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经典印象
内容
编辑推荐

追寻大师的清澈源头,开创了意识流的文学大师,《尤利西斯》作者詹姆斯·乔伊斯代表作,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排名第3。本书宣告了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到来,正像所有浩瀚河流的源头,它清澈,纯净,宛如新生。

内容推荐

这是乔伊斯第一次运用意识流手法写就的长篇小说。它宣告了一个文学新时代的到来。读完《尤利西斯》,或许需要某种勇气,而读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你需要的仅仅是打开第一页。因为正像所有浩瀚河流的源头,它清澈,纯净,宛如新生。

目录

第一章/001

第二章/066

第三章/115

第四章/166

第五章/196

译后记/299

试读章节

从前,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日子里,有一头奶牛哞哞沿着马路走过来啦,这头沿着马路走过来的奶牛哞哞呀,遇到了一个乖巧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宝贝儿咕咕……

他的爸爸总给他讲这个故事。他的爸爸常透过单片儿眼镜看他。他的脸上满是毛。

他就是宝贝儿咕咕,那头奶牛哞哞是从贝蒂·伯恩家门前的那条马路走过来的。贝蒂是卖柠檬棒棒糖的。

在那小小的绿地上,

啊,开满了野玫瑰花儿。

他总唱这首歌。唱他自己的歌。

啊,绿色的美葵在凯放。

谁要是尿了床,起先床铺会是暖乎乎的,接着就会变得冷哇哇的了。妈妈在他的床上垫了一块油布,那油布上总有一股子怪怪的气味。

妈妈身上的气味比爸爸身上的气味好闻。她常用钢琴弹奏水手中流行的角笛舞曲为他伴奏。他会一边跳一边唱:

特拉拉拉,拉拉,

特拉拉拉,特拉拉底,

特拉拉拉,拉拉,

特拉拉拉,拉拉。

查尔斯叔叔和丹蒂总给他鼓掌。他们比他的爸爸妈妈年纪大,而查尔斯叔叔又比丹蒂的年纪大。

丹蒂的壁柜里放着两把刷子。那个带绛紫色丝绒背儿的刷子代表迈克尔·达维特,那个带绿色丝绒背儿的刷子代表帕内尔。每回他帮丹蒂拿了餐巾纸,她就会给他一块口香糖。

万斯家住在七号。他们家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艾琳的爸爸妈妈。他打算自己和艾琳都长大了,他就跟艾琳结婚。为这事他曾躲到桌子底下。妈妈说:

——哦,斯蒂芬会认错的。

丹蒂说:

——哼,要是不认错,老鹰就会来啄掉他的眼睛。

啄掉他的眼睛,

认错,

认错,

啄掉他的眼睛,

认错,

啄掉他的眼睛,

啄掉他的眼睛,

认错。

大操场上疯跑着一群男孩子。他们喊个不停,双方的级长也都在大喊着为他们加油。傍晚的天色有些昏暗,阴冷阴冷的。这些踢球的孩子们每发动一次进攻,将球砰地一声踢出去,那油光光的皮球就会像一只大鸟一样飞过昏暗的天空。他一直呆在他们这拨人的边儿上,不时装模作样地跑一阵子,因为在那个位置可以躲过级长的视线,猛力踢球的脚也碰不着他。他感到自己在那群踢球的孩子们中显得太矮小、单薄,眼力不济还老是流眼泪。罗迪·基克汉姆可不像他这样,大伙都说他能当上低年级队的队长。

罗迪·基克汉姆这个人很不错,而纳斯狄·罗奇却不怎么样。罗迪·基克汉姆的位子里总是放着护胫,他的那只打球里盛衣服的柳条筐就放在食堂里。纳斯狄·罗奇长着一双大手,他把星期五的布丁称做毯子上的狗。有一天他曾问他:  ——你叫什么名字?

斯蒂芬回答说:

——斯蒂芬·迪达勒斯。

——这是个什么名字?

斯蒂芬还没答上来,纳斯狄·罗奇就又问:

——你爸爸是干什么的?

斯蒂芬回答说:

——是个绅士。

纳斯狄·罗奇又问:

——他是个当官的吗?

