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内容
编辑推荐

剥离帝王罗织的庄严外衣,轻松语言讲述至情至性的智者孔子。

一说孔子,有人马上想到那是圣人,高高在上。很严肃的,老是教训人。其实,这是歪曲,是误解。孔子不过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有见地有理想的学者,一个最平凡却又最有理想的老人。孔子不仅不严肃,还很和蔼可亲。

孔子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围绕类似问题,作者依据《论语》原文同时又跳出原文,通过丰富的历史掌故来解读孔子。

内容推荐

孔子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孔子为什么这样红?围绕类似问题,作者依据《论语》原文同时又跳出原文,通过丰富的历史掌故来解读孔子,通过广为人知的成语来诠释《论语》,让人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告诉人们幸福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孝敬之道、教书育人之道,等等。本书是安抚现代人浮躁心灵的文化读本,是启迪心智的生活导读手册。

目录

写在前面

自序

第一章 孔子其人

 1 孔子当过吹鼓手,替人办丧事

 2 孔子其实很可爱

 3 子见南子——孔子的那点糗事

 4 孔子自嘲:我是像一条丧家狗啊

 5 其道可敬,其人可亲

第二章 《论语》中的成语

 1 教育学习篇

 2 处世做人篇

 3 心灵家园篇

 4 自我超越篇

 5 交际礼仪篇

 6 生活启示篇

 7 乐在其中篇

附录

 孔子家世

 孔子年谱

 《论语》原文

试读章节

1 孔子当过吹鼓手,替人办丧事

我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批孔。那个时候,大家都叫孔子为“孔老二”。大概因为他在家排行第二的缘故吧。没想到,近几年忽然“国学热”,书店的畅销书柜上赫然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读孔心得。据说,有饭店的厨师不炒菜了,改行写国学心得书去了。

孔子再次走红,全国性的祭孔、国外开设孔子学院、各地纷纷出现各种名目的孔子学校,某地的高考状元也郑重其事地去当地孔庙朝拜孔子,就连小巷的私立幼儿园里也标榜教孩子读经书,背“子日”。孔子突然被人们当成了医治各种社会疾病的良药,凡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想“问道”于孔子,就连有的监狱也专门设立孔子讲堂,想要用儒学来感化服刑犯。

“孔子”这服药仿佛可以包治百病了,我不由想到旧社会江湖上那些卖野药的,当众吹嘘自己的药是“大力丸”,可以强身健体、包治百病。孔子成了他们骗人的招牌、促销的手段,这哪里是爱孔子?分明是别有用心嘛。

那么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呢?《史记·孔子世家》里,对孔子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从司马迁的安排可以看出孔子的历史地位。《史记》中的“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却被列人世家,为什么呢?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之后,专心培养、教育后一代,各国的精英分子多是孔子培养的,孔子做的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业,他的言行思想也必将影响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

四十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孔子之前,中国的教育是在官府里面进行的,孔子之后才有了民间私家讲学之风。

孔子是第一个在民间私人讲学的老师,是第一个平民教育家。所以孔子的封号叫“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圣人”,“大成”是说孔子的学问,“至圣”说他的为人和功劳,“先师”就是第一位私立学校的老师,“文宣王”是说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宣导者。

当时各地、各个国家的留学生都来求学,孔子怎么收学费的呢?任何人只要拿十根腊肉,都可以来上学。在《论语·述而》里面有记载。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们散布在各个诸侯国,成为各国的精英,也有成为集团公司老总的,比如说子贡。孔子在当时不仅仅学问最大,而且也是精英们的精神领袖。

孔子的家世很可怜,很令人同情。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追叙自己一生为学历程,等于给学生讲述了自己一生艰苦奋斗的经历。他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学生一般都比他小四十岁左右。这就是相当于现在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教授,在课堂给八零后、甚至九零后的孩子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很亲切,很真诚。

孔子的“祖国”是宋国,他的祖先是宋国的大贵族孔防叔,大约在孔子前几世没落了,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后来因为宋国发生内乱,家财自然守不住了,活命要紧。全家移居鲁国。

他在二十岁和二十一岁时先后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和“乘田”(管理畜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十五岁时就“志于学”。他很虚心,也善于向他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好学,他的知识很渊博,所以人们称赞他“博学”。这为他日后创立儒家学派,开办教育,广收学徒,打下了坚实基础。

孔子的老妈是颜氏。老爸是孔纥,又名叔梁纥,是鲁国的武士,做过地方上的小官,其地位已不及先辈显贵,家族已经衰落。孔子身上有贵族血统,但到他懂事的时候,孔家已经衰败,家境已经很不好了。

孔子出生时,老爸叔梁纥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三年后,父亲便去世,此后,孔母颜氏便携子移居曲阜阙里,过着艰难生活。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家境贫寒,孔子十五岁就四处拜师,立志学习文化,多年下来,积累了很多人情世故,懂得了以德为本,以诗为用;到十七岁,就由于“年少好礼”,被鲁大夫视为特别有发展前途的有为青年;三十岁就“立”于礼了。四十岁的时候,人生的很多困惑都解开了;五十岁就能知天命了,懂得顺应天道行事了;六十岁的时候耳顺了;七十岁就从心所欲,做事恰如其分了。

