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十三层天九层地狱(玛雅我心中的谜)
内容
编辑推荐

亲历玛雅文明故地十一载,探寻五千年前神秘文化,新华社资深记者倾情记述。

玛雅文明的故土在哪里?玛雅人从哪里来?何以突然消失?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创造的象形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从墨西哥城内新出土的石刻月亮历、城外古老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到墨西哥东南角上尤卡坦半岛的占建筑,以及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玛雅古迹……本书记录了玛雅文明的方方面面。

内容推荐

玛雅,拉丁美洲一个具有影响的民族,兴起于新石器时代,在美洲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文明,铸造了名垂史册的玛雅世界。玛雅文明的故土在哪里?玛雅人从哪里来?何以突然消失?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创造的象形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从墨西哥城内新出土的石刻月亮历、城外古老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到墨西哥东南角上尤卡坦半岛的占建筑,以及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玛雅古迹……本书记录了玛雅文明的方方面面。

目录

玛雅在哪里

研究家们为何对玛雅着迷

我漫步在玛雅故土上

城邦集合成的国家

玛雅人有点像西藏人

古代玛雅的社会车轮

用战争攫取土地和奴隶

“真正的人”

他们祈求永生

十三层天,九层地狱

草药在这儿盛行

羽毛,庄严的头饰

贸易神圣

神在护卫行者

“海上先生”

“我们是玉米人”

玉米小饼的秘方和鸡尾酒

保守而开放的婚俗

民居居然也是墓

神庙要塞天文台

科潘:玛雅人观天的地方

神奇的玛雅历

玛雅语:音乐感与“密码”

未能破译的象形文字

宽沿帽让男人显得很酷

女人织出令人惊叹的图案

玛雅的皮球是橡胶做的

节日月月都有

歌·舞·剧样样精彩

陶器,玛雅历史的“化石目录”

玛雅人的书像大屏风

岁月沧桑的玛雅壁画

石碑上刻着历史

乡村集市:奇奇卡斯特南戈

我在印第安人村庄做客

玛雅人的后代们

后记

试读章节

客观地说,玛雅神庙城市是一种宗教和民间相结合的中心。玛雅人叫它“莱法伊特乌尔班”,意思是“一道风景线”。因为时间一长就不能确定一个“城市”是否存在,像科潘、蒂卡尔、帕伦克这些大地方,建筑物所用的材料都是极易损坏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消失的多,留下的少,有的仅仅是建下了建筑物柱子下镶嵌物的一些洞、孔的石头遗迹而已,最后也真的成了“一道风景线”了。玛雅潘虽曾被当作过“首都”,最后的命运也是如此。它的“风景线”甚至更为淡薄,找不到痕迹了。因而发掘、绘制出一个城市的模样是一项辛苦而又极缓慢的劳动。可以推断,一座城市,像蒂卡尔,当然是依靠人工建成的,建城的人就散落地住在附近丛林里,距离所在的中心很远,现代人很难知道他们是怎么建造的,也不知道这个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玛雅潘,是当今人们知道的惟一的玛雅人在这个地区创立的首都。据说只是依据考古学家发掘的文物和象形字上所写的一段历史、一个久远的传说证实了它的存在。作为尤卡坦半岛上玛雅人惟一的、大家都能来聚居的地方,完全可以从中研究、探求玛雅城市的建筑和运行的思路。公元987年库库尔坎建成,再之后对说玛雅语的伊扎人掌控的奇钦一伊扎和它周围的领域,玛雅潘人赋予一个漂亮的称呼“玛雅人的旗帜”。后来,它与新出现的以玛雅潘为首的城邦政府结盟,传说当时奇钦一伊扎和乌斯玛尔也联合起来了。这种可能存在的联盟还包含着相当多数量的小城镇。一本西班牙编年史里说,玛雅潘“战胜了所有各个省”,但这种“省”当然不可能很大。这个以玛雅潘为“首都”的政府似乎也对这个地区进行过一些所谓的开发,建设了一些通往玛雅潘的道路。玛雅潘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控制了尤卡坦北部的广大地区。乡镇、村庄、城邦都包含在联盟里。兰达多次说过:“这块土地上的一切似乎成了一个城市。”1194年,玛雅潘在一场反对奇钦一伊扎的战争中胜利了,它变成了尤卡坦北部最强大的一支力量。

