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佛教生死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我们从何处来?死后又将归往何处?相信每个人一生中都曾多次这样问过自己。你以为生命是一截线段,还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螺旋?生命真的会在呼吸断绝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吗?不!早在2500多年以前,佛教便已将生命过程的本质参透,它告诉世人,任何众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首尾相连构成的无限轮回。

本书采用全新的图解方式,从生有到中有,为你展现生命不同阶段的境况及修行重点,就像读流程图一样简单明了。本书将使你从此对生死的命题拥有更加智慧的认识,从而更为积极有效地把握今生。

内容推荐

生为何事来?死往何处去?生死的课题自古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神秘而悠远。有生必有死,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事实。然而死亡是否意味着一切的终结?佛教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便已将生命过程的本质参透,它告诉世人,任何众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首尾相连构成的无限轮回。佛教对于生有的考察主要在于受生之苦-受生伴随着诸多痛苦,只有断绝轮回才能避免这种苦难;本有指从出生到濒临死的全过程,即我们所关注的有形生命,人的一生应怎样度过,不及关系到今生,更关乎死后及来世;死有即命终的一刹那;中有则是死后到转生之间的过渡阶段。对于死亡及死后的考察是佛教生死观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佛教认为死亡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而应该被视为一个脱离生死轮回的契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了解死亡,才能够把握死亡所提供的契机。

本书的主旨便是以佛教的视角提示生命轮回的奥秘。图解方式的运用更令眼花缭乱的生命过程阐释变得像读流程图一样简单明了。读过此书,相信您将会对生死的命题拥有更加智慧的认识,从而更为积极有效地把握今生。

目录

生命轮转的过程

生、老、病、死——释迦牟尼彻悟生命真相

编者序:破解生命轮回的真相

本书阅读导航

第1章 独特的佛教生死观

 1. 直面生死:人人都需要了解死亡

 2. 本书将指引你:破除恋生惧死的迷雾

 3. 人身从何而来:四大五蕴的和合

 4. 人生不可逃避的命运:生老病死

 5. 生命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

 6. 生命流转的直接动力:业

 7. 周而复始的循环:六道轮回

 8. 生命的实相:缘起有、自性空

 9. 生命的四大阶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10. 佛教对待生死的态度:培养“念死”的思维

 11. 丰富的智慧:概说佛教中的生死关怀

第2章 从受生到住胎:生苦

 1. 投生人道的苦处:人生八苦

 2. 生而为人的可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3. 投胎成功的第一步:因缘具足方能入胎

