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走向新的身份》是派纳主编的一本学术研究论文集,集中了美国课程学术界一批有影响的学术大师们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课程发展史、课程中的性别、种族、政治和生态等重大问题,也涉及自传与课程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课程等前沿性理论问题,还以新的方式探讨了实践中的课程问题,是一部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课程并描述课程身份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影响广泛而又颇具特色。
| 图书 | 课程--走向新的身份/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 |
| 内容 | 编辑推荐 《课程:走向新的身份》是派纳主编的一本学术研究论文集,集中了美国课程学术界一批有影响的学术大师们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课程发展史、课程中的性别、种族、政治和生态等重大问题,也涉及自传与课程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课程等前沿性理论问题,还以新的方式探讨了实践中的课程问题,是一部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课程并描述课程身份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影响广泛而又颇具特色。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课程的身份问题,收录了威廉·多尔、彼得·麦克拉伦等知名后现代教育学者的17篇开创性论文,为我们展示并界定了这一新的研究范畴,同时对当代课程理论及实践作出了透彻评析。作者们试图通过性别、身份、叙事、自传等理论,勾勒课程研究的当前面貌和未来愿景;借助政治学、神学、文学、民族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等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重构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为21世纪的课程研究创造新的范式。 目录 1 叙事自我:生活政治学、教师生活及工作研究 2 课程、超越和禅宗/道教:自我的批判本体论 3 运用档案袋为教师“愉快的世界旅行”作准备 4 “剥去外壳”的课程 5 反射与衍射:课程探究中小说的功能 6 派纳的存在体验课程与超现实中的身份:基于内省智能的后形式概念 7 女性主义精神分析与教师能力 8 儿童早期教育:呼唤建构全新的形象 9 超越科学教育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后结构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展望与困境 10 酷儿理论与教育学 11 勿问,勿言:“嗅察”教育领域的“酷儿” 12 文化的运用:标准的构建、后殖民文学和多元文化研究 13 课程史的生成 14 课程与控制观 15 拼贴的课程:大众文化与身份 16 卓越的典范:独立的黑人中心学校 17 革新与现实:彼得·麦克拉伦访谈录 作者简介 译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课程--走向新的身份/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美)威廉F.派纳 |
| 译者 | 陈时见//潘康明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4139481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4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80 |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646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42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8 |
| 宽 | 168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5-3119号 |
| 版权提供者 |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
| 定价 | |
| 印数 | 3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