他在他们那拨人的边儿上挪来挪去,偶尔也跑上几步,双手都冻得发紫了,于是他将手插进灰色上衣两边的口袋里。他的身上扎着一根皮带,就束在口袋的上沿。皮带也是可以用来抽人的,有一天他就听见有个人对坎特韦尔说:

——你等着,看我不拿皮带抽你。

坎特韦尔说:

——想打架你找错了人。敢不敢去抽塞西尔·桑德尔一皮带?我倒要看看,他要是不用脚踹你的屁股蛋子才怪。

后记

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富有创造性、影响最大的英语意识流小说作家,享有英语文学大师的盛誉。他一生所创作的几部主要作品,无一不是伟大的杰作。在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乔伊斯的作品不仅名列榜首,而且他一人就有三部作品被列入百佳之中(第1名《尤利西斯》,第3名《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第77名《芬尼根守灵》)。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乔伊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开创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其在《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中进一步娴熟地运用意识流奠定了基础。

然而,虽然《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创作和出版历程坎坷崎岖,其形式和内容备受责难,但其一经问世,便得到了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的赞扬。意象派诗歌代表人物、评论家埃兹拉·庞德预言,乔伊斯的作品将永远成为英国文学的一部分。欧洲文化评论家迭戈·安赫尔认为,乔伊斯在再现现实生活的手法上堪称名副其实的大师。评论家、诗人艾略特称乔伊斯是一位宣告了十九世纪末日的作家。现代经典作家福克纳说在他那个时代有两位伟大的作家,一个是托马斯·曼,另一个就是乔伊斯。当时的许多报刊也对给《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予了高度的评价。《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乔伊斯先生可以将外部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对话手法如此巧妙,当今的作家无人可及。《曼彻斯特卫报》:无庸质疑,在乔伊斯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少数几个情节,而是许许多多书页的内容,都堪称天才的杰作。《格拉斯哥先驱报》: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个杰出的作家。作为一个文体学家而言,能与之媲美的寥寥无几,能超过他的尚无有人。时至今日,乔伊斯已经被公认为文学大师,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角落都有人在阅读和研究他和他的作品。作为其主要作品之一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研读的佳作,成为世界各地许多大学甚至中学的必读作品。它成为一部传世佳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具有青春的活力,毫无遮掩地展现出一个从幼年到青年的“自我”,深受青年人喜爱。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约翰·V·凯莱赫在他的一篇题为“詹姆斯·乔伊斯的感知世界”的文章中所说:“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二十岁时第一次阅读到迪达勒斯的情景,我感到惊讶,乔伊斯怎么会知道这么多关于我的事情。” 凯莱赫教授肯定地预言:“假如有一天乔伊斯的其他作品会暂时受到冷落,《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却不会,十八至二十二岁的青年人会一如既往地阅读和喜爱这本书,就像现在与他们年龄相同的青年人一样。……乔伊斯当初创作这部作品时未必特意想到这些读者,就如同菲茨杰拉德未必想到他那近似于原创的译诗的忠实读者会是天真幼稚的宿命论者一样。然而,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正是他成功的一部分。”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记录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成长的故事,它既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又是一个虚构的作品。书中的人物、场景大多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但是这部书又不完全是纯粹的自传,无论是人物、时间还是情节的处理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距离。由于家道败落,乔伊斯曾频繁地随父母迁徙,少年时的乔伊斯喜欢四处游逛,时常做梦:防波堤旁的大宅、弥漫着烂白菜酸臭味的小屋,教会学校、教堂、大学,海港、沙滩、翱翔的飞鸟,酒吧、咖啡店、妓院、犹太人贫民区,天使般的生活、地狱似的梦魇,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睡梦中的境界都成了他小说中的内容。乔伊斯正是用这些素材构建出了语言的海市蜃楼,似真似幻,给人以无穷尽的遐想空间,激发人阅读、探索的兴趣。

小说的开篇是一个简短的引子,不足三百字。然而这个看似前言不达后语、全然是在用幼儿的语言表达幼儿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的引子,却是整部近三百页小说的纲。在这里,几乎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分量,富含寓意,字里行间隐藏着全书的主题。

从前,在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日子里,有一头奶牛哞哞沿着马路走过来啦,这头沿着马路走过来的奶牛哞哞呀,遇到了一个乖巧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宝贝儿咕咕……

