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
内容
编辑推荐

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的国民党高官,既有甘愿为蒋介石效忠到底的心腹,也有被欺骗、被胁迫的非嫡系要员。他们有的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因为追随蒋介石参与“剿共”和内战,成为了战争的罪犯。然而,在台湾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每个人的最后结局又是如何呢?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在大陆时期地位最为显赫,与蒋介石关系最为微妙,因此也最富争议的赴台高官25人,力求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揭示他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于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赴台后的最后结局,以及在中国现代史特别是民国史中所产生的作用与是非功过。

目录

何应钦:位极人臣的台岛顺民

 北伐中结下生死之交

 参与逼宫又青云直上

 西安事变中留下隐患

 战战兢兢度过危险期

 国民外交与道德重整

 回光返照又风光一回

 第一好丈夫晚年幸福

 思乡之愁中驾鹤西去

白崇禧:八桂骁将的狂傲与失策

 八桂子弟北伐中异军突起

 倒蒋与逼宫的胜负与成败

 抗战中运筹帷幄一展雄才

 “守江必守淮”的对与错

 张汉卿第二的“坦然”生活

 健生之魂已随亡妻远去

 自暴自弃死于非命谁之过

陈诚:主政台湾的“小委员长”

 顺利完成三级跳

 土木系的“小委员长”

 主战派功过相间

 内战癖屡战屡败

 危局中执掌台岛

 殚精竭虑抓经济

 “副总统”严谨治家

 遗嘱中没提“反共”

陈果夫:从CC系到“替罪羊”

 靠世叔平步青云

 蒋家天下陈家党

 多才多艺陈果夫

 国民党的“替罪羊”

 凄清中人生落幕

顾维钧:享誉国际的外交奇才

 官运与桃花运并享

 巴黎和会一举成名

 北洋政府的不倒翁

 抗战时期功不可没

 出任海牙国际法官

 第四次婚姻中安享晚年

阎锡山:“山西九尾狐”离土失灵

 锐意革命,登上都督宝座

 拥袁投段,左右逢源

 见风使舵,反蒋中大败

 投蒋拒蒋,三颗鸡蛋上跳舞

 反共到底,内战中败走台岛

 隐居深山,菁山草庐度余生

 口授遗嘱,留下疑云一片

顾祝同:“假面佛”一生官运不衰

 忠心拥蒋扶摇直上

 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台湾政坛常青树

 “军中圣人”安享晚年

张群:“政学系”首领的达变人生

 从结拜兄弟到高级幕僚

 党国要员险成阶下囚

 对日外交的一张王牌

 去台后继续发挥余热

 家庭生活其乐融融

 老寿星的养生之道

钱大钧:军事高参的宦海沉浮

 准黄埔晋身“八大金刚”

 侍从室幕僚风光一时

 遭猜忌之后仕途幻灭

 敛财高官老来受清苦

吴铁城:“党国铁老”晚年受辱

 投蒋反共当了替罪羊

 清党有功升任一省大员

 反共忠蒋却不识“时务”

 倚老卖老招致奇耻大辱

孙立人:“张学良第二”清白难还

 抗日战场上小试牛刀

 出征仁安羌威名远扬

 缅北“野人山”再创奇迹

 东北战场上被夺兵权

 台岛反独裁遭嫉恨

 “莫须有”罪名被软禁

 晚年耕种维持生计

吴国桢:叫板蒋二代遭迫害

 承蒙蒋、宋知遇之恩

 主政汉口重庆得与失

 与小蒋“打虎”结怨

 台湾省主席反独裁

 发生了“吴国桢事件”

 颠沛美国讲学为生

王云五:出版大亨的宦海生涯

 学徒、学者、出版大亨

 部长、院长、政界要人

 75岁高龄挂冠而去

 “博士之父”终圆博士梦

 主持“商务”再创佳绩

 幸福晚年意外离世

朱家骅:学界泰斗的凄凉晚境

 依戴投蒋,以学者从政

 背弃师友,败离大本营

 主持党务,与CC斗法

 经营文教,颇有建树

 触蒋大忌,赴台后遭冷落

 一生清廉,晚年生活贫困

刘峙:乱世“福将”原是“长跑将军”

 北伐中的骁将

 军阀混战中的“福将”

 抗战中的“长跑将军”

