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年维特之烦恼(全译本)/企鹅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主人公维特是狂飙突进时代的一个典型形象,他崇尚自然,崇拜天才,瀑求冲破精神和物质的束缚,力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对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他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为了逃避这样的社会他企图从艺术创作中寻求慰藉。在这种情况下他认识了绿蒂,他对她一见倾心,绿蒂是自然、质朴、美的化身,也是他精神上的寄托,对绿蒂的爱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但是绿蒂已经许了人,她也害怕面对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维特被迫离开绿蒂,回到现实生活中,想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但是社会不收容他,他也憎恶社会,对社会、感情的无望使得他选择了自杀。

内容推荐

为了逃避世事的纷繁,维特来到瓦尔海姆,在那儿,他醉心于美丽的大自然和荷马壮丽的史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天使一般的少女绿蒂,在明知她已经订婚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地深深爱上了她。然而世俗的羁绊、人心的善变,把他一步步逼向绝境。

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于1775年问世,作者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欧洲乃至全世界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

试读章节

1771年5月4日

我真高兴自己终于离开了!我的好朋友,人心究竟是怎么回事!要离开我如此深爱,曾经须臾难离的人,居然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命运偏偏挑中我卷进莫须有的纠葛,难道不正为了惊吓我这颗心么?可怜的莱奥诺蕾!然而这不是我的错。当我愉快地欣赏她妹妹的特殊魅力时,她那颗可怜的心却升起了对我的激情,我能怎样呢?然而——我真的完全无辜么?难道我没有滋养过她的感情?难道我不曾沾沾自喜于她极真诚的天性袒露,又往往和大家一起对她毫不可笑的行为进行取笑么?难道我不曾——唉,人啊,人就只会自怨自艾!我决心,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一定改进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总为命运赋予的一点点灾殃反复咀嚼;我要品味当前,过去的就得让它消逝。我的好人,你说得对,倘若人们不那么热衷于运用想象力追忆往日的不幸,而是淡然处世,他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的。上帝才知道人为什么这样!

请一定转告我母亲,我会尽力办妥她的事情,并尽早把情况告诉她。我已见过我姑妈,发现她压根儿不是家里所形容的恶妇人。她是个急性子,心肠挺好。我向她述说了母亲对部分遗产扣着不分的气恼;她就讲了这样做的理由、原因和条件,唯有在这些条件下她才肯拿出全部遗产,而且比我们要求分给的更多些——总之,我现在不想多写。请转告我母亲,一切很顺利。亲爱的朋友,这件小事又让我发现,误解和惰性在世界上铸就的错误也许远远多于奸诈和黑心。至少后两者确实罕见。

另外,我在这儿感觉良好。在这天堂般的环境里,孤独是医治我心灵的一剂良药。这个青春季节用它的温暖把我那颗常常震颤的心满满充实了。树上、篱笆上鲜花似锦,我愿变成一只金甲虫在芬芳的香海中逍遥飘荡,尽情吮吸一切养料。

小城本身毫不可爱,周围自然景色却美得惊人。已故的M伯爵就受到吸引而在一座山丘上筑起了他的花园。众多小山丘纵横交错多彩多姿,形成了一道道绝美的小峡谷。花园十分简朴,人们踏进园门立即感到建筑设计并非出自行家,而出自一颗敏感的心,他要独自品味自然。在那业已颓圮的小亭子里,我为逝世者洒下了同情泪,那里曾是他留恋之地,如今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不久我就是花园的主人。这几天工夫园丁已表示信赖我,他不会受亏待的。

