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绘画才子王羽熙/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共包括八册。这里再现了一个个优秀学生实现梦想的真实经历!这里描述了一个个优秀家庭亲子教育的生动情节!这里展现了一所学校及老师们的教育探索和实践!这里告诉我们:“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教育要帮助每个孩子寻找他们的个性支点,让他们心里孕育着自己的美好梦想!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他是一个数学不及格、将理科视为猛虎的学生;他曾在学业与特长之间艰难抉择……最终,他用一支充满灵性的画笔征服了十几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学。他就是绘画才子王羽熙。本书讲述了王羽熙的成长经历。

内容推荐

3岁开始写生,8岁举办个人画展,10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15岁创作出版漫画丛书《新游记》,18岁以其特有的才情从人大附中走进了国内最高的电影学府——北京电影学院,而他高考数学成绩只有33分……在王羽熙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让人头疼的孩子的共同特征,比如聪明但并不好学,对游玩的兴趣远远高于对学习的兴趣,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举步维艰;有梦想,有追求,但也呈现出青少年特有的偏执等等。不同的是,王羽熙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他的梦想,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品味王羽熙的成长历程,你会感受到一个天赋、个性极强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艰难。同时,也能体会到一所学校的正确的育人思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的巨大作用,他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一个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引起高度重视的话题:尊重孩子的个性,尽可能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梦想的起点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