 漂泊三年回台归队

薛岳:“百战名将”冯妇难当

 反蒋拥蒋沉浮不定

 抗日骁将战功赫赫

 内战中的长败将军

 去台后落寞度余生

胡宗南:“西北王”败退台湾谁之过

 蒋公门生第一师起家

 抗日战场上调转枪口

 内战战场上一触即溃

 逃台后成了众矢之的

 失意中走完人生路

汤恩伯:“中原王"的黑白人生

 素昧平生遇恩师

 升官秘诀手抄本

 抗战中的骁将

 内战中的逃兵

 出卖恩师遭谴责

 日本求医遭意外

周至柔:空军中的常青树

 半路出家一步登天

 战鹰出击血战长空

 打内战不遗余力

 赴台后身居要职

马鸿逵:“宁夏王”的二度出逃

 见风使舵投蒋

 做了宁夏土皇帝

 巧妙应对蒋介石

 到台之后遭弹劾

余汉谋:“南海名将"的田园生活

 粤军起家,私下里抵制“清党”

 倒陈投蒋,民族大义为重

 余汉无谋,大意失广州

 被解兵权,当了光杆总司令

 为避猜疑,隐居郊区北投

张厉生:官高位显晚境清贫

 寒门才子入主中枢

 经营党务官运亨通

 去台后与陈诚共进退

 官高位显晚境清贫

王叔铭:“王老虎”一生仕途通达

 一路求学到苏联

 空中老虎的功过

 出任空军总司令

 退休后“安享晚年”

王世杰:凄凉北望中谢幕人生

 创建武汉大学,功在千秋

 出任高级要员,影响中枢

 陷入政治旋涡,有惊无险

 晚年安全退休,终老此生

于右任:书法宗师老来孤独

 孙中山的信徒

 文人总司令

 做了监察院院长

 被挟逃往台湾

 一个字的批文

 晚年生活拮据

 葬于高山之上

附文

试读章节

北伐中结下生死之交

贵州省兴义县原名“黄草坝”,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乡僻壤,然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个“大人物”的出现,使它声名大振,成为了“钟山川之灵秀”的“贵州一景”。这三位“大人物”便是:贵州省都督、督军刘显世,黔军总司令王文华,国民党统治时期赫赫有名的第二号军事首脑何应钦。

何应钦出生在位于县城西南40余公里的泥凼村。他7岁入乡塾,13岁入县立高小,17岁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后被保送人武昌陆军第三中学。1909年秋,何应钦被录取为留学生,东渡日本进人东京振武学校第十一期学习,与朱绍良、谷正伦、贺耀组等人成为同窗好友,并于第二年同时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何应钦辍学回国,参加了光复上海之役,与蒋介石同在沪军都督陈其美的司令部任职。二次革命失败后再渡日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七期。

1915年,何应钦学成归来,即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王文华,在几乎未立什么战功的情况下,便凭借裙带关系以及政治手腕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贵。

王文华时任黔军总司令,与何应钦同为黄草坝老乡。何应钦受王之邀,又邀同窗朱绍良、谷正伦等人一同参加了黔军。此时护国战争爆发,贵州举旗响应,何应钦几人一到贵阳,即被委以重任。何应钦任黔军第一师步兵第四团团长兼讲武学校学生营营长。

然而,贵州虽小,黔军虽嫩,权力纷争却不亚于任何大省。王文华虽在黔军中握有实权,但他的舅舅贵州督军刘显世却是树大根深,舅甥二人在兴义系军阀内部形成了“旧派”与“新派”两种势力。而以二人为核心的贵州兴义系军阀集团的主要成员,不是刘、王二人的宗亲姻亲、乡邻故旧,便是其门生弟子、同窗挚友。

在舅甥二人“新…‘旧”派的明争暗斗中,何应钦作为留日士官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以王文华的“新派”作为自己依傍与效力的对象。但他并不想得罪刘显世,对刘恭谨备至,大面上事之如父,小心谨慎地在刘、王二人之间周旋,使他在两人矛盾中得以暂时的“刀切豆腐两面光”。1916年4月30日,何应钦与王文华的胞妹王文湘缔结良缘。朱绍良与谷正伦也分别迎娶贵阳城里出身名门的小姐为妻。英雄配美人,一时轰动了整个贵阳城。

在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何应钦凭借严谨的军人作风和政治组织才干,成为“新派”的骨干,他创办的“少年贵州会”,对王文华团结省内外进步分子建立新党,最后夺取贵州政权奠定了良好基础。他本人也得以先后升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省会警察厅厅长、全省警务处处长、第五混成旅旅长等要职,并晋衔为陆军上将,成为贵州新派人物中的核心人物。

