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布衣总统孙中山/陈廷一传记文学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这部传记文学,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再现了布衣总统孙中山先生从出生到其逝世的传奇一生。本书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陈廷一先生的力作。该书文风动人,笔功扎实,行文自然流畅,毫不做作。该书还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内容推荐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四万万中国人都在沉睡,惟他独醒。

他崇民主尚共和,倡导“三民主义”救中国,在黑夜的旧中国天空燃起熊熊大火;

他屡战屡败,坚忍不拔,百战一胜,让鸡蛋碰碎顽石,最终推翻千年帝制,创建了亚洲第一共和国,他被国民推选为共和国首位总统。

他爱共和甚于生命;

他衣食朴素、勤政亲民:

人称“布衣总统”。

全国普通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节选自本书。

本书曾荣获200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畅销书”。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子

第一章 中山出生

 翠亨村,一方人杰地灵的圣土

 紫气东来,降世是在一个紫霞明丽的早晨 

 乱世出英杰,他的名字几经改变,代表他的历史、他的荣耀、他的性格、他的传奇……

第二章 少年壮志

 兰溪河,流淌着他少年的泪

 自称“洪秀全第二”的大人物

 影响他一生的传奇式的胞兄——孙眉

第三章 大洋求学

 走出家门,走出封闭,奔向大洋那方奇土 

 架刺鸠国王惟一颁发奖品、证书的中国籍优等生——孙中山

 中西传统文化的冲突,致使他与胞兄矛盾激化。斗争的结局,终止学业,他被驱赶回国 

第四章 香港求学

 燕雀安知鸿鹄志,家不容身去香港

 孙中山来港一年,家庭风波重起,几致兄弟反目 

 从“学头”到“医国手” 

第五章 经世抱负

 胞兄弟重新握手言欢

 以行医为名,慕寻革命道路之实 

 上书李鸿章,寻求改革;洋洋万字,字字情深 

第六章 立志兴中

 屈辱的岁月,奋斗的征程

 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国内形势是摇起义旗的信号 

第七章 播种革命

 大海追逐着他的足迹,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四方 

 月日,香港兴中会总会诞生

 欲起义先伏奇兵,欲开炮先隐炮声

第八章 义举流产 

 密谋策划,在杏花楼上悄悄进行

 告密,巧借他人之口 

 悲歌逃生寻归处

第九章 流浪生涯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亲情唤他不回头 

 报国尽孝难两全

第十章 伦敦蒙难

 遇险,是在访友的时候

 在死神到来前

 营救,分秒必争

 西方舆论,使清廷一败涂地,使孙文一举成名 

第十一章 劫后风采

 中西文化的产物:“三民主义”的由来 

 寻找救国力量,意与康梁合作 

 惠州发难,再显不屈 

第十二章 世纪曙光

 八国联军进北京,社会人士转向同情革命 

 “非将保皇党铲除,断不能做事” 

 结友人,反“保皇”,入“洪门” 

 初识黄兴,相见恨晚。结成同盟,共兴中华 

第十三章 同盟序曲

 宋查理筹款,一下子筹了万,孙中山说:为革命,你劳苦功高

 谈论女人,孙中山语惊四座 

 陈天华投海,以抗议日本政府之诬蔑。以自身之殉为留学生示警,以图其强 

 会员认为是凶兆,孙中山却说:这是好兆头!俗话说见血大吉。古代军队出征还要以血祭旗呢!今天新加坡 同盟会成立,就开门见红,何不是好兆头

 有人毁誉,说孙中山私吞革命捐款,为胞兄孙眉在港修建一座洋楼。孙中山说:保皇派这样造谣,可以理解;革命党内这样传言,我就不安了

第十四章 同盟乐童

 宋庆龄对孙中山说:爸爸给我们看过你的照片,他说,中国是睡着的,这个人却是醒着

 孙中山含着热泪说:年了,我这是第一次真正踏上国土。这条小河,真像翠亨村外的兰溪……

 炮弹在敌营中爆炸。孙中山道:反清二十余年,始得亲自操炮击中清军

 最后撤离炮台,中山感慨万端道:我是不愿意下去!我十多年没有踏过中国的土地,现在踏在这座山上,觉得很高兴,我可舍不得下去啊

 “天不留有人留;天不救有人救”