5月10日

一种奇妙的快乐渗透了我整个灵魂,使它像我正倾心爱慕的春日清晨般甜蜜惬意。我现在是独自一人,庆幸自己得以生活在似乎专为我这种灵魂创造的环境里。我的好人,我幸福极了,完全沉潜于静止存在的感觉中,艺术工作已搁置一边。我目前无法作画,一笔都不成,而就在这一瞬间,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一个比较伟大的画家。当可爱的山谷周围升腾起雾霭,高高的太阳憩息在浓密幽暗树林的顶端,唯有一缕缕光芒偷偷射人这片林中圣地,我躺卧在潺潺泉水边的茂盛草丛里,贴着地面细细观察小草千姿百态的风情;当我感觉到草茎间有个小虫飞蛾的无法测度的小世界正贴着自己的心,我就感到了万能上帝的存在,他按自己的设想创造了我们;我就感到了博爱天父的气息,他承诺我们遨游在永恒的欢乐之中。亲爱的朋友,当我的眼睛蒙咙,周围的世界和天空就像爱人的形象已融人我的灵魂——我就常常渴望:唉,倘若能够再现,倘若能够写下活跃在你内心的这般丰富、这般温暖的东西,该有多好,它会成为你灵魂的镜子,犹如你的灵魂是万能上帝的镜子!我的朋友,但是我失败了,我完全折服在大自然壮丽景象的威力之下。

5月12日

我不知道,是附近真有迷惑人的精灵呢,还是我内心温情脉脉的奇想所致,竟觉得自己已置身天堂。就在花园前不远有一道泉水,我像仙女梅露茜娜和她的姊妹们似的迷上了它。你走下山丘,来到一座拱顶亭子前,再往下走二十级石阶,便看见极清澈的泉水从大理石岩缝间汩汩涌出。那一道环绕泉水的矮墙井栏,那许多浓荫匝地的高耸大树,那地带的一片清凉,一切都让人感到某种吸引力,又有一种令人敬畏的东西。我没有一天不去那里坐上一个小时。小城的姑娘们常来这里取水,这是最普通而又最必要的工作,是从前连国王的女儿也得操持的家务。每当我在那里静坐,古代宗法社会的理想概念便在我脑子里活跃万分,老祖先们如何在井泉畔订立联盟,举行庆典,而善良的精灵又如何在井台和泉水四周翱翔。啊,谁若不曾在炎热夏日艰辛跋涉后体验过井泉畔的清凉,就无法体会我的感受。

5月13日

你问,要不要把我的书籍寄来?亲爱的,看在上帝的分上,请别拿它们来烦我!我不再想要什么指导、鼓励和鞭策,我这颗心本身就够沸腾的了。我需要催眠曲,而在我的荷马史诗里我已找到无数。我多么经常地轻声吟诵以平息愤激之情,因为你肯定没见过哪颗心像我这颗心这样反复无常、捉摸不定。亲爱的,难道还用得着我说,常见我忽忧忽喜,从甜蜜的感伤忽然转为疯狂的激情,你多么替我担忧么?我也把这颗心视为一个病儿,随它任性而行。这情况切勿外传,免得有人责怪我。

5月15日

本地的老百姓已认识我,也喜欢我,尤其是孩子们。我刚认识他们时,常常客气地问这问那,有些人以为我想嘲弄他们,十分粗暴地打发我走。对此我并不气恼,倒是对一种早已有所察觉的问题有了活生生的体会:凡是有点地位的人,总对普通老百姓持冷漠疏远态度,似乎一接近就会丧失什么;又有些可厌的轻薄之辈装出一副纡尊降贵的模样,却让贫苦百姓更感到他们的傲慢。

我很清楚存在着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但是我坚信,那种认为必须疏远所谓贱民以保持高贵的人,恰恰可以斥为懦夫。因为他害怕被击败而躲避敌人。

我最近一次去井泉时遇到了一个年轻女仆,她把水罐搁在最低一级台阶后便四处张望,但愿有女伴来帮她把水罐放上头顶。我走下台阶,望着她说:“我帮你好吗,姑娘?”她顿时涨红了脸。“噢,不要,先生!”她回答。“不用客气。”她把垫环摆正,我放上水罐。她道谢后登上石阶走了。

P3-7

序言

歌德出生的时候,中国的曹雪芹正在埋头写《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等到歌德开始撰写《少年维特之烦恼》,曹雪芹早已离开人世。从时间上来说,少年维特开始风靡欧洲之际,《红楼梦》一书也正在坊间流传,悄悄地影响着中国的男女读者。很显然,相对于同时期的欧洲文化界,歌德已是一位对中国相对了解较多的人;但是事情永远相对,由于时代和地理的原因,西方对东方的了解并不真实,自始至终都难免隔膜和充满误会。欧洲当时推崇的中国诗歌和小说,差不多都是二流的,甚至连二流的水准也达不到。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可以证明歌德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有所了解,虽然歌德的家庭一度充满了中国情调,他家一个客厅甚至用“北京厅”来命名。

