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人潮回忆录--从乞丐的养子到著名教授
内容
编辑推荐

王人潮先生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日军侵占沦陷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运动和“文化革命”时期直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时期的生活和工作。通过本回忆录,可以从一个侧面,剖析半封建半殖民地,日军入侵沦陷,过着封建压迫和亡国奴生活的山间农村及其受苦人的状况。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党的关怀、教育与培养下,走过曲折历程,发奋努力,从一个无知的乞丐养子成长为一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著名教授,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内容推荐

本书记载了作者长达75年生活工作甘苦的回忆录。通过回忆录,可以从一个侧面,剖析半封建半殖民地,日军入侵沦陷,过着封建压迫和亡国奴生活的山间农村及其受苦人的状况。新中国建立后,他在党的关怀、教育与培养下,走过曲折历程,发奋努力,从一个无知的乞丐养子成长为一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著名教授,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成长过程的侧面,剖析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作者的一生具有从旧社会艰苦中来,由新社会培养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家庭背景

 1.家庭简况

王氏由来/2我的简要家谱/3作为乡绅的父亲/4

我的前兄姐/5父辈家产/6

 2.我的母亲

苦难经历/9受双重压迫/11维持家庭难/14

养猪一把手/15艰苦的生活/16误划地主成份/18

3.奇突的家族纠纷

奇异的分家/21伪善与阴谋/22三哥抢卖结发妻/23

法院不承认结发妻/26三嫂的胜利与悲局/27

第二篇 幼少年时期(1931~1949)

 1.乞丐的养子

算命“子克父”/30养父是乞丐/31

安排住茶亭/32寄住外婆家/33

 2.童年生活

我的忧郁生活/35嘴馋贪吃险丧命/37

被开水烫伤/39光着身子晒衣服/40过年最快活/42

 3.小学读书

曾三次辍学/45封建、亡国之苦/47割柴放燥柴/49

牧童生活/50学会干农活/52

 4.初中读书

在三所学校读初中/55没有校服的苦恼/57

被人嫌最痛苦/58难熬的半年/60风光的尴尬事/62

第三篇 青年成长期(1949~1965)

 1.小学教书

新教师难当/65积极参加乡义教/67

兼小学社教主任和总务主任/70中圈套不当教师/72

 2.再次读书

难忘中学校长的关怀/75思想和事业的转折点/77

铭记党的恩情/80治淮实习当副队长/82

反右期间做检查/84

 3.从事科研

反右时的苦恼/87从事低产田改良工作/90

简单的婚礼/93 到北京学习原子能和平利用/96

创建红壤试验站/98

 4.校院合并

面对新领导的严重考验/101

对“空中取氮”的责疑/105

跳出“引雷取氮”关/108

坚强地渡过三年困难时期/111

创建教学基地/114

第四篇 特殊文革期(1965~1978)

 1.文革前期

盲目随从/120斗“反动权威”小心翼翼/121

被封为“二权威”/124为斗大队书记缓和气氛/126

面对造反总部的传讯/129 当了逍遥派/131

参加“专案组”工作/134

2.文革后期

接受再教育/137调查早稻发僵/139

改良泛酸田/141 突破千斤关/143 省肥栽培法/145

带病下乡感动售票员/148 怀念周总理/150

第五篇 中老年时期(1978~2005)