 人们谑言孙中山为“孙大炮”。孙说:我这革命的大炮有什么

 不好?大炮可以打倒皇帝!大炮可以打倒军阀!大炮可以

 打倒帝国主义!大炮可以打倒一切反动派

第十五章 历史转折

 血之教训:会党之人不足依靠,非建立自己的武装不可。惟新军是革命的希望 

 孙中山在欧美筹款。一饭店老板说:失败多少次了,我再也没,有钱可捐了

 一封急信呈在孙中山的办公桌上,令他百思不解、周身颤抖

第十六章 走向成功

 枪声在武昌爆响,成功在于向内陆发难

 蒋介石出山,黄兴投江,袁世凯摘“桃”,忠奸争天下

 中山归国,感慨万千:年的海外流亡终于画上了句号

 沪宁线上,一辆饰有旗帜与花朵的临时大总统专列驶过

 “布衣总统”的称谓和来历 

第十七章 南北和谈

 袁世凯“逼宫”受挫,又与孙中山议和作梗,落得个里外不是人,于是暗杀事件发生……

 汪精卫语讥孙中山:你不会对大总统的职位恋栈吧?孙中山义正辞严:这不是什么恋栈,既然历史把重任赋予我们,就要不辱使命

 袁世凯撤和谈代表的职。意味战事重新开始,南京将处在敌人炮口之下

第十八章 走入平民

 “今也让,明也让。吃人的老袁称霸王” 

 铁路狂想曲

 北京会见,孙中山与袁世凯握手

第十九章 二次革命

 谁是暗杀宋教仁的元凶

 孙中山铁路狂想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在日本演奏的

 上海,接到孙文查获凶手的急电 

 丑事败露,主谋袁世凯如坐针毡,辣手频施

 南北起烽火,“二次革命”写真

 赏洋万元,袁世凯追杀孙中山 

第二十章 逃亡日本

 打倒了溥皇帝,又出个袁皇帝;关键时刻革命党内部又出现了分裂

 宋庆龄抵日,与孙中山见面的时候,少女的脸红红的,楚楚动人

 中山恼怒地说:我怎么会舒服?艰难顿挫的时候,有谁能理解我?连黄兴都准备去美国了

 宋庆龄的单相思和她的“南柯一梦”

 感情的东西还需明说吗 

 这一夜,孙中山失眠了…… 

第二十一章 婚事风波

 最先得知秘密的是宋家大小姐——宋霭龄 

 宋查理得知此事:年龄悬殊,这不是爱情!宋庆龄被软禁了

 宋庆龄失踪,孙中山心急火燎

 有情人终成眷属

 宋查理追女赴日,婚礼闭幕,宋查理只好面对现实

第二十二章 护国战争

 陈其美遇刺,蒋介石失声痛哭;孙中山感叹说:此次遭奸人危害,无任悼惜,但国士为国事而捐躯,亦可谓其善终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皇帝梦只做了天

 孙中山凝视着黄兴的遗容:革命胜利了,他却走了

第二十三章 护法运动

 黄兴葬后,革命又出现了漩涡

 执信遇难,孙中山深为悲痛,若失股肱;陈独秀感喟:失一执

  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

 孙中山出任“非常大总统”挥师北伐,陈炯明借口保境息民,百般刁难

 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化装医生脱险

 宋霭龄强作笑容举杯:无论如何,你们总算脱险了;宋庆龄道:我们尽力而为了。局势的逆转,并非马上可以挽回的

第二十四章 联俄联共

 孙中山:等我联共失败那天,再去请你们

 孙中山追打孙科:我要枪毙你这个死野仔!你今天不拨万元,你就不要做广州市长

 在宋庆龄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的众多事迹中,乘坐“洛士文”号飞机试飞,是非常生动的一例

 宋美龄说:群众反映广州是东方的莫斯科,你是平民大元帅。

  孙中山道:民众过奖,要真能做个平民元帅,我也知足了

 孙中山下令镇反,反对商团被消灭 

第二十五章 决然北上

 北上,不放弃一线的和平统一之希望 

 中山道:这次直奉之战,赖贵军力量,击败吴佩孚,推翻曹、吴

  统治,实可为奉军贺喜。张作霖道:自家人打自家人,有什

  么大惊小怪的,更谈不上可喜可贺了 

 冯玉祥请客,客来主隐是何因 

 中山先生的最后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中山先生,历史不会忘记您

后记

试读章节

翠亨利,一方人杰地灵的圣土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华夏热土是龙的故乡。

打开中国地图,雄鸡高歌,在版图最南端,在广东省香山县地界,濒临南海的珠江口外伶仃洋的西岸,顺着峰峦起伏的槟榔山的脊背由东向西查看,在大山的褶皱里隐藏着一个山清水秀的田园村庄,名字格外奇特,尤富诗意,名曰翠亨村。村中不到百户人家,有诗为证:

