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返老还童(中英双语插图本)(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继《朗读者》、《贫民富翁》、《革命之路》之后,获得了本届奥斯卡多项大奖的《返老还童》原著近日也已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与其他几部作品的作者并不太为人所熟知不同的是,《返老还童》由大名鼎鼎的美国明星作家菲茨杰拉德创作。

本杰明·巴顿一出生就是个八十岁老头,以后每隔一年就小一岁,因此,他拥有与别人完全不同的人生和悲欢离合……这个故事跨越了从一战到21世纪的百年时光、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本书是美国20年代明星作家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原先并不起眼,但去年被著名鬼才导演大卫·芬奇耗巨资改成电影《返老还童》之后,名声大噪。如今又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大放异彩,使得这部小说再度焕发青春,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内容推荐

本书选录的《返老还童》(直译作《本杰明·巴顿奇事》)和《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是其中富有奇幻特色的代表作,结构奇特,概念新颖,文字则如诗歌般行云流水。此外,本书还附有小说的原文,供文学爱好者和英语学习者对照阅读,并配有插图和导读,是一部可读、可诵、可梦的当代经典和双语范本。

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很有特色。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和《最后一个巨商》。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

目录

返老还童

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

试读章节

1

远在1860年,在家里生小孩是非常恰如其分的。如今,一据说高高在上的医学之神已经规定,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应该在空气中飘着麻醉剂气味的医院里发出,而且最好是时髦的那一种。因此,当年轻的罗杰·巴顿先生和夫人在1860年夏天决定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医院时,他们超前了他们的时代整整五十年。这个“年代误植”是否与我下面要叙述的这段惊人的历史有关,就永远不得而知了。

让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你,你自己来判断。

罗杰·巴顿夫妇在南北战争前的巴尔的摩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而且非常富有。他们与好些名门望族都沾亲带故,因此,正如每个南方人都知道的,他们也拥有了成为南部联盟庞大的贵族俱乐部成员的资格。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生小孩这个古老而迷人的习俗——巴顿先生自然有几分紧张。他希望是个男孩,这样就可以送他到康涅狄格的耶鲁学院去。巴顿先生自己在那里度过了四年时光,其间一直顶着一个一看就知道来历的雅号一“袖口”。

在那个因为此等大事而变得神圣的九月的早上,他六点钟就紧张地起了床,穿戴整齐,沿着巴尔的摩的街道快步向医院走去;他急于知道一个新生命是否已经诞生在夜的怀抱。

离马里兰私立医院大约只有一百码的时候,他看到他们的家庭医生基尼正从前门的台阶上走下来,一边走,一边像洗手似地来回搓着手——按照这个职业不成文的规矩,所有医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罗杰·巴顿先生,这位罗杰·巴顿五金批发公司的董事长,有些忘记了那个时代的南方绅士应有的风度,开始向基尼医生跑去。“基尼医生!”他喊道,“基尼医生!”

听到喊声,医生环顾四周,然后站住了,等着。当巴顿先生快到面前的时候,他那严峻的医生的脸上露出一丝奇特的表情。

“怎么样?”巴顿先生气喘吁吁地冲上去问道,“是男孩还是女孩?母亲平安吗?是男孩吗?是什么?什么……”

“讲清楚点!”基尼医生严厉地说,似乎有些生气。

“小孩出生了吗?”巴顿先生恳切地问道。

基尼医生皱起了眉头。“是的,我想是的一应该算是吧!”他又以好奇的目光看了巴顿先生一眼。

“我妻子好吗?”

“很好。”

“是男孩还是女孩?”

“好了!”基尼医生气急败坏地叫起来,“你自己去看吧。荒唐!”他几乎只用一个音节就把最后一个词甩了出来,然后转过身去,一边还嘟哝着:“你以为这样的产例会提高我的职业声誉吗?再有一个的话会毁了我——毁了任何人!”

“怎么啦?”巴顿先生吃了一惊,“是三胞胎吗?”

“不,不是三胞胎!”医生尖锐地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自己去看吧。还有,你去另外请一个医生吧。年轻人,我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为你们家做了四十年家庭医生。但我现在与你没有关系了!我不想再见到你或你们家的任何人,再见!”

然后他突然转过身去,一言不发地登上停在路边的敞篷马车,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巴顿先生站在人行道上,目瞪口呆,全身发抖。出了什么事?他突然失去了走进专为名媛绅士服务的马里兰私立医院的欲望——过了一会儿,他才艰难地强迫自己登上台阶,走进了医院前门。

在光线昏暗的大厅里,一名护士坐在一张桌子后面。巴顿先生含羞忍辱地向她走去。  “早上好!”她抬起头,亲切地看着他。

“早上好!我……我是巴顿先生。”

一听到这句话,一种极端恐瞑的神情立刻在护士脸上蔓延开来。她站起来,似乎要从大厅飞出去,然后费了很大力气才把自己控制住。

“我想看看我的孩子,”巴顿先生说。

护士轻轻尖叫了一声。“哦一当然!”她有些歇斯底里地说,“在楼上,就在楼上,上去吧!”