 1.重视和信任

出席科学、科协大会/155参加第二次土壤普查/157

莫干山座谈会后入党了/159破格升教授/161

参加浙江省土地管理局筹建工作/163

领导支持是创业成功的关键/165

 2.科技成果

水稻遥感研究获国家三等奖/168

土地资源研究获省级一等奖/169

获6项省部级二等奖/170获4项省级三等奖/172

数百篇论文与数十部著作/174推动科研管理改革/176

 3.教学成就

两次系教学改革/179牵头创办两个新专业/182

培养57名研究生/184抓教学建设求创新/185

创建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新学科/188

 4.回首无悔

担任众多职务/192全身心投入工作/195

大力培养接班人/197表彰与荣誉感欣慰/199

从教50周年庆典感亲切/200

尾篇:写五点感想

 成就归团队/203事业中有遗憾/204人生有惋惜/205

 从住房、收入看生活变化/207兄弟姐妹四家都幸福/210

附录

 附录1:我的真诚希望/214

 附录2:研究生及其学位论文题目/215

 附录3: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目录/221

 附录4:第一作者或主编有代表性科技著作目录/222

 附录5:有关报刊和文献著作报道/223

 附录6:事绩简介/226

 附录7:主要经历/229

试读章节

2.我的母亲

苦难经历

胡照莲是我的母亲。她是一个目不识丁、三寸金莲小脚的农妇。但她能干好强又非常能吃苦。在这复杂的大家庭中,她能顾全大局,处理好各种关系。她的一生,绝大部分都是在苦难中度过的。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我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我外公家境贫寒,娶了一个有儿子的再婚女为妻,生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大,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夫妻俩依靠杀猪开肉店经商,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家境有所好转,在东阳黄凡这个小山村中也是一户有头面的人家了。

我母亲18岁就嫁给东阳县城吴家的一个小职员为妻。从小山村嫁到县城,生活很艰苦。但是,在当时,小山村的姑娘能嫁到城里去,这是一件很有脸面的事情。她的丈夫对新婚的妻子很好,有机会就手把手地教她认识钞票上的字和学写自己的名字,还鼓励她说:“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就能认识300多个字了”。小夫妻生活十分恩爱。我母亲每当回忆起这段生活总会流露出笑容,觉得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自母亲嫁到吴家后,20岁生一儿子不幸夭折,这对母亲的打击很大。22岁再生一女,取名杏光。最不幸的是在母亲24岁的时候,她的丈夫就抱病而死,她成了年轻寡妇。这使她极度悲痛,而婆家认定她是克夫命,从此,她受到各种歧视和欺凌。无奈的母亲带着4岁的女儿回到了娘家。在娘家,她不仅要承担起一家9口繁重的日常家务,还常受弟媳的白眼,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一直到34岁,整整过了十年,在媒婆的撮合下,无奈再嫁给一个已有4个儿子、2个女儿、还有2个媳妇的已丧妻多年的乡绅为妻。这个乡绅就是我的父亲章毓。他当时已51岁,比我母亲大17岁。成婚以后,虽然家庭关系复杂,但凭我父亲的威望,特别是我母亲能识大体顾大局,常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则来处理家庭关系,不仅夫妻恩爱,全家11口也能和睦相处,生活也还过得比较和谐。

我母亲婚后次年就生一个儿子,不幸夭折。36岁生我姐姐(桂娥),37岁生我哥哥(人茂),39岁生我,41岁生我妹妹(梅娥),43岁又生一个儿子夭折。生的6个小孩,除我这个特殊外,都由她自己带养。最不幸的是结婚后9年,丈夫又逝世了,她再一次成为一个带着4个小孩的中年寡妇。这时我们家已是拥有19口人的大家庭了,加上店员及长工已是20多人同锅吃饭了。这在王坎头村是第一大户人家。

父亲死后,经济上由我大哥福清(37岁)当家,内业家务仍由我母亲照管。她为了稳住这个大家庭,严格遵循“若要好,大做小”的古训。情愿过着寄人篱下的抑郁生活,也要千方百计稳住不分家,试图把4个小孩尽可能带得大一些。这个家庭就这样维持了6年,家庭成员已发展到24人,加上店员及长工已有30多口同锅吃饭。渐渐地,这个大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多了起来,例如,1941年已有2人读初中,再过几年将有10人要进中学读书,家庭内部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当家的大哥和大嫂觉得再也无法支撑,提出分家。这是一次具有迷信色彩的奇异的分家,其结果把前后母生的兄弟姐妹间的矛盾推向顶峰。我母亲带着4个未成年的儿女,生活极其艰难。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母亲本应获得解脱。但是,很多人还认为她是乡绅之妻,土地改革时,被误划为地主成份。考虑到我哥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才把她定为开明地主。1953年虽然在首批即摘去地主帽子,但仍以“摘帽地主”待之。直至1961年6月逝世,享年68岁,没有享过一天福就离开了人世。每每想起母亲的往事,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流泪。未有机会尽孝,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受双重压迫