歌德时代欧洲的中国热,不过是一种上流社会追逐异国情调的时髦,在《歌德谈话录》一书中,歌德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热烈口吻说: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这些对于欧洲人来说似乎很内行的话,有意无意地暴露了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歌德心目中,中国人的最大特点,是人和自然的和谐:金鱼总是在池子里游着,鸟儿总是在枝头跳动。白天一定阳光灿烂,夜晚一定月白风清。中国成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乌托邦,成了诗人脑海里的“理想之国”。歌德相信,除了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国的诗人在田园情调之外,一个个都很有道德感,而同时代的“法国第一流诗人却正相反”。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歌德特别举例说到了法国诗人贝郎瑞,说他的诗歌并非完美无瑕,“几乎每一首都根据一种不道德的淫荡题材”。

歌德被德国人尊称为“魏玛的孔夫子”,这种称呼在明白点事的中国人看来,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事实上,歌德并不是什么道德完善的圣人,他也不相信仅仅凭单纯的道德感,就能写出第一流的诗歌。任何譬喻都难免有缺陷,说歌德像孔夫子,更多的是看重他文化上的地位。以诗歌而论,歌德更像中国的杜甫,他代表着德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以小说而论,说他像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也许最恰当不过。歌德被誉为“奥林帕斯神”,是“永不变老的阿波罗”,与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孔子相比,他更文学,更艺术。

歌德生前曾相信,他的小说不仅风靡了欧洲,而且直接影响了遥远的中国。杨武能先生《歌德与中国》一书中,援引了歌德的《威尼斯警句》,从中不难看到歌德的得意:

德国人模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

憔悴的客人;

可对我又有何用呢,连中国人

也用颤抖的手,把维持和绿蒂

画上了镜屏?

这又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如果歌德明白了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明白了当时耸人听闻的文字狱,他就会知道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古老和遥远的中国绝不可能流行维特和绿蒂的故事。此时的大清帝国处于康乾盛世尾声,正是乾嘉学派大行其道之时,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无论诗歌还是小说,都是不算正业的旁门左道。歌德并不真正了解东方的中国,而中国就更不可能了解西方的歌德。歌德的伟大,在于已经提前预感到了世界文学的未来。他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世界各国的文学将不再隔膜,那时候,不仅西方的文学将相互影响,而且神秘美妙的东方文学,也会加入到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中来。歌德近乎兴奋地对爱克曼说,他越来越相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随时随地正由成千上万的人创造出来,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写了一首好诗,就夜郎自大地觉得他了不起。歌德充满信心地发表了自己的宣言,他认为随着文学的发展,单纯的民族文学已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正在来临,每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

233年前,25岁的歌德奋笔疾书,只用了四个星期,就完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从此以后,这部小说一直在影响着世界,感动着后来的年轻人。今年重庆出版社重点引进了企鹅版世界文学名著,这是一套非常优秀和具有广泛影响的丛书,它的选目的权威性早已不容置疑。作为世界文学经典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很自然地应该名列其中,并且排在第一批名单里。面对年青一代读者,在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面前,如何选择一套既经典又权威的版本,如何配备最精致最优美的译文,确实是一件极其为难却又必须认真去做的事情。好的丛书从来都是充满智慧,它代表着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阅读趣味。众所周知,企鹅经典在它的原产地英国之所以大获成功,是因为把经典阅读带给了普通大众,而此次重庆出版社和企鹅的合作,战略目标却是另一个思路,那就是把企鹅经典在中国的购买对象,界定为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鉴赏力的人群。换句话说,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针对图书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大胆地走先提高后普及的道路,应该不是一个冒险的尝试。

2007年4月17日河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年维特之烦恼(全译本)/企鹅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
译者 张佩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9848
开本 32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4
丛书名
印张 5.8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3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