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洋军覆灭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纵览北洋始末,俯瞰民国全局。

由笑尽英雄编著的《北洋军覆灭记》以北洋鼻祖袁世凯为开端,尽述北洋人物风华,流氓瘪三、贩夫走卒、风云之将、内阁公府。揽纳其中。为您讲述那些北洋人是如何从红胡子土匪、卖布郎、落魄秀才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成为主宰一时的风云人物。而后,讲述他们如何一步步失势,成为东躲西藏的通缉犯,成为佛教徒,抑或成为一具尸体。北洋军阀的败亡之路和各路人马的大结局,含着人性的喜怒哀乐,最终化作白云苍狗。

内容推荐

《北洋军覆灭记》:清末,王朝动摇,列强侵华,李鸿章从老师曾国藩手中接过支撑在清的现任,力图经武以求强国。然而,一朝甲午战争而受批,李鸿章的淮军逐渐传!与袁世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初创北洋之基,一举震惊海内外。

袁世凯死后,北洋分裂,直、皖、奉三系争霸,内斗不断,全图形成了军阀割据的战乱时代。在这期间,豪杰并起,英雄辈出,狗熊与小丑也相继粉墨登场,一场熙熙攘攘的乱世风云就此上演。

由笑尽英雄编著的《北洋军覆灭记》历述北洋首脑的军事、政治活动,政府里党派内斗,战场上激烈角逐一江湖上势力涌动,派系之问相互倾轧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下,北洋军人如何走向权力巅峰?又如何从权力宝座上摔下?

拭目摩拳,轻启书页、读之尽然

目录

第一章 老袁的时代

 01 枭雄出世

 02 小站练兵

 03 维新风云

 04 对全地球宣战

 05 福祸相依,盛极而衰

 06 楼小能容膝

 07 革命风暴

 08 贼!贼!贼! 

 09 总统杀人,伟人造反

 10 军阀初立

 11 称帝进行曲

 12 不是红拂女,怎以李家郎

 13 段时代不姓段一

第二章 老段的时代

 01 总理vs大总统

 02 这是“民意”

 03 小丑跳梁,群魔乱舞

 04 共和“鹰熊” 

 05 中华一锅粥

 06 冯段龙虎斗

 07 老段的压箱宝

 08 无力的孙中山

 09 老段的新本钱 

 10 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11 曹大掌柜也想当总统

 12 孙中山的悲居0

 13 徐树铮的野望vs军阀的请假条

第三章 吴秀才的时代

 01 秀才初露峥嵘

 02 秀才造反,老段渐衰

 03 北洋之虎vs活曹操+北洋渔翁+水晶球

 04 开会,开会,开会! 

 05 五四运动

 06 决战前夕

 07 决战

 08 秀才狂狷 

 09 战后之战

 10 秀才兵略

 11 山雨欲来风满楼

 12 直奉鏖战

 13 大战后的新局面

 14 狗咬狗,窝里斗

 15 乱

第四章 北洋末日

 01 卧薪尝胆,直奉再战

 02 后吴佩孚时代

 03 天下大乱 

 04 蒋介石北伐

 05 土匪卖吆喝,谁敢不买账

 06 末目前夕

 07 北洋末日

 08 结局

附录北洋大事记

试读章节

枭雄出世

巾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使得清朝的最后一根擎天之柱李鸿章轰然败馁,而此时的乱世却慢慢孕育着另一个改变中国的大人物——袁世凯。在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代,袁世凯潜滋暗长,不断掌权,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袁世凯,字慰亭,1859年从娘胎里钻了出来,便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还在撒尿和泥的顽童时代,他就有当孩子王的强烈欲望。虽然他当孩子头头的计划逐步开展,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叔父袁保庆没有儿子,就把袁世凯过继过去给他当儿子。在那个年代没有儿子,家业就没有继承人,这肥水当然不流外人田,把袁世凯过继给他,当然是族人以期将来袁世凯能够继承祖宗家业。

后来,靠镇压捻军起家的叔祖父带领叔父与伯父在外出征作战,袁世凯虽无前线军功,却乐得在项城操办团练,如此一来,他在后方鱼肉百姓,作威作福,从小时候的孩子王变成了现在的项城一霸,他不禁心里美得开了花,乐得合不拢嘴,头一次体会到拥有权力的快感。

也许算命的瞎子曾经说过袁世凯命里注定克爹,所以他那亲爹才把他过继给叔父袁保庆,果然没几年他这倒霉的叔父就死在任上。不过,袁世凯从八岁起,就随叔父走遍大汀南北,确实长了不少见识,开阔了许多视野,为天生的超群谋略增加了必不可少的社会阅历。

叔父死了以后,袁世凯便前往北京,投奔官拜刑部侍郎的堂叔父袁宝恒。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儒家观点已经根深蒂同,为了对得起前来投奔的袁世凯,热心的堂叔父当然还让袁世凯读书。读书就要考取功名,而袁世凯显然不是那块料,后来回家考取功名,失败;此后回京复读再次回家乡试,又以失败告终,袁世凯不禁感叹人生何其悲哉!