 4. 四大五蕴重新聚合:生有形成

 5. 投胎成功的第二步:发育健全方能住胎

 6. 三十八周的漫长历程:藏医《四部医典》对胚胎发育的诠释

 7. 不同满业,不同结果:胎儿的因果报应

 8. 饱受煎熬的三十八周:住胎之苦

 9. 投胎成功的第三步:出胎

 10. 入胎时的正念差异:投胎的四种情况

 11. 如何助益新生儿:消灾祈福

 12. 大师降生:与众不同的吉祥征兆

第3章 如何利用这段生命:本有

 1. 人生的重点:专注于善法

 2. 关闭三恶趣大门的法宝:皈依

 3. 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遵守七众的戒律

 4. 佛陀为世俗人开示的智慧:《善生经》和礼敬六方

 5. 礼敬东方和南方:尊敬父母、恭顺师长

 6. 礼敬西方和下方:善待妻子、体恤奴婢

 7. 礼敬北方和上方:和敬亲友、敬奉僧众

 8. 消除日常生活的六种过失:六非道

 9. 判别恶友:远离四种不可亲近之人

 10. 判别善友:亲近四种值得敬重之人

 11. 走向来世的安全梯1:杜绝十不善业

 12. 走向来世的安全梯2:修持八种功德身

 13. 看清轮回的陷阱:四谛法门

 14. 离开轮回的办法:守护戒律,灭除无明

 15. 三部律仪不违犯: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乘戒

 16. 不忍见众生沉沦:发起菩提心

 17. 发起菩提心的两种方法:七因果与自他相换

 18. 以生命的关怀消解肉体的疾病:佛经中的医学

 19. 引发疾病的外缘:外部环境侵袭

 20. 导致疾病的内因:体内四大元素失衡

 21. 佛教特有的病因观:业果报应

 22. 佛教对疾病的分类:虚说四百零四种

 23. 四大与季节:顺应时令的养生之道

 24. 四大与饮食:吃出来的健康

 25. 消除业障引发的疾病:精神修持与养生

第4章 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死亡的过程

 1. 对死亡的判定:死有时刻

 2. 临终的前四个阶段:四大分解

 3. 密续生理学1:意识的多重层面

 4. 密续生理学2:极微细的心风

 5. 密续生理学3:脉

 6. 密续生理学4:气

 7. 密续生理学5:明点

 8. 临终的后四个阶段:从微细心到澄明心

 9. 无惧生死的关键:空性

 10. 密法超度的第一秘技:颇瓦法

 11. 密法超度的第二秘技:母子光明相会

 12. 特别注意:临终一念将决定死后的去向

第5章 在死后与转生之间流转:中有

 1. 佛教描述死后世界的特有概念:中阴

 2. 中阴世界的主角:意识

 3. 亡灵在中阴世界的引导地图:《中阴闻教救度大法》

 4. 中阴世界的总体描述:七七四十九天的死后历程

 5. 诸佛菩萨前来接引:进入法性中阴

 6. 诸佛菩萨的三种形象:寂静尊、寂忿尊、忿怒尊

 7. 生命元素再次显现:五蕴与四大的显现

 8. 第一天的幻相:大日如来佛父佛母现身

 9. 第二天的幻相:金刚萨阿如来佛父佛母现身

 10. 第三天的幻相:宝生如来佛父佛母现身

 11. 第四天的幻相:阿弥陀佛父佛母现身

 12. 第五天的幻相:不空成就佛父佛母现身

 13. 第六天的幻相:寂静诸尊现身

 14. 第七天的幻相:诸持明主尊现身

 15. 第八天的幻相:大光荣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16. 第九天的幻相:金刚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17. 第十天的幻相:宝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18. 第十一天的幻相:莲花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19. 第十二天的幻相:业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现身

 20. 第十三天的幻相:忿怒诸女神现身

 21. 第十四天的幻相:四位守门女神与二十八位瑜伽女现身

 22. 法性中阴的总结:生前的修行对中阴处境十分关键

 23. 轮回与解脱的最后抉择:投胎中阴

 24. 投胎中阴的考验:七种险境幻相

 25. 善业与恶业的计算:冥界的善恶大审判

 26. 面对审判的要诀:相信一切都是空性

 27. 前生身形隐弱,来生身形渐显:轮回六道在业力作用下发出诱惑

 28. 抵制六道诱惑,避免投胎转世:关闭胎门

 29. 进入轮回的世界:六道景象

 30. 更严峻的考验:索命鬼卒催逼入胎

 31. 最后的选择:转识前往清净佛土或投胎人道

 32. 总结:不同根器的亡者将有六种解脱层次

第6章 超越轮回的清净庄严世界:佛国净土

 1. 清净的国土:净土释义

 2. 三种层次的净土: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化身净土

 3. 与汉人机缘极深厚的净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4. 佛陀为世俗人开示的智慧:极乐世界的衣、食、行

