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凡的世界(上中下增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本书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平凡的世界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在这样雨雪交加的日子里,如果没有什么紧要事,人们宁愿一整天足不出户。因此,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破毡帽护着脑门,胳膊上挽一筐子土豆或萝卜,有气无力地呼唤着买主。唉,城市在这样的日子里完全丧失了生气,变得没有一点可爱之处了。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与此同时,那些家在本城的走读生们,也正三三两两涌出东面学校的大门。他们撑着雨伞,一路说说笑笑,通过一段早年间用横石片插起的长长的下坡路,不多时便纷纷消失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一点,看来吃得起肉菜的学生没有几个。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种下等伙食的人也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海海漫漫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除过个把人的衣装和他们的农民家长一样土气外,这些已被自己的父辈看做是“先生”的人,穿戴都还算体面。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大部分班级的值日生也都先后走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个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值日生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离开了。

他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得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默默地各自拿走自己的两个黑高粱面馍。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他们都是刚刚从各公社中学毕业后,被推荐来县城上高中的。开学没有多少天,班上大部分同学相互之间除过和同村同校来的同学熟悉外,生人之间还没有什么交往。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是的,正是因为贫穷,因为吃不起好饭,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才使他们躲避公众的目光来悄然地取走自己那两个不体面的黑家伙,以免遭受许多无言的耻笑!

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

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P3-7

序言

路遥是一位人生视野与艺术视野十分开阔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不像有的私语型作家,更多地耽溺于个人一己的世界中,或叙写个人的某种经历和感受,或品味一己的某些欢乐和伤痛,在个人与世界、与人类生活之间缺乏一些广泛而且必须的关联。路遥不是这样的作家。路遥关注的,是平凡的世界中普通人的人生。路遥同时也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客观型作家,他的小说世界,在对客观的现实世界进行真实而深刻的把握和描写中,也深深地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的深沉思悟。

路遥创作上的这种特点,与他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有深刻的关系。路遥的童年和少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他出身于陕北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世代务农。由于家庭贫穷,孩子又多,食难饱肚,衣难蔽体,一家人甚至共用一床被子,他的父母实在养活不起,七岁的路遥就被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即使是送路遥到继父家,他的父亲也是一路讨饭,才把他送到伯父家。路遥后来回忆说:“那时候贫困生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十分强烈的印象,尽管我那时才七八岁,但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路遥后来在其小说创作中对苦难生活的真切描绘,表现炼狱般的苦难生活对一个真正的人性格的磨砺、精神成长的作用,都与他童年和少年时对苦难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体验有关。路遥十七岁以前没有出过县境。青年时期经历了“文革”,他有过革命的狂热,也经历了人生的沉重的挫败。但他没有消沉,也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不断地寻求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之路,最终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作家。

路遥是一个性格极其坚定、信念也极其坚定的作家,是一个永不满足于既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一个能为其认定的事业包括文学而献身的作家。路遥说:“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的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结果。”为适应这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需要,路遥认为一个作家必须一开始就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优良品质首要的是坚强的性格。他说:“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人要是对政治、社会、事业等几个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在十九岁那年,年轻的路遥在陕北那片绵延起伏的黄土地上曾对未来有一个憧憬:如果这辈子要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定是在四十岁以前。在中篇小说《惊心动魂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以及《人生》相继获奖以后,路遥并没有陶醉于鲜花和胜利之中,也没有在已有的文学高度驻足,写轻车熟路的东西,他要迈向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冲刺”新的文学高度。他沉潜下来,抵制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活动的诱惑,为下一个更艰苦的文学远征做准备。他要写三卷本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而且要一气呵成,不能有任何中断。路遥要以他的整个青春和生命来完成他的《平凡的世界》,他要给作品灌注浑然一体的气韵。无论情绪还是力量,都不能割裂,那样将无法弥合。路遥用两年准备,四年艰苦写作,终于在四十岁前,完成了一百万字、三部曲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作为路遥的告别青春之作,是他向青春投去的热烈而深沉的一瞥,是他青春的证明。该作在摘取茅盾文学奖桂冠之后,路遥以四十二岁英年猝然离世,倒在了青春门槛之外。

读《平凡的世界》,有必要读一下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人生》可以看作是《平凡的世界》的序曲,《平凡的世界》可以看作是《人生》的展开部。《人生》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深刻命题——一个有新的志向并有才华的青年与其所处的现实环境难以调和的巨大冲突。《平凡的世界》试图解决这种冲突,给矛盾的人生寻求一个出路,给人生的矛盾寻求一个解决的办法。它在1975年至1985年这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在叙写中国社会由禁锢而解冻再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变化中,展现的是《人生》中就已深刻触及的中国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农村中有志向、有才华的青年人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和人生追求。如果说,《人生》更多的是展现冲突和矛盾,那么,《平凡的世界》更多的则是展现如何解决冲突和矛盾;《人生》中的高加林实际上并没有找到他应该有的人生出路,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则在他们不同的人生追求中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归宿。