她指了指上楼的方向。巴顿先生冒着冷汗,踉踉跄跄地转过身,开始上楼。在二楼大厅里,他看到一个护士端着盆子向他走来。“我是巴顿先生,”他费力地说,“我想看看我的……”

当啷!盆子摔到地上,朝楼梯滚去。当啷!当啷!它开。始有条不紊地往下滚,好像也感到了这位先生带来的恐惧。

“我要看我的孩子!”巴顿先生几乎尖叫起来。他已经快要崩溃了。

当啷!盆子到达了一楼。护士重新控制住自己,老大不屑地朝巴顿先生瞥了一眼。

“好吧!巴顿先生,”她低声说,“很好!但我希望你明白今天早上发生的事给我们所有的人带来的后果!简直荒唐透顶!医院再也无法挽回声誉了。”

“快点!”他嗓音嘶哑地喊起来,“我已经受不了了!”

“那么,巴顿先生,这边来。”

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跟着她。在长长的走廊的尽头,他们来到一个传出各种各样的嚎哭声的房间——后来人们把这样的房间命名为“啼哭室”。他们走了进去。靠墙放着五六张白色摇篮,每张摇篮上都挂着一个标签。

“哪个,”巴顿先生上气不接下气地问道,“哪个孩子是我的?”

“在那里!”护士说。

巴顿先生顺着她的手指望去,看到了如下的情景:用宽大的白色毛毯裹着,被勉强塞进摇篮的,是一个大约七十岁的男人;他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从下巴垂下的长长的烟灰色胡须,被窗外进来的微风吹得前后飘荡。他用黯淡无光的眼睛望着巴顿先生,眼中深藏着疑虑。

“我是不是疯了?”巴顿先生喊起来,他的恐惧变成了愤怒:“这是不是医院的恐怖玩笑?”

P3-8

序言

菲茨杰拉德“奇事”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看不起电影,他认为电影不过是好莱坞的生意,或者是俄国空想家贩卖陈腐观念的工具(Pasting It Together,1936)。电影让文字臣服于影像,电影把作者的个人风格湮灭在它的协作生产方式里,而且电影圈的生活混乱得像地狱——那个一度让菲茨杰拉德心动的年轻女演员露易丝·莫兰让泽尔达变成一个疯狂的怨妇,搞得他家中鸡犬不宁,这小妖妇就是后来《夜色温柔》里的“罗丝玛丽”。

可好莱坞向来巴结他,在他生前巴结过三次,每次都用大量金钱,第一次让他写那个轻喜剧《口红》,就预付他3500美元,交稿之后又付给他12500美元。电影业还喜欢拿他的小说改编剧本,光“盖茨比”就有过三个版本。这一回,以用影像搞怪著称的大卫·芬奇又拿他的短篇小说《返老还童》(直译作《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r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开刀,要打奥斯卡的擂台。电影公司的宣传品上说,他们此前无数次想改编这篇小说,都无从下手,这次差幸成功。

这部小说1922年以1000美元的价格卖给Colliers杂志,随后被编入《爵士时代故事集》(Tales 0f the Jazz Age)。小说的构思,根据作者自己的说法,来自马克·吐温说的那句话,人生一大憾事是其始也至善,一日不如一日,至其终则坏无可坏。菲茨杰拉德欲以虚构之力逆“天命”而行,想象“唯独有一人”(only one man),降生在正常的世界里,却沿着正常的轨迹倒过来走,以此批注马克·吐温的奇想。他用几个星期写出这个故事,后来又发现萨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在《笔记》(Note Books)里,也有过类似念头。

小说贯穿其主人公——本杰明·巴顿的一生,只是那一生正好倒过来:从“年代误植式”(anachronism)地在医院出生,到初生婴儿般无知无觉地“脑死亡”——故事最后,所有的味觉和视觉都从他头脑渐渐消失(faded out altogether from his mind)。《爵士时代故事集》里涉及的死亡事件,对它的当事人来说大都意味着达到一个“醒悟”的顶点,生命易逝、梦幻终灭,青春年华永不可追。但在这篇故事里,因为巴顿的知觉消散,却变得有些令人欣慰,往昔岁月中那些恼人的事,战争、婚后的忙碌,无休止的工作,寂寞地抽烟到深夜,这些记忆全都从心中消失,“就好像从未发生过”(as though they had never been.He did not remember.)。