 5. 琉璃为地,七宝为界:极乐世界的环境

 6. 莲花化生,万种伎乐:极乐世界中的育和乐

 7. 东方净土:药师佛的净琉璃世界

 8. 欲界天中的净土: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

 9. 观世音菩萨的净土:普陀山世界

 10. 无边浩渺的净土: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

 11. 众生眼中的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

 12. 大乘五力: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

第7章 走完最后一程:佛教的殡葬仪式

 1. 对亡者家属的嘱托:切忌移动、哭泣和杀生

 2. 利益亡者的仪式1:作七与诵经

 3. 利益亡者的仪式2:拜忏与打佛七

 4. 利益亡者的仪式3:水陆法会与放焰口

 5. 不同的葬礼形式1:天葬

 6. 不同的葬礼形式2:火葬

 7. 不同的葬礼形式3:塔葬

 8. 不同的葬礼形式4:水葬、土葬以及多次葬等

附录一:千手千眼大悲忏法

附录二:往生净土忏愿仪

附录三:消灾延寿药师忏法

试读章节

本书将指引你

破除恋生惧死的迷雾

当掌握了正确的取含,死亡便不再那么难以面对。

恋生惧死的本能

佛教认为众生都有着恋慕生命、惧怕死亡的本能。上至华衣美食、具足种种享乐的欲界天人,在“天人五衰”显现时,他们知道死亡即将到来,便会有极大的忧虑和恐惧;下至昆虫,则有种种逃生的本能,如拟色、装死等,用尽一切办法从死亡的危险中逃脱。众生对生命的爱恋贪著,是超过一切的。当濒临死亡时,众生心中会有种种的不舍、放不下、害怕失去,以及因恐惧、疑惑未来会断灭所引起极大的怖畏、悲哀。

死亡决定的事实

站在人类的角度来分析:人们难以面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无常实相的无知。无常是苦谛四行相之一,凡是有为法,均是无常。“生”是一种有为,既有生,就必有死。尽管地球上的人类死期不定,但死这个结果却是确定的。既然如此,如何面对死亡和怎样经营下一次生命的后续,也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事。如果预先了解死亡的定义、过程、临终时可能出现的状况,在活着时就可以先练习如何面对。死亡虽然无法避免,但它本身却可以作为一种修行——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放下自己的执著,保持自己的正知正念。

照亮生死迷途的明灯

在众多的宗教中,佛教对于死亡的指导是最为全面和最富逻辑的:死无常,令人摆脱年轻人常有的“来日方长”的不死假象;死确定,让人平时就会思维死亡的到来,从而为现世寿命及后世受用作准备;临终指导,通过一系列心灵上、环境上的指导,令人增强往生善趣的胜算;中阴阶段,在外可以通过亲友的超度、布施等令亡者获得利益,在内则可指导亡者在中阴阶段迎接一系列如幻的外境,从而有益自己。无论大乘还是小乘,无论显宗还是密宗,佛教对于“死”这个命题的钻研,可以说已达到极致!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展示佛教对于生死的认识。如不能了生,怎能了死?相信透过佛教的智慧,能令我们不受外境影响,安详自在地生活和面对死亡。

如何面对死亡

佛教面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然会发生死亡这个事实。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必再为死亡担忧。其实,死亡就像衣服穿破了必须换件新的一样。然而死亡毕竟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或怎么死。因此佛教提醒我们,在死亡真正到来之前,我们必须作好足够的准备。

恋生惧死的帝王——秦始皇

恋生惧死是人类的本性,我国古代的帝王们在这方面往往表现最为突出。以秦始皇为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他听方士说在东海的蓬莱岛上漫山遍野都是不死之药,即派人率数千男女寻找,并准备亲自人海寻仙,后因病未能成行。方士说居室不隐,神仙无法降临,秦始皇就耗巨资修筑绵延不绝的宫室复道,并隐居其中期望与神仙见面。结果秦始皇仍然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寻仙之事也成为今人的笑谈。

人身从何而来

四大五蕴的和合

地、水、火、风组成了物质的人身,而受、想、行、识则构成了人的一切精神活动。

四大聚合  “四大”是一切物质的基本构成元素。世界万物以及人的身体,均是由四大所组成。据《圆觉经》载,四大包括地、水、火、风这四种要素。地大,以坚硬为性,如人身上的毛发、指甲、牙齿、皮肉、筋骨等;水大,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上的唾液、脓血、津液、眼泪和大小便等,都属于此类;火大,以燥热为性,人身上的暖气就属于火大;风大,以动转为性,人的呼吸和身体转动均属于此种。四大均衡的时候,人体就很健康,但如果四大不调,如某一种特别盛或者特别衰,便会引起疾病。

