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钟启泉教授多年来论述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自选集,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之精粹。针对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的教学改革而编写。本书所收录的学术探讨较为深入,针对性强,将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想养料。
图书 | 课程的逻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系钟启泉教授多年来论述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自选集,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之精粹。针对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的教学改革而编写。本书所收录的学术探讨较为深入,针对性强,将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想养料。 目录 引言/1 上编 创新课程文化 1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3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3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6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10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13 2 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18 一、建设新的编审队伍和教科书系列 /18 二、基于专业对话的话语系统的变革 /20 三、实现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型 /23 3 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27 一、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 /27 二、新课程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29 三、我国的教育发展缺乏资金、人员、技术,但更缺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32 四、课程改革需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准备和配套经费的支撑 /36 4 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 ——检视课程思潮的一种视角 /40 一、从“实质训练说”向“形式训练说”的回归:新形式训练说 /40 二、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直接体验说 /45 三、从“线性模式”向“非线性模式”的转向:课程模式说/49 5 “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54 一、从课程社会学看“学校知识” /54 二、“素质价值”与课程标准 /57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视点 /60 6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 ——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66 一、“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67 二、“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73 三、“课堂文化”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79 7 论“学科”与“学科统整”/88 一、学科与科学/88 二、学科论的对立与“学科统整” /90 三、“学科统整”的源流 /92 四、“学科统整”的实践/94 8 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97 一、科学素养与理科教学 /97 二、理科课程构成:分科与综合/103 三、理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 /109 9 探究学习与理科教学/115 一、探究学习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115 二、探究学习理论的主要内涵 /118 三、探究过程的要素分析及其教育价值 /122 10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127 一、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 /127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 /130 三、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行动研究 /134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质、潜力与问题/138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138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力 /141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 /144 12 综合实践活动:含义、价值及其误区/147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147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 /151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强势特征与若干误区 /157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161 一、双重课程的设计及其设计原则 /161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惑及其超越 /165 下编 重建课堂教学 14 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173 一、从知识隐喻看知识特质 /173 二、舞蹈说及其教学论含义 /179 三、知识说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183 15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 ——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 /187 一、从个人建构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 /187 二、知识的社会建构与教学创新 /194 16 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202 一、教学:“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202 二、对话与文本:“教材”与“教学”概念的重构 /205 三、教学规范的转型 /212 17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216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216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217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220 18 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227 一、从“行为主义”到“活动理论” /227 二、教学的“活动理论”的发展及其关键概念 /233 三、教学的“活动理论”:实践“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238 19 “批判性思维”及其教学/243 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243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247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252 20 “学习课题”及其构成的心理学透析/255 一、何谓“学习课题”/255 二、学习课题的解决过程 /259 21 从“合科教学”到“综合教学” ——日本合科教学的源与流 /263 一、日本合科教学的传统与发展 /263 二、综合教学的流派 /269 三、“综合学习”的发展与评议 /275 22 创新教学,决战课堂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281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281 二、“有效教学”研究的假设:对话活动的机制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285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展望:决战课堂的召唤与教师文化的创造 /290 23 确立科学教材观:教材创新的根本课题/294 一、教材的性质及其定位 /294 二、教材的历史演进与两种教材功能观的分野 /298 三、科学教材观与教材创新 /303 24 “教学评价”议/309 一、教学与教学评价/309 二、现行评价方式的弊端及其改革 /312 25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316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特质 /316 二、教育评价观的转换与档案袋评价 /319 三、档案袋评价与“7P模式” /322 26 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326 一、是非曲直谁评说/326 二、社会责任岂能忘 /330 三、风物长宜放眼量 /336 原出处一览 /342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课程的逻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钟启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5682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4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1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2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32.3 |
丛书名 | |
印张 | 2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