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丽与毁灭(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爵士作家”菲茨杰拉德自传体小说,温柔与傲慢,感伤与优雅。记录作家华美绮丽的一生,美丽背后的残酷与哀愁。不论你是否年轻、怀旧或追逐流行,终逃不过毁灭的厄运!

故事的开端,安东尼·帕奇似乎还只是一个纯真无邪的追梦者,是一个没有生活经验的人。他,单身。以幻想为自足。就他心智状态,他决定写一部关于中世纪的作品——那是一个充满勇猛和刚毅的骑士风范的时代,终极目标是追求理想中的清纯少女。然而,很快他就结识了葛罗丽亚。她是一位时髦的少女,面容清新,姿色过人——“实在是太美丽”。有人令人屏息的惊艳。但她是一个恣意挥霍和放纵的人。对他们来说,婚姻是,“对某人需要的使然”、“出类拔萃”、“一场生动、有趣、迷人的表演”。他们坚决不要小孩,婚姻变成儿戏——他们仍然怀想像小孩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

安东尼幻想从富裕的祖父那里继承巨额遗产的希望和新年一直支撑这他们夫妇二人的婚姻。“喝酒买醉对他来说是一种仁慈。”堕落从此开始……小说的高潮从此开始,祖父偶然造访。这位毅然支持禁酒运动的道德家碰见烂醉如泥的安东尼·帕奇。以致取消了他的财产继承权……

内容推荐

一对新婚夫妇——安东尼·帕奇和葛罗丽亚——讲究而拘谨遇上轻挑又浪漫,像是红茶加巧克力的组合;他们追求奢侈华丽的上流生活,依凭上一辈的财富不事生产,终日纸醉金迷以致道德、经济、健康不断扭曲、沦落。本书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作者自传性色彩;也对美国暴发户的贪婪及纽约夜生活的挥霍、蒙蔽天赋的虚掷浪费,极尽令人刺目之嘲讽。

目录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柯裕棻

美丽人生……/王文娟

第一卷

 第一章 安东尼·帕奇

 第二章 水妖的画像

 第三章 吻的鉴定

第二卷

 第一章 幸福时光

 第二章 座谈会

 第三章 破碎的鲁特琴

第三卷

 第一章 关于文明

 第二章 关于美学

 第三章 没关系!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安东尼·帕奇

1913年,安东尼·帕奇25岁,嘲讽如圣灵般降临在他身上有两年之久了,至少理论上是如此。嘲讽是鞋子的最后一道磨光,是衣服刷完后衣刷的轻敲。是知识分子那论断式的结尾说“看吧!”——然而故事开始时,他仍停留在装模作样的层次。当你第一次和他见面,他会不时质疑他的表现是否不失礼又有点愚蠢。对于只能看见世界表面的肤浅自我感到惭愧,就如同清澈池塘上反光的浮油般可耻。然而,情况也非一直如此。有时,他也会认为自己是年轻人中难得的例外:老练世故、懂得随机应变,总之,比任何他所认识的人还要伟大一点点。

这是他的健康状态。此时的安东尼既爽朗又讨人喜欢,特别吸引有教养的男士和所有女性的注目。他自信将来自己一定能有所作为,完成某项安静而细腻的作品,并得到高度的肯定,随着时间达到介于死亡和不朽间的境界,与点点星辰并列于无边无际的宇宙。到那个时候,他才真正成为安东尼·帕奇——这个名字不仅忠实描绘他这个人,还传达了某种杰出而强有力的人格:有主见、恃才傲物,一种由内而发自然表现于外的风采——这个人虽意识到可能丧失名誉也要维护名誉,明知勇敢并非绝对真理但依然坚持勇敢。

知名人士和天才儿子

安东尼的社会安全感,主要得自于他是亚当·帕奇的孙子,其族谱可以跨海追溯到欧洲的改革运动者。这是必然的;尽管维吉尼亚人和波士顿人是因为相反的理由移民到美国,但他们都一致反对上流社会仅靠金钱堆积而成。

亚当·帕奇有个流传更广的外号,叫“火爆帕奇”。早在1861年,他便离开父亲位于泰瑞镇的农场,远赴纽约从军加入骑兵团。战后他以少校的军阶退役,投入华尔街,在经历许许多多的纷扰、起伏、掌声和疾病之后,亚当为自己换来7500万元。

