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都城保卫战
内容
编辑推荐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它深刻的历史教训足以让世人警醒。本书用纪实的手法,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同时选配了大量历史图片和实物图片,重点记述中国自先秦以来各朝各代都城的城池防御体系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历程和以“御林军”为主体进行的都城保卫战。所记述的战争中有些看似与都城关联不大,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有些战争,如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因为不仅开创了中国战争史之先河,也显现了那个时期都城防御的原始性与初创性,故也将其进行记述。

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从军事地理的角度出发,首次对历史上的各代都城作为御林军防御体系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探寻。通过多方面挖掘史料,以及对大量正史和野史的提炼,以纪实的方式详尽地描述了中国历代重要都城保卫战事的宏伟真实的情况。

内容推荐

纪实,全面真实记述各朝各代都城城池防御体系,探寻御林军的发展历史。

通俗,生动揭秘历代都城保卫战全貌,一幅栩栩如生的都城战争风云画卷。

独特,全新军人的视角,独特的军事地理角度科学再现攻防战略战艺术。

可靠,多方面挖掘史料,对大量正史和野史考证提炼,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中国最古老的都城防御与战争/1

一、从原始村落到简单的城堡防御设施/1

二、华夏战争之鼻祖/2

阪泉之战/2

涿鹿之战/3

第二章 夏城堡防御与保卫战/5

一、夏城堡防御设施/5

二、夏城堡保卫战/6

武观之乱/6

寒浞夺权之战/7

成汤灭夏之战/7

第三章 商都城防御与保卫战/10

一、商都城防御设施/10

二、商都城保卫战/11

武王灭商之战/11

第四章 西周都城防御与保卫战/13

一、西周都城防体系/13

以丰镐为中心的防御体系/13

以成周为中心的防御体系/14

西周的都城建设/14

二、西周禁卫军/15

三、西周都城保卫战/15

烽火戏诸侯/15

第五章 舂耿列国都城防御与保卫战/18

一、主要列国都城防御体系/18

周都城防御体系/18

晋国都城防御体系/19

楚国都城防御体系/20

齐国都城防御体系/20

泰国都城防御体系/21

鲁国都城防御体系/21

宋国都城防御体系/21

二、主要列国禁卫军/22

三、主要列国都城保卫战/22

齐鲁长勺之战/22

晋楚邸之战/24

秦晋麻隧之战/27

齐晋平阴之战/28

晋国栾氏之乱/28

吴楚柏举之战/29

吴越夫椒之战/31

第六章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防御与保卫战/34

一、主要列国都城防钾体系/34

二、主要列国禁卫军/35

三、主要列国都城保卫战/35

晋阳之战/35

邯郸之战/37

秦灭魏之战/38

秦灭楚之战/38

第七章 索代皇城威阳防御与保卫战/40

一、秦代咸阳城池防钾御体系/40

二、秦代禁卫军/41

三、秦代威阳保卫战/42

陈胜起义军与秦军鸿门之战/42

项羽、刘邦入关灭秦之战/43

第八章 西汉皇城长安防御与保卫战/46

一、西汉长安城池防御体系/46

二、西汉长安禁卫军/47

三、西汉长安保卫战/49

绿林起义军进攻长安之战/49

赤眉军击更始帝长安之战/51

赤眉军与邓禹、延岑争夺长安之战/53

第九章 东汉皇城雒阳防御与保卫战/55

一、东汉雒阳城池防钾体系/55

二、东汉雒阳禁卫军/56

三、东汉雒阳保卫战/56

雒阳军阀混战/56

第十章 三国时期各国都城防御与保卫战/58

一、三国都城城池防御体系/58

魏国洛阳城池防御体系/58

蜀国成都城池防御体系/59

吴国建业城池防御/59

二、三国都城禁卫军/59

三、三国都城保卫战/60

魏文帝攻吴之战/60

魏灭蜀之战/62

晋灭吴之战/64

第十一章 两晋时期都城防御与保卫战/67

一、西晋洛阳与东晋建康城池防御体系/67

二、两晋禁卫军/67

三、西晋洛阳与东晋建康保卫战/69

八王之乱/69

东晋王敦之乱/69

东晋平苏峻叛乱之战/70

王恭与司马道子之间的内战/72

桓玄攻破建康之战及其败亡/74

孙恩义军三次围攻建康/77

第十二章 十六国重要政权都城防御与保卫战/80

一、十六国重要政权都城防御体系/80

后赵襄国邺城城池防御体系/80

前秦长安城池防御体系/81

后燕中山城池防御体系/81

二、十六国重要政权禁卫军/82

三、十六国重要政权都城保卫战/82

晋攻前燕之战/82

前秦灭前燕之战/84

北魏攻打后燕之战/85

刘裕灭南燕之战/86

刘裕灭后秦之战/87

第十三章 南朝却城建康防御与保卫战/90

一、南朝建康防御体系/90

