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北京--北京100讲
内容
试读章节

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北京,曾经在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做过850多年的都城。今天,作为现代中国的首都,北京成为集古老与现代于一身,在古朴的底蕴中焕发出崭新容颜的闻名世界的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达首善之区方为首都

首善之区,是指天下最好的地方,常常被作为京师即首都的代称。首善这个词,出自《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是说要教化全国,必自京师开始,京师应当为天下各地之楷范。

北京作为京师重地,在首善之区的路上走过了850多年。

北京充满堪为经典的历史遗迹,这里的皇宫府院、这里的山水田园、这里纵横的街道、这里蜿蜒的城墙,每一处,每一点,都在告诉你,北京是中华文化精华的汇聚之地。

这里曾经是不同民族间交锋的战场,但是战争过后,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人民开始融合共存。这块土地上的每一张脸,每一个表情,都在告诉你,这里容纳着多民族多文化的栖息与生长。

在首善之区的路上,北京城堪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过去的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站在历史的台阶上,塑造着今天,塑造着未来的历史。那么今天首善之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呢?

新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城,经历了由传统古都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一座古孝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

新中国首都地位确定后,北京的面貌随之发生改变。象征国家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意义的建设工程,成为代表新中国的亮丽风景:在旧城中心地区,建成了世界著名的天安门广场和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十大建筑。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成为全国人民的政治活动中心。此外,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国家图书馆、中央电视台、北京奥林匹克体育场为代表的文化新闻和体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北京成为中国科学、教育、文化和体育机构最为集中的城市。

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国家经济及城市发展带来了万千气象。北京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旧城内的原有建筑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栋又一栋的现代建筑,在旧城内外摩肩接踵拔地而起。本世纪初,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更加快了城市更新和开发的步伐,首都北京在古韵中增加了现代风情,在国家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出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各项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仅属于北京人,而应该属于全国人民;作为一种文明的集中体现,她应该普照所有关注她的人;而她的发展和进步,也不仅仅局限于引领全国,她必须依托全国,并放眼世界。

在新世纪,北京市提出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要求各项事业走在全国前列,首先在城市建设的理念上走在了前列。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了北京未来的发展定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作为国家首都,北京将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服务,为国际交往服务,保障首都政治、行政与国务活动的效率与安全;作为世界城市,北京将重点发展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贸易、旅游、会展及信息服务等职能,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文化名城,北京将建设全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作为宜居城市,将提供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居住环境,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可持续发展的首善之区。

目前,作为首都的北京,社会稳定有序,安全出色地保证着国家重大国务活动的进行。北京市经济稳步前进,2007年北京市人均GDP达56044元(折合为7370美元);在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71.4%。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意味着北京市经济向良性发展,也为市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北京历史文化资源和创意人才资源丰厚,拥有82所高等院校,353所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达30万人;国家文化机构集中,全国演艺业的1/2,影视产品的1/2,图书近1/2,音像制品的1/3,期刊的1/4,报纸的1/5集中在北京。近年来,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而且,就全国范围而言,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也最快,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比较中,北京的文化产业上实力位居第一。

北京市政府关注民生,着力推进社会建设事业的进步。从2007年1月1曰起,北京市开始对公共交通实施全面改革,公交一卡通的使用,便利了市民出行,轨道交通一律2元票价制更是温暖了普通百姓的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北京发生着曰新月异的变化。人们说,北京长高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北京变绿了,树木、草坪遍布全城;北京年轻了,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心态稳健积极。

我们不能忘记,北京所代表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唯一延续至今并在继续发展中的文明。北京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面貌,体现着这一古老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她在今天是名副其实的首善之区。

P8-10

后记

经过2006到2007两年的精心孕育,《走近北京——北京100讲》光彩照人地降临了。回顾成书过程,从最初的创意、提纲的拟订、作者的遴选,到图片摄影、撰稿修改,没想到任务这么繁杂,过程这么艰辛。当书稿终于交付出版社时,我们如释重负,顿感轻松。

这部书,力求全面反映古北京的辉煌历史与新北京的灿烂现实;这部书,以兼具知识性、思想性、权威性、可读性为撰写原则,以准确、平实、简洁、优美为语言风格;这部书,由文史哲经社科专家亲自撰稿,凝结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44位科研人员和首都高校及研究机构26位学者的心血;这部书能够全面展现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的历史与现实风貌,突出新北京、新奥运的风采,图文并茂,易读好看。这也是第一部完整反映历史北京和现代北京的知识性读物,也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一次组织科研人员编写的大部头的社会科学普及性作品。