抓起笔来就画画/4

动物园里的写生/7

启发心灵的教育/10

 二、习惯造就品质/12

循序渐进丰富人格/12

与传统文化结缘/15

好书相伴的日子/17

 三、在爱心浇灌下成长/19

八岁儿童办画展/19

拓展到更宽的疆域/21

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大作”/24

 四、快乐集体塑造爱的心灵/25

评书讲“三国”/25

从课堂走到生活中/29

为班主任办“生日会”/30

爱是教育的根本/32

第二章 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一、育才的接力棒/38

大年初一的面试/38

痴迷《水浒》/41

“逆境”中的创作/43

风平浪静看羽熙/47

识得璞玉非偶然/49

 二、花样年华不知愁/51

在憧憬中迈进新校园/51

灿烂星空下/54

好钢仍需多磨砺/56

 三、青葱岁月欢乐多/58

文字中的心灵沟通/58

3K作家协会/61

老师的小助手/63

感悟体验式学习/65

 四、与母亲的博弈/67

理科猛于虎/67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70

 五、在挑战中继续前行/73

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73

教育不能忽视社会关怀/75

感受生活,反思现实/77

第三章 感受生活的磨砺

 一、高中难题/84

一丝无奈的叹息/84

面试普通中学/86

再见了,母校/87

 二、坚持下去就是胜利/89

别样的社会体验/89

遭遇质疑的声音/91

来自母亲的一种期望/93

重压之下创奇迹/95

支持也是一种教育/98

 三、心灵的印迹/100

普通中学的一天/100

无法消释的怀念/102

一封久久未敢寄出的信/104

第四章 附中再次给我一片天

 一、一个决定,一个转折/110

送给母校的“礼物”/110

教育,一种没有条件的爱护/112

“我又回来了”/114

与“新同学”打成一片/116

 二、学习的引领者/118

课堂是思维的操场/118

引发兴趣的“魔法”/120

难忘那些人和事/124

尊重个性与全面发展两不误/125

 三、世界成为大画板/128

人格教育,心灵教育/128

自由天地,挑战自我/131

敢想敢干的附中精神/134

第五章 体验尊重的力量

 一、德育课的意外收获/140

去电影院上德育课/140

英语角带来的契机/144

精益求精加速度/148

第一次演出/150

说不尽的《魔戒》故事/152

 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54

“全民”总动员/154

自主解决资金问题/158

学校礼堂的公演/161

 三、《魔戒》走出校园/165

开启新影迷时代/165

与新西兰大使见面/168

第六章 不止的奋斗

 一、人生新的起点/176

脚大才能站得稳/176

十八岁的回味/179

成人仪式上的祝福/182

 二、人生的自主选择题/185

提前到来的高考/185

走过“独木桥”/187

惟一的志愿/188

 三、走进“北影”校园/191

数学33分上大学/191

校园再遇知音/194

责任的传递/197

迈向理想的征途/199

跋/205

试读章节

王培红老师是王羽熙小学阶段的一位恩师,这位朴实的老师对羽熙的成长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提起当年的得意门生,王培红老师仍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自豪。她说:“虽然王羽熙已从小学毕业八年了,但他画过的画,以及他在绘画上表现出来的天赋,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1996年,王培红老师从向东小学调到北下关小学,担任王羽熙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当时王羽熙是班里的中队宣传委员。那时,班里的黑板报每周换一次,无论是内容还是版面设计都由他来负责。而这项任务,一般都是同学们放学走后,他一个人完成的。正因如此,王培红老师刚刚接任班主任,就马上注意到这个憨厚朴实,快乐而有才华的小男孩。后来,王老师得知王羽熙在绘画方面独具天赋,在学校素有“校园小画家”的称号。于是,在上课的时候,王老师经常请王羽熙运用绘画的特长辅助教学,例如在黑板上为语文课的内容绘制相应的插图等等。这对王羽熙来说,虽然只是小事一桩,但对他的艺术才能无疑起到一种推动作用。王羽熙的绘画才能不仅因此得到历练,他的创作热情和兴趣也被充分激发出来。

随着日后与王羽熙的频繁接触,王老师发现他除了具有绘画天赋外,还有另一个长处,就是古典文学的知识面非常广。有一次课堂回答问题时,有个同学嘀咕说:“这课文叫《孔雀东南飞》,孔雀干什么只向东南飞,往西北飞不好吗?”她声音虽然小,但周围的同学都听见了,也包括王羽熙。大家顿时哄笑起来,以为那个同学在抬杠,王羽熙则流利地回答说:‘孔雀东南飞’,是因为‘西北有高楼’。这是陆侃如说的。这句话引用的是古诗十九首的名句。‘西北’刚好跟‘东南’相对,西北的楼高,孔雀又不像老鹰,飞不高,过不去么,只好改道往东南飞了呗。”听到他这么说,同学们都很惊讶,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典故。王老师对他具有如此丰富的知识也十分惊喜,暗暗赞许地点头,她并没有怪王羽熙随便接话茬,接着向同学们解释说,诗文中很多方位词意义是虚化的,不能望文生义。小小的一个插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大家增长了知识,同学们对王羽熙刮目相看。

有一次,担任语文老师的王培红准备讲解《草船借箭》一课。她在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时,发现王羽熙不但熟知《草船借箭》的内容,还熟读过《三国演义》中的很多故事,他所了解的知识远比书本上的要多。王老师突然想到是否可以尝试另外一种教学方法呢?也许这样可以调动全班同学学习课外知识的积极性。她打算让王羽熙来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兴许同学们听起来会更感兴趣和更容易懂。当她把这件事告诉王羽熙的时候,王羽熙开心极了,首先他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也可以上台讲课,其次是他从小到大就喜欢给别人讲故事,也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和别人一起分享。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王老师坐在王羽熙的位置,而王羽熙站到了讲台上。课堂上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注视着台上的王羽熙,对这位“新老师”充满了好奇。王羽熙不慌不忙,冲着大家腼腆地笑了笑。当同学们都没有防备的时候,他突然举起讲桌上的黑板擦用力拍了一下,把同学们都吓了一跳!连王老师也吃了一惊。

大家心想:这王羽熙到底要搞什么名堂,居然把黑板擦当成惊堂木了。难道他准备给我们说评书不成?