二、南朝各代禁卫军/90

三、南朝建康保卫战/91

刘宋皇统争夺战/91

南齐内乱之战/92

侯景之乱/93

隋灭陈之战/94

第十四章 北朝各都城防御与保卫战/97

一、北朝各都城防御体系/97

北魏平城城池防御体系/97

北魏洛阳城池防御体系/97

东魏与北齐邺城城池防御体系/98

二、北朝各代禁卫军/99

三、北朝各代都城保卫战/100

粱攻打北魏洛阳之战/100

北周灭北齐之战/102

第十五章 隋代皇城防御与保卫战/104

一、隋代皇城防御体系/104

京师大兴城城池防御体系/104

东都洛阳城池防御体系/105

二、隋代两都禁卫军/106

三、隋代皇城保卫战/106

杨玄感起兵反隋帝/106

李渊攻取京师长安之战/109

瓦岗军与隋争夺洛阳之战/111

李世民与隋军的洛阳之战/113

第十六章 唐代皇城长安防御与保卫战/118

一、唐代长安城池防御体系/118

二、唐代长安禁卫军/119

三、唐代长安保卫战/120

唐与吐蕃长安之战/120

李晟收复长安之战/122

黄巢起义军攻取长安之战/124

第十七章 五代十国时期诸国都城防御与保卫战/128

一、五代十国时期重要都城防钾体系/128

洛阳城池防御体系/128

开封城池防御体系/129

成都城池防御体系/129

金陵城池防御体系/129

二、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央禁军/129

三、五代十国时期诸国都城保卫战/130

后唐袭汴灭梁之战/130

后唐灭前蜀之战/132

后晋灭后唐之战/133

契丹入汴灭后晋之战/135

宋军攻灭后蜀之战/137

宋军攻灭南汉之战/137

宋军攻灭南唐之战/138

宋军攻灭北汉之战/140

第十八章 北宋皇城东京城池防御与保卫战/141

一、北宋东京城池防御体系/141

二、北宋东京禁卫军/142

三、北宋东京保卫战/143

金灭北宋之战/143

第十九章 辽代皇城防御与保卫战/146

一、辽代上京和南京城池防御体系/146

上京城池防御体系/146

南京城池防御体系/147

二、辽代皇城禁卫军/148

三、辽代皇城保卫战/148

高梁河之战/148

金军灭辽东京之战/151

燕京之战/153

金灭辽燕京之战/157

第二十章 西夏皇城中兴府防御与保卫战/159

一、西夏中兴府城池防御体系/159

二、西夏中兴府禁卫军/160

三、西夏中兴府保卫战/160

蒙古围攻西夏中兴府之战/160

第二十一章 南宋皇城临安府防御与保卫战/165

一、南宋临安府城池防御体系/165

二、南宋临安府禁卫军/166

三、南宋临安府保卫战/166

临安卫军政变/166

金军攻占临安之战/168

元军攻陷临安之战/170

第二十二章 金代皇城防御与保卫战/173

一、金代皇城防御体系/173

金会宁城池防御体系/173

中都城池防御体系/173

开封城池防御体系/175

二、金中都禁卫军/176

三、金中都保卫战/176

蒙攻中都之战/176

胡沙虎政变/179

第二十三章 元代皇城大都防御与保卫战/183

一、元代大都城池防御体系/183

忽必烈迁都燕京的四个原因/183

大都城池防御体系的新建/184

二、元代大都中央禁军/186

三、元代大都保卫战/187

王著刺杀阿合马/187

两都之战/191

帝党后党之战/195

明军灭元之战/197

第二十四章 明代京师防御与保卫战/201

一、明代京师城池防钾体系/201

应天府城池防御体系/201

北京城池防御体系/204

二、明代京师禁卫军/210

三、明代京师保卫战/212

靖难之役/212

于谦保卫北京之战/216

英宗夺门之变/224

曹石反叛/227

刘六、刘七攻打京师/232

庚戌之变/233

袁崇焕保卫北京之战/236

李自成攻取京师之战/238

第二十五章 清代京师北京防御与保卫战/242

一、清代北京城池防御体系/242

二、清代北京禁卫军及其防卫部署/243

禁卫军/243

禁卫军防守部署/244

三、清代北京保卫战/246

天理教袭击皇宫/246

太平军进攻京畿/250

英法联军侵占北京/254

辛酉政变/262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265

第二十六章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防御与保卫战/271

一、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城池防御体系/271

二、北洋政府主要警卫部队/272

三、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保卫战/273

反张勋复辟之战/273

北京政变/279

附录 中国历代都城简表/298

主要爹考书目/304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中国最古老的都城防御与战争