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注于赚钱这件事。然而,在一次动脉硬化症严重发病后,他决定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世界的道德重整。亚当成为改革者中的改革者。他参考安东尼·康斯塔克的伟大成就(他的孙子便以此为名),把要攻击的对象分门别类为酒精、文学、犯罪、艺术、药物专利权和假日戏院。他认为败德就像霉菌,只要一点点就会繁殖坐大危害整体,于是疯狂投入当时每件令他愤慨的事。亚当的战役持续了15年之久,他坐镇在家乡泰瑞镇的办公室扶手椅上,如将领般发号施令对抗庞大的假想敌和不公义。他的所作所为,显现出这个人其实只是个激进的偏执狂、无节制的好事者和令人难耐的无聊分子。到了本故事开始的起点1913年,亚当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战争早已溃不成军;他的时钟倒转行走,只在1861~1895年之间缓慢移动;亚当绝大部分的心思都用于回忆南北战争,偶尔想想他死去的妻子和儿子,至于想到孙子安东尼的时候,则是很少了。

在他事业刚起步时,亚当·帕奇跟一个30岁患有贫血症的女子艾莉西雅-威瑟斯结婚,她的嫁妆无可挑剔,是十万美金和打入纽约金融圈的门路。短时间内,她就冒险为亚当生了一个儿子;也许生产,这场壮丽的人生表演已耗去她所有的精力,在往后的日子里,艾莉西雅便把自己深埋在育儿的阴霾中。男孩名叫亚当·尤里西斯·帕奇,长大后成为俱乐部的常客、有品位的鉴赏家,和驾驶马车的好手——他26岁就开始着手写作回忆录,书名叫《我所知道的纽约》。有传言说,这部作品在构思期间,便造成出版业者间的竞相争取;然而在他死后,它却被批评为极端冗长、令人难耐,以至于连私人赞助印行的机会都没有。

这位第5街的才子在22岁结婚。他的妻子素有波士顿“社交界女低音”之称,名叫汉莉塔·勒布鲁恩,他们唯一的独子应祖父的要求,命名为安东尼·康斯塔克·帕奇。在小安东尼就读哈佛期间,老康斯塔克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此后便不再听人提起了。  安东尼小时候和父母亲拍过一张合照——这张照片因为从童年起就在他眼前不时出现,以至于已变得跟无生命的家具一样,不过每个到他房间来的人,倒是都饶富兴趣地注意到它的存在。当中,他的父亲是19世纪80年代的富家子打扮,个子瘦小而英俊;一旁站着母亲则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双手围着保暖用的皮手筒,穿着让体态显得更为魁梧的大蓬裙;而他们中间的小男孩,留着长长的棕色鬈发,身穿全白天鹅绒镶蕾丝边的灯笼裤装。当时安东尼5岁,母亲在那一年去世。

他对于汉莉塔的记忆,是如星云般遥远模糊而充满音乐的。在华盛顿广场家的音乐房中,母亲总是不停地唱歌——有时,会有一些客人围绕在她身边。男人们双臂交叉、屏息靠在沙发的边缘保持微妙的平衡:女人们则双手掩唇,偶尔向身旁的男人轻声低语,每一首歌结束后便热烈鼓掌和喝彩——但多半时刻。听众只有安东尼一人。她常唱意大利文和法文歌,或一种怪异而不标准的方言。那是她想象中南方的黑奴所说的语言。

对于尤里西斯,他的印象则鲜明得多。他优雅的父亲,是全美国第一位卷起大衣翻领穿的时髦人士,自他的母亲加入“天堂唱诗班”后(父亲提到他死去的爱妻,总是语带哽咽),父子二人就搬到泰瑞镇的爷爷家快乐度日。尤里西斯每天都到安东尼的房间,嘴里吐出热烈而酒味浊重的字眼,有时一说就是一个小时。他不断承诺安东尼要带他去打猎、去钓鱼,还要去大西洋城做短期旅行。至于时间,他总说:“噢,就快了”,却从没一个实现过。话说回来,他们毕竟还是旅行过一次;那是安东尼11岁的时候,他们出国去英国和瑞士。而在瑞士卢塞恩州最顶级的旅馆中,他的父亲过世了,死前大量出汗,并如猪嚎般高声哭喊,哀求多一点空气。饱受惊恐和绝望折磨的安东尼被带回美国,从此被一种模糊的忧郁倾向纠缠,伴他一起度过余生。

英雄的成长和性格

11岁的安东尼对死亡极度畏惧。在成长过程最敏感的六年之内。他的双亲相继过世,祖母则日复一日地枯萎退化,直到她自婚后第一次感到自己完全拥有客厅的主导权为止。因此,生命对安东尼而言,是一场与死亡的搏斗,敌人随时埋伏在每个角落。为了迁就自己过盛的想象力,安东尼养成在睡前阅读的习惯——这么做可以令他感到舒缓。他都读到累了才停止,经常人都睡着了。灯却还亮着。

