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草根谭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折射出广泛而深厚的民众精神,呈现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文化精髓的散文作品集,表达了对天地、社会、人性的“草根式”关切。

全书文辞清新自然,思想耐人寻味,是文坛新锐宿正伯继《我读<冰鉴>》、《道不尽的<论语>》之后的又一力作。

内容推荐

[草根]是近些年来一个持续升温的热门词汇,草根阶层、草根文化、草根力量……这些词汇无不渗透了一种广泛而深厚的民众精神。呈现于您面前的这本《草根谭》,则是地道的[草根思想]。它与《草根谭》异曲同工,集成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文化精髓;又与《沉思录》殊途同归,表达了对天地、社会、人性的[草根式]关切。本书文辞清新自然,思想耐人寻味,是文坛新锐宿正伯继《我读<冰鉴>》、《道不尽的<论语>》之后的又一力作。

目录

卷一 品性·修身

卷二 处世·出世

卷三 感悟·随想

卷四 道德·教化

卷五 天道·中庸

卷六 宇宙·时空

后记

试读章节

51

漫步丛林,夜色如水,你可曾感到一种神秘的气息?一种圣洁、轻灵、让人超然物外的感觉,那真的是一种无限的神往。你不禁要感叹自然的伟大,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那月光、那雾霭、那轻纱、那汩汩流过的小河,如梦般迷人,如水般清澈。呵!我多想回到母亲的怀抱。这分明是我的源头,也必将是我的归宿。

当你面对瀑布,当你临风大海,观银河倒悬,听惊涛阵阵,你可曾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一种对宇宙的景仰,对存在的膜拜,对万物不虚的感激。你不禁要问:我是谁?我何以如此幸运,得以听之为声,观之为色?你不禁要手舞足蹈,涕泪飘零,仰天高呼:苍天,我何其幸也!

这样一种油然的情绪,今我有之,古人有之,远古之人也必当有之,而未来之人又何尝不会有呢?毕竟,春秋日易而风花雪月不易,人事或非而壮丽江山不非,面对堪敬之景谁能不敬?

所以,宗教情怀万古皆然。你可以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你可以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可你不能不为宏伟、壮阔、幽静、纤小的一切所感动。你可以拼搏,你可以创造,你可以兢兢业业地在人海中为了理想而奋斗。可在月圆之夜,清辉如昼时,你又何尝不会徜徉于一种缥缈、永恒的世外遐思。生命并不是绝对理智的,认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浪漫时所感与冷静时所想有时是完全倒错的。你尽可以科学地看待这个世界,却不妨碍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甚或神秘之情。

情绪,通灵之物所感也,不受学识所限,不受所处社会形态所限,见之于目,得之于心,来之如雾,去之如风。人为四灵之首,见天地而思源,观四季而知法,冥思而有得,恍然而若失,则自然而生宗教情结。何必愚昧所得,何必压迫所得,何必恐惧所得,何必剥削所得?固然四者皆为宗教之源,然对自然生而有之的神秘、敬畏之情绪,亦足堪与其同列焉。而且,就起源而言,此种宗教的情感起源当与人类对自然之不解、恐惧同时,而尚在压迫、剥削之先;就持续之久而言,当更较其他四者为远。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对各种神话的一一打破,所有导致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知识根源都将消失。彼时,人类对自然之向往,心灵对宇宙之感激,身处高层次社会之幸福与怅然,将成为宗教存在与发展的唯一理由和源泉。当然,彼时的宗教恐已有质的改变,它将更多地以心灵寄托为主要形式,或者只留下一些清纯的情感而已。这恐怕也是宗教与科学之争最终所能保留的唯一外衣,但却必将因此源远而流长。

52

与妻子在小区花园闲坐,有同学来访。三人谈起昔日校园生活,不觉间已是半晌。阳光照在夏末初秋的菊花上,散射出熠熠光彩。

同学指着一朵花说:“老宿,你说这朵花是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的?”

我一时不知该从何说起。

同学笑道:“花,是由阳光、水分、土壤构成的。为何阳光、水、土壤,竟会成为绿叶红花?绿叶红花未成为绿叶红花时,世上本无此花,这花究竟是怎么由无到有的?从哪一刹起,花来到世界?有没有一个临界点,此刻之前无此花、此刻突然有此花了呢?”

我更不知从何说起。

同学接着道:“我,又是从何时起,意识到‘我’是我的呢?是在妈妈肚子里就意识到了吗?没有这个印象。是在出生的那一刹吗?虽然睁开眼看到了世界,可有谁在此刻意识到是‘我’来了呢?小手乱动,扯开嗓门儿哭,知道痛,知道饿,可就是没有意识到我是‘我’。甚至到两三岁牙牙学语时,也不曾留下什么记忆,虽然口里在喊着爸爸、妈妈。”

我还是不知从何说起。  同学继续说:“我们对儿时的记忆一般都在四五岁以后。那么,从前的事没有记忆,是因为我们脑子发育不成熟,还是因为根本就不知道那是我的事情?可到后来,我们的确都知道世间有个‘我’。‘我’来到了世间,一旦意识到‘我’和他人的区别了,就想甩都甩不掉了,怎么都不能离开‘我’来认识这个世界了。那么,同样有没有一个临界点,在那一刻,‘我’的概念生根了?”

我说:“应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吧?不可能是突然觉醒的。”

同学反诘道:“这逐渐又是怎么回事?逐渐,必有个开始的一霎,何时开始的?逐渐,必有个量变引起质变的一霎,何时质变的?为什么我们会不知不觉间意识到这个身体所承载的就是‘我’呢?为什么‘我’和我的身体是不可分的呢?”

