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歌德1774年(品赏文学之魅)/少年博雅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1774年2月初,歌德唯一的妹妹即将出嫁,远赴他乡,未免令他内心有些惆怅,但同时更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澎湃激情在他体内涌动,在没有提纲,也没有草稿的情况下,开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

歌德是感性的,也是实干的,不少人将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单单在文学上建立了不朽的丰碑,还是一个出色的自然科学家和政治家。要走进歌德的世界,需要一段漫长的旅程,《少年维特之烦恼》只是其中的一个停靠站。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个世界大文豪不平凡的一生开始。试着向这座深藏在云层中的高峰发出挑战吧。

内容推荐

“人生如戏”,这句俗语用在德国大文豪歌德身上,可谓一语中的。

有时,他可以是一位把握着剧情走向的编剧,权威地操纵着别人的命运;有时,他却俨然一位无可奈何的演员,本分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时,他又成为舞台下的观众,惊诧于那些出入意料的故事。

常常,他难以控制三者之间的形象转换,而这就是人生。属于普通人的辛苦亦不乏幸福的人生,亦是名流的必经之路。

目录

引言 缪斯女神的宠儿

第一章 变幻的游戏规则

 1 天才少年

 2 从希望到失望

 3 再次踏上征途

 4 赫尔德尔——严师 & 怪友

第二章 蓝外套、黄背心

 1 狂飙突进的岁月

 2 永远的伤痛——夏绿蒂

 3 维特,还是歌德

第三章 出走法兰克福

 1 爱情,美丽而又无奈

 2 魏玛不是我的舞台

 3 “百科全书”的整合

 4 纯真,你曾几何时远去

第四章 逃脱不了的命运

 1 新生,意大利

 2 还好有你

 3 原植物、颜色学

 4 被动的战争洗礼

第五章 不朽的会面

 1 席勒

 2 拿破仑

 3 贝多芬

第六章 浮士德的路

 1 《浮士德》的前世今生

 2 与魔鬼的约定

 3 后来的浮士德们

第七章 青春从未弃歌德而去

 1 1816——诗人心中的痛

 2 玛里恩巴德的哀歌

 3 爱克曼和《歌德谈话录》

 4 威廉·迈斯特,长跑结束了

 5 在最后的岁月里

 6 “歌德”在中国

试读章节

1 天才少年

驻足在今日的法兰克福街头,你会发现这里俨然是一副国际大都市的气象,这座被誉为德国金融中心、博览会城市和交通中心的城市,散发着无与伦比的迷人气息。银行区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统帅整个德意志联邦的金融市场,就连欧洲银行总部也扎根于此,因此,人们也将她称为“美因河畔的曼哈顿”。法兰克福每年都要迎接无数旅游者,人们不仅是被摩登的城市风光所吸引,还因为这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名胜古迹引得众多慕名者纷至沓来。古罗马人遗迹、棕榈树公园、国家美术馆、尼古拉教堂、古戏剧院,都是让人驻足留恋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处景点,也是所有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不愿意错过的,那就是位于城市中央的歌德故居和歌德博物馆。歌德,这个有着传奇般色彩的伟大作家,他的生活总是为人们所好奇。他拥有怎样的经历,能使得那个懵懂少年——维特的悲剧流传至今?博学的浮士德博士又为何会和魔鬼立下契约?人们期许能在他年少时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虽然,如今与歌德生活的时代已相去甚远,法兰克福的城市面貌也是今非昔比了。但厚重的文化内涵。却是经历了那个时代才慢慢积累下来的。18世纪的法兰克福城市规模不大,人口仅三万左右,但她仍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直辖市,不单因为它是当时的商业和交通中心,更重要的是,在那里,人们也许会看到皇帝加冕的宏大场面。歌德就曾亲眼目睹过弗兰兹一世的加冕典礼,而他,也就是出生在这座传统而保守的城市,一个上层阶级家庭里。

1749年8月28日,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夏日,美因河在明媚的阳光下静静地流淌着,灼热的阳光迫使人们都躲在家中纳凉。大鹿沟街上一幢宽敞的大房子里,人人都坐立不安,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还没有听到孩子的哭声。直至家中的天文钟敲了十二下,接生婆才急急忙忙出来报喜。将会如同此刻的太阳一样照亮整个德国文坛的伟大作家——歌德,诞生了。