古史传说时期,似乎离我们现代人已经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我们与那个时代的人们始终串在“战争”这一根主线上,因为战争几乎贯穿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当时,不同氏族部落的人们为了血亲复仇而进行了流血冲突,这种冲突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争夺生存空间的事件增多而开始频繁起来。虽然那时人们群居的地方还不能称之为都城,更不能称其为皇城,但作为群体的居住地,为了保证一个个部族的安全与生存发展,部落与部落之间已经有了濠沟和城墙等军事防御设施。渐渐地,我们的祖先由开始的流血冲突发展到了大规模的残酷战争。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就是中华文明有史记载的最早战争,它们不仅开创了中国战争史之先河,也显现了那个时期都城防御的原始性与初创性。

一、从原始村落到简单的城堡防御设施

这是很早的事了,早到氏族制度的兴盛时期。虽然那时我们的祖先还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但为了各自部落的利益,原始村落的周围往往有壕沟环绕,这就是早期的军事防御设施。虽然岁月的侵蚀已经让几千年前的历史变得模糊不清,但通过当年留下的聚落遗址,似乎可以看到这里戒备森严,我们的祖先拿着简易的武器在展开一场场厮杀。

西安半坡聚落遗址,成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分两片,分属两个群团或经济共同体,其间以沟道为界,居住区外围绕一条大防卫沟,沟外为氏族墓地,还有烧陶器的窑场。

而陕西临潼姜寨史前聚落,平面呈椭圆形,一侧临河,其余部位有围沟环绕,规模较 新石器时代鹳斧图(河南临汝阎村出土)小,但内侧很可能有木桩和树枝编成的栅栏或围墙,因为有一些炭化木柱倒在沟中。围沟内侧每隔一定距离有一座哨所,残存的三座分别在东南寨门、东北寨门正中,以及正北凸形围沟的内侧,可以嘹望到东、西、北三个方面。东部的两个寨门外是墓地,不是主要通道,正门应在西南,靠近临河的一面,既方便生产生活,也比较安全。毫无疑问,这些周密的安排反映了当时原始聚落对防卫的重视。这一时期所有的防御设施都是聚落中的人们共同营建的,所保护的也是整个聚落被血缘纽带联接在一起的所有成员。

进入远古英雄时代以后,随着战争的增多和武器的进步,部落与部落之间的防御设施日益加强,开始出现了设防的城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堡日益普遍于两大河流域及内蒙古长城地带。这些城堡便是都城的前身,这些城堡大大小小有一定的等级差别,与一般的中小型聚落更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出社会出现的大金字塔式的多层结构。受城堡保护的对象逐渐不再是参与修建的全体成员,而是大大小小金字塔顶端的人物及其血缘亲属家族成员和有关服务设施。

位于湖北天门石家河镇北1公里的石家河古城,是一片南北走向的岗地。城垣依地势而建,东、西城垣沿两条岗的外侧修筑,南、北城垣均有宽达数百米的缺口,正对岗间的低冲,以便暴雨时节过山洪和平时的排水,缺口部分用陷阱、鹿碧、木栏等传统方式进行防御。城垣近方形,边长各1000米上下,面积100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湖北发现面积最大、筑造较为原始的城垣。

而始建年代稍晚的城头山占城则显示了防御设施的重大进步,它始建于屈家岭文化,兴盛于石家河文化时代,存在年代为公元前2700—前2000年。古城位于湖南澧县县城西北车溪乡,其平面呈圆形,内坡平缓,外坡陡直。这不仅使高高的城垣能稳固矗立,而且有利于城内人员登垣守城。陡直的城垣外坡不仅使敌人难于攀登,而且城外还有宽而深的护城河,是由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结合而成的,加之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城门,两两相对,城内地面高于城外,中心点又高于四门,城内积水可以通过四门排入护城河。

二、华夏战争之鼻祖

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是目前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第一战”。因为这是目前中华文明浩瀚历史长河中有史可查的第一场战争,相关内容曾见载于春秋时的史籍中。

约公元前26世纪,也就是相传的黄帝时期,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今北京延庆县境内;有史学家认为在今天的河北涿鹿东南,也有史学家认为在今天山西的运城市州镇)的这次交战,是华夏集团内部两个同源共祖的远缘亲属部落间的一场争雄的战争。

神农氏之后,中原出现两大部落联盟。两大部落的首领分别是炎帝和黄帝,据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炎帝出生和成长在姜水(渭水支流,今陕西岐山东),以姜为姓,其族沿黄河流域向东发展进入中原,成为黄河中游地区的强大部落联盟。而黄帝出生和成长在姬水(即岐水,今陕西境),以姬为姓。此族东进中原后,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称之为轩辕氏(又称缙云氏、帝鸿氏、有熊氏)。此族形成包括姬姓12部落的部落联盟。