袁世凯心怀鸿鹄之志,怎肯甘心如此,乃效法班超投笔从戎,轻燃火折,把所有诗文付之一炬,带着一帮江湖兄弟前往山东登州,投奔吴长庆从军。吴长庆和袁世凯家世渊源颇深,吴长庆的父亲有“国士”之名,于1853年在庐江拼死抵御太平军,当时袁宝恒反对增援,而袁保庆主张火速增援,就由于意见.不一,时日有所拖延,庐江被太平军攻克,吴长庆的父亲死于乱军之中。

吴长庆恩怨分明,对不愿增援的袁宝恒怨念至深,与其绝交,而和主张增援的袁保庆结为兄弟。袁世凯便是借叔父兼干爹的袁保庆之名,来此投军。吴长庆是重情义的人,当年袁保庆死在任上,吴长庆还代为发丧,此时见袁保庆的养子翻山越岭,千里相投,自然二话不说纳入门下。自此,袁世凯被安置在营中幕僚张謇手下读书。

袁世凯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可他没想到自己万里从军,还是落得读书考功名的结果。

张謇让袁世凯作文写字,可袁世凯所出手的文章自然是一塌糊涂、狗屁不通。而且袁世凯却还刻意做些垃圾文章,让张謇犯愁。以袁世凯的心机智慧,如果要在文章上面表现自我,自然可以找人捉刀代笔,可袁世凯不想如此,他想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值此乱世,大丈夫当披坚执锐,报效沙场,以军功光宗耀祖,荫庇子孙。

同时,袁世凯在有机会办理军务的时候,便竭尽所能,做到最优最好。他天性重武轻文,办军中事务自然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再加上他溜须拍马的神功无人可及,还受到不少人的褒扬。没过多久,张謇和吴长庆终于发现了袁世凯的长处,将其升为帮办营务处。袁世凯的人生之路终于走向了正轨,这个广阔的历史舞台也正默默地等待着他的出场。

1882年,在中国的东北角——朝鲜发生了剧烈的内部斗争,士兵聚众起义,局势动荡不安,史称“壬午之变”。朝鲜是隶属于大清帝国的附属国,此时清王朝虽然已经是不系之舟,在风雨中飘摇不定,但以慈禧老佛爷为首的太过顽固的统治者们,还认为大清乃天朝上国,朝鲜这个藩属小弟有乱,出兵镇压平乱不仅仅是宗属大哥的责任,更是立足世界的面子。清政府派吴长庆出兵朝鲜,

直抵汉城,助朝鲜李熙恢复国王的权柄。为了保证平乱后的局势稳定,吴长庆

派幕僚张謇留在朝鲜,规划军事,在张謇门下的袁世凯,也得以留下来帮忙

袁世凯对于来到如此偏远的不毛之地感到犯愁,连日哀叹,他的一身抱子该如何施展?

袁世凯以为,古之成大事者,往往是在逆境中一举成名而天下知。化此逆境为机遇,是袁世凯与生俱来的本领。袁世凯深知在官场上混,名声非常重要,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博名策略来为自己的人生铺路。

首先,袁世凯在朝鲜是重兵在握的掌权者,积极出兵镇压开化党,支持保守派巩固王权。袁世凯在军中混,轻松地玩弄权术,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抬高自己的声誉,并获得了果敢知兵的好名声。

其次,袁世凯依靠着心机权谋与雄才大略,行事狠辣,功则重赏,过则重罚。在一次军中乱事中,假传军令斩杀军士平息军中之乱,不仅没有受到假传命令的苛责,反而受到平乱的褒奖,自此治军之能闻达于上。

袁世凯有了良好的声望,加上厚黑学的功夫之深,在朝鲜的十二年里,他顺风顺水,补用同知、尽先即补知府、简放海关道、浙江温处道一路攀升;手里的权力也不断扩大,庆字营营务处帮办、总理庆字营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钦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节节高上。袁世凯就似是贪食权力的饕餮一般,对权力有着无限的崇拜与追求。

随着支配的权力越来越大,袁世凯薄情寡义的性格逐渐暴露出来,以前称张謇为“老师”,后来称“季直先生”,最后直接叫‘‘季兄”,硬是把自己抬高了一辈。他的狂妄自大和薄情寡义自然惹来张謇的不满,甚至写信大骂袁世凯为忘恩负义之徒。