一般人生活中的大事,叙述者从未省略,巴顿也求学,也结婚,也跳社交舞会,也参军打仗,也加入家族企业做生意。只是他多半在不太恰当的年龄上做这些事。这既让他在有些事上很吃亏(耶鲁大学可不要这么老的学生),也让他在另一些事情上占便宜,舞会上的年轻姑娘总是乐意跟年纪大的男人跳舞,那可以让自己对仰慕者保持诱惑力,让事情始终处于或然状态。

故事的骨架可以做一部长篇小说,却被压缩成一个短篇。这涉及钱,跟投入产出比有关。因为在1920年代,读者喜欢在时髦杂志上阅读短篇故事。到20年代末,《星期六晚问邮报》甚至付4000美元一篇的稿酬,买他写的这种故事(菲茨杰拉德在一封给海明威的信中如是说)。但他自己并不喜欢这体裁。1925年他给人写信说:我从我写的这堆垃圾(trash)上赚得越多,我就越懒得写。这话当然可以理解成有理想有抱负,但也许它还有另一层意思(或潜意思),因为很有可能,他的许多短篇故事的的确确就是被丢弃的trash。他总是在构思一部长篇小说,而他的许多短篇故事——根据许多文本分析专家的意见——正是那些构思的产物。它们也许是作者为头脑中的某部长篇勾勒的梗概,也可能是那些未完成长篇的部分草稿,也许它们只是运气好,被作者从纸篓里捡了回来。

本书选人的另一篇小说,《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The Diamond as Big as the Ritz),1922年刊登于东岸的The Smart Set杂志上,同样也被编进《爵士时代故事集》。菲茨杰拉德说这故事的构思纯粹出于自娱(own amusement),他常常发现自己处在和小说主人公全然相同的心理状态下——那种对奢华生活的渴望。而写这小说,开始只是想给自己画饼充饥(the story began as an attempt to feed that craving on imaginary foods)。

小说的主人公,约翰·T·昂格尔大概和作者一样,出生在中西部城镇的小商人家庭,家族生意的收入能让他们去读富家子弟的预科学校,但要用菲茨杰拉德的标准来算,昂格尔家不能算有钱人,照他看来,要够得上富人标准,首先那钱就得来路不正。盖茨比是贩私酒,《钻石》这篇小说里,华盛顿家族发财是因为打松鼠误撞上钻石矿。这种钱来得又快又容易,那才足供挥金如土,如此才能有梦幻般的奢华。昂格尔家做什么生意,小说没提到。不过多半也是跟本杰明·巴顿家一样,做点五金批发。在菲茨杰拉德的财富符号学里,五金业代表较低级的钱。用昂格尔自己的话说起来,他如果能娶到“奥马哈或者苏城一个富裕的五金批发商的女儿”,他就该心满意足。

昂格尔接受邀请去珀西·华盛顿家过暑假,从日常的凡俗世界进入到童话世界中,昂格尔坐的是火车——这头工业化的怪物。刚开始,他还以为自己落到一个豪奢的梦境里,从床上去浴池不用走路,连爱情都不期而至。但不久就察觉危险。华盛顿家对外人从来只许进不许出,因为钻石矿的消息一旦泄露,事情就不可收拾。昂格尔一定会被杀死,就像那个五金批发商的女儿一样。只是因为偶然的运气——逃跑的意大利人带来攻击机队,把整个钻石山炸毁,这才让他逃出生天。

故事结束时的那句感慨令人想起盖茨比:Everybody's youth is a dream,a form of chemical madness.(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场梦,一种化学的发疯形式。)这短篇的确像是以盖茨比为主人公的杰作的预演。其中既有青春期的忧伤,又不乏世故的尖刻嘲讽,菲茨杰拉德对金钱财富的矛盾态度在小说中微妙透露——描写奢华场景的语句如此狂热,分不清是在艳羡还是在滑稽嘲笑。相比起来,那些对诗人、园林设计师、建筑师以及“拍电影的家伙”的嘲弄要尖刻阴冷得多。相比起金钱本身,菲茨杰拉德对金钱的谄媚者看得更明白。

《爵士时代故事集》把这两个短篇归入“幻想故事”(fantasies)类下。我们或可借用《返老还童》的直译标题“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说法,把菲茨杰拉德这种类型的故事定义为“奇事”(CUEious)小说。

据说菲茨杰拉德开头给这本书取的名字是《杂耍集》(Sideshow),有学者对这题目作弗洛伊德式的分析,说这名字至少能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作者视这些故事为娱众的小玩意,这当然说得不错,它们本来就是刊登在大众娱乐杂志上的。菲茨杰拉德相当清楚他的读者群在哪里,1922-年他写给Perkins的信中说,买他书的人是那些把他当做神使(oracle)的“飞女郎和大学男生”(flapper and college kids)。