小说以小斯蒂芬聆听父亲给他讲这个经常讲的故事开始。这个故事源自爱尔兰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头白色的奶牛将小孩子带到一个岛国,将他们培养成英雄。乔伊斯用这个故事作为小说的开端,以此来揭示小说讽刺性的主题,预示斯蒂芬与家庭、宗教格格不入却又纠缠不清的命运。

斯蒂芬与宗教的难解之缘和抗争,可以说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一个分量最重的主题。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她一样笃信天主教。由于宗教问题她与儿子产生矛盾,时常发生争执,却坚持要求他去参加宗教仪式、做祷告。直到最后青年斯蒂芬决意远离宗教,将自己奉献给文学艺术的时候,母亲对他的期望依然没有泯灭,还以为他终究还是会重新相信上帝,就像小说引子里的幼儿斯蒂芬胆敢与新教徒一起玩耍,却拒不认错,躲到了桌子底下时,她对他充满了希望一样:“哦,斯蒂芬会认错的。”家庭女教师丹蒂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在少年斯蒂芬的心目中她博学多才,教会了他许多东西,总是正确的。可是她却强烈地反对斯蒂芬与邻居家的小女孩艾琳一起玩耍,只是因为她的家里人都是新教徒,甚至对尚不能分清红色与绿色的幼儿斯蒂芬发出恐吓:“哼,要是不认错,老鹰就会来啄掉他的眼睛。”少年斯蒂芬长期处于教会和神父的宗教氛围之中。他在教会学校里盲目地接受宗教教育,尽管他对宗教心存疑虑,有许多难以解答的问题,尽管神父们的作为令他感到失望,尽管他出于艺术家的本性要与之抗争,但是宗教是他生活的中心,神父们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当斯蒂芬被多兰神父冤枉,鼓足勇气去向校长申诉之后,却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要在多兰神父面前扬扬得意,要显出对神父的恭顺。随着斯蒂芬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开始在思想上摆脱教会的束缚,在行为上背离教义,但每每又为自己的灵魂陷入肮脏的泥淖,为自己的丑行而感到恐怖。他开始转而向家庭和朋友寻求心灵上的安慰,但是很快便意识到他的愿望是多么的愚蠢。尽管他试图循规蹈矩、行为高雅、处处为别人着想,以此作为堤坝来抵御污七八糟的东西,但是他失败了。这一失败使他开始自暴自弃,寻求肉欲的满足,犯下会使他堕入地狱的罪孽。他“急切地想去和另一个同类作孽,强迫另一个同类和他作孽,与她一起作孽求欢。”他渴望性爱,而现实中能满足他性爱的唯一途径便是妓女,于是他在一个妓女的怀中失去了童贞。同妓女交媾一方面使他渴望的性爱得到了暂且的满足,另一方面一种强烈的违反教义的犯罪感又使他感到痛苦。他认为自己的罪过已无法得到上帝的宽恕,哪怕是他往后甘愿过苦行修士的日子、潜心思过、做尽善事,也无法洗请他的罪过了。一种冷酷且不加掩饰的冷漠主宰了他的灵魂,他开始一次又一次地疯狂作孽,对上帝的虔诚已经被置诸脑后,他不愿再向上帝祈求、祷告。就在他自甘堕落的时候,纪念学校的守护神圣方济各·沙无略的静修节到来了。传教士阿纳尔神父关于地狱之恐怖的极度渲染的描述令斯蒂芬胆战心惊,使他在与宗教教义的较量中又一次败下阵来,忍受着极大的羞辱跪在神父的面前痛哭流涕、诚心忏悔。“改邪归正”的他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心灵上的安慰。他做祷告、读圣书、行善事,每天都要满怀豪情地许诺自己每时每刻的思想和行为都要符合上帝的旨意。然而就是在这一段类似于苦行修士日子里,他依然在潜意识里对抗宗教,时不时地欲犯戒发怒;常会感到有一种柔弱、神秘、娇声细语着的东西穿过他的肉体,令他欲火中烧;面对神父忏悔,他会感到一种不堪忍受的羞辱。接下来,校长神父要求斯蒂芬肩负起神圣使命、接受教职。然而这件事却使他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对那种虚假、压抑、没有激情的生活是何等的厌恶,在他身上激发起一种强烈的、敢于说“不”的本能,他毅然决定不再逆来顺受了。他的灵魂从少年时期的坟墓里站了起来,扔掉了裹在身上的尸衣。到了小说的最后,斯蒂芬已经远离宗教了,他潜心探索艺术,寻求美的真谛。尽管还有来自家庭、学校、朋友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对斯蒂芬来说,已经不起作用了。在同密友克兰利的长谈中,他对自己的坚定信念做了表白:“我不会听命于自己不再崇信的东西,不管它自诩为我的家,我的祖国,还是我的教会。我将会竭力以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或艺术形式来尽可能自由、尽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我只会用我允许自己使用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那就是沉默、离乡背井和机智应对。”小说中的斯蒂芬从幼年到青年始终在与宗教抗争,反抗——认错,反抗——悔罪,反抗——忏悔,直至扔掉裹在身上的尸衣,走自己的路,成为献身于文学艺术的青年艺术家。