翠亨村,山水美。

人情厚,竹林翠。

山像龙,溪水纯。

龙戏水,青山巍。

风落榕,黄橘累,

雁飞过,啧啧音。

人过村,有人亲,

风水好,翠亨村。

在这个富有浓郁诗意的乡村中,还隐藏着一个世人传颂的故事。传说之美,孕育着山里人的希冀。那便是洪秀全三访萧朝贵的传说。

据翠亨村百岁老人杨氏讲述,当年反清大英雄洪秀全来到这里不久,有人向其推荐说,山那边有个萧朝贵。他在深山烧炭为生,是个为人忠厚正直,勇猛刚强,有抱负,与穷兄弟合得来、拢得堆上的豪杰。洪秀全闻听大喜,决定登门拜访。

这天,洪秀全冒着严寒,攀越半天山路,翻过了紫荆山。他在山中遇见一个砍柴的后生,便打听起萧朝贵来。那后生用砍刀一指,说:“他在那边砍柴呢!你听——”

大北风从远处送来砍柴声,还夹杂着山歌声:

千年竹笋不出土,

几多暗想人不知;

有日竹笋成长剑,

妖魔鬼怪抱头啼。

洪秀全寻声望去,只见离前面山冲一里多路的悬崖上,有个砍柴人的身影,隐约一闪,便消失在树丛里了。

洪秀全大喊:“萧朝贵——”但风太大,声音传不过去。

他拔腿要追,那后生忙劝道:“先生,我们山里有句山歌,‘对脸唱歌听得见,走路要走大半年。’你走到天黑也走不到山那边呢。”

洪秀全盘算一下,今天要追上萧朝贵确有困难,于是趁早找投宿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洪秀全一早上路,绕过几个山冲,这时已是午后了。他爬上竹篙坳,正解衣歇凉,忽见一个身材高大、面如古铜的汉子挑着一担野猪肉,从对面爬上坳来。洪秀全还没来得及问,这汉子便很快在崎岖的山道上消失了。洪秀全歇了一会儿,走下山坳,遇见一个在路旁砍柴的大伯,便有礼貌地问道:“大伯,请问,您看见萧朝贵没有?”

“他刚才挑着一担野猪肉,由这条路上了竹篙坳。怎么,你没遇着?”

洪秀全愕了一下,懊悔地说:“那挑野猪肉的就是萧朝贵?”

大伯点点头,指着挂在树枝上的野猪肉说:“这是他送给我的咧。”

洪秀全听罢扭头就走。大伯连忙劝阻:“先生,萧朝贵是日走百里,夜行八十的飞毛腿,追不上了。再说,他是去给穷兄弟分送野猪肉的。嗨,谁晓得他又上哪个村寨?”

洪秀全双手不住地摩搓,急得直跺脚。大伯见他焦急,便安慰说:“朝贵的炭窑离我家不远,明天我领你去。”

“好咧,好咧!”  于是洪秀全便在大伯家住下,两人越谈越近乎。这时,大伯才知道这位先生正是人们敬仰的大英雄洪秀全,就把自己的苦楚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大伯越讲越多,洪秀全越听越有精神,不觉已是五更。忽然,从远处传来老虎的吼声,洪秀全马上紧衣拔刀。大伯说:“洪先生,不要怕,这里有火,老虎是怕火的。”

洪秀全硬梆梆地说:“我要去把恶虎除掉!”说罢,迈开大步便走。大伯怕他一人有闪失,也提起大砍刀跟着去了。

天色渐亮。洪秀全发现前面不远的芒草在摇动,大伯失声喊道:“老虎!”举刀要上。洪秀全拦住大伯,定睛一看,只见一只老虎从一人高的芒草中腾来。他一闪身,夺上几步,钢刀正要劈向老虎,猛听得一声大喊:“哪一个!”洪秀全顿时大惊。大伯喜叫:“朝贵!是你呀!”