还真被同学们猜对了,王羽熙就是要给大家说评书,他准备用评书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解《草船借箭》。惊堂木拍响之后他开始讲课了,上来就是一句:“话说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一课与世界名著《三国演义》有关,说到《三国演义》,想必同学们都应该有所了解吧,没有读过原著可能也看过电视剧了。如果不了解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我们要讲的内容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也许听完之后,你们就会对《三国演义》感兴趣了。你们不用翻开课本,仔细听我讲就可以。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一直心怀嫉妒,总想刁难他。经过一番绞尽脑汁的思考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教室里除了王羽熙在绘声绘色地讲课之外,没有一点声音。同学们都认真地伏在课桌上听他讲故事,眼睛一眨也不眨。王老师环顾教室,感觉非常欣慰,她看着台上王羽熙讲得声情并茂,微笑地点了点头。

“啪”的一声响,王羽熙的课讲完了。他一改刚才的严肃,笑嘻嘻地冲着大家鞠了一躬。同学们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起劲儿地为他鼓掌。下课之后,有些同学把他围住了,追问那句“既生瑜,何生亮”当中的故事。

这以后,王羽熙很快就成了班里的“故事篓”,大家都喜欢围坐在他旁边听故事。一次,他在一本杂志读到一个故事,说岳飞看到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挥笔写了一幅《出师表》祭奠英雄,寄托拳拳爱国之心。两位历史人物共有的忧国忧民、忠君爱民的情怀也感动了王羽熙,他从爸爸的书里面找到了《出师表》的原文,这是初中三年级要学的课文,王羽熙才上小学五年级,有些字还不认得,他一一查字典、看讲解,用了几天工夫,将《出师表》背了下来。

P26-28

序言

这套丛书讲述的是人大附中八名学生的成长经历。我熟悉这八名学生中的每一位。他们都离开中学不久,多数人还在大学读书。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头。为一群还充满未知数的学生写传记,出一套丛书,肯定会引起各种讨论,肯定是在冒险。我曾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议论,有责任承担潜在的风险。所以,这套丛书的主编,也许只有我来当:这套丛书的序言,也许只有我来写。

我们编写出版的这一套丛书,主人公虽然是中学期间的学生,但我们预期的首要读者不是中学生,而是中学生的老师和家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不是在编写一套青少年励志丛书,而是在编写一套教育学丛书。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主人公几乎都是教育者。其实,评价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衡量教学效果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我们编写这套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教育丛书,也许有点“另类”,但也有可能因这种不同而精彩。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

透过这套丛书中的学生主人公,我们来看他们背后的老师、家长,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其一,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发现者”——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质和特点。没有发现,培养只会事倍功半;有了发现,培养才会事半功倍。其二,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点火者”——点燃每个学生体内蕴藏的能量。教育工作者绝不仅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更重要的职责是通过“点火”让学生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其三,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各有特长。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是男一回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取法乎上”,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

在这套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要为中国的超常教育说几句话。对父母而言,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对教师而言,学生都是自己的好。为了避嫌,我在这里不说这套丛书所写的八名学生,而说一个与我与人大附中无关的学生。他叫胡铃心,是福建省的一名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在航空航天方面的超常知识与技能,2003年高考后,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自主招生破格录取。四年期间,胡铃心的情况怎么样了?胡铃心从一个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在学业与科研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几年来,他获得的主要荣誉有: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一等奖、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等奖学金、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特别奖学金、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南京市好市民。2005年12月,胡铃心被评选为全国时代先锋。2006年11月,胡铃心高票当选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并成为本次大会江苏省最年轻的代表和惟一的学生代表。2007年5月4日,胡铃心又被评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十佳标兵。“胡铃心现象”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现象。胡铃心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能保证每个超常儿童都能和胡铃心一样,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对超常儿童不实施超常教育,肯定是巨大的人才浪费,肯定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打破用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的“铸造式教育”;我们一直在提倡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因材施教”。开展科学有序的超常儿童教育,不就是打破“铸造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吗!不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渠道吗?

