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女人家庭爱恋(情商与中国古典小说之红楼篇)
内容
编辑推荐

对我们来说,贾宝玉也好,林黛玉也好,薛宝钗也好,都不仅是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大观园中的情男怨女,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体现着作为一个“人”在与其同类交往时的经验和教训。本书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女性的情商作了详细的解读。本书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1964年第3版)为统一的引文出处,插图则从各插图本中精选。个别插图上的文字与小说中不尽相同,则从小说文本。

内容推荐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好,林黛玉也好。薛宝钗也好,对我们来说,那群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大观园中的情男怨女,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体现着作为一个“人”在与其同类交往时的经验和教训。

换一个读法看《红楼梦》,不仅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这部古典巨著的魅力,而且对于我们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如何立脚、如何成为一个成功者,也将大有裨益。

目录

前言/1

 

一、不能像黛玉那样生活/1

 保护自己不等于自我封闭/1

 敏感,但要豁达/8

 警惕“流行性抑郁症”/16

 不能没有社交圈/22

 寻找情感的宣泄口/29

 

二、宝钗无罪/36

 善待周围所有人/36

 出言慎,入言淡/43

 用“无情”传达感情/49

 永不炫耀自己/56

 决胜在情商/62

 

三、永远的孩童/70

 有真情未必有高情商/70

 自我激励机制的缺乏/77

 源自移情反应的同情心/84

 男儿有泪也轻弹/91

 爱在心头口难开/99

 

四、王熙凤不是成功者/105

 社交变色龙/105

 移情缺乏的“辣子”/112

 “抓尖”不能永远/119

 于失败处见情商/125

 报复可能来在最后/132

 

五、放弃也是获得/139

 权力可以局部放弃/139

 荣耀可以完全放弃/145

 尊严可以暂时放弃/152

 

六、恶毒情绪戕害自身/160

 寻衅不能寻回尊严/160

 仇恨于事无补/167

 害人终将害己/174

 

后记/182

试读章节

宝黛初次见面,贾宝玉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像他那样的宝玉,“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贾宝玉的这个举动本来是因为他对这个似曾相识的妹妹极具好感,几乎到了一见钟情的地步。林黛玉却为此而感伤起来,“自己淌眼抹泪的”,说:“今儿才来了,就惹出你们哥儿的病来。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她这种对自己几乎苛刻的反省,说到底,还是“恐被人耻笑了去”。

“恐被人耻笑”是人所共有的正常心理,谁都不希望自己是别人讥讽嘲弄的对象。但是,我们既然生活在人群之中,话轻语重就是难免的事,如果所有的话语都要用十二分的警惕来审视,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能不能准确地判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并正确地作出反应,是情感智力高下的表现。而林黛玉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她对所有的人都抱着警惕的态度,甚至贾宝玉也不能例外。

贾宝玉在沁芳闸偷读《会真记》,被林黛玉撞见。贾宝玉倒是深知她的为人,心中明白“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信任地把书给林黛玉看,并断定“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果然,黛玉“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应该说,此时,宝黛二人的感受完全是一致的。可是,当宝玉笑着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时,林黛玉的态度忽然大变,指斥贾宝玉:“你这该死的,胡说了!好好儿的,把这些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帐话,欺负我。”——林黛玉的发怒,当然有她的道理。在贾府,像《会真记》之类的书的确是被视为“淫词艳曲”的,是“从不许说”的。薛姨妈曾很自豪地表示过他们家“也没有这些杂话叫孩子们听见”。林黛玉无意中在酒令里说了两句《牡丹亭》《西厢记》里的话,薛宝钗就可以叫她“跪下”受“审”。所以,拿一本《会真记》躲起来读一读,已属大胆妄为的举动(就是被林黛玉撞见,贾宝玉也下意识地慌忙藏起,还谎说“不过是《中庸》《大学》”),忽然贾宝玉又要同她一起充起个中人来,林黛玉自然感到害羞,也感到害怕。这是极其自然的第一情感反应。