我笑道:“我确实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很有意思,你继续说。”

同学说:“我看到自家院子里的小猫跑来跑去,不禁沉思:它有没有‘我’的意识,有没有‘我是猫’的意识?它吃,它抢,它护。可是在做这些动作、实施这些行为的时候,它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是纯属天性,还是知道那食物是‘我’的?如果说,动物从来没有‘我’的意识,一切只凭天性而为。那么,没有意识到‘我之为我’的生命,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呢?”

我说:“我曾经看到《读者》上有一篇题为《像猫一样活着》的文章,作者羡慕猫儿无忧无虑、无所牵挂的自在生活。里面有些话,记不太清了,大意是说,对猫儿而言,刚刚发生过的不快,不会记在心里,明天的日子怎么过,它从来不想,过去未来在它的生命里不留任何痕迹,所以它不忧伤、不焦虑,随时随地倒头便睡,且睡的姿势千姿百态,身体的造型似乎只顺从一个原则:舒服、自然。”

同学说:“往者不留,来者不冀,已去不悔,未至不忧。多少人苦苦追求的境界,在猫儿身上竟是如此天成。我们人类之‘苦’,说起来都是源于一个清醒的‘我’啊!”

我恍然大悟,说:“谢谢指教。原来在这里等着。”

妻子在旁一直默默听着,此刻插话道:“对人类而言,要理解没有‘我’的觉醒却又鲜活自在充满朝气的生命状态是多么费神啊!”

我说:“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中,只有人会感叹老之将至,只有人会每念及生命短暂就思绪万千。植物生长死亡皆随意自然,昆虫一朝一夕的生命都从未觉短暂。动物被宰杀时撕心裂肺的哀号是出于痛与恐惧,还是出于‘我’将离开世界之悲愤呢?从它们自然死亡时的从容,我猜想多半是由于恐惧。佛门三法印之一,即是‘无我’。学佛之人,首先需从证得和体会‘无我’入门。可是,‘无我’时靠谁来体会‘无我’呢?怎样才算得上是‘无我’状态呢?我们总以为‘无我’时,‘我’就不存在了,可猫儿‘无我’时,猫儿不在了吗?猫儿没意识到‘我是猫’时,猫儿不是还在蹦蹦跳跳吗?昆虫‘无我’,昆虫不在吗?所以,我们的精神追求可自大自然获得答案。人类的问题就是太进化了。”

妻子说:“很有意思。这倒让我想起另一桩公案来。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只有人类是惯于自相残杀的。狮子、老虎、狼、鳄鱼足够凶猛残忍,但却并不谋算同类。为什么呢?我一直想不通。现在看来,恐怕也是因为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认识到这个身体是‘我’了。有‘我’就有‘他’,有了‘我’和‘他’的意识,就有了私心的根源,就有了戒备和怀疑。于是,只有我们人类会在周围都是同类时依然保持高度警觉,活得无比辛苦。老虎虽凶猛,但它的世界却是简单的。”

同学笑道:“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寻求一个圆满的答案。你们俩可要小心了!不要双双遁入空门。下次见你们时,说不定在哪个名山古刹了。”  “哈哈……”我笑道,“我真正抱守的,乃是中庸之道,怎么会遁入空门呢?”

……

P34-39

序言

屋之将倾,根基先坏;人伦将失,道德先颓。道德衰败,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常言:世风日下。日下之世风,在现代社会都有哪些表现呢?轻则迷茫,稍重则颓废,重则堕落,益重则人性泯灭。病症虽深浅不一,病因则无外乎三:为恶无所顾忌,为善缺乏依据,修身没有动力。再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亦可得三:一则现代文明无敬重之心,二则现代人生失生命导向,三则现代教育离人性根本。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所赖以构筑的人文根基必存在一些哲学上的漏洞。是故,余返而求诸古圣先贤之书籍。

五柳先生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此亦吾之谓也。读书十余载,会意之处不少,精辟之见浑无,每自喟日:“浅尝辄止,不学无术!”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问虽不够,襟怀并未因之稍减。见有痼疾,则思除之,思有所得,则欲遍告天下悉知!纵杯水车薪,裨益社会甚微,然亦拳拳之心也。若能为道德大厦之重构添一石一砾,其乐也融融哉!

后记

2004年,我创作了第一部作品《如是我言》,全面整理汇集了自己当时对宇宙万物、世间万象的各种认识和思考。因为作品不够成熟,最终没有付梓。但是,这部作品中的许多思想火花,却成为后续创作的起点和基础。

2005年,我将《如是我言》中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单独拿出来,精简创作了网络文章《道德、中庸与现代生活》,被网友广为转载。

2006年12月,应新疆人民出版社之邀,完成并出版了《我读(冰鉴)》一书,书中内容吸收甚至是直接摘取了《如是我言》的不少章节。2008年1月,创作出版了《道不尽的(论语)》一书,再一次吸收和摘取了《如是我言》的诸多章节。经过这两次抽取,母本《如是我言》已经七零八落、不成体系了,但其中剩余的很多章节今天读来,依然感觉很好,不忍舍弃。

最后,我决定以《道德、中庸与现代生活》一文为基础,吸收《如是我言》的一些剩余部分,然后再充实一些新的想法,形成另一部完整的作品。我在取书名方面一直都没有天赋,所以就请编辑同志帮忙想想。当听到编辑建议取名《草根谭》时,深感欣喜!这的确是个出乎意料的好名字。古已有《菜根谭》,以短语为多,以思考取胜,我今天的这本小册子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我的境界与古人相比毕竟又差了一大截,所以谦虚点叫《草根谭》非常合适。

这本书出来后,我从2004年以来的一系列努力,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今后,我希望能跳出这几年的思维框架,开拓一片完全不同的领域和天空!

衷心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再次出版我的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草根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宿正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2461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