我来北京工作时间并不长,总想多了解一点北京,到书店总是多找一找有关北京的书。写北京的书真不算少,有的非常精美,但大多是零零碎碎讲北京的胡同,讲北京的城门……而且大多讲北京的过去,新北京的辉煌讲得少。我当时萌发一个念头,北京社科院为什么不编写一本从古至今反映北京全貌的可读的书?此议与当时的朱明德院长不谋而合,朱院长当即定下由我组织编写“北京100讲”。刘牧雨院长上任后,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对篇章布局、目录大纲字斟句酌地把关,使全书更严谨科学。戚本超副院长、袁懋栓副院长给予了指导,周航副院长上任后就加入了编辑班子,殷爱平同志从出版社选定到版式印刷给予了十分专业的帮助。可以说没有北京市社科院领导班子集体的意志就没有这本书。我想,这也是作为以研究北京为专责的北京市社科院应尽的责任,也是北京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感谢参加此项工作的每一位学者,是他们的智慧和劳动夯实了这部书的质量和水平。感谢卓有声誉的阎崇年研究员撰写第一讲,为本书奠定了大气磅礴的基调;感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岗所长、尹钧科研究员、李宝臣研究员、孙冬虎研究员、吴文涛副研究员和郑永华副研究员,经济所赵弘所长、满学所赵志强所长、城市所黄序所长、政治学所于燕燕副所长等学者,他们大多是一本几十万字的专著精炼成几千字一讲;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永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邓瑞全教授,他们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之外,又承担了本书的撰稿和组织工作,保证了本书雄厚的知识基础和高远的思想视野;感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章永俊、许辉、唐勇和中国人民大学杨俊义等一批青年才俊,他们的勤奋和才情为本书增添的生机和活力,展现了新北京人成长中的希望和魅力。

感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高尔强处长、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学会部王彦京部长、北京市文史馆赵书研究员、北京市旅游局李庚研究员等给予本书的大力支持,并很好启迪了我们的思路。感谢关心本书,关心社会科学工作如何服务于北京市社会发展现实,关心北京市如何以一个大国首都形象呈现于世界的所有人士,你们是北京发展的力量之源。

感谢负责编务统筹的牛金莉、王娜,她们在成书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文字工作;感谢负责图片统筹的马少军,他对图片力求精美,有许多照片亲赴实地拍摄,废寝忘食。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向在本书编撰过程中,一直精诚合作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杨学军社长、陈鹏总编,责任编辑于胭梅女士、装帧设计张朋先生表示衷心感谢!他们一直充满信心要把本书打造成精品!

在这里我也向这本书的读者致谢,不管你是北京人,还是欣赏北京的外地人、外国人,希望你读过本书后更了解更喜欢可爱的北京。

本书由于是我们初次尝试,限于经验、学识和篇幅的不足,面对博大精深的北京,难免挂一漏万,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梅松

2008年3月

目录

序篇 天时地利人和话北京

 第1讲/依天下之重而立国——历史名城

 第2讲/达首善之区以立都——国家首都

 第3讲/迎盛世之时而立市——国际都市

第一篇 象天法地——大匠精工北京城

 第4讲/总说:一座都城的历史变迁

 第5讲/追寻城市的灵魂——元大都的兴建

 第6讲/京城的记忆——城墙与城门

 第7讲/中规中矩的布局——棋盘型的街道

 第8讲/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

 第9讲/皇宫的变迁——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

 第10讲/日月运行天地间——京师九坛

 第11讲/天璜贵冑安所居——清代王府

 第12讲/谈笑有鸿儒——名人故居

 第13讲/共和国的心脏——中国的政治中心

 第14讲/北京的地标——现代建筑景观

 第15讲/四方通达贯南北——现代立体交通

 第16讲/如椽巨笔绘京城——现代京城布局

 第17讲/踏出城市的足迹——北京的地名

第二篇 名胜古迹——历史在这里荟萃

 第18讲/总说:人文大成集京华

 第19讲/得天下之气势——北京的山

 第20讲/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第21讲/曾经的大动脉——通惠河与北运河

 第22讲/古人类的遗存——周口店与“北京人”