“大伯,是我!”萧朝贵从芒草中露出笑脸。洪秀全这才看见,萧朝贵背着门板,老虎的一只前脚从门板洞里穿出,被他紧紧扯住,动弹不得。在洪秀全和大伯的帮助下,这整日里逞威作恶的猛虎被打得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

大伯把萧朝贵拉到洪秀全身边,捋着胡须说:“朝贵呀!这就是你一直想见的洪先生。”

萧朝贵和洪秀全相视良久,一时却又说不出话来,两双大手,紧紧相握。

原来,五更时分,洪秀全听见老虎吼声,正是萧朝贵抓住老虎的时候。那天夜里,萧朝贵藏到一个熬碱沙用的大灶里,灶口用大石堵住,灶上盖着一块大门板,门板中间有碗口大的孔,萧朝贵在灶内不时使身边的小狗发出吠声。一只老虎闻声来到灶边,转了两转吸口粗气,便舞起爪,龇着牙,把脚从门板中伸下。萧朝贵抓住虎脚,往下紧拉。老虎挣扎吼叫,不一会儿直喘粗气,吼声渐渐低沉了。萧朝贵连门板带老虎驮出来……

这时,大伯顺手割了一把粗藤,三人一齐用藤缠紧死虎。洪秀全和萧朝贵抬起老虎在前面走,大伯随后跟着。一路上,他听着洪秀全和萧朝贵谈论今后如何杀妖斩魔,同享天下太平的大事情,心里热乎乎的。

此故事一直在村中流传着,它滋润着翠亨村的沃土,养育着一代代后人。孙中山便是其中之一。

翠亨村虽小,作为中国版图上的一方圣土,人杰地灵。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细胞,也曾饱受历史的创伤和兵燹之灾。从这里流落世界各地的华侨就有百人之多。反抗的义旗从这里竖起,义军的英雄在斗争中孕育,自称“洪秀全第二”的孙中山就是从这里走出茅庐。中国的近代革命史乃从这里书写。

P4-7

序言

陈廷一先生的传记文集即将在东方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副牌)出版,作为老朋友,我首先表示祝贺。应当说这也是中国传记界的一大喜事、盛事。中国传记文学,经过三中全会后近三十年的发展、繁荣,很多作家的创作已经是硕果累累。陈廷一先生辛勤耕耘,更是著作等身。

陈廷一先生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的资深会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完成了《许世友传奇》三部曲的创作,作品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作品研讨会,轰动当时文坛。与会著名作家刘白羽、魏巍、王愿坚均对此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预示传记文学的春天即将到来。陈廷一先生传记创作也从此扬帆起步,奋蹄疾飞。

陈廷一先生慧眼独具,选材新颖。倘若说他的《许世友传奇》是在“活人不能立传期”完成的,接下来他又在海峡两岸的“冰冻期”,适时拿出了一部记述风华绝代的宋美龄的传记,更引起了大陆同胞极大的阅读兴趣。此书像《许世友传奇》一样,先声夺人,一版再版,成为领衔中国传记文学的畅销书,并创造了中国书刊发行史上的奇迹。

《宋美龄传》写作的成功,给了陈廷一先生更多的自信。同时,作者的名字也吸引了出版界的眼球。20世纪90年代初,陈廷一先生作为传记文学的畅销书作家,被全国最大的城市出版社——青岛社看好并买断,签订了十年的写作合同。值得一提的是,陈先生是中国出版界开始市场化改革后,第一位被出版社买断的作家。应该说这十年开启了陈廷一先生传记文学创作的“黄金期”。军人出身的陈廷一先生非常珍惜这一机会,拿出了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牺牲十年中所有的星期天、节假日,几乎以每年一部新作的速度,先后推出了《宋庆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孙中山大传》、《蒋介石传》、《孔祥熙传》、《宋子文传》、《宋查理传》、《陈氏兄弟》(陈果夫、陈立夫传)、《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传),为青岛社带来了社会、经济双效益,成为该社的一块金字招牌。

倘若青岛社十年买断的是陈廷一先生的创作黄金期,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的八年,则是他创作的“钻石期”。陈先生的创作视野更为开阔。他在完成“民国四大家族”的四部书稿后,由先前民国人物的选材,转向红色文化题材人物的创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数人民社出版的《贺氏三姐妹》、《毛氏三兄弟》等,再开红色题材写作新风。陈先生的传记文学作品也从此更炉火纯青!陈先生再一次成为中国大陆拥有最多读者群的畅销书作家。陈廷一先生的《布衣总统——孙中山》(选自《孙中山大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应该说这也是对他的传记文学作品的最权威肯定。

2005年,中国传记文学学会联合《名人传记》,评比建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传记文学“十大家”,经过读者投票,专家评审,作为传记界“南叶北陈”的陈先生,以高票进入当代优秀传记文学“十大家”的行列。