歌德的父亲——约翰·卡斯帕尔,虽然出身手工匠家庭,但并不甘于卑微的身份。少年时期,他因家底殷实而得到最好的教育,在菜比锡和斯特拉斯堡攻读法律,并最终在基森取得了博士学位。在回到故乡法兰克福以前,约翰·卡斯帕尔做过律师,到过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地观光游学。1741年,他重返故里。但是高学历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好运,为了能在重视门第的社会中立足,他花钱买了一个皇家顾问的头衔。1748年,约翰和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卡塔琳娜·伊丽莎白结婚,由此也更加巩固了他在上流社会的地位。第二年夏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出生了。卡塔琳娜生育过六个孩子,但存活下来的只有歌德和比歌德小1岁的科内里娅。这个仅有的妹妹成了歌德生活中的玩伴,同时也是他心灵上的知己。

歌德的母亲卡塔琳娜比歌德的父亲小21岁。结婚时还是个年仅17岁的少女。不同于约翰的亥巾阪、严肃,她热情、活泼、爱好文学。在双亲如此鲜明的性格对比下,歌德开始了他的生活。

虽然父亲为人古板,但是对歌德来说,父亲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还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奠定了文学功底。

歌德从小便显现出过人的天资,他的记忆力、领悟力都超过了邻家的孩子。而一直未能在市政厅谋得一官半职的父亲,此时便借空闲充当起了歌德早}期教育的启蒙者。他亲自教授歌德。同时也请了一些专门的教师来培养他的“希望”。歌德不到8岁。就开始学习多门语言,除了传统的拉丁文、希腊文,还包括意大利文、法文。普通孩子都忙着在市政厅广场上玩耍的时候,年幼的歌德却不得不在父亲的督促下挑灯夜读。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师们教授的知识已不能完全满足他的需求。这时,父亲长久以来的收藏便成了歌德课后的第二教室,藏书室里的两干多册书籍以及数量庞大的绘画,都给这个有着聪慧大脑的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养料。父亲的藏书,除了和法律有关的。还有一些拉丁文作品的精美版本,意大利和德国作家的诗歌小说,以及各种游记和工具书。歌德畅游在书的海洋中,10岁便开始阅读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维吉尔的《牧歌集》、奥维德的《变形记》,以及《伊索寓言》。正是由于这种广阔的阅读面,激发了歌德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更为他以后的创作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P9-12

序言

缪斯女神的宠儿

古代西方的神话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奥林匹斯山上,凡是有缪斯出没的地方,众神就能天天唱歌跳舞,极其快乐。几位缪斯女神各自分管从绘画到音乐等艺术中的一种,她们是歌手及乐师的技艺传授者和庇护者,并赋予诗人和歌唱者以艺术灵感。由此“缪斯”也成了“灵感”的代名词,因而颇受文学家和诗人的尊崇。从歌德的艺术造诣来看,他是备受缪斯女神眷顾的,在他25岁那年,便因一本“小册子”而名噪欧洲!

1774年2月初,德国依旧被凌厉刺骨的寒风所笼罩,春的气息离美因河畔还很遥远。而在法兰克福的罗马山广场附近,大鹿沟街上的一幢叫做“三把七弦琴”的房子里,却热闹非凡,因为再过不久,科内里娅——歌德惟一的妹妹就要嫁人了,家人们都在忙着操办婚礼。尽管对歌德来说,亲爱的妹妹即将远赴他乡,未免令他内心有些惆怅,但同时更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澎湃激情在他体内涌动,使他坐在书桌边,在没有提纲,也没有草稿的情况下,开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创作。

缪斯女神萦绕在歌德的身边,使他以一种忘我的姿态投入写作,此前的烦恼、热情一股脑儿涌上心头,在短短的四周内,这部为歌德赢得了无上荣誉的小说便问世了。

当你打开这部小说的时候,会发现在维特这个青葱少年的身上,似乎刻着自己情窦初开时的痕迹。如果对作家有所了解,那么你还将发现,歌德的身影时常也会与维特产生重叠,特别是在小说的第一卷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虽说任何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可是,歌德属于那种极喜欢在内心进行自我交流的作家,因而,维特的故事也成了探究歌德内心的一个难得契机。

歌德自己在晚年时,回忆起这部作品的创作,也不禁感慨:“我像鹈鹕一样,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

