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学课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学术,简称“国学”。国学的范围极广,从时间而言,纵贯五千年的历史与文物;从空间而言,涵盖三江五岳的人文和生活经验,这些都记录在历代的典籍中,表现了华夏民族高度的智慧,以及东方文化丰厚的异彩。

《国学课》不是一部教科书,它却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国文科的补充教材;它也是供应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既可丰富学问,又能开拓视野。本书内容包括:国学的名称和范围、国学典籍的分类、经学常识、史学常识、子学常识、文学常识等项。

内容推荐

《国学课》不是一部教科书,却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文科学习的补充教材,也是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就以一般适用性而言,对于提升语文程度、奠定国学基础有所裨益,更可以它作为研读国学的入门书籍,进而登堂入室,窥探中国学术的堂奥。

本书针对一般喜爱中国学术人士之需要,从基本常识上着手,配合新时代的观念对国学加以简明的介绍,内容包括:国学的名称和范围、国学典籍的分类、经学常识、史学常识、子学常识、文学常识等。此外,开列“国学基本书目”,读者可配合坊间的古籍普及读本,仔细研读,达到自我进修的功效。同时,书末提供“国学常识题库”,数百题的测验题和问答题旨在帮助读者反复学习,并能自行衡量学习的效果。

目录

国学的名称和范围

 一、国学的名称

 二、国学的范围

国学典籍的分类

 一、西汉刘歆七略的七分法

 二、西晋苟勖中经新簿的四分法

 三、南朝宋王俭七志的七分法

 四、隋书经籍志的四分法

 五、清代四库全书的四分法

 六、清代曾国藩的新四分法

经学常识

 一、概说

(一)经字的涵义

(二)经书的范围

 二、经书概述

(一)易经

(二)书经

(三)诗经

(四)三礼

(五)三传

(六)论语

(七)孝经

(八)尔雅

(九)孟子

 三、经学流传

(一)两汉的经学及今古文的争论

(二)魏晋南北朝的经学

(三)唐宋明清的经学

史学常识

 一、概说

(一)史的意义

(二)史的分类

(三)史家的四长

 二、纪传

(一)纪传的由来

(二)纪传的体例

(三)纪传的史书

 三、编年

(一)编年的由来

(二)编年的史书

 四、纪事本末

(一)纪事本末的由来

(二)纪事本末的史书

 五、政书

(一)政书的由来

(二)政书的史书

子学常识

 一、概说

(一)诸子的涵义

(二)诸子产生的背景

(三)诸子与王官的关系

(四)诸子的流派与发展

 二、先秦诸子概述

(一)儒家

(二)道家

(三)墨家

(四)法家

(五)名家

(六)阴阳家

(七)其他各家

 三、两汉以后子学概述

(一)先秦诸子重要注本举隅

(二)两汉以后子学的发展

文学常识

 一、概说

(一)文学的内涵

(二)文体的分类

 二、韵文

(一)诗经

(二)辞赋

(三)诗

(四)词

(五)曲

 三、散文

(一)周秦两汉散文

(二)魏晋南北朝散文

(三)唐宋至清代的古文

 四、骈文

(一)魏晋南北朝骈文

(二)唐以后的骈文

 五、小说

(一)笔记小说

(二)传奇小说

(三)短篇小说

(四)章回小说

国学基本书目

 一、经学

 二、史学

 三、子学

 四、文学

国学题库

 国学名称、范围及分类测验题

 经学常识测验题

 史学常识测验题

 子学常识测验题

 文学常识测验题

国学题库解答

试读章节

(二)道冢

1.命名由来及代表人物

“道”的本义是“路”,又可解作“术”,都指人们共同行走的道路。《庄子·天下》篇开始把“道”“术”二字连言,指称古代的学术。

然而所谓“道家”,却是比较后起的称呼。在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一文,原称为“道德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至班固《汉书·艺文志》才简称为“道家”。

相传道家源出于史官,史官之设置又可以溯源到黄帝,故道家的典籍常把自己的学说托始于黄帝。其实,道家的思想或许可以远溯到上古,道家形成学派,却是老子以后才成立。而庄子的学说,源于老子,所以论及道家的人物时,应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2.老子

老子的生平,最早见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从这篇传记,我们大致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生于周灵王初年,曾任周之守藏史(又称为柱下史),职掌方册图书,因此能够博览群书,纵观世变。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老子看到周室衰微,于是离周而去。行至函谷关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喜的关尹,强使老子著书,撰成《道德经》五千余言,然后不知所终。