快到五十岁的时候,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也就是地方的行政长官;第三年升为司空,相当于工程建筑部部长;第四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上了鲁国大司寇,相当今天的司法部长吧,并且代行鲁相职务。这是孔子一生当过最大的官了——摄行鲁相,也就是代理总理,但也仅仅三个月,就被季氏等人撵下台了。

被罢官之后,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五十四岁的孔子遭排挤,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带着弟子,向各国的公卿大夫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向各个诸侯王宣讲他的政治思想,但都未见用。孔子先到齐国,受到排斥,到了宋国、卫国,曾被驱赶,到了陈国、蔡国,遭遇穷困。就这样,整整奔波了十四年,一直到六十八岁,又回到鲁国。鲁国君王还是善待他。孔子六十八岁开始著书立说,编订六经。

鲁国君王把他当夫子,一直善待他,有一次鲁君还与他一起乘车去周都。这时孔子可能已经五十多岁。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许多人以为只有儒家讲仁义,道家都是出世的,其实不然。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还自称“仁人”。我们现在有句俗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意思是有才能的人、有势力的人,经常损害别人的利益,最终必遭危害,这就是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的意思。

孔子四海为家,颠簸一生,不想别人像他那样,所以他的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归纳,就是教人如何“安居乐业”。他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就那么简单。P2-5

序言

先讲一个笑话吧。是我在《广州日报》看到的一个关于“诸子百家”的笑话。

一次语文考试,试卷上列有一道题:请任意举出几位诸子百家的名称(至少三位)。

甲生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他平时太贪玩,根本不用功读书,这道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题目他却答不出来。可他不甘心,沉思了片刻,便胡乱地填上:酒井法子、松隆子、常盘贵子。

老师阅卷后暴怒,在课堂上质问甲生:“你……你是怎么填的?你难道连‘老子’是谁都不知道吗?”

甲生心想:老师今天怎么当着众同学的面说起脏话来了?

甲生支吾道:“老……老师……您……您不能说话带‘脏字’呀!”

甲生这个“脏”字吐得不甚清楚,于是又引来了老师的误会。

老师道:“对嘛。你不是知道庄子吗?为什么不填上去呢?瞧瞧你写的是些什么东西?酒井法子也来了,你上课时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问你,这话是谁说的?”

甲生战栗道:“老师,我……我……‘控制’不住自己,才瞎填的,对不起!”

老师这回又听错了。

老师道:“瞧,孔子你不也知道吗?你是不是故意乱填来气老师的?”

甲生申辩道:“老师,我真的不知道,我是草包一个,肚子里就那点‘墨汁’嘛!”

老师脸色气得煞白:“什么,你连墨子都知道?不用说了,肯定是故意跟老师捣乱的,给我把《孟子二章》抄五百遍。”

甲生抽噎道:“老师,有没有折中点的惩罚方式呀?”

老师轻笑道:“要想免去处罚,除非你能一口气说出十位诸子百家的名称。”

甲生脑子转了转——砍头不要紧,只要不抄书;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索性就豁出去了!于是低头朝身后打量了一番后道:“嗯……嗯,有了,帽子、裤子、鞋子、袜子,还有椅子、桌子、凳子,还有赤木晴子,还有……还有……嘿嘿,樱桃小丸子!”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虽然是笑话,有点夸张,但是现在学生对“诸子百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确实不容乐观。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实在很迫切。

什么叫文化?什么叫人文?泛娱乐、恶搞、娱乐至死,那不是文化,那叫垃圾。文化的载体是人,文化里面一定有对人生活的渴望、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对人类悲天悯人的终极关怀、对人心不古的忧患等,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式的放纵和“生又何欢死又何苦”的局促。如今,什么都可以披上文化的外衣,什么快活文化、休闲文化、潇洒文化、开会文化、考察文化,等等。其实,那并非文化,充其量是速食文化,是文化的垃圾堆放处,如此而已。

《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连自己最优秀文化都不了解,却对美国“梦八队”的球星和娱乐圈的八卦如数家珍,无论如何让人都笑不出来的。佛教中有一个“梓中宝藏”的故事,讲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里藏了很多无价之宝,心想万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孙后代凭着这些财宝还能复兴祖业。许多年后的一天,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毁梁倾,子孙们弃屋而逃,流落他乡。因为他们不知道,废墟之下,藏着祖宗留下来的传世宝物。

中国的好东西,老祖宗那里多得是,可惜后人没有好好地继承。

就在我们忽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时候,孔子却在世界各地日益“走红”。中国文化正日益展现出它历久弥新的魅力。国学大师梁漱溟早就说过,“孔子学说的真价值,就在他自己对自己有办法。”他断定,现在的西洋人要失败在中国人面前!这是因为,西洋人“对物的问题有办法,而对自己则无办法”。中国最高学问与印度最高学问,是让智慧回到自己的生命中,使生命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西洋人学术虽很发达,可是都系智慧外用的结果。认为“孔子学说的价值,最后必有一天,一定为人类所发现,为人类所公认,重光于世界!”

以孔子的性格和修养,他肯定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即使孔子再世,他也不愿意走红的,他也不会到处演讲、拿高额的演讲费。但孔子一再被世人推崇,一再被研究和学习,让人不能不纳闷:一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人,为何能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时代重新成为亮点呢?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可以不知道苏格拉底,可以不知道亚里士多德,但如果不知道孔子,不了解孔子,估计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清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69290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