这不免让人回想起《少年维特之烦恼》诞生前歌德的生活经历:23岁,他只身来到韦茨拉尔城。成为帝国最高法院的实习生,因此也经历了那场让他痛彻心扉的爱情旅程,即与不来梅使馆秘书的未婚妻夏绿蒂·布芙相识,在饱尝了单相思的心酸后,不得不“毅然决然离开了那里”。回到故乡,那一段令人心碎的回忆尚未从他心头淡去,身边的矛盾又纷至沓来一好友日渐疏远,夏绿蒂的婚礼宾客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无尽的烦恼黑压压地聚集在他的头上。与此同时,一个“年轻人”的影像在歌德脑海渐渐成形,萦绕盘桓。直至1774年初,那被压抑了整整一年之久的生命力,才终于濒临进发的边缘,萎靡不振的状态在歌德身上渐渐消失。恰逢此时,轰动全国的年轻外交官秘密自杀的消息传人了歌德的耳中:他在韦茨拉尔的一个不太亲密的熟人,公使馆的秘书卡尔·威廉·耶路撒冷,由于对朋友的妻子产生单相思而绝望地自杀了。这件事成了歌德着手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直接起因。

脱稿的那一刻,歌德也曾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否能受欢迎而苦恼了一阵。但小说恰巧在科内里娅出嫁的那天交付出版,这便成了歌德眼中的一个“吉兆”。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当年的秋季书展开幕时,《少年维特之烦恼》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这部小说给歌德带来了很多益处,单说因此收到的稿费,就还清了此前为了《葛茨·冯·伯利欣根》的出版而背负的债务,更重要的是,这部小说的受欢迎程度还谱写了德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页。

在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被接连印了十六版,而在法国其再版的次数还要多,此书还流传到了中国。

有人把它改编成剧本,也有人刻意模仿,出版了一些讽刺性的模拟之作,其中最让歌德厌恶的就是尼古拉的《少年维特之喜悦》。对此,年轻气盛的歌德还曾在暗地里进行无恶意的报复。朋友们甚至相互提醒,不要当着歌德的面提及尼古拉,否则歌德就会像狮子一样扑到他身上,把他撕碎。但到了晚年,歌德再谈及尼古拉的这部模仿之作时,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而是变得心平气和。

因为《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朋友们也会经常拿这些来和他开玩笑。有一回,大家结伴到恩别克旅行,朋友们就开了个玩笑,让一个年轻同伴乔装成歌德的样子,结果当地人对这位冒充者~样殷勤无比。因而,有人感叹道:“恩别克是个小城,人们打出生以后就从没有读过任何东西,但就连这儿,歌德到来的消息也像风一样地很快传遍了。”一时间,歌德的身边簇拥了众多的时代名人。

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大约在半个世纪内,歌德不过就是那个吟咏“维特”的诗人。那么,歌德究竟是如何诠释耶路撒冷这个年轻人的故事,使之产生了如此这般的巨大影响呢?歌德自己在当时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这样提及,维特这个年轻人“具有深刻、纯真的情感和真正的感受力,陶醉在虚幻的梦境中,因耽于玄想而衰弱下去,直到最后他由于闯入心中的种种不幸的热情。特别是由于一种无比强烈的爱情而神经错乱。用手枪打穿了自己的头”。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弥漫在歌德周围的时代气息,就像歌德在自传性作品《诗与真》中所说的一样:“这本小册子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轰动一时。这主要就因为它恰巧在适当的时刻出版。正如只需一点的火药线来爆炸一个埋藏着猛烈的炸药的地雷坑那样,当时的青年身上已埋藏有厌世观的炸药,故这本小册子在读者大众前所引起的爆炸更为猛烈,而各个青年既已有着满怀的过奢的要求。不能满足的热情和虚拟的苦恼,一触即发,故这小说引起的激动更大。”

当时许多人都穿上了蓝色燕尾服和黄坎肩(维特的标志性装扮),许多人都在无尽无休地哭泣,甚至有人因此结束了生命。莱比锡一歌德求学的第一座城市,就将《少年维特之烦啮》作为禁书处理,每个持有这本书的人都要被处以十个塔利尔的罚金。虽然伤感的气息在歌德身上很快就消失殆尽了,但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却是长久的。即便是生活在“启蒙了”的时代,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还是经常会为维特的遭遇感到惋惜。

歌德是感性的,也是实干的,不少人将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不单单在文学上建立了不朽的丰碑,还是一个出色的自然科学家和政治家。要走进歌德的世界,需要一段漫长的旅程,《少年维特之烦恼》只是其中的一个停靠站。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个世界大文豪不平凡的一生开始。试着向这座深藏在云层中的高峰发出挑战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歌德1774年(品赏文学之魅)/少年博雅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75995
开本 32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3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076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