本来,这里是个小乡镇,玛雅潘人变成统治者之后,小乡镇成了一个人口中心,但是开始时,它的名字并不为人知晓。土生土长的贵族们互相残杀,为了争夺奴隶进行着无休止的战争,实际上也很难弄明白玛雅潘联盟中的3个大的城市哪一个是首都。从人们所叙述的情况看,这个古老的乡镇可能是后来为避免战火和争夺而被选中的。它的水资源好,构成其一大魅力;城墙之内至少有19个可利用的天然小湖。镇子周围建有一道石墙,3.5米高,2.75~3.5米厚,9公里长。有9个城门,门宽大约有1—2米,因此,守卫起来还是较为容易。城内的面积估计大约有4平方公里。兰达的考察结果证实“玛雅潘城中央建有一个金字塔,它的样子很像是奇钦一伊扎的金字塔,只是略微小一点”。金字塔上的4个石阶,分别指向东西南北4个基点。

贵族的宅第和主要广场相连。这块土地上的所有贵族都被允许在玛雅潘城里建一个家,并且全年都要住在这里。这儿也有类似于南美洲印加人的习惯:每当征服一块新的地方时,统治者就要向移住首都库斯科的酋长们收税,以确保他们对己忠诚。

出于管理的目的,玛雅潘分成4介区域,即东、西、南、北4个区。每区都有自己的市场、官员和规则,并关照那些不适应社会的人。一本古老的西班牙编年史记载道:“它有一种习惯,即寻找出居民中的残废人、盲人,加以必要的照应。”“玛雅潘有和西班牙一样的城墙。里面住有6万多户居民。”据说1441年时城市已被毁,居民迁徙,当时的政府官员已“命令在城墙外边建造新的居民用房”。

每一个玛雅贵族之家都有一个“加卢阿克”,即管家,他们负责到城市中心购买家禽、玉米、蜂蜜、鱼、野味、布匹以及其他物品。商人是玛雅经济阶层中的一个新兴阶级,即使是在玛雅贵族们居住的地方也有他们的家。正如在整个城邦社会,富有的贵族们都在向高层阶级的轨道圈子里移动。

当地的土著人向住在玛雅潘的贵族们进贡,所有生活在玛雅潘城墙里面的人都享有豁免权,不缴税;土地是公有的,没有界限,没有界标;盐场当然也是公共财产。有一位作家经过调查证实,北方沿海几个省向整个玛雅潘联盟所包括的3个城市的居民提供食盐。

研究家们认为,玛雅潘担当首都角色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管理人员的选择据说是通过一种“考试”来确定,这种“考试”叫做“头头们的提问”,成绩在20年内都有效。候选人必须表明他的合法性、贵族身份,并让人知道他的过去及其他不为人们知晓的情况。用此办法,从中筛选出那些不为所用的人,逐一淘汰。但实际上,录用的人并不多,因为大部分职位都是继承的。贵族们任命政府官员,只要认为合适,就由他们的儿子们担任。

玛雅潘有各种城市组织的因子,有地理的,也有政治的。当然,也不是惟一的。它周围一些小城市形成的因素多式多样。比如,图卢姆是坐落在海岸上的一座有城墙的城市:它实际上是另一个小规模的玛雅潘,是“古老帝国”时代的玛雅潘:还有一座有城墙的城市,叫赫尔阿,也在加勒比海岸上,它比玛雅潘还要古老。赫尔阿通过一条很长的、路况挺好的公路与内地的科巴发生联系,而科巴,也同样处在“古老帝国”时代。