又说作者只把这些故事当作“幕间杂耍”,显然不当它们一回事,在作者心目中,大戏自然是那些长篇小说。我们前文已提到过这问题。

第三点——学者说,既然叫杂耍,就得琳琅满目花样翻新。所以《爵士时代故事集》里的短篇故事,既有文体形式前卫的短篇小说,又有比较通俗的情节故事,滑稽故事,带有性暗示的闹剧,还有情节离奇的幻想故事。

变形的、错位的、超现实的虚构想象,一直是小说家族的重要支派,可以上溯至现代小说开创期的巴洛克小说时代。单就想象力而言,无论是年龄倒走的本杰明·巴顿,还是一颗像里茨饭店那样大的钻石,都不能算特别新奇。但菲茨杰拉德善于把幻想叠加在一种城市化的、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上,他把意象奇崛的描绘和比喻,融合在爵士时代年轻人惯常使用的那种言不及义的时髦说话方式中,独家自创出一种富于诡异诗意的文体。惯写年轻人迷乱城市生活的日本当代小说家村上春树奉他为小说宗师,或许最看重的正是这一点。  《返老还童》中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极其日常的场景中。只是在少数地方,作者忍不住让文字逸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突然进发出一丝仙境般的光辉或者荒诞的色调。巴顿从耶鲁大学注册处沮丧离开时,整个学校的人都冲出来围观;巴顿随同其父去参加社交舞会当夜,那奇妙的月色和麦田,以及散发在夜空中的奇妙花香。不过,那些看似相当正常的场景却建立在一个古怪的时间线上。

巴顿出生时是1860年,而他最后缩小成婴儿,在床上渐渐失去知觉,根据小说的暗示,大约是在1930年——一个敏感的、稍稍偏左的文本分析者大概会抓住这个细节。这难道不像是暗示,或者象征?“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爵士时代”的结束不正是在1929年10月,那场让整个资本主义市场崩溃的危机?但小说实际上写于1921年。而根据作者在故事开头的说法,叙述者所处的“现在时”,实际上要更早一些,大约在1910年,因为1860年时巴顿出生的方式,要超前他们的时代整整50年。

这打乱的时间线绝不能归罪于作者的数学成绩(虽然那的确有证据)。这自相矛盾的、不可能的时间(处于1910年的叙述者何以得知:1920年代巴顿在幼儿园的事?)更可能是故意为之的梦呓,在梦里谁能算得清时间?

大卫·芬奇导演的新片《返老还童》,除相同的名字外,从菲茨杰拉德小说得到的东西并不比小说作者从马克吐温那里得到的更多。芬奇把这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敷衍成长达166分钟的电影,不得不构想出更多的细节。一只倒走的时钟成为所发生的一切的原因(或至少是预兆)。黛西车祸后那段《罗拉快跑》式的关于偶然性的“研究”——巴顿坐在医院走廊上,用画外音和闪切镜头做假设的回顾。影片还揣摩一个与众不同的、年龄倒走的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孤独——那种眼看周围亲朋好友渐渐老去的心境。这一切加上昏黄的怀旧的滤镜,让电影变得更加感伤,而不再像一个年轻人幻想中的世故嘲讽。

我们看完这电影,走出电影院,讨论片刻,或不讨论,但我们还记得菲茨杰拉德自己的故事里是怎样说的么?

小白

书评(媒体评论)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放在面前,自己说不定也想写小说吧——这样的念头一点也没有浮现。只不过如小学生想把闹钟拆散,自己也想尝试抓住小说隐藏的不为人知的魔力所在,仅仅想干这回事吧。就这样不知多少年了。只有菲茨杰拉德成为我的老师、我的大学及我的文学伙伴。作为一名小说家,我把菲茨杰拉德看作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是看清自己位置的一件标志,然后有时叹息,有时又全身紧张。他的小说就好像命中注定一样始终牵扯着我。说是不可思议也行,但如果小说里没有了不可思议,又有谁去读小说呢?

——村上春树

它(《返老还童》)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最伟大的爱情故事总是以死亡的阴影来度量的,爱与死冷酷地纠缠在这个故事里,我喜欢这种纠缠的方式。

——大卫·芬奇

如果没有菲茨杰拉德,我们不会知道,在一个奢华的金钱世界里感情何以如此存在。

——孙甘露

菲茨杰拉德善于把幻想叠加在城市化的、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上,他把意象奇崛的描绘和比喻,融合在爵士时代年轻人惯常使用的那种言不及义的时髦说话方式中,独家自创出一种富于诡异诗意的文体。

——小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返老还童(中英双语插图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菲茨杰拉德
译者 张力慧//汤永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6828
开本 32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3
13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