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国欧盟世界/国际政治论坛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2届年会题为“德国·欧盟·世界”,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德国及欧洲问题研究学者参加了这届年会。本论文集便是这届年会的成果汇编,共收入论文39篇,涉及德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以及中德关系和欧盟等近期发展情况。

内容推荐

本书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2007年10月27日至28日承办的中国德国研究会第12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共收入我国研究德国及欧盟问题领域专家学者的论文39篇,涉及德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以及中德关系及欧盟等最新发展情况。

目录

第一编 中德关系——发展与反思

 中德关系35年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

 新思维与稳定的中德关系构建

 默克尔政府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

 反思2007年中德外交风波

 德国媒体中的中国报道评析:以《明镜》为例——兼议德国研究的一个视角

 中国与德国的“天然盟友”关系刍议

第二编 德国政治与外交——角色定位与政策特点

 德国政党格局的发展与变迁

 默克尔大联合政府中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续写辉煌抑或风光不再?——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与现状

 从联邦议员的权利和职责看德国联邦议院的政治作用和文化特点

 试论德国反腐败的特色

 默克尔政府2007年外交政策的得与失

 默克尔政府对美政策述评

 德国在《里斯本条约》签订过程中的作用

 欧洲联盟《里斯本条约》解析

 战后德国欧洲政策的历史演变

 德国对中东政策

 走向大国的努力与挫折——施罗德政府的外交与安全战略

 使命与能力:德国联邦国防军的转型与域外行动评析

 在多边机制中实现国家利益——战后德国多边外交特点及成因分析

第三编 德国经济与社会——模式、改革与启示

 德国大联合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述评

 德国黑红联盟的经济政策解析

 德国“哈尔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

 德国产业政策:鲁尔区与空中客车

 德国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述评

 德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

 德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研究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区域政策

 关于“跨大西洋经济一体化”问题

 繁荣来自竞争、福利为了大众——公平效率关系的欧洲模式及启示

 欧洲模式现代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与北京市的创意产业合作问题

第四编 德国/欧盟历史与文化管窥

 德国公民社会的理论问题

 二战以后初期的德国难民问题

 超越历史的德法和解问题

 德国东部人“一统天下”的必然和偶然

 论强权博弈背景下的欧洲数字图书馆建设——兼论德法文化合作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目标

 论欧盟对美国影视业挑战的应对

试读章节

德国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执政两年来,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德对华政策的连续性,但在把中国主要看成是德国的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这个根本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德国媒体铺天盖地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塑造并引导了德国公众的对华舆论。德国版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一年来发生了一连串损害中德关系正常发展的严重事件。默克尔总理在2007年8月访华后不到一个月便以现任联邦总理的身份在总理府接见了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中国政治流亡者达赖喇嘛,从而使中德关系降到了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显然,德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其中原因十分复杂。

第一,中国的迅速发展冲击了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冲击了德国的既得利益。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在以美国为首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世界的主导下塑造和形成的,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由于在经济、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在这个秩序中获得了多方面特殊利益,例如,货币体制,传统的势力范围以及与之相应的原料、能源供应地、主要贸易对象地区等等。积贫积弱的中国过去长时期对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多少话语权。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变。青春的、向上的、充满活力的中国,正以繁荣、开放、文明的崭新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成了当今国际舞台上不可小视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中国在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等具有世界重大影响的国际组织中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世界许多重大事务、国际政治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朝核伊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多哈回合谈判、世界气候问题等等,离开了中国,西方想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去办,已经办不成。中国开始参与制定国际游戏规则了。

中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导致世界原料和能源消耗的大幅增加以及难以完全避免的中国生态环境的暂时恶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中国政治影响的扩大以及与之相应的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提升,譬如,中国现在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西方世界感到自身利益受到了威胁,以致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声言,中国“在能源、非洲和外贸等领域”成了德国的“竞争对手”。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虽然成功地搞了“两弹一星”,但总体来看,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是比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落后许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一些访德代表团提出在德参观一些敏感的、技术先进的工厂企业,德方总是“大度地”说,这些工厂,一般不让外国人参观,特别是不让日本人、韩国人参观,因为他们会借参观盗窃德国的技术,但可以安排中国人去参观,中国人不一定能看得懂,也偷不了技术。当前的情况不同了,中国这些年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磁悬浮技术、造地铁的盾构机等许多先进技术,过去德国人拥有,今天我们中国人也创造出了,尽管德国迄今仍是提供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1982年,中德签订第一个技术合作协定。至2007年2月,中国从德国引进技术合同10225个,合同金额370.3亿美元)。但是,现在德国已不再轻易让中国人参观他们拥有先进技术的工厂了。在许多经济技术合作的谈判中,过去那种中国让市场、出劳力,德国出技术、给资金的状况正在改变,中国开始强调要德国转让技术,但德国意识到它的技术转让会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会丧失自身的技术优势。于是,现在德方或者不愿意向中方转让技术,或者向中方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德国不再像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那么“大方”了,开始对华实行某种程度的“技术封锁”。不仅如此,他们还睁大眼睛盯着中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经常嚷嚷中国人“偷他们专利”,“中国技术间谍”的帽子满天飞,关于“中国黑客”的谣言不断。这些都是德国版的“中国威胁论”的反映。

