中国农村生活必然离不开风俗民情文化背景之类,这些东西翻译起来很难,常常要加很多注解,且外国读者看起来很难理解。城市生活中许多现代文明的东西是世界相通的,这对我是个新领域,我想再折腾折腾。”

我说:“我无法想象你怎么写这个长篇。”

他说:“首先面临的是语言转换。最近读了几篇邓友梅的小说,《那五》呀、《烟壶》,不错。写北京八旗没落子弟的城市生活,很有味儿。不知现在人家都怎么写城市?”

我说:“广州有个作家写了《商界》,写经济领域生活的。”

他说:“商界咱不熟。”

我说:“你熟的是文化界。”

他在烟雾中流出自己的思想:“我想过,这个长篇,有几个文化人,受挫的作家,浸染上毛病的书法家,搞文物的,复制古字画的,以此透视当代城市社会,表现世纪末情绪,表现文化古城的废都意识。”

我说:“当然,城市生活也丰富多彩,比如拾破烂的,我们村有几十户人常年住在南郊吴家坟,携妻带子,租屋过日子,还过得挺不错。你说他们是城市人,他们的户口在农村;说他们是农民,他们不做庄稼,长年过着准城市化的生活,且介入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循环。”

他终于把头扬起来,有点笑:“可写的东西多啦!”

我问:“你这本书叫什么名儿?”

他说:“还没想好。以前写过一个中篇叫《废都》,这个长篇也想找个意思相近的,或者叫《白夜》什么的。”

我再问:“陕西工人报的叶广芩从日本回来,说日本大阪有个民间组织叫贾平凹研究会,你知道这个组织吗?”

他平静地说:“不知道。我只知道西德有几位专家在研究评介我的一些作品,已经译出了《天狗》等,他们不断写信来要书,我前几天给寄了几本,寄一次三十多块,贵得很。”

我说:“该寄的还得寄。外国人搞研究困难的是受资料限制。你怎么写长篇又安排在热天,这不妥当。”

他终于露了笑:“天越热越来精神。”

我说:“不过你已安装了空调。”

他说:“不习惯。不习惯在空调屋里写作。我想找个地方写,你看啥地方合适了你给我言传。”

我说:“宾馆好吧?”

他说:“宾馆方面没太熟的人,听说姚雪垠先生曾在宾馆写《李自成》。”

我说:“那是政府安排的,还有秘书当助手,市文联不能给你配备个秘书?”

他慌然摇手说:“不敢不敢,我是文联主席,文联的车我也很少坐,我去开会办事骑自行车,文联有几个老同志,行动不便,车叫他们用去。”

我说:“你思想好嘛!”

他说:“思想一般。主要是坐车不自由,还得招呼司机。”

至七月底,贾平凹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总体思想。之后,光阴蹉跎,黄土高原上时而风沙迷眼,时而淫雨封城,一段时间里,他悬笔苦熬,不知道自己怀上什么怪胎,只觉身后似有鬼催。

我得认真给他找房子,他要生产了,憋得不行。我先给他找了海军驻西安办事处,他同意去。我同学陈伯安在那里当主任,他着人打扫了房子,安装了电扇,晾晒了被褥,甚至还给他买好了饭票。可是突然间,这座建筑物被命令紧急拆迁。接着,我又为他找了陕西省道教协会所在地八仙宫的后院,这里环境颇好,慈禧太后西逃经过西安时就住在这里。但平凹说他写的是男男女女的事,住在神灵之地怕不相宜。后来,他又说到秦岭山里去写作,但联络人行踪不定,他迟迟不能成行。还有朋友邀请他去住药王山,正要成行之际,这位朋友家里突然出事……

我问他:“你这次出去写作,怎么总是疙疙瘩瘩呢?”他说:“这是老天爷考验我哩!唐僧取经路上经历的事还少吗?这都是上天事先安排好的。”

后来,我的学生安黎联系好了耀县一座水库,我相约一同前去写作。安黎是耀县人,又是青年作家,、我相信他会安排得很好。后来,因为我女儿考大学的事没有落实我没有去成,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景平先生陪同他去了耀县。景先生正写一部电视剧,电视台催得挺紧火。