现代解剖学告诉我们,人类大脑中有几个部分与情感智力的关系比较密切。一是大脑的思维部分,它是由许多细胞组织重叠起来的、约3毫米厚的大脑皮层;二是大脑半球,它由大脑皮层包裹着,大脑皮层发信号给它,由它控制人体的大部分基本功能,比如肌肉运动、感觉等;三是大脑边缘,位于大脑半球的内层,主要调节人类的感情和冲动。人脑的思维部分和情感部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所谓“情商”就是看两者的关系如何。所以,情商和智商并不是对立的。可以这样说,智商不包括情感内容,而情商却包容了智商在内的人的思维机能。

我们来剖析一下林黛玉听到贾宝玉的话后的情感反应。当听觉器官把贾宝玉的话传递到林黛玉大脑里的时候,她立即将此转换成脑的信号语言,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她和贾宝玉比作像张生和莺莺一样的恋人。对于这一信息,大脑边缘系统迅速反应出“害羞”。于是,她的大脑用生物化学方式将“害羞”这一情感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这种生化物质被称作“神经肽”。神经肽一般是储存在大脑里的情感部分,也称作“神经传递素”。人产生情感时,便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告诉身体如何反应。林黛玉由于神经肽的作用,“连腮带耳的通红了”。作为一个少女,尤其是封建大家庭的闺阁千金,林黛玉为贾宝玉如此直率地把他们比作一对恋人而脸红。

紧接着,大脑中专司情绪事务的杏仁核(也称扁桃核),也就是分列脑的两侧、位于边缘系统圈底部、脑干上端的神经细胞核团,又作出了第二个情绪反应:害怕。害怕什么呢?就是林黛玉深藏心底的“被人耻笑了去”的恐惧。她马上想到:这是不是贾宝玉的轻薄之语?他会不会因为我“又不是正经主子”而戏弄我?我若不正言厉色地对待他,让人知道了,岂不要遭人耻笑?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立刻声色俱厉地指责贾宝玉“该死”、“胡说”。此时,她的肾上腺素大量增加,发出可能有危险的信号,而大脑中主管记忆的海马回,也即延伸于每一侧脑室下角的海马状突起物,迅速提供给她许多贾宝玉不可靠的记忆。于是,她进一步断定,贾宝玉之所以说这“混帐话”,目的是“欺负”自己——“说到‘欺负’二字,就把眼圈儿红了”。如果说,前面她对贾宝玉的指责还有一点故作姿态的话,那么,到此时,林黛玉更是完全被感情所俘虏了。她日夜思忖的问题,就是会不会被人看轻、会不会受人欺负,甚至连贾宝玉都不能相信,其中的酸楚只有她自己知道,所以,她忍不住泫然欲涕。

其实,林黛玉应该知道,贾宝玉并没有戏弄她的意思。他是把她作为一个知音才让她看《会真记》的。对这一类与功名无关的“杂书”有共同的看法也是他们相爱相怜的基础之一。然而,沉浸在恐惧感情之中的林黛玉,丧失了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在情感的泛滥之下,她甚至置他们相怜相爱的基础于不顾,也按照贾府人等的口味把《会真记》称为“淫词艳曲”,把贾宝玉的爱情表白称为“混帐话”——她的这些话,如果让贾宝玉来评说,才是真正的“混帐话”。

错误的情感(恐被人耻笑)致使林黛玉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贾宝玉欺负她),而错误的判断又加强了错误的情感。林黛玉由恐惧而变为愤恨,表现在外部形态上便是“登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桃腮带怒,薄面含嗔”。看到她的愤怒之态,贾宝玉赌咒发誓说:“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这一番话,既表明自己决无欺负之心,又以林黛玉做“一品夫人”暗示了两人的清白,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陪伴一辈子的心意,林黛玉这才破涕为笑。如果贾宝玉一听林黛玉说这样的“混帐话”,也任由情感泛滥,也像对史湘云那样,说:“姑娘请别的地方走走罢,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正经的人。”这一段公案又该如何了结呢?