《史记》说得很清楚,《道德经》是老子撰成的,庄子和韩非子也都引用过老子的言论。《老子》之所以称为《道德经》,可能是取用上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与下篇第一句“上德不德”中的“道”与“德”二字而成。全书原先究竟分成几章,今天已经难以察考,现在流传的版本,不论是王弼本还是河上公本,都分成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下篇四十四章。共五千二百余字。

《老子》一书使用“韵文体”来表达思想,和孔子、墨子使用问答式的语录体颇为不同。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有南北文化之分,南方人喜欢用韵文,北方人喜欢用散体的缘故。《老子》之中某些章节颇似《楚辞》,甚至被视为《楚辞》的前身。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老子》一书中,有很多对“道”的描述,大体认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是“道”,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创生。而“道”是一种虚无恍惚,却实际存在的东西。在创生万物以后,便内存于万物之中,衣养万物。这一种创生活动,永不竭尽,因为“道”的运作是循环反复的。

“道”的运作,既然是循环反复的,因此天地间的事物也就有正有反、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有贵有贱、有吉有凶、有祸有福。然而,这种相反对立的关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时游移的。既然正反互变,祸福无常,那么人应该如何自处呢?老子提示的方案是:“守柔”、“无为”与“不争”。

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又说:“柔弱胜刚强。”又说:“柔弱道之用。”这些话语,最能透示老子人生哲学的观念。在自我的领域中,老子主张“无为”,无为才能自作主宰,然后在经验世界中,发挥“无不为”的支配作用。在应世的原则上,老子主张“不争”,不争才能“无尤”,不争才能使“天下莫能与之争”。

整体看老子的思想,实以“自然”作为学习的对象。“自然”是“道”的精神所在。惟有因循自然,才能可大可久。他主张绝圣去智、绝仁去义,凡能桎梏人性的文明制作,都在排斥之列。最后,老子以“小国寡民”、“安居乐俗”作为政治理想。

3.庄子

庄子的生平,也见之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根据前人的研究,大致是这样:庄子名周,宋国蒙县人。生于周烈王六年(前370)前后,卒于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前后(据马夷初《庄子年表》)。他的生活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孟子同时,可是和孟子不曾见面。他曾做过蒙县的漆园吏,一生贫穷,但旷达不羁,不求富贵。他有超卓的理性能力,又有至深的感性能力,他自期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鄙视万物,不问是非,和世俗相处。和惠施经常往来,是学问上的论敌、道义上的好友。

庄子的著作又被称为《南华真经》,全书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至晋代郭象,编定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内篇》七篇的篇名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内七篇不论行文方式或思想内容,都能前后一贯,自成系统,大致可以肯定是出自庄子手笔,最能代表庄子本人的思想。

至于《外篇》、《杂篇》中的篇章,后人一致的意见,都认为是庄子门人及后学的作品。这是因为立论点颇不一致,叙述的故事常常互相抵触,又常引用庄子自身的言论。虽然如此,《外篇》、《杂篇》却是从《庄子》到《淮南子》之间,道家思想的桥梁。

《庄子》书中,不喜欢从片面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善作迂远无稽的议论,放旷不着边际的文辞。大概是认为当时天下风气沉迷混浊,无法讲述庄严正经的理论,所以故意使用变化不定的方式、虚构的寓言来阐明他的学说。由于这个缘故,《庄子》被后人看作是哲学与文学高度融合的典范,同时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从思想的发展来看,庄子继承老子的哲学,也肯定“道”是创生万物的本源。他更进一步说明“道”是“非物”,是先于万物而存在的精神性本体。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是齐一的,无所谓高低贵贱。从万物齐一的观点出发,不仅事物是相对存在,连人的认知能力也是相对有限。由此,他主张“泯是非”、“薄辨议”,进而主张“齐物我”,并且由此得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结论。

为了达成“齐一物我”的理想,他提示了一系列修养心灵的方法。在《逍遥游》中,庄子讲了一段鲲鱼变大鹏,凌空而飞的寓言。提示我们真正的自由自在,是不必依赖任何物质条件的。这就是“无待”。