考古学家说,玛雅潘不像奇钦一伊扎那么整齐,认为它“令人遗憾的一般化”。建筑用的石头加工得很粗糙,泥瓦匠们在不太平整的建筑上涂抹的都是大白浆。城堡几乎是奇钦一伊扎的复制品,只是小一点而已。玛雅潘的市民们建立了4个圆形建筑,估计是一种天文观察点。确切地说,似著名的“奇钦一伊扎的蜗牛”——即奇钦一伊扎观察天文的蜗牛似圆形建筑。在它那长长的空间地带,有一字排开的圆柱,就像别的地方的“武士神庙”里的一样。但据说它的建筑材料不是石头的,而是石膏。于是,有些考古学家就用“没落”一词来形容玛雅潘。甚至把具有尤卡坦半岛特征的建筑——包括伊斯马尔、卡巴什和萨伊尔也都称作是“没落的”,这有点不太恰当,实际上也不见得准确,风格不同不能说全是“没落的”。

尽管在玛雅历史长河中,玛雅潘建成较晚,但就像美洲的其他一些太阳神权政权王朝首都一样,它还是相当古老的。库斯科,著名的印加入首都,历史还不到1100年;阿兹台克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也只是在1325年才建起来。

P36-38

序言

1972年3月,我有幸随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成为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中美关系史重要一页的见证人之一。而对我来说,此行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乒乓外交”之行从加拿大开始,之后即着重地访问了美国,历时近一月。后半段行程中,代表团顺访墨西哥和秘鲁。虽说是“顺访”,却使我与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开始结缘。同年8月,我奉派常驻秘鲁南部的智利。1973年4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率团访问秘鲁,考察印第安人古代文明,我又得以随行。一个多月寻觅在安第斯山脉的丛山峻岭之中,每天都得以亲见大量的印加文化遗存,夏鼐先生也不断向随行者讲解,还以此和玛雅文化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应当说,我正是从此时真正走近玛雅、认识玛雅的。

智利任期结束,我去了委内瑞拉。之后,再去墨西哥。在墨西哥长长的4年任期里,我踏访墨西哥许多印第安人故乡,尤卡坦、帕伦克等玛雅人先辈的居住之地。从1972年起,前后14年中,我总是在南美洲、中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转来转去,如阿根廷、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拿马、尼加拉瓜、圭亚那、古巴、牙买加,最后又落脚在哥斯达黎加。采访过许许多多印第安人的后代:玛雅人、印加人、纳瓦人、阿兹台克人……我对他们的感觉由开始的好奇变得亲切。但是,越接触、越研究,心中对他们祖先的谜团也越多:玛雅人是从哪里来?何以突然消失?又到哪里去了?他们创造的象形文字到底记录了什么?

印第安人是拉丁美洲的主人。玛雅人、印加人、阿兹台克人、奥尔梅加人、托尔蒂克人、阿拉乌加人……都是印第安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拉丁美洲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这些人可能是来自亚洲的蒙古高原,他们是从当年还没有断裂的白令海峡徒步迁徙到美洲的。另一些专家则认为,这些人是沿着中美洲山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北美洲的马德雷山脉土生土长的。我曾在秘鲁就此问过正在那儿访问的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先生,他说:“不排除有渡过白令海峡而来的可能,因为在拉丁美洲也确曾发现过一些带有亚洲文明色彩的石刻、陶片,但仅此却不足以证明这一重大问题,还需要有更多的、更为确凿的证据。”至今,印第安人来自何处仍无定论。

这本书的使命当然不是论证这些人来自何方,但世界史表明,正是这些人,在美洲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从北美洲到南美洲,有那么多的陈迹斑斑的历史遗存:房屋、城堡、石碑、雕像、金字塔、壁画、水渠等,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黄金博物馆等展示他们创造的陶器、金器、骨制用具、黄金塑造的人像、海产类骨制装饰物,这些文物光辉灿烂,给人以文化底蕴深厚之感,它们足以和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及印度文明相媲美!