五蕴和合

五蕴,又叫做五阴、五众或者五聚,包括色、受、想、行、识。色蕴,即是一切色法(物质)的总和,一切的色法则离不了地、水、火、风这四种物质基本元素;受蕴,即是由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接触,而在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想蕴,即是当六根和外界接触时,所引起的种种思想活动,比如了解、联想、综合和分析;行蕴,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受、想、识之外的一切心的行为。这些心的行为是有造作的,而且念念迁流,便是行蕴;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聚合在一起,便是识蕴。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识,便具有了别的作用。

五蕴之间的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即是六根和外境。当六识通过六根感触到外境,这种接触的心理便是“触”。在心和境接触之后,就会生起苦受、乐受,或者不苦不乐的舍受。同时,心构造种种的行相,给予种种名称,这就是想。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了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P26-28

序言

破解生命轮回的真相

“生”和“死”,是一对反义词,却又相互依存。我们现在的状态是“生”,但是未来却一定会变成“死”。死是什么?死后是有另一个世界,还是彻底的完结?恐怕活在这个世上的普通人,谁也不知道。因此,生和死也就成了所有宗教乃至世间所有艺术永恒的主题。

死亡在某种意义上是生的鞭策:没有死亡,人们恐怕不会思索生存的意义,也就不会珍惜在世的每一天。但现实中,我们却往往觉得死亡很遥远,还有几十年的光阴。尽管报纸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天灾人祸导致意外的报道,我们仍然会觉得事不关己。所以,我们尽管口头上说着生命可贵,行为上却在不断地浪费生命。

我曾经也是这样认为和这样实践。但几个月前,这个念头完全改变了。

所有中国人都会刻骨铭心地记得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那场震源在汶川的8级大地震。当时我正在四川,一刹那间的天摇地动,房屋如同积木般被甩来甩去,当所有人都疯狂往外逃生的时候,“我不想死”的念头是如此地强烈!

幸运的是,我到底还是逃生出来了。然而将近十万民众的丧生和失踪,却成为永远的国殇。

有了这样的经历,“生死无常”这句佛教真理,似乎变得前所未有地清晰和现实。

佛教对于死亡有着这样的教诫:死亡是确定的,它早晚一定会到来;死期是不定的,“意外与明天,不知何者先”——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会不会在明天之前到来;在死亡的时候,除了善法能帮助自己,其余如财富、亲朋好友等,都是毫无助益的!

有了对死亡的清醒认识,佛教徒尤其是印藏系的佛教徒,便对死亡毫不讳言。他们很清楚死后的处境:不是随善业前往三善遭,就是随恶业前往三恶道。而这些业,则大多取决于自己在世间的所作所为。这样,在世间生存的每一天,就成为佛教徒们为即将到来的死亡之旅积累“旅费”的日子。

怎样积累“旅费”呢?释迦牟尼佛和诸大菩萨们都有许多经验。他们将这些经验阐述出来,被弟子们整理成佛教的经论。如果将佛教经论中的这部分内容抽取出来,便是一套丰富而完整的佛教生死关怀理论。

本书的主旨,便是向大家介绍佛教中的生死关怀。从投生入母胎到胎儿发育,从降生到度过生命的每一刻,到死亡,到中阴阶段……佛教中都有着十分详尽而逻辑严密的阐述。事实上,这些理论并不仅仅是具有宗教价值,许多理论都是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相一致的。比如两千多年前的《入胎经》中所描述的胎儿发育过程,竟与现代西方医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惊人地吻合!另一方面,即便是佛教所倡导的行善去恶,以及它对于生命轮回奥秘的深刻揭示,也都将会为世人积极有效地把握今生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书不仅在内容上有详细的阐述,更在编辑手法上采用了全新的图解方式,以精美的手绘插图和简洁的图表来解读抽象难懂的佛教奥理。由此可见,《图解佛教生死书》不失为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指导手册。

了解死亡的原理,熟悉死亡的过程,对死亡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死亡便将不再是一个令人恐惧不已的神秘黑洞,而是一个脱离吐死与轮回的契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佛教生死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释心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25038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8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7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