对于自己的大恩人吴长庆,袁世凯也决绝地采取背叛策略,他逐渐掌权之后,认为吴长庆反而成了自己升官发财的绊脚石,成了自己飞黄腾达的障碍。袁世凯甚至越级汇报军情,表现自己。中法战争的爆发,吴长庆需要离开朝鲜协助防务,而把自己训练的庆军交给袁世凯。吴长庆认为自己与袁世凯三代交谊,且袁是自己一手提拔,必不会负于他,于是放心地走了。吴长庆还没走出朝鲜境内,袁世凯就私自安排亲信替换军中要职,逐渐把庆军变成他所控制的

情义,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清朝被西洋蛮夷欺负,怎么不去和洋鬼子讲情义?朝鲜被东洋倭奴欺辱,怎么不去讲情义?可见情义道德并没有军队和权柄来得重要,情义不能当克虏伯大炮炸得敌人缺胳膊少腿,道德不能当毛瑟快枪子弹打爆对手的脑袋,只有实力和权谋才能够实现梦想。

袁世凯面对如此大好良机,怎可能为了小小情义,置自己飞黄腾达的良机于不顾?袁世凯在朝鲜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奋力向上爬,终于引来李鸿章的注意。李鸿章是什么人,他是曾国藩的同年进士,是文华殿大学士,是直隶总督,是北洋大臣,是淮军的创始人,他是支撑大清朝的肱骨之臣,所以李鸿章的注意成为了袁世凯人生中的转折点。

既然有天赐良机,袁世凯便没有轻易让它溜走的理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他比谁都懂得,越级汇报也正是为了如此。袁世凯向李鸿章卖弄自己在朝鲜的威信,展示治军的方略;反过来,又借李鸿章的大名声威慑朝鲜,简直是一石二鸟,交叉利用,作为渔翁从中得利。

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也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统一日本的传奇英雄人物丰臣秀吉,就有着征服朝鲜和大明的野心,而这个野心也止于朝鲜“庆长之役”。丰臣秀吉的征朝大军惨败而归,让这位自诩太阳之子的传奇人物遗憾地病死在床榻之上。而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德川家族早已经下台,以往的蕞尔小国变得雄赳赳气昂昂,寻觅着实现丰臣秀吉梦想的机会。

1885年,中日两军在朝鲜发生摩擦,两军对垒,气氛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而身为大清顶梁柱的李鸿章深知不能战,故而力求避战,与日本特使伊藤博文协定退出朝鲜。

藉此达成协议:两国撤兵之后,朝鲜局势如有动荡,则两国出兵之前必须互相告知。清政府撤兵也顺便撤销了“办理朝鲜军务处”,袁世凯在此被李鸿章升为三品道员,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

1894年后,朝鲜出了大事,日本积蓄已久的力量似乎也找到了适当的发泄口,中国东北的朝鲜半岛风云再起。东学党在朝鲜全罗道起义,朝鲜自然再次向作为老大的清政府求援。P2-5

序言

回首览尽历史长河,曾出现如此几大乱世:一是春秋战国,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三是五代十国,四就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书讨论的乱世即为北洋军阀时期,从清末袁世凯发家一直到张学良东北易帜。

这一段乱世离我们最近,历史材料也最为丰富。但如何把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归纳成书,且不负良心所责,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面临众多难题,作者不仅做到了历史的严肃性,还做到了历史的可读性,舒卷自如、天马行空的笔法确实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此书的难题之一是切入点实多,各方材料都详尽,区区二十余万字将那个庞杂的世界化而成字,缩影入纸,订而成籍,着实令人头疼。作者选择了最为常见又最不常见的一种方式来实现这种构想,即以华夏大势为方向,用一个个形形色色的关键历史人物作为线索,把影响局势的大事件串成一条清晰明确的脉络,从而完整地叙述了北洋军阀由发家到覆灭的这一过程。

然而,这一过程并不像寻常述说历史那样枯燥,这里有帝王将相,也有走卒贩夫,还有才子佳人,更有江湖与强盗,这一切的一切点缀在这段繁复多变的往事之中,顿时让历史枯黄的画卷色彩鲜明起来。

书中主要人物有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一系列北洋大佬,还有西太后慈禧、名臣李鸿章、国父孙中山、英国公使朱尔典、杀手应桂馨、名妓小凤仙、公子哥袁克文,这一系列人物都围绕着北洋政府为中心而旋转。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分别处在不同的阵营,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了天下大乱的局面。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形成直、皖、奉互相倾轧的斗局。逼宫、政斗、暗杀、战争轮番上演,总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丝毫喘息的时间罅隙。如果说这是北方的情况,尚算是简单的,如果把视线转移到秦岭淮河以南,就会发现南方没有北洋统治,却更像乱世:国民党与桂系军阀既有合作又有争端;两广地区桂系、国民党、地方军互相联合,而又互相对抗;国民党内部政见不同,意见不一,而形成同派别;桂系与湘军亦有利又用有防备;云贵川地区连年内战,从未停歇;倒是被日本势力渗透的东三省,在张作霖的治下,内部反而没出什么大乱子。势力何止十方,关系线何止百条。

