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刑事法评论(2008第22卷)
内容
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

[刑法知识论研究]

刑法学的《法学研究》之路/邓子滨

 一、引言:动机、场景、目的

 二、《法学研究》1978年至1987年的刑法学

 三、《法学研究》1988年至1997年的刑法学

 四、《法学研究》1998年至2007年的刑法学

 五、结语:体例、篇幅、敬意

刑事一体化的知识生产

 ——《刑事法评论》前20卷之研究/蔡桂生

 一、缘起:集刊宗旨和话语进路

 二、底蕴:现实社会关心和终极人文关怀

 三、提升:若干学科建设主线

 四、群体:“刑事一体化学派”

 五、结语

[理论前沿]

法中寻美:刑法学研究的一种感性进路/韩瑞丽

 一、什么是美

 二、美从何处寻

 三、刑法学研究的美学进路

 四、美学进路对于刑法学研究的意义

 五、余论:“刑”与“美”缘何联系

 六、结语:美学散步

关于当前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会成因分析

 ——暨对刑事法学研究的批判/任九光

 一、问题及研究进路

 二、刑事司法改革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三个典型案例:冲突的集中体现

 四、决定困境的社会背景

 五、困境成因的主观原因

 六、中国刑事司法向何处去

[刑事程序研究]

刑事诉讼中的推定论要

 ——以英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地区为例的分析/褚福民

 一、推定与犯罪构成

 二、事实推定与可反驳的法律推定

 三、推定与严格责任

 四、推定之限制

 五、针对特定犯罪的推定

 六、对中国的启示

被害人视野中的刑事和解

 ——一种基于实证的分析/兰耀军

 一、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诉讼地位

 二、被害人在刑事和解中的得与失

 三、“中国模式”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犯罪学研究]

犯罪学研究对象研究的批判性梳理/王燕飞

 一、学界对犯罪学研究对象界定的视角及其特点

 二、对三种视角界定犯罪学研究对象的评析

 三、科学界定犯罪学研究对象之途

思考与展望:犯罪学发展路径的选择/靳高风

 一、犯罪学学科面临的危机

 二、犯罪学学科面临的挑战

 三、犯罪学学科面临的机遇

 四、犯罪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五、中国犯罪学发展的路径

 六、结论

[域外传译]

刑事讯问程序中被嫌疑人自主权的保护/托马斯·魏根特文樊 文译

 一、导论:刑事程序中被嫌疑人的地位

 二、被嫌疑人的自主决定和供述行为

 三、法律上保护侦讯时被嫌疑人自主权利的防护性措施

 四、结束语:供述对于程序结果的意义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度/约翰·卡普兰文陈虎译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

 二、实用主义的讨论

 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政治代价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修改建议

 五、结论

[域外视野]

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之考察/刘淑琚

 一、引言

 二、谦抑的概念性界定

 三、谦抑主义的历史考察

 四、谦抑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

 五、谦抑主义的宪法基础

 六、对谦抑主义在中国的一点思考

 七、结语

英国刑法共谋罪历史沿革之梳理/林俊辉

 一、导言

 二、英国刑法共谋罪之起源

 三、20世纪前英国刑法共谋罪规则之发展

 四、20世纪以来英国刑法共谋罪规则之发展

 五、简短结论

英美刑法中的“同意”抗辩/赵西巨

 一、前言:“同意”抗辩产生的情境和理论回应

 二、“同意”在英美刑法体系中的位置:

一种犯罪构成后抗辩还是一种犯罪构成要素? 