1920年末,何应钦参与谋划和直接指挥了“民九事变”,与王文华一起迫使刘显世交出了贵州大权。但刘显世并不甘于失败,于1921年3月派杀手将王文华刺杀于上海,新派顿时失势,而新派内部相互倾轧,何应钦被迫逃往云南,投奔滇军总司令顾品珍。因刘显世仍不肯放过他,又收买杀手在昆明一茶楼对何应钦行刺,致何应钦胸部、腿部连中数枪,幸亏随身副官抢救及时,送人法国人办的医院使之幸免于难。随后,何应钦偕妻前往上海投奔其内兄王伯群(王文华之兄),过起了寓公生活。何应钦少年得志,第一个人生的小峰巅就此以失败落下帷幕。

1924年,何应钦经妻兄王伯群等人介绍,赴广州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后由其日本士官学校同学王柏龄推荐,被蒋介石任命为黄埔军校少将总教官。这是何应钦一生效命于蒋家王朝的开始,何应钦也因此飞黄腾达,以至于以后十几年中长期在国民党内部居蒋介石一人之下。  蒋、何虽为东京振武学校先后期同学,又同在陈其美手下共过事,但二人并无深交。何应钦到军校后,以严格规范的军人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渐渐得到蒋介石的重视。而蒋在军校倚为心腹干将的军校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却沉溺广州城内烟花柳巷不能自拔,整天寻花问柳,抽大烟,不务正业,遇事不见踪影。如此一来,蒋介石对忠于职守的何总教官越来越信任,常把一些重要事务交给何去处理。何受此厚爱,知恩必报,带着刘峙、顾祝同、钱大钧、陈继承等一批军事教官,干得有声有色,何在蒋心目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起来,蒋、何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1924年底,蒋介石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组编为两个教导团,何应钦任第一团团长,刘峙、钱大钧、顾祝同均为何手下营长。教导团是国民党创建的第一支军队,后来成为黄埔系高级将领的陈诚、胡宗南、周至柔、桂永清、杜聿明、黄维等人,当时尚为团里下级军官或普通士兵。此后在平叛商团叛乱、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叛乱,和两次东征中,何应钦率领第一团皆屡立战功。

而使何应钦一战成名,使他与蒋介石结为“生死之交”,并由此奠定他在黄埔军中“大管家”地位的,便是著名的棉湖之战。

在1925年初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期间,何应钦的第一团攻占淡水城,全歼守军一个旅,接着又击溃洪兆麟一万多兵力的增援部队。以不足2000之新兵,击败洪部精锐部队一万多人,令陈炯明大为光火。3月上旬,陈炯明集中林虎、李易标两部兵力四五万人,突袭何应钦部,并企图包抄东征军总部,在棉湖与黄埔军展开决战。而由于黄埔军第二团行动缓慢,未能按部署及时赶往敌人侧背攻击,致使第一团腹背受敌,孤军作战,战斗已进入双方肉搏混战。危急时刻,蒋介石躲在指挥所里急得直跺脚,流着眼泪对何应钦说:“你必须想法坚持,挽回败局,否则一切全完了!”

此时对何应钦和第一团来说,已是非战即死。就大局而言,此一战关系到黄埔军以及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生死存亡。就个人而言,如若战败,蒋介石、何应钦不仅将声誉扫地,丧失向上攀爬的政治资本,甚至性命难保。何应钦深知其中利害,当时也流着泪说:“既然非拼即死,那我就去了!”

P4-5

序言

1949年12月10日正午时分,在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南下进军的隆隆炮声中,曾经不可一世的“最高领袖”蒋中正,在其长子蒋经国、侍卫党春明等人的护卫下,乘车逃离成都中央陆军学校,直奔凤凰山机场。

此前,蒋介石企图在成都组织川军,与解放军展开殊死决战,保住大西南这块立足之地。在将“政府”迁往台湾的同时,将大本营设置于西昌,在成都设置“防卫总司令部”。然而,如意算盘刚刚打过没几天,在双十二事变那个特殊的日子到来之前,已公开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致电川军首领刘文辉,要刘会同四川各将领,效仿张杨西安事变之举,抓捕蒋介石。

这个消息令蒋介石父子成为了惊弓之鸟,12月10日,还有两天,13年前那个不祥的日子就将到来,蒋介石父子一刻都不敢停留,不得不仓皇逃离险境。

在迈进“美龄”号机舱之前,蒋介石回过头来,最后看一眼大陆的美丽山河,苍凉之感不待言说。

三年,对于蒋介石来说就像一场噩梦,800万美式装备正规军,其溃败之神速,以平均每月被消灭20余万兵力而令人瞠目!