 第23讲/世界奇迹——长城

 第24讲/皇家气派夺天工——皇家园林

 第25讲/如诗如画风韵在——燕京八景

 第26讲/逝去的尊崇与奢华——皇陵

 第27讲/新文化运动的见证——五四大街

第三篇 走向宜居——北京人居环境的变迁

 第28讲/总说:北京民居像条河

 第29讲/古老在这里流连——胡同

 第30讲/昔日宜居的梦忆——四合院

 第31讲/古城今貌宜协调——北京城的保护和改造

 第32讲/千年孕育诞名城——北京乡村的变迁

 第33讲/群星璀璨拱北斗——京郊名镇

 第34讲/共同的家园——现代社区

 第35讲/都市村庄展风采——北京新农村

 第36讲/京城文化的象征——市树、市花与城雕

 第37讲/绿色北京之肺——国家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

 第38讲/天下和合在民安——平安北京

第四篇 民情的寄托与记录——风俗艺术

 第39讲/总说:北京人的心情

 第40讲/制礼以崇敬——礼制与京师

 第41讲/春夏秋冬常有序——北京人的时节

 第42讲/中国最生动的语言——北京话

 第43讲/民间自有真风情——北京的庙会

 第44讲/京腔京韵扬国粹——京剧

 第45讲/说学逗唱乐京城——北京曲艺

 第46讲/领军中国文化市场——北京的影视

 第47讲/美轮美奐大舞台——北京的剧场

 第48讲/三日不绝奏宫商——北京的音乐会

 第49讲/千姿百态总时新——北京的时尚

第五篇 传承与发展——科学教育文化

 第50讲/总说:中国的文化中心

 第51讲/儒学的殿堂——孔庙与国子监

 第52讲/究天入之际——古观象台到天文馆

 第53讲/中国人才的高地一北京的高等教育

 第54讲/中国高校的双璧——北大与清华

 第55讲/托起明天的太阳——中小学教育

 第56讲/北京重大文化工程——典籍

 第57讲/鸿篇巨制飘书香——北京的图书馆

 第58讲/北京城的文化符号——博物馆

 第59讲/记录北京的前世今生——档案馆

 第60讲/科学决策的智力支持——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中国“智库”

 第61讲/自主创新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王程院

 第62讲/名师大家中华魂——历史文化名人

 第63讲/守护生命的春天——医疗卫生事业

第六篇 百业兴旺——北京经济面面观

 第64讲/总说:工商繁荣北京城

 第65讲/百年老店展新颜——北京老字号

 第66讲/金字招牌闪金光——北京的名品名牌

 第67讲/九市精华萃一衢——京城文化街

 第68讲/霓虹闪耀东西单——北京特色商业街

 第69讲/水陆山珍八大菜——“京吃”及美食街

 第70讲/中国的“华尔街”——金融街

 第71讲/商务核心聚大贾——北京CBD

 第72讲/中国的“硅谷”——中关村

 第73讲/北京高技术制造中心——亦庄开发区

 第74讲/北京文化创意产业——798艺术区和宋庄画家村

 第75讲/北京临空经济区——顺义空港

 第76讲/走向后工业时代——首钢与北京工业的变迁

 第77讲/世界瞩目的北京展——北京的会展

 第78讲/四季常食瓜果鲜——北京的农林特产

 第79讲/经济迈向一体化——京津冀经济圈

第七篇 有容乃大——民族、宗教、社会

 第80讲/总说:海纳百川的北京

 第81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北京的民族团结

 第82讲/五湖四海北京人——北京的人口变迁

 第83讲/生机勃勃的社会力量——北京的社会组织

 第84讲/北京的佛寺

 第85讲/北京的道观

 第86讲/北京的清真寺

 第87讲/北京的天主教堂

 第88讲/北京的基督教堂

第八篇 北京与世界——国际交流

 第89讲/总说:北京走向世界,世界聚焦北京

 第90讲/西方人看京师

 第91讲/万国轩輶驻节地——北京的使馆区

 第92讲/天涯若比邻——北京的友城与对外交往

 第93讲/舶来三百六十行——外企在北京

 第94讲/有朋自远方来——在京外国人群体

第九篇 继往开来——新北京新奥运

 第95讲/总说:新北京新奥运

 第96讲/同在北京蓝天下——绿色奥运

 第97讲/共享中国创新文明——科技奥运

 第98讲/融汇中西的体育盛会——人文奥运

 第99讲/北京发展的新平台——后奥运经济

 第100讲/数说北京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为迎接北京奥运,由北京市社科院组织70位社科专家历时两年完成的社科普及作品——《走近北京——北京100讲》,该书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向海内外来宾介绍了北京历史文化的精髓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风貌,将纵横上千年的北京提炼出100个主题,形成娓娓道来的100讲,是一部对历史北京和现代北京进行完整反映的知识性读物。书中配有300多幅彩图,全面展示了古往今来的北京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特别是每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雅俗共赏,是一本真正由“大家”撰写的“小书”。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北京建筑、名胜古迹等100个主题完整展现了千年古都北京,海内外的宾客只要一册在书,便可尽得北京古今文化的精髓。该书的语言简炼、知识蕴涵量丰富,以北京建筑、名胜古迹、人居、风俗艺术、科教文化、经济、民族宗教、国际交流、新北京奥运等100个主题循序渐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地完整展现了北京,充满趣味地引领读者走近千年古都北京。据悉,这也是首部对历史、现代北京进行完整反映的知识性读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北京--北京100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92797
开本 16开
页数 4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9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1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8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