 三、“同意”抗辩在英美法中的适用:从假定非法说到假定合法说

 四、医疗例外以及对“同意”抗辩的限制

 五、“同意”抗辩在艾滋病传播犯罪中的具体应用

 六、结语:启示与思考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的保留问题/杨力军

 一、《罗马规约》中有关禁止保留的讨论与规定

 二、保留、声明及对保留与声明的反对

 三、《罗马规约》中的保留和解释性声明

 四、就国内法与规约的关系所做出的声明

 五、关于大赦、赦免和其他免于惩罚措施的声明

 六、有关司法协助方面的声明

 七、有关罪行定义的声明

 八、结论

[专题研究]

定罪思维的常人化理解与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之选择/王志远

 一、我国传统定罪思维模式评判

 二、辩证推理对司法三段论的超越及其启示

 三、前见:常人化的定罪判断起点

 四、前见的证成与修正:定罪思维模式理解的再次超越

 五、片面深刻的选择

承继共同正犯研究

 ——以复合行为犯为视角/任海涛

 一、学说之争论

 二、事实前提之重新设定

 三、学说之检讨

 四、理论之归结:从全然型复合行为犯概念谈起

 五、纯粹否定说之难题

论陷害教唆的类型化与可罚性/陈珊珊

 一、陷害教唆的真实意涵及学说争议

 二、陷害教唆与诱捕侦查的区别

 三、陷害教唆的类型及可罚性

法条竞合犯抑或想象竟合犯

 ——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的界限之争/周建军

 一、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的本质

 二、法条竞合犯与想象竞合犯的区分学说

 三、尾言

吸收犯视野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刘伟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性质

 三、事后不可罚行为的定位

 四、事后不可罚行为之特征分析

 五、事后不可罚行为之形态

 六、事后不可罚行为不罚之原因——双重评价之禁止

道德与法律关系视野中的见危不助犯罪化探析/叶慧娟

 一、道德:不可定义的存在

 二、行为规范——道德与法律关系的单维考察

 三、刑法视野中的道德解读

 四、见危不助的道德归属及其犯罪化

毒品刑事治理探讨/阿地力江·阿布来提

 一、引言

 二、毒品合法化:悬而未决的争论

 三、国际公约对毒品的规制

 四、各国法律中的规定

 五、结语:理想与现实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为“表面正义”而战

 ——兼论“表面正义”概念和理念的引进与提倡/宋健强

 一、论题的提出:“表面正义”从何而来?

 二、“表面正义”:翻译、语束和基本蕴含

 三、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为“表面正义”而战

 四、结论与启示:“表面正义”的独立价值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内容推荐

本卷是入选CSSCI核心集刊后的第一卷,值得纪念。对我们来说,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刑事法评论》仍坚持既往的编辑宗旨,这一点不会有任何改变。本卷再次推出“刑法知识论研究”栏目,持续对此进行关注。邓子滨和蔡桂生的论文就是对《法学研究》和《刑事法评论》这两个学术平台所作的一种描述性研究。“理论前沿”中韩瑞丽的《法中寻美:刑法学研究的一种感性进路》一文,提出了“刑法学研究的美学进路”的命题,让人佩服其想象力。任九光的《关于当前刑事司法改革困境的社会成因分析——暨对刑事法学研究的批判》一文,则对我国刑事法学研究具有某种警示意义。“刑事程序研究”栏目中的两篇文章分别对推定和刑事和解作了深度、有新意的研究,而“犯罪学研究”栏目中发表了两篇关于犯罪学的基础理论的论文。“域外传译”栏目德国学者托马斯·魏根特的《刑事讯问程序中被嫌疑人自主权的保护》一文,提出了被嫌疑人自主权的概念。在“域外视野”中,刘淑珺的《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之考察》一文,对日本刑法学中的谦抑主义的来龙去脉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作了系统考察。在“专题研究”中,王志远的《定罪思维的常人化理解与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之选择》一文,提出在犯罪构成模式的构造中要考虑常人化的定罪思维。任海涛的《承继共同正犯研究——以复合行为犯为视角》一文,对承继共同正犯这一较为复杂的共同正犯形态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刘伟的《吸收犯视野下的事后不可罚行为》一文,从吸收犯切入探讨事后不可罚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编辑推荐

刑事法评论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的大型刑事法连续出版物,并已成为CSSCI的来源集刊。本卷在延续以往理论传统的基础上,并有所创新,收录的文章也多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并兼有交叉学科的研究。随着刑事法评论成为核心集刊,纳入正规的学术评价体系,本出版物在刑法学界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刑事法评论(2008第22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兴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40482
开本 16开
页数 6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96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7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14.04
丛书名
印张 3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5: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