下午2时,“美龄”号专机起飞,在成都上空盘旋两周,而后便向东南方向的孤岛飞去。

此刻,坐在飞机上的蒋中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想当初黄埔起家、北伐督军,势头何等强劲!蒋家王朝的开张盛典,又是何等显赫!想当年,抗战领袖,民族英雄,行宪总统,威震四方。而如今,却落得众叛亲离,只能狼狈地逃往孤岛,偏居一隅,苟延残喘。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许多追随蒋介石多年的党国要员、嫡系心腹,都在对蒋介石失去信心之后,竞相逃往海外。如蒋介石的大舅哥、豪门权贵宋子文,早在蒋介石下野三天便挂冠而去,偕夫人远赴巴黎,此后定居美国曼哈顿;蒋介石的连襟、中国头号敛财大户孔祥熙,更是于蒋氏政权覆亡之前的1948年,不告而别,偕同夫人宋霭龄,在美国纽约的乡间别墅里过起了流亡生活。孙中山之子、前行政院长孙科,也早已挂冠远去;前行政院长翁文灏也借赴欧洲考察之机滞留法国不归;东北大员熊式辉滞留香港;原台湾省主席魏道明被陈诚顶替后,举家迁往巴西……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也相继走上不同的归宿,除了阵亡的、被俘的,更有起义的、投诚的……

——这一切,无一不令蒋介石头痛欲裂。

其后,国民党退败台湾。而先后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的国民党高官,既有甘愿为蒋介石效忠到底的心腹,也有被欺骗、被胁迫的非嫡系要员。他们有的在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也因为追随蒋介石参与“剿共”和内战,成为了战争的罪犯。其中,既不乏为蒋家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高级将领,也不乏鞍前马后随侍多年的嫡系心腹。然而,在蒋家统治的台湾当局,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且不说桂系的白崇禧、晋系的阎锡山等蒋介石的非嫡系人物,即使蒋介石嫡系乃至嫡系中更为亲近的黄埔系,他们也都经历了命运的涤荡。在蒋介石“复正大位”之后宣布的“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的16人名单中,不少人担任过蒋介石的秘书工作,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干女婿陈诚更是首当其冲。而大陆时期党政军中的显赫人物、党国中坚、将军司令、元老重臣,无不统统被拉下马来,解除印绶,打人冷宫。比之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在这些党国大员中,结局最好的当属顾祝同。这个曾为“八大金刚”之一、“五虎上将”之一,享有“军中圣人”之誉的黄埔嫡系将领,虽然一度被虚置,却很配合蒋氏父子“清理门户”,最终成为蒋介石利用极少数过去重臣到前面压台的一颗棋子,担当起蒋介石向儿子交班过程中保驾护航的重任。

曾经的宠臣何应钦,也因赴台后表现了“从一而终”的绝对忠诚,虽身处冷宫,总算失权未失宠,得以善老此生。

而对于多年主持党务,成功地将国民党改造为“蒋家党”,并帮助蒋介石从改组派、再造派、复兴派、西山会议派手中夺回国民党控制权的陈氏兄弟,蒋介石表现的就不那么“仁慈”了,既不念其叔父陈其美政治上的提携之恩,也不念“二陈”多年的辅佐之情,“复位”伊始,便第一个拿“二陈”开刀——将大陆失败归于党务失败,由于“二陈”主管党务,如此一来,便成为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替罪羊。“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蒋介石此举,无异于掩耳盗铃。而结果,陈果夫很快在潦倒中衔恨死去,陈立夫被逼远走美国,以养鸡度日……

正如李宗仁所说,台湾是“蒋先生清一色的天下,他掌握了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因此,李宗仁明智地选择了不予合作的态度,远走美国,而后投身祖国怀抱。而与他合作多年的患难兄弟白崇禧,则成为了张汉卿第二。

在赴台高官中,无论何人,只要对蒋家父子的权力传递构成阻碍或威胁的,无不受到排挤或打击……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蒋介石在台湾生活了20多年后,带着“反共复国”的梦想去了另一个世界,那些跟随蒋介石赴台的文臣武将们,也都在海峡彼岸相继作古。

陈诚、张群、胡宗南、孙立人、周至柔……一提到这些国民党文臣武将的名字,人们便会想到那些留洋归国的学者、国内学校培养出的学人、黄埔等军校出身的将领,或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或一身戎装,威风凛凛。然而,在他们每个人大结局的背后,无不深藏着一部哀怨凄婉的“思乡曲”。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在台北病逝后,家人遵遗嘱选择在金门附近海域为其举行海葬,只为与大陆尽可能贴得近一些。另一元老于右任在死前留下了两行“离骚体”: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530759
开本 16开
页数 4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0-02-01
首版时间 2010-02-01
印刷时间 201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84
3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