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倾心塑造的两个具有相当典型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人物形象。路遥像是在描写自己的亲兄弟一样,既准确地把握住了他们的性格特征,真实地描绘出了他们的命运发展,又对他们倾注了充分的爱和理解。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有一名剧《天边外》,剧中的兄弟俩,无论是弟弟罗伯特,还是哥哥朱安,都是因了爱情的或得或失,忘却了自己的本性,然后又悖逆自己的本性去追寻自己“天边外”的生活,喜欢幻想、具有诗人气质、应该出海的弟弟却守在了庄园,踏实稳重、善于治家的哥哥却出了海,结果都各失其所,酿成了各自的人生悲剧。与《天边外》中的兄弟俩不同,《平凡的世界》中的兄弟俩,都是依着自己的性格寻求人生的发展,一个守在家中发展,一个外出打工谋生,都是脚踏实地寻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应该说都是各得其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孙少安是一个土生土长、脚踏实地的新一代农民形象。他的身上,既有老一代农民勤劳、朴实、忠厚、善良的特点,有为家庭而牺牲自我的传统美德,也有新一代农民渴望变革、敢于冒险的精神。十三岁小学毕业,他就自愿回家,帮助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重担。他以优秀成绩考取中学而不去,无怨无悔,一心只想着将弟弟妹妹供养成人。这是一个吃过苦、受过难的庄稼人,他因苦难而懂得了生活的真实涵义,诚实做人,老实做事。他对自己的人生设计,没有“浪漫”、“美妙”这样的幻想,而只有“脚踏实地”、“面对现实”这样的务实精神。他对婚姻的选择最能显示他的性格特征。他和田润叶青梅竹马,两人儿时美好的纯情交往尽管久久萦绕于心,田润叶当了小学教师尽管仍然非他莫嫁,恋他,追他,多次向他表白心愿,但他还是狠下心来去山西找了和他“般配”的贺秀莲。贺秀莲确实成了他生活中最可靠的帮手和事业上的得力助手,但他的婚姻选择却伤了田润叶的心,酿成了田润叶的爱情悲剧。这一方面表现了孙少安作为一个贫苦农民的自卑心态和顽固的世俗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乡对立、工农差别给人性格、心理以及个人命运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在孙少安身上,既有千百年来中国劳动农民政治上、精神上和生活上逆来顺受的忍耐力,也有顽强求生、奋力求变的抗争精神和抗命精神。他办砖厂的沉与浮,悲与喜,既写出了他的性格,也表现了他作为当时那个时代的一个农民的某些思想的局限性。

孙少平是一个有知识也有大的抱负的农村青年形象。他因知识而开阔了眼界,因开阔了眼界而有了自己的理想。与孙少安一样,他也是一个经历过苦难的农村青年。因为经历过苦难的磨砺,他的理想就不是年少诗人那样的只是耽于幻想,而有了深沉的生活内容;他对人生理想的憧憬,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就是一个知识青年自我意识和人的意识觉醒后对最有价值的人生的寻求。他不甘于困守山村,而是期望到更广阔与更自由的天地里去闯荡。但他不像《人生》的高加林那样,寄希望于偶然性的机会平步青云,他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是客观、冷静和现实的,“哪怕比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让他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吧!”“人就得闯世事!安安稳稳活一辈子,还不如痛痛快快甩打几下就死了!即使是受点磨难,只要能多经一些世事,死了也不后悔!”这是他基本的生活信念。需要指出的是,孙少平的“多经一些世事,死了也不后悔”,与那种“过把瘾就死”完全是不同的两回事;一个是农村知识青年渴望多经见一些世事的死而无悔,一个是空虚无聊的城市青年向往醉生梦死。路遥不愧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他描写渴望“闯世事”的孙少平,并没有给他安排什么奇遇和巧事,而是严格按照生活的逻辑来表现追寻理想的孙少平的人生命运。他到黄原城去当“揽工汉”,再到铜城当矿工,虽然是从乡村到了城市,但他仍然只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路遥没有给一个有梦想的青年身上涂抹不必要的梦幻色彩,而是把他放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环境里让他寻找他自己的位置和人生目标。在爱情和婚姻上,孙少平最后选择了寡居煤矿的惠英嫂,这虽然有些出人意外,但细细一想,对孙少平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合适”的归宿。他在这里,可以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情感上的满足。

《平凡的世界》是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也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它有冷硬如铁的现实,更有如春天般亮暖和温柔的诗意理想。它写了现实社会的冷峻无情,也写了人性的美好、人情的美丽和生活的温暖。这是一部属于春天的作品,是北方的春天,不是那种“江南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一派明媚景象的南方的春天。北方的春天挟风带雨,常常风沙弥漫,还常有倒春寒,有比冬天似乎更冷的春雪。寒冷的冬之余威迟迟不肯退出,但在冰冻的土层底下却涌动着勃勃的春之生机;春天也并不都是风和日丽,风雨送春归,就是在风吹雨打之中,到处萌发出了春的希望。《平凡的世界》写现实的严酷令人震悚。孙少平的饥饿,孙少安的艰难,双水村人的贫苦,以及那个时代政治的黑暗,思想的禁锢,文化的贫乏与人的精神的贫困,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真正来自社会底层的描写。然而正是在经历苦难的受难之中,人才体会到了生活的意义,人性的美之花才得以怒放。路遥写劳动之苦,苦得令人无法忍受,但他却对劳动充满了宗教般的敬意,他笔底下的劳动常常是普通人在忘乎生活根本之时得以正视现实并净化灵魂的炼狱,也是孙少平们在心底滴血的痛苦之时治愈伤口的苦口良药。劳动在《平凡的世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差不多就是宗教徒的礼拜仪式。路遥对劳动是深情赞颂的。还有爱情。爱情是青春的象征,也是给受苦受难中的普通人的一种最丰厚最美好的奖赏。路遥将平凡世界中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写得如诗如画,如歌如泣,感人至深。在现实的土地上劳动,在爱情的煎熬与向往中憧憬,不寄希望于虚妄,也不祈求神赐,这正是普通人的生活,它真实而富有诗意。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OO六年三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凡的世界(上中下增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路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70664
开本 32开
页数 13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6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40.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2
137
4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