在墨西哥的4年、在中美洲的3年,我探索了玛雅文明的方方面面,从墨西哥城内新出土的石刻月亮历、城外古老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到墨西哥东南角上尤卡坦半岛的古建筑,以及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玛雅古迹,我几乎都接触到了。我被玛雅人那些天才之作深深吸引着。在日常繁忙的新闻报道中,我不厌其烦地搜寻、保留有关玛雅文明的书籍、壁画图册、图表、绘画、雕刻、多种多样的文字资料、图片、物件。我走访过玛雅故土上的许多国家,不论是大一点的国家还是小一点的国家,它们都有多种多样的博物馆、图书馆,有的是公办的、有的是私人办的,馆内珍藏的物品和书籍被当作国宝,也是我学习的内容和采访的对象。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汇集成我在国外生活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每当我回国休假时,总是把能得到的有关资料装入我的行李,它占去我箱子里的很多空间,海关人员检查时,也许是因为不识西班牙文,有时还不愿放行,但一经说明,也就畅通无阻了。

印第安文明,从1972年进入我的视野,30多年过去了,仍缘份不断,迷雾依旧。她融入了我的生命,萦绕于的魂梦之中。我苦心钻研、写作、翻译,一心想当一座小桥,写出有关玛雅的书籍,向我的同胞介绍彼岸那些魅力无穷的古老文明和令人着迷的民风。如今,在历时数载之后,这个愿望实现了。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天灾、人祸、疾病、战争……风雷激荡,一些文明消失了,一些文明延续了。

玛雅文明,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它已不存在了,但作为一种精神,面对着残酷的大自然,面对着入侵者的残暴所表现出来的不屈、勇敢和奋斗的精神,今天依然在他们后代的血脉中涌动。

人类总是要前进的,旧的退去、新的生长出来;然而,新的又总是植根于旧的基础之上。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是为了未来。以史为鉴,才能发展得更好。

许必华

写于21世纪开始的最初日子·北京

后记

《十三层天,九层地狱——玛雅,我心中的谜》出版了。书名是地震出版社董青编辑敲定的,挺响亮,也给人以遐想、思索。我的好朋友、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同志题写书名,还有我年轻的好友董松为内文进行了精美准确之设计,都为之增色。

本书写的是拉丁美洲一个具有影响的民族——玛雅民族的“过去”,他们的过去是辉煌的。

上个世纪,我在拉美任常驻记者十几年,那是我人生中的精华时刻。由于工作上的需要,也由于职业的习惯,积累了不少资料,我“超重”地从拉美带回许多剪报、杂志、书籍、照片,采访本更是一本不落。从记者职业角度说,我成了一个小小的“富翁”。无独有偶,2001年,在距我住家不足千米的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神秘的玛雅》展览。玛雅人的“过去”送上门来了,我欣喜万分,接连去观看了3次,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巨照,数不清的文字介绍,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经工作人员介绍,我做了尽可能详细的采访、拍照。其间,巧遇墨西哥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我也随机做了采访。我的好朋友,在新华社长期从事国际报道的邱伟钜同志帮我剪下北京报纸上有关展览会的报道文稿。曾常驻拉美的新华社高级记者韩晓华同志、章加民同志、孙廷政同志以及韩敬同志为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帮助我翻译英文的照片解说词。

新的资料、老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再加上我大脑里那些抹不去的印象:玛雅人的形象、玛雅建筑、玛雅壁画、玛雅习俗,使我萌发了“写玛雅”的念头。几经周折之后,竟很快出现一个“书”的轮廓。于是,我着手理顺资料、写作、翻译、清点照片,在故纸堆里转来转去,一晃就过去了三四年,最后终于完成。

值得庆幸的是,书稿出来之后得到地震出版社的青睐,认为以亲历者研究拉美文明的书籍不多,决定出版。特别是董青编辑与我反复商讨、精心编辑,使之完美。

拉丁美洲文明,是另一种风格,我极为喜爱,但因长期从事紧张的记者工作,主要糕力放在驻在国的日常动态事件上,在历史、人文等深层次内涵上下功夫不足,只是在蔗休之后才逐渐强化。此书从搜集资料到成书,虽历经数年“磨杵”,仍感有瑕疵与遗憾,谨望朋友们、特别是对拉丁美洲文明有研究的朋友们指正,不甚感激!

在此,向给予我支持、帮助的所有朋友表示感谢!

2007年春节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十三层天九层地狱(玛雅我心中的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必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24846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731.2-49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8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