在《大宗师》之中,庄子又编造了一则颜回向孔子报告自己修养的对话,说明“无己”的道理。在庄子的观念中,“无待”、“无己”能使人的心灵绝对虚静,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站在超越而相对的立场,齐一是非善恶之分别,破除生死寿天的执著,可以说:替人类开启了另一片视野,本质上,这是一种艺术性的精神境界,在此,人们可以拥有绝对的精神的自由。在这样的理念下,庄子自然主张取消一切礼法、制度,甚至音乐、工艺等文明制作,而希望建立一个“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同乎无知”、“同乎无欲”的“至德之世”。

综合来看道家的思想,其目的在彰显一种纯粹精神的自由,内在方面,不能修心而成就道德;外在方面,不能成就文化业绩,但是独能成就一种超脱现实的心灵境界。透过道家思想,可以使人更为达观、更为乐天安命。道家思想在乱世往往成为知识分子心灵的避难所,原因在此。

P115-119

序言

中国学术,简称“国学”。国学的范围极广,从时间而言,纵贯五千年的历史与文物;从空间而言,涵盖三江五岳的人文和生活经验,这些都记录在历代的典籍中,表现了华夏民族高度的智慧,以及东方文化丰厚的异彩。

前人对中国历史,有“一部二十五史,从何说起”的浩叹。其实中国学术的范围,要比中国历史的范围更广,今要简介中国学术,其难度更高过于中国历史。为了使初学者接触中国学术,能明快地了解中国学术的内涵和精华,我们合力编撰了这一部最新的《国学课》。使年轻的一代学子,以新观念、新方法来体会中国学术的博大与深奥,进而喜爱它,并发扬光大。

《国学课》,是从《国学常识》(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年)一书删略而成。《国学常识》共六百余页,是自修的良友,也是自我学习国学的必备书籍。由于其中范围广阔,内容繁富,是一部包罗完备的国学常识。而《国学课》,摄取《国学常识》的精华,使读者易于记诵,便于携带,作为枕中珍秘的书籍。

《国学课》不是一部教科书,它却是一部很实用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国文科的补充教材;它也是供应一般国学常识的泉源,既可丰富学问,又能开拓视野。就以一般适用性而言,对于提升国文程度、奠定国学基础,当有所裨益。爱好中国文学者,更可以它作为研读国学的入门书籍,进而登堂入室,窥探中国学术的堂奥。

本书编纂的宗旨,主要是提供高中、高职、大学生,以及一般喜爱中国学术的社会人士,作为自我研读进修之用。尤其对一般升大专或就业考试的考生而言,有关“国文”、“国学常识”、“中国文学”等科目,往往因为范围漫无边际,不知从何准备、从何找寻适当的参考书。本书便是针对这个需要,从基本常识上着手,并配合新时代的观念来一一加以介绍。内容包括:国学的名称和范围、国学典籍的分类、经学常识、史学常识、子学常识、文学常识等项。此外,尚开列“国学基本书目”,读者可依此简明书目,再配合坊间古籍今注今译的本子,或后人校注的普及本,仔细研读,达到自我进修的功效。同时,书末提供“国学常识题库”,设计数百题的测验题和问答题,旨在帮助读者反复学习,并自行评量学习的效果。

我们都做过这类的数学题目:即一项工程,由甲单独去做,五天可以完成;乙单独去做,四天可以完成;丙单独去做,三天可以完成,今甲、乙、丙三人同时去做,请问几天可以完成?这项题目给我们的启示,说明了人类合作的可贵和团队精神的时效。我们本着这种精神,邀集了志同道合的学者,就各人的专长,分工合作,在短期内完成这部著作。其中国学的名称和范围、国学典籍的分类、文学常识,由本人执笔;经学常识,由台湾师范大学张学波教授执笔;史学常识,由台湾师范大学田博元教授执笔,子学常识,由中兴大学李建岜讲师执笔;国学基本书目及国学常识题库,由本书编者与东大图书公司编辑部同仁合力编纂而成。兹明表所司,以示征信。

东汉王充《论衡·谢短篇》云:“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然而,今天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不是王充时代古今贯通的问题;而是我们面临古今中外学术文化交汇的新时代,如何确定中国学术的精华和价值?我们该如何自处?又如何迎接未来的挑战?也许这本书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罢!

中国学术,浩如烟海;中国典籍,珍如珠玑,细数中国学术的精华,犹恐有遗珠之憾。全书篇幅不少,必有疏漏,尚祈博雅君子,有所指正、指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学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邱燮友//田博元//张学波//李建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6972
开本 32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