陈廷一先生笔耕不辍。他的辛勤耕耘由其千万字作品问世可见一斑。陈先生文风动人,笔功扎实,行文自然流畅,毫不做作。我想他吸引世人注目、成为畅销书大家的奥秘大概就在于此。

以上仅是我对陈先生的印象,聊作他文集的序言。也是对他的祝贺。

二00七年冬月

后记

面对着这些一部部即将付梓、变成墨香的书稿,三十年的漫长艰辛化成一丝快意掠过我的心田。这一丝快意中还带有几分成功的自信。

我与共和国同龄。我的创作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同步。

严格地说我是一位编书匠,而不是一位职业作家。写作只是我的最爱。因此,三十年的节假日不像别人都花在生活的乐趣中,而我只是穿梭于南北的采访、苦涩的读书和挑灯的写作。确实,我是从平凡中走来,平凡给我梦魇中的崇高;我从饥饿中走来,贫穷给我一生受之不尽的财富;我从军营中走来,军旅给我坚忍不拔、雷厉风行的作风。倘若说我今天“功成名就”的话,那么平凡中做人、饥饿的童年、单调的军旅生涯,当是成功“三要素”,缺一不可。这也是我花甲之年对创作的思索和感悟。

应该说我的这十几部区别于他人的传记,多了些许生活琐碎,摒弃时代留给作者的“高、大、全”的精神桎梏,多了时代性和世间人情人性的描写,多了家庭、婚姻和爱情的描写,多了些故事的好看,多了些个性的刻画。比如说孙中山谈女人,语惊四座。应该说这是还原中山先生的真实。孙中山是人,其次才是伟大的革命家,他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作为男子汉,他有异性追求,同时也追求异性。再如宋氏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国。爱钱者人为财死,爱权者以身相许,爱国者国比天大。等等,这都是我采访、写作的价值观,抑或是我认为的铁的写作原则……

同时,面对着这么一部部即将付梓、变成墨香的书稿,我心底又涌出一股感恩的冲动。应当说这感恩中还带有几分细节的回

感恩自己吗?不,感恩这个阳光的时代。三十年前,我刚从吉林大学毕业,血气方刚。改革开放的阳光政策给死寂的中国带来了一线生机,也给我的创作带来了青春雨露。春华秋实,我是幸运儿,我要感恩这个时代的阳光雨露。

说起这个时代,我还感恩这个时代中的一个平凡的人,他同这个时代一样伟大。他让我刻骨铭心。可以这样说,没有他,今天的故事都不会发生。那是一个落霞的傍晚,我结束采访赶在匆匆回家的路上,被一帮蒙面歹徒“施暴”了,我浑身上下被洗劫得精光,且被歹徒随手推进河中,多亏这位农民工兄弟的相救,使得我创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还应当说我是中国作家中换笔最早的作家。与其说是我换笔的话,不如说是我夫人的换笔。我早期的十多本传记,都是夫人坐在电脑前用王码五笔打出来的。她娴熟的指法,幽扬的键盘声,让你如痴神往。因此,望着这一个个中国方块字,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用生命拥抱创作,用创作燃烧生命,在今人,包括我的儿女们看来,已成为一个笑谈。然而我那懂事的儿女,为了我的创作,他们尽量地脚步轻而又轻。我的感恩当然也包括他们了。小事不小,让人铭心。

从冬天到春天,从百家到一家。这次我的书能汇册成集,让世人悦目,还应当感恩人民出版社的社长黄书元先生和副总编辑张小平先生。在浩瀚的书海里,能做出个例的选择,我不能不佩服他们的睿智目光;还有为我的传记文集专门作序的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于友先先生、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先生,这两位都是同行挚友,亦是我的最高长官,在百忙中,都承诺为我的文集作序,让我感动不已。他们的序自然也为我的文集添色增彩。

从冬天到春天,在我的传记文集即将付梓的时刻,我要感恩我的上帝读者,几十年成为我创作的动力源泉,没有他们的掌声和鲜花,我决不会走到今天,因为我本人也有脆弱。在我这套文集与世人见面之前,不少粉丝读者都是由衷地提了意见的,多数书目作者都做了认真修订。借此出版之际,向所有关心我的人,表示我个人诚挚的问候。倘若你们能从文集中读不出遗憾,或者还能读出像黑格尔说的“未来的真谛”,我也该封笔和聊以自慰了,再回到我原本的平凡。

陈廷一

2008年5月6日于北京北城自清斋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布衣总统孙中山/陈廷一传记文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廷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32285
开本 32开
页数 4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