P10-14

序言

如果说男人是政治动物,那么女人就是家庭动物——请不要说这两个概念是不对等的,因为女人和男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从来就没有对等过。古时候把女人当礼品送来送去是常看的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红楼梦》中的贾琏,都得到过这样的馈赠。由于女人的这样一种附属地位,她们往往会把家庭以及它的前奏爱恋,看得十分重要。也就是人们常引用的那句名言:爱情对男人来说,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对女人来说,则是她生命的全部。因此,男人的战场在社会,而女人的战场在家庭——包括建立家庭和保卫家庭。大部分文学作品对前者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小说以男女主人公喜结良缘作为结局”,尽管事实上“结婚并不是生活的终结,只是进入另一个生活阶段而已,对大自然来说,每一对夫妻只是长长的生命链中的一环,这一环的唯一重要性,就在于它能衍生出另一环来”。而且“大多数婚姻,也许是绝大多数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英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毛姆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认为它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头脑里有一种深切的、本能的感觉,觉得男人和女人通过婚姻完成了生物学上的职责;他们很自然地感觉到,听人叙述一对男女之间如何产生爱情,后来如何经过曲折变化、相互误解。最后又如何海誓山盟、传宗接代,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很多文学作品,包括《红楼梦》,描写的就是这种“非常有趣的事”。也有一些作家和作品,把目光转向家庭成立之后,中国古代的戏曲中专门有一类作品,叫“婚变戏”,写的就是这个题材。《红楼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表现这个内容的。

家庭是女人的战场,武器自然就是容貌。美丽是上帝赐给女人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在建立家庭的过程中尤其如此。所以有人说,海伦的鼻子如果再长一点,也许就不会爆发特洛伊战争。然而,就像聪明不一定能让人取得成功一样,美貌也不一定能让女人获得幸福。天才的曹雪芹则干脆让他笔下那些重要的女孩一概拥有美丽的容貌,在起跑线上,大家都是平等的。然后,我们打拼,看看还有哪些东西在决定着成败。

相信很多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我们能清晰地闻见作者的鼻患,知道他所钟爱的人物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我们也同情甚至理解他们;但另一方面,我们却不会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甚至不能接受自己周围出现的那样的人。很少有男人愿意娶林黛玉做妻子,更少有人愿意自己的孩子是贾宝玉。这种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有多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我们的理想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东西,而文学作品则把理想幻化成了现实。这种幻化出来的“现实”由于弥补了真正的现实的缺憾而让我们陶醉其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这种作品中的“现实”其实是无法在真实生活中还原的。比如,我们希望扬善惩恶,于是便有了梁山好汉。而在当代现实的社会秩序中,这样的“好汉”却肯定是抢劫、杀人的重犯。我们很希望过一种完全自由的诗意生活,于是就有了贾宝玉、林黛玉,而现实生活中的自由和诗意都是极其有限的。

正因为社会给予我们的自由有限,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适应。尽管在有些时候,这种适应甚至会显得有点面目可憎(不少读者对薛宝钗的厌恶就源于此),但却是我们为生存而付出的代价。现代社会正试图努力把这本来有矛盾的两者协调起来,让心灵习惯于在社会环境下的自由呼吸。从这个角度来读《红楼梦》,我们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对我们来说,贾宝玉也好,林黛玉也好,薛宝钗也好,都不仅是一百多年前生活在大观园中的情男怨女,他们的言谈举止无不体现着作为一个“人”在与其同类交往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仅能从他们身上领略这部古典巨著的魅力,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里立足、如何成为一个成功者,也将大有裨益。

作者  2008年夏于上海

后记

好多年前,偶然读到几本关于情商的书,发现很多道理其实在生活中是早就表现出来并且被人感觉到的。只不过这种“感觉”完全是直觉,而不是理性的思考。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们有了研究问题的自觉,才把这些道理按照科学的方法分析、求证,最后得出了具有普遍性的结论。而文学是生活的观照和反映,生活中的问题,在文学中可能表现得更为典型,于是我们萌生了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写一点东西的念头。我们的意思绝对不是阿Q式的自傲,搬出我们祖先的东西说“你们有的我们早就有了”。而只是想说明:生活的道理是古今中外相通的,名著的魅力就是能将这种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的东西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的重心,仍在对于名著的理解,情商理论只是一个参照点而已。本书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1964年第3版)为统一的引文出处,插图则从各插图本中精选。个别插图上的文字与小说中不尽相同,则从小说文本。

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女人家庭爱恋(情商与中国古典小说之红楼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意如//卢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4964
开本 32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6.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