14岁以前,安东尼最爱的消遣是搜集邮票;其数量之庞大,足以耗尽一个小男孩的所有精力——他的外公则误以为这样可以增长他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安东尼和许多“邮票与钱币”公司保持通讯联络,它们经常如期为他寄来新的集邮簿和包裹,里面放着闪闪发亮的整版邮票,先鉴赏后付款——安东尼着迷于把搜藏品反复从一本书搬到另一本,并乐此不疲。邮票是安东尼最大的快乐来源,如果有人胆敢打断他的游戏,他会毫不客气地皱起眉头,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邮票也吞噬了安东尼每个月的零用钱和精神,他可以整夜不睡地赏玩它们的多样性和鲜艳色彩。

到了16岁,安东尼几乎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不擅言辞,完全不像美国人,难以被同龄的人理解。先前两年他在欧洲度过,伴读的家庭教师游说安东尼念哈佛大学的好处;他将因此“打开世界的大门”、大量增广见闻,并交到无数愿意自我牺牲奉献的好朋友,所以他便选择进入哈佛——这是安东尼做过最合于逻辑的决定。

入学后有一段时间,安东尼独居在贝克厅的高级房间,与社交圈隔绝——在别人眼中,他是个纤瘦、肤色微黑的男孩,身高中等,生着一张羞涩敏感的嘴。安东尼的零用钱远比够用的还多,他自己出资设立图书馆,向四处游走的藏书商收购有名作家的首印本,如斯温伯恩、梅瑞迪斯和哈迪等人,以及一张发黄而字迹难辨的济慈亲笔信,过后才发现自己被狠狠地敲了一笔。安东尼也变成了一个极端讲究外表的时髦男子,他近乎可悲地搜集丝质睡衣、金葱织锦的缎面晨袍和花俏到根本穿不出门的领带。在房间里,他会穿戴着这些秘密的华美服饰对镜展示,或舒展全身躺在靠窗的椅子上,静静地俯视庭院,似懂非懂地了解到,楼外一切的喧嚣、屏息的沉闷和瞬息万变,他似乎都无从参与。

但说也奇怪,到了大学四年级时,安东尼发现班上同学对他已形成了一种既定看法,认为他是个颇为浪漫的人物、学者、遁世之人和饱学之士。这个发现令他失笑,却也暗自高兴——安东尼于是开始走人人群,从浅尝到完全投入,他真正感受到社交生活的美好。他也善饮,却沉静而遵守适量的传统,朋友们都说要不是他年纪这么小就进大学,肯定能“大有所为”。安东尼于1909年毕业,那时他才20岁。

接着他又到国外旅行——这次是去罗马,在那里他漫不经心地涉猎有关建筑和绘画的知识、学拉小提琴和写一些不成熟的意大利十四行诗,内容设想一个13世纪的僧侣,冥思自己修道生活的喜乐。这段期间,他确立了与哈佛同学的友谊,那些当时也在国外的人,都向他探询罗马的种种并一起探险,在这个比文艺复兴还古老、或至少肯定比美国古老的城市,进行许多次月下夜游。例如,有一位来自费城的同学莫瑞·诺柏,便来此停留了两个月,两人共同发现拉丁女子的迷人魅力,并感受到在一个古老而开放的文明中、身为一个年轻而自由的人,是多么地愉悦。也有不少他祖父的熟人去拜访安东尼,若他能早些知道自己会这么受欢迎,也许现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外交家了——的确,安东尼发现他的性格愈来愈倾向于喜欢交际应酬,然而,青春期长期的孤独所导致的羞涩特质,却依然支配着他的行为。

1912年,安东尼为了探望断续发病的祖父回到美国。在与这位永远处于调养中的老人一次极度费神的长谈后,安东尼决定将自己定居国外的计划暂缓到祖父死后再实行。经过长时间的寻访,安东尼终于决定在一栋位处第52街的公寓安顿下来,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1913年,安东尼·帕奇因应世界而改造的自我已逐步完成。自大学起,他的外表已经有明显的改进——他的身材虽然还是偏瘦,不过肩膀则变宽了,淡黑肤色的脸庞,也不复见到过去新鲜人时的惊恐神情了。安东尼的内务井井有条,而他也把自己修饰的相当整齐——朋友们宣称,他们从来没看过安东尼的头发乱过。他的鼻子太尖:他的嘴很不幸会忠实反映情绪,在忧愁的时刻嘴角便明显下垂:但他的蓝眼睛不论何时都颇具魅力,当双眼有神、闪烁智慧的光芒是如此,半睁半闭、表达带有忧郁的幽默也不例外。

安东尼虽然缺乏完美亚利安男人所具备的对称特质,然而,不论走到哪里,别人都认为他长相英俊——还有,他从里到外都非常干净,那种特异的清洁感是借助于美的。

P3-8

序言

美丽人生

王文娟

历来解读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的小说,总要拿作者的真实人生来平行比对,而体例介于虚构和自传之间的《美丽与毁灭》(1922),自也未能免俗。就菲氏的写作历程来看,他的第一本书《人间天堂》(1920)的畅销,为他赢得了婚姻;而婚后庞大的上流生活开销,则促使他提笔写作本书,以摆脱因负债造成身心日益沉重的阴霾。