这年平凹40岁。40岁上闲谈,常常哲言迭出。他说:“鬼魅狰狞,上帝无言。奇才是冬雪夏雷,天才是四季转换。”他说:“驴拉磨是捂着眼走的,捂了眼走路驴就是旅行,就有了万千风景在脑中,就能一圈圈永不停步地重复下去。说驴蠢笨,不如说人卑鄙。人实行愚驴政策。”

P30-33

序言

我出版过多部研究贾平凹创作历程和人生道路的著作,但专门将《废都》事件作为一个独立的版本奉献给读者,在我还是第一次。《废都》出版十五年了,至今仍然有专家还在发表论文,不少读者还在觅读这部小说,许多出版家还在寻思那场风暴的成因和结果,也就是说,由一部小说的畅销带给中国出版和读书界的启示是长久的。丁亥年十月,平凹又出版了他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高兴》,这部书首印高达三十万册,这对日益疲软的图书市场无疑是一支兴奋剂。如今,图书越做越精美,题材越挖越奇怪,故事越编越荒诞,可是,人民大众却在日益丰富的业余生活中抽不出一个眼角来瞟一下我们五花八门的出版物,他们总有看不完的武侠和言情的电影电视,有各种明星演唱和体育竞技,有花样繁多的舞厅歌厅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各类娱乐活动,要把他们拉回到灯下来读书何其难哉!如今的小说界,大名家的新作印三五万册已属万幸,二三流的作家一版能印二万册也就十分得意,三流之下的就常常得自掏印费了。当然,个别的少年作家、网上作家、用下半身写作的美女作家及影视娱乐界的公众人物的“生活流”写作,也偶有红极一时的,但终究是雪上足迹二月春花难挨世人耐心。

可是,贾平凹却就奇了,从事创作三十多年来,几乎永远是热点作家。在他辉煌的文学生涯中,因为一些作品引起争议,从而使他成为新时期以来备受争议的作家。他出版的著作之丰、受评论家关注之持久、获取国内外各类奖项之多、规格之高恐怕在当代作家中无人可与比肩。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几次民意测验中,他是读者心目中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家的最佳人选之一,他甚至被王一川教授列入二十世纪中国九个半文学大师之一。评论界有专家特别指出:贾平凹的出现没有任何权力背景,他是靠读者和评论界托出地平线的日不落作家。难怪中国作家协会的创研部主任雷达说:“贾平凹是自然之子平民之子,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他饱啜传统文化之雨露,博采现代文明之精英;他一面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一面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着世界文学的动态;贾平凹追求的是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来抒写中国现代人的感觉和生存,状绘从传统向现代转化中民族灵魂的痛楚和蜕变;他的创作河流是趋世界文学而动的,但那河床却是中国的。”难怪女评论家季红真说:“贾平凹形成了自己旨远蕴深的美学风格,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三十年中少有的艺术成就。”难怪台湾女作家三毛说:“平凹先生,您是大师级作家,看了您的小说之后,我胸口闷住已有很久,这种情形,在看《红楼梦》、看张爱玲作品时也出现过,但他们仍不那么‘对位’,直到有一次在香港有人讲起大陆作家群,其中提到您的名字。我一口气买了十数位作家的书,一位一位地拜读,到您的书出现,方才松了口气,想长啸起来。对了,您是一位大师。一颗巨星的诞生,就是如此。我没有看走眼。以后就凭那两本手边的书,一天四五小时地读。您的作品实在太深刻。不是背景或取材问题,是您本身的灵魂。我今生阅读三个人的作品,在二十次以上,一位是曹雪芹,一位是张爱玲,一位是您。深深感谢。”