在引子的末尾,小斯蒂芬吟出的那首稚嫩的小诗可谓绝妙的一笔,他用的是别人的词语,却描述了自己的境遇,它看似前后内容重复、不合章法,却错落有致、铿锵有力。我们不得不赞叹语言大师乔伊斯驾御语言的超凡能力。借用这首小诗,他一方面显示出小斯蒂芬潜在的文学艺术家应当具备的不同凡响的语言才能,另一方面暗示出这部小说将采用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

乔伊斯所追求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彻底和谐。小说中那变化多端的语言形式——从幼儿的语言,到学童的语言,再到青年艺术家的语言,有时显得稚气,有时如同音乐,有时淫秽、粗俗,有时宗教色彩浓重,有时文采洋洋、富有诗意,有时平俗无华、质朴简约——将斯蒂芬的经历像潺潺流水般一幕幕展现出来,随着他的思绪起伏跌宕,使他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成长,就如同生活中人们不知不觉地眼看着一个人从幼年长大一样。这些立体化的语言形式,加上小说中采用的第三人称的叙述、第一人称的视角的表达方式,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主人公斯蒂芬的世界里,透过斯蒂芬的眼睛和心灵的窗口看到或感受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我们好像跟随斯蒂芬进入了时空隧道,在他不同的成长阶段穿梭遨游,如临其境。在整部小说中,乔伊斯几乎没有用什么专门的词语来描绘主人公斯蒂芬的音容笑貌,但是我们所看到或感受到的斯蒂芬却是一个有血有肉、表情丰富、经历充实的人物,他时而清晰逼真,犹如近在咫尺,时而朦朦胧胧,宛如隔着一层薄帐。拿小说开篇引子里的幼儿斯蒂芬为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人小鬼大、既沉稳又机灵的小家伙,他在忘情地唱歌,在欢乐地舞蹈,在皱着小眉头诧异地望着眼前的世界,在从薄薄的小嘴唇里吟诗。与此同时,我们还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位主人公的命运在冥冥之中已有定数,但那似乎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小说中采用了自由间接引语、内心独白、破折号代替引号等等特殊的表达方式,但最为独特的要算作为尾声的末尾一节了。这一节与最前面作为引子的一节遥相呼应,它一改全书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变成了第一人称的日记体。还是前言不达后语,还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还是那敏锐的感知力,但此时的斯蒂芬与当年的幼儿斯蒂芬已不可同日而语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坚定信念,他已经是一个要驾御自己命运的青年艺术家,他已经做好了彻底背叛的准备,他已经不愿再用别人的语言说自己的话,要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自己的命运。

李靖民

书评(媒体评论)

乔伊斯先生不顾一切专注于表现内心深处的火花掠过大脑时隐约间传递出无数信息。他充满勇气地舍弃任何他认定是外来的信息,即使它们可能是我们在恣意想象时紧紧抓住的扶手。

——弗尼吉亚·伍尔夫

从形式上说,我看到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时,我觉得小说也可以全部用对话写成,还让人觉得就该这样写。当时就有很强烈的愿望,以后有机会也要这样写。

——余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精)/经典印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李靖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8728
开本 32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2.45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190
13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