此时的中华大地已是战事频繁。黄帝经常进攻附近不肯归附的部落,势力不断扩大;炎帝也不甘示弱,也在不断扩大自己势力。然而一山岂能容得两虎,黄帝与炎帝两大联盟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冲突。黄帝率领以熊、罴、虎、雕、歇、鹰等为图腾的各部落,在华北大地这个叫阪泉的地方与炎帝各部落交战。于是,我国远古时代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阪泉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战斗异常激烈,双方投入军队都有万人之多,顿时叫喊声、厮杀声不绝于耳,阪泉之地血流成河。阪泉之战共经历三次战斗,最终黄帝部落联盟获胜,并初步建立了黄帝对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也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是古史传说中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今太行山与泰山之间的广阔原野)的作战,也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大规模部落战争。虽然兵器简单,战阵原始,但与当今的现代化战争相比,它仍不失艰苦激烈,这也是中华民族一场具有历史性的战争。

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前,发祥于今陕西渭河支流的黄帝姬姓部落和炎帝姜姓部落,因其发展壮大而向东迁徙。黄帝部落渡过黄河到达今河北北部,炎帝部落沿渭河、黄河进至河北中部。同时,发祥于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相邻地区的蚩尤九黎部落正向西发展,为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与炎、黄两大部落发生冲突。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擅长角柢。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并进而占据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

形势非常紧迫。为了生存,炎帝族不得不向同一个集团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为了维护华夏集团的整体利益,便答应了炎帝族的请求,将势力推向东方。这样,便同正乘势向西北推进的蚩尤族在涿鹿地区遭遇了。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72个支族(也有人认为是81个),在力量上占据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而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鹗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战争爆发后,刚好碰上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没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他们利用特殊有利的天候——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即冀州,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

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涿鹿之战的结果,有力地奠定了华夏集团据有广大中原地区的基础,并起到了进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作用。战争的胜利者黄帝部落与东方夷人部落融合,并向南发展,与炎帝、共工及黄河流域的众多氏族部落融合,逐渐形成为以黄、炎部落为核心的华夏族。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则被后人尊崇为华夏族的祖先。

P1-4

序言

说到都城,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辉煌与神圣,而忽视了渗透在那片土地上的争夺者的鲜血。其实,对于都城,辉煌、神圣与尸体、鲜血同在。

中国历史上统一政权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皇城。都城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和极具代表性。因而探讨国家历史,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便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从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自夏代以来有217座都城。在这些都城中,西安、北京、洛阳等古都又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历史的焦点。

都城城堡是中国古代都邑周围构筑的有门的防御性墙垣,是永备筑城的基本形式,是战略要地防御的重要依托。由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城堡多建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或负山面水,或夹河而建,讲究山川形势。同时,又必须兼顾经济和交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当然,都城的选定也会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都城位置的逐步转移,并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都城东渐是古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是由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民族等因素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同时也深含着地理的、文化的诱因。同时,中国都城的发展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

早在氏族制度的兴盛时期,原始村落的周围往往有壕沟环绕,这便是早期的军事防御设施。夏朝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大部分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商朝开始在亳(今山东曹县东南)建都。开始,商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次。盘庚迁殷之后,在273年里,商都没有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年)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西周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迂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最终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为由,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只留宗庙在丰京,通称丰镐。东周列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此时周王室势力日益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城,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城。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1300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都是以长安、洛阳、开封或安阳作为都城;建康(今南京)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安阳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皇南迁,后正式以临安府为南宋都城。同时,金海陵王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原辽南京析津府所在地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从此时开始,有着数千年建城史,也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的北京开始了它的国都历史,元、明、清、北洋时期,直到今日,它一直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在氏族社会,存在着血亲复仇或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流血冲突,这是原始的战争。而自从有帝王以来,便有了宫廷,有了守卫王宫及护卫君主的专职人员。于是劳役、监禁、杀戮恶梦般地缠绕着人们,直接或间接围绕保卫都城的战争便产生了,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要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以都城是否存在而作为标志的,都城失陷可能国亡,都城在而国在。为了保卫都城的安全,统治者倾全力部署精锐的御林军保卫都城。正因为如此,为争夺最高权力的斗争,历朝历代围绕都城展开的战争变得相当激烈,没有一次血的政变、朝代的更替不是与都城紧紧相连。刀光剑影,往往是胜利者踏着仇人的尸体昂然登上至尊的宝座,失败者倒在殷红的血泊中,人民的命运被牢牢地绑在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战车上。鲜血汇成了洪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都城保卫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纪红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2300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8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813-49
丛书名
印张 19.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