最后,我还要表达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这套丛书所写的八名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有更好的状态,能有更好的环境,能有更好的成就;二是希望五十年后,还有人为这八名学生编写一套丛书,用他们后来的表现反观中学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如果能这样,再将两套丛书合在一起,那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教育学研究资料。

是为序。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2008年4月10日

后记

刚刚为这套丛书写完序,但总觉得有话没说完,再信笔写上几句。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记录了人大附中八名学生成长、成材的故事。

这八个孩子禀赋各异,却有着共同之处——走了一条不符合常规的教育之路。正因如此,他们才在众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才华横溢的绘画才子、舞蹈精灵、少年导演;成为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赛车手;成为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极强的发明天才。

更可贵的是,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对世界的美(无论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有着独特的领悟力和表现力的人,一个内心和谐、坚毅而进取的人,一个有奇思妙想并特立独行的人,一个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说“不”的有个性的人。

这是怎样的教育之路?与传统教育区别在哪里?怎样培养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孩子?这八本书给了所有渴望寻求答案的读者一个最真实、最生动的解答。

它至少告诉了我们: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价值、权利和尊严的,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他们都像旦古奔腾的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他们身后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浓缩的历史,他们面前是徐徐展开的雄心勃勃的21世纪,他们将处于未来所有时间、变化的核心。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权利,唯有此,才可以称之为“教育”。

这种尊重决不是口头承诺,而是有具体的内涵——要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以满足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再具体一些,就是人大附中的办学宗旨: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人大附中学生培养的目标: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正基于此,视数理化为“天书”的王羽熙在人大附中才会照样快乐地挥动画笔,自由地挥洒才情,高考数学33分的成绩并没有影响他走进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的课堂。雷诺车手程丛夫在享受着赛车场风驰电掣的冒险与成功的同时,同样享受着课堂的宁静和与同伴嬉戏的开心。这些在传统教育看来是如此“偏科”、“瘸腿”的孩子,他们上学的日子原来也可以如此轻舞飞扬。

我无意引导孩子们“偏科”、“瘸腿”。我只想通过王羽熙、程丛夫的成长经历,告诉中国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告诉中国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顾自身兴趣与特长,都去攀登分数的“珠穆朗玛峰“,不仅是愚蠢的,也是残酷的。我们的教育要帮助每个学生寻找到自己的个性支点,心里要孕育着自己的梦想。

任何人都无法预见自己的明天是什么样子。因此,人的一生要想梦想成真,就需要有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这种精神与毅力是八个孩子成功的共同特点。喜欢舞蹈,就敢开个人舞蹈专场;喜欢画画就敢出版连环画册……羡慕这样的青春,丰富而多彩;赞赏这样的生活,“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一直以为,在大多数中国中学生身上,缺乏一种强健和自信。愿青少年读者可以从这八个同龄人身上感受到这些。

出这套书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这八个孩子的成功而著书立说。严格地讲,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现在就定义成功还为时过早。在人生的马拉松比赛中,他们仅仅跑完了一两圈。今后的路途中会遇到什么,能否顺利抵达终点,都还要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努力和环境机遇。出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千千万万刚开始在人生路途中起跑的中学生们提供借鉴: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坚韧不拔,是为了给那些身为“教练”的无数个家长与老师提供理念和方法:如何树立信念,如何信任与鼓励。

是为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2008年5月30日

书评(媒体评论)

王羽熙是幸运的,“上天”赐予了他绘画的天赋,他的父母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留住了“上天”赐予的这份珍贵礼物,并使之成为孩子一生享受成功与快乐的源泉。

“你千万不能对他采取压制的态度,至于学习方面,学校会采取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和教育,你不能要求孩子面面俱到。”更为可贵的是王羽熙的老师们都这样说,也这样做。

卓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成功的含义是多样化的,而成功的关键是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在热爱的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贡献。

王羽熙成长的案例,为那些因偏科而苦恼但又怀有才华的孩子,为那些被升学指挥棒搞得团团转的家长,为那些摆不好全面发展与突出特长关系的学校,提供了可贵的新思路。

——卓晴君 崔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绘画才子王羽熙/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248227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2: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