重温贾平凹的文学成就,肯定他的文学精神,认识他的文学意义,就不仅只是对贾平凹个人,而更重要的是关乎中国文学界的良知,以及现状、发展和未来。要论贾平凹的文学精神和意义,从哪个侧面切入,都将是一个大题目。而长篇小说《废都》,对贾平凹是个“结”,对评论界是个“结”,对中国当代文学更是一个“结”,这里边储存着太多的关于创作方法和思想、关于文艺理论、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关于出版法规、关于图书市场等等的信息和研究点,对于有良知的学者而言,研究中国新时期文学,这部书是绕不过去的。所以。和盘将这部书的孕育过程、写作过程、出版过程、争议过程、查禁过程、带给作者和编者的灾难过程及获奖过程等等,尽可能原本地呈现出来,无论对读者和研究者都应该是有资料价值和启示意义的。也难得有花城出版社的同仁们,他们瞅准了这个“结”、他们按住了这个“点”,就揪住不放,且一再申明他们对这个选题的重视和理解,在此情形下,我放下手头正在修改的长篇小说,于春节前后的繁乱中挤时间完成了这部文本。

茅盾文学奖评委、《小说评论》主编李星先生说:“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有他自己对自己民族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都有自己切人世界文化潮流的独特角度,都有自己在自己民族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贾平凹的小说创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找到了自己在民族文化史上的独特位置,是否已经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峙和冲撞中树立起自己独立的民族艺术的山岳,这些都可以讨论,但是很显然,他是少有的自觉追求这个目标、且朝此目标日益迫近的作家。”

把书名叫作《危崖上的贾平凹》,是缘于1993年之后,贾平凹面临的文学危局和创作环境的危局。有人预言他会一个跟头跌下来,有人坚信他会从一个危崖的高度攀上另一个危崖的高度。创造者足下无平路可走。如今,距那次崖上的危机已过去了十五个年头,事实证明了有人的预言是一个跟着一个落空。而平凹呢,以《废都》之后的七部长篇小说,表现了他非凡的创造才能和不屈的劳动精神并以此登上中国当代文学的新高度。这部书引导人们回顾贾平凹那段不平常的岁月,或许于人生于文学都有多方面的启示。

我跟踪平凹创作的几十年,累是不必言的。从他的生性和创作实际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需要总结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常常有人问我,你当初研究贾平凹的时候,他才二十几岁,你丢下自己的创作投人一个尚未成大名的文学青年,你不觉得太冒险了吗?这问题问得好,却也叫我对我们的理论现状哭笑不得。我说我们的文学裁判师忙着光顾远处的枯树,却常常忽略了身边的白杨。1996年在香港,我看到一个北京大学的名教授给那里大学讲新时期小说的讲稿,他对小说无知的程度让我惊讶,从那讲稿看,他根本就没读过那些小说,他连人物故事都说乱了,可他在我们文论界被称为权威。我在更多的文学场合,听更多的权威在讲外国的小说理论和流派,并看他们以此为坐标来测量中国作家和中国题材的作品,就常常叫我这个机械工程师出身的人哑然失笑。贾平凹是着意于小说民族化的作家,他要以中国传统的叙述语言和意境表现当代中国人的情绪和生存,却常常碰上这种不知以五百克换算十六两的尴尬人和尴尬事。我在一个小范围的讨论会上放过狂言:贾平凹这棵文学之树,那些最走红的评论家就是站在梯子上也够不着他的枝梢……君不见,三十年前、二十年前,那些文学话语权的执掌者,如今,他们的人哪里去了?他们的声音哪里去了?他们的著作哪里去了?

可是,贾平凹依然在生长……

贾平凹出给文学评论界的难题,如一只小领带永远系不住一个巨大的脖颈。其实,你的小领带只能逗猴子玩,对贾平凹这只大水牛,你拿条长缰绳来才拴得住啊!

评论大师总会出现的,但他必是从中国文论的土壤上长起来的,必是对中国底层社会有相当的悲悯和了解,必是对中国哲学典籍中国传统小说有透彻的把握,然后,对话才可能交响,杆子才可能够得着果子,水才可能浇到根子上……

孙见喜

2008年2月28日记于西安双仁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危崖上的贾平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见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3229
开本 16开
页数 3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25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4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