菲氏似乎有意藉书写,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例如,本书的男女主角安东尼·帕奇和葛罗丽亚·吉尔伯特,不论外在形象、教育背景或个性,甚至婚姻问题,活脱就是他和妻子塞尔妲·赛瑞的翻版。他们的两人世界犹如一座孤岛,一次世界大战乃至于社会职场的真实斗争,都与这对夫妻距离遥远,只单单透过金钱的管线传输养分,这些管线在书中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如安东尼有钱的祖父和成功致富的好友莫瑞,以及面目模糊的上流社会人士……等,也因此书名的“美丽”,其实隐含着一个极为绝对而一厢情愿的假设,那就是财富等同于成功:只有“很”有钱,这对夫妻才能在众人间活得理直气壮,称职地扮好绅士和淑女的角色,并随心所欲地从事体面工作、旅行和恋爱,这样,生活才是“美丽”的;反之,若是缺钱,必须时时为金钱而工作,那就是“毁灭”的开始,整个世界都成为一种对立而敌意的存在,成为(被)羞辱、轻蔑、嘲讽的对象,并根本地撼动两人的安全。因此,祖父遗产的得到与否,成为贯串全故事的针线、男女主角失去青春美貌和不脚踏实地工作的借口,以及最后的救赎,其中的痛苦和为逃避痛苦的放纵、耽溺于享乐、酗酒、自毁,清醒之后的忏情,皆是菲茨杰拉德赤裸裸的生活写照。

既然如此,看待这部作品便犹如看待作者其人,不是去评断技巧优劣,而应探讨他在书写中呈现的质地为何。菲茨杰拉德无疑是感性的,属于擅长描述和抒情的写作者,特别是在观察人物、探究恋情的分合悲喜和失落,文字尤为优美而准确。

好比他写历经贫穷磨难的男女主角,对重燃爱火的期待,是“爱将如不死鸟,从遗骸中再度重生它神秘而难以捉摸的精魄。”或者是安东尼尚对真爱仍懵懂无知时,无意间看到窗外一个陌生红衣女子的鲜活想象: “……他注视她有好一会,感觉体内似乎有什么在翻搅,那种无以名状的感觉,可能源于午后阳光的温暖味道,或红色本身具备的狂喜鲜活吧。安东尼一直觉得女子是美丽的——突然他领悟到,这是因为她的距离,不是灵魂的稀有和珍贵所造成的隔阂,而是尘世中真真实实的距离。他们之间相隔的是秋天的空气、层叠的屋顶和浊杂的声音;然而在某个不能理解的瞬间(它反常地卡在时间之流中),安东尼被唤起的情感状态,不同于他所曾经验过最深刻的吻,而更接近某种爱慕之情。”

可是,在这么抒情的字里行间,却又同时夹杂着另一个声音,那是某种世故的装腔作态,全然以自我为中心,去质疑外在世界与自己的不和谐处。虽然他点名挑战的知识传统和社会现状(多半表现于安东尼与好友莫瑞和迪克的交谈),皆为西方文明的一脉相传,却很可惜的都流于浅薄,就像游走于知识名牌的万国博览会,缺乏深度,也无法对书中人的生命困境提供解套的可能。或许也就是因为费氏不能准确抓到议论的中心,却又想要强作议论的能人,便开始在文字上做工,写出纠缠而语意复杂的长句,这也是翻译此书最大的难处所在。

当然,这绝非是菲茨杰拉德独有的问题,却是一般早慧而年轻写作者的通病(本书是他的第二次出手,年纪才只有26岁);而大战后怀疑一切、及时行乐的时代氛围(史家称为“爵士年代”),自也难辞其咎。不过,有一种鲜明的质素,却自始至终标示着费氏近20年的写作高度,那就是他检视自己的惊人诚实。就像反复循环的宿醉中难得清醒时分,带着头疼、反胃和强烈的自我嫌恶,近乎残酷地自省和自剖;在80年后的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以至于不忍去质问,他的美丽人生因何毁灭至此。

书评(媒体评论)

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一处魅力,乃把种种相反的感情,逼仄挤压在一起。温柔与傲慢,感伤和犬儒、吊儿郎当的乐天及自我破坏的欲望、上升的意志及下降的感觉、都会的高尚优雅集中西部的朴素单纯,他作品精彩的地方,就是把这种对立的因素,可以说是如本能地驾驭起来。

——村上春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丽与毁灭(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吴文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943010
开本 32开
页数 39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2
145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