第二,德国近年来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疑虑很重。中国的迅速崛起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当今中国大概是18世纪中期以来国力最强大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面对中国的崛起都不习惯、不适应,先后对此做出了喜忧参半的反应。中国为化解某些误会乃至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及时提出了“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念和相关主张,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效果。但是,中国国内政治改革的滞后,民主进程的迟缓,对言论自由和人权保护的不力以及对某些国际危机问题反应的迟钝,在国际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以至一些有影响的德国人士认为,中国的“专制+现代化”十分可怕,甚至有人错误地把它与第三帝国相提并论。于是,德国近年来在许多问题上企图用“全球责任”来框住中国,来向中国施压。德国联盟党议会党团在2007年10月23日制定了一份狂热鼓吹价值外交的“亚洲政策”文件。该文件的指导思想虽然还未正式成为该党的指导思想,也未成为大联合政府执政协议的内容,但显然得到了默克尔总理的认可。该文件公开提出:“既不民主、也不自由的中国成功崛起,不顾环保和人权标准贷款给发展中国家,不仅与欧洲的利益相冲突,也对大西洋两岸的民主体制带来挑战”,并扬言,德国“要与民主国家和美国合作,阻止中国崛起”。这是德国调整对华政策的重要信号。因此,当前德国的对华政策,如果不是把中国主要看成是竞争对手的话,至少是前所未有地突出了竞争性的一面。

第三,中国国际话语严重滞后,往往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和论证中国的外交行为,更不能让国际社会认同中国的做法。中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虽然尽心尽力,但不善于用与时俱进、能反映人类共同价值的语言加以阐释,因而缺乏信服力和凝聚力,不能被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所认同,有的甚至被西方媒体当作负面典型炒作,从而严重误导国际舆论。

第四,德国狂傲心态的本能反应。德意志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理性的民族,德国人虽然总体上已经抛弃了“民族优越论”的荒谬理论,但德国人狂妄、傲视其他民族的劣根没有消除。近年来,中国媒体某些夸大事实、似是而非的宣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德方的猜疑和忌妒,如中国在什么时候实现现代化、中国的GDP何时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中国的年出口额居世界第几位、中国的外汇储备多少等等。这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德国,从而使德国固有的狂傲做出的本能反应便是不服气、忌妒乃至想办法遏制。其实,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德国,中德社会经济根本不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德国已经进入知识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时期,而中国还处在工业社会和工业经济的初期。德国拥有的专利是中国的15倍,研发投资为中国的2.5倍,人均国民收入差距达14倍。就综合现代化水平,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活质量和教育水平)、创新能力、信息化和生态程度等等而言,中德之间的差距大概不少于一百年。P11-14

序言

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2届年会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于2007年10月27~28日先后在北京大学秋林报告厅和京郊昌平的九华山庄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德国及欧洲问题研究学者参加了这届年会。本论文集便是这届年会的成果汇编,共收入论文39篇,涉及德国内政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以及中德关系和欧盟等近期发展情况。在此衷心感谢研究会同仁踊跃赐稿!

第12届年会题为“德国·欧盟·世界”,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志攀教授出席了10月27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并致辞,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先生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等分别致辞,德国新任驻华大使施明贤先生就德国外交及中德关系现状发表了专题演讲。

德国研究会自1985年6月正式成立至今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一共召开了12次年会,并先后出版了9部论文集(包括本书),研究的范围涉及当代德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都在不断扩大,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德国研究事业以及中德两国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而且为中国的欧洲研究乃至国际问题研究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香港裕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玉仁先生鼎力支持中国德国研究会第12届年会的召开和本论文集的出版,在此谨向他及该公司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对本论文集的关心和资助部分出版经费表示衷心感谢!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本论文集的作者大多是在2008年1~2月提交的论文,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爱尔兰在2008年6月12日全民公决中否决了《里斯本条约》,使欧洲一体化进程遭到重创,该条约原定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生效已成为不可能,也使得本论文集的某些内容稍显过时且难以再改动。尽管如此,依然可以看出作者们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眼光。此外,我们一如既往遵循“文责自负”的原则,各篇论文都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是人际关系“大师”,强调中庸和谐与人文关怀;德国是率直思辨的“大师”,善于发现“病症”,切中痛害。将德国等西方文化中的“直”同中国等东方文化中的“人”整合在一起,人类追求的至“真”理想难道不距现实更近一步吗?!

——连玉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国欧盟世界/国际政治论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立群//连玉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05384
开本 其他
页数 5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6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751.6-53
丛书名
印张 26.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2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