我母亲生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死于1961年。她的一生多处在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处在祖国多灾多难的时期。受尽了封建势力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压迫。确是苦命的一生。

1941年的奇异分家和1947年的三哥“卖妻”事件以后,家庭矛盾日益激化。母亲带着我们4个小孩,受尽封建家族和社会恶势力的欺侮。有几件事,虽然发生在60多年前,但我还是记得很清楚。一件事是分家后不久,前二哥举着木棍追打母亲。她的小脚不便于跑,从田坎上滑下摔倒,靠在坎边上。一棍打在头顶,满脸与衣服上都是血。我们兄弟两人又急又怕。最后,由时任乡长的四哥出面处理了。再一件事是我家田里种的玉米快成熟时,玉米苞被掰掉了,地里的粟米成熟时,粟米头被割去了,都只留下秸秆,种植一季作物的辛苦果实就没了。第三件事是晚上有人用长钩从窗口伸进来钩去床上的衣服等。我母亲只好在窗口上方做个木头摇盖,夏天再热也得闭窗睡觉。第四件事是农村的砖木结构旧房子,是空心墙。小偷只要挖掉一块砖头,就很容易挖个大洞。在我初中读书回家的一个夜晚,就被挖洞偷去东西,其中有我从学校回家时挑回来的“担子”。因为这个“担子”里装的都是钵头之类不值钱的东西,就被丢在大台门门口了。还是我到田间劳动时看到挑回来的。我母亲为了防偷,只好在墙壁里面加上松树板栅用作护栏。还有一件更离奇的敲竹杠怪事。那是我父亲在世时买下的房子,已过去20多年,出卖者居然对我母亲耍无赖地说:“房子卖给你们,楼梯没有卖、猪栏的栏栅没有卖、粪池坑的盖板没有卖,这些东西你还要再付钱”。母亲不同意,他就先把楼梯拆走了。还扬言再不给钱,就要把猪栏栅和粪池盖子全拆走。我母亲迫于压力,只好把钱给他。至于我们一家受欺侮的事乃是经常发生的,写也写不完。P9-13

序言

为什么要写回忆录?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的、平凡的普通知识分子,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写的。特别是写一部记载了自己长达75年生活工作甘苦的回忆录,不但回忆事实困难,要花去很多精力,而且缺乏写回忆录的文笔能力,因为它与撰写科技著作、论文是不一样的。这对一个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老人,来说的确是一件难事。然而,一个出生在偏僻山村乡绅家庭,只因算命“子克父”被抛弃,成为乞丐的养子。我不到5岁,时为乡长的父亲病故后,家庭随之衰落。新中国成立前,特别是1941年分家以后,全家五口人,幼儿寡母,过着乡绅家庭名声“好听”,但社会背景复杂又受人欺压的困难生活。

我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日军侵占沦陷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运动和“文化革命”时期直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时期的生活和工作。因此,通过回忆录,可以从一个侧面,剖析半封建半殖民地,日军入侵沦陷,过着封建压迫和亡国奴生活的山间农村及其受苦人的状况。新中国建立后,我在党的关怀、教育与培养下,走过曲折历程,发奋努力,从一个无知的乞丐养子成长为一个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著名教授,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感到无比幸福。这又可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成长过程的侧面,剖析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我的一生具有从旧社会艰苦中来,由新社会培养成长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回忆往事,我的确有许多话要说。为此,我决定在退休后,克服困难,写一册平凡的普通知识分子的回忆录,留些印迹对社会是会有意义的。另外,还想给我的后人,以及有兴趣的后生阅读,可从中吸取教益,有助成长。这就是我撰写回忆录的动力和愿望。

2006年5月31日

王人潮

于浙江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人潮回忆录--从乞丐的养子到著名教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人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36193
开本 32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3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