成书之难,只因作者对历史抱有敬畏之心,不敢人云亦云,材料繁杂,力求择真、择优而用之。而对于人物上的倾向,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与人物个性化无非是一种矛盾,然而这些北洋大佬恰恰是最为矛盾的大环境下之的特殊矛盾体。他们个个都想一统华夏,在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国泰民安,富强自立,却因为求一时之势,做出种种卖国行径,从而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就要镇压民众,内心的煎熬并不比街头乱吼乱叫的愤青小。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几个值得思考的北洋趣事,从而更好地开始解读这一段历史。

一是电报战。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一场真正的战争打起来也没多少时间,如直皖大战,也就七天而已。然而,酝酿这场战争的时间却往往很长,中间的电报战却积年累月从不间断,异常激烈。各方势力的电报就如同雪花片一样,往来不断,有发给敌人进行迷惑的,有发给朋友以示友好的,有发给广大民众制造声势的,有发给外国人请求支援的。而每个电报都会根据发报日期冠以名目,命名的方法很是特别,电报用《平水韵略》的韵目来代表日期,所以就会有“冬电”、“歌电”之说,并不是他们在冬天发表的电报才叫“冬电”,“歌电”也并非一定要歌颂谁。数说电报战能手,吴佩孚算是佼佼者。秀才出身的他往往在电报中逞尽尖酸刻薄之能,把对手挖苦得窘迫而无地自容,而更以自己的实实在在的硬实风格与电文相辅佐。因此,他的电文基本上都被当时各家报纸争相报道。

二是江湖气。各个首脑之间的江湖气很浓,互换兰谱,网叩八拜,结成兄弟,这是最常见的拉拢和确立盟友关系的方式。北洋军阀里没有哪个是不搞兄弟结拜这‘一套的,袁世凯不仅结拜兄弟,而且收门生,纳女婿;蒋介石的兄弟每个都是实力派,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都是他的兄弟。然而,这些同盟兄弟之间有利益冲突时,兄弟立刻就成了仇敌,中原大战基本上就是蒋介石和兄弟之间的战争。

这种今天还称兄道弟哥俩儿好,明天就“问候”对方的母亲和祖宗的事情,当时人们称作“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刀子”,可见这些事在那个乱世时常发生。

三是舆论与民心。军阀割据时期,当权者也明白一个道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对民心向背、大势之趋都非常关注。这里所说只是关注,并不一定是在意。段祺瑞的亲日路线最令国人深恶痛绝,是他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当权者虽重民心,但却更重视武力,甚至迷信武力。段祺瑞和吴佩孚两人都是想统一南北的枭雄,两者都登上过权利的顶端,掌握天下大势,但朝夕向背,就让他们一战即跨。因此,当权者对于媒体与舆论的控制可谓煞费苦心,查封报馆、暗杀主编、镇压学生,诸如此类不过是想让他们眼中的“愚民”构成的社会暂时稳定下来,从而再去震慑。

四是北洋大战的吊诡之处。似乎想要胜利,必须人数比对方少。直皖战争,吴佩孚出奇兵胜出西路,段祺瑞的两路也就逐渐垮台;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拉锯而战,仍然是以少胜多,把十几万奉军打得落荒而逃;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虽然号称几十万大军,可在冯玉祥的背叛下,只能仓皇南逃;随后的蒋介石北伐,很多场著名的战役也都是以少胜多。

五是北洋大佬的嗜好。当权者的嗜好可谓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冯围璋爱攒钱,可他攒不过曹锟;段祺瑞好下围棋,最后入了佛门;徐树铮独爱昆曲,能自辑曲谱,甚至能和名角同台竞技;吴佩孚号称儒将,被人称为秀才武夫、学者军阀,治军、打仗从来不忘记拽几句诗文,画几幅竹;另有北洋一霸张宗昌,得意于自己的钱多、女人多、军队多。

铁与血的乱世中,身处政治漩涡与战争炮火包围的枭雄,他们始终是活生生的人,历史也不仅仅是案卷上的文字记载而已,有血有肉的他们身上的矛盾比常人更多。文风大气又不失幽默的笔法,把北洋军阀这些人身上那些英雄气息与枭雄谋略尽纳文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洋军覆灭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笑尽英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7525
开本 16开
页数 28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28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