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用梦想填平沟壑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当今中国尚未多见的关于慈善的感人著作,翔实而生动地讲述了姚莉和她的团队所创办公益组织的成长历程及其慈善理念,具体阐释了他们追求的慈善理念,积极倡导“干净、透明、高效”的慈善文化。本书于2007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点选题,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图书。

内容推荐

一群人们眼中成功的高级白领,一些被称为“富人”的企业家,与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贫困农民工子女走到了一起,而且亲密接触。这是发生在一所不向学生收取一分钱的慈善学校里的感人故事。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当代寻梦人投身公益事业的真挚与执著,听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人们精神升华的回响。

作者姚莉,曾在国企、外企长期做管理工作,领导数千员工,却毅然辞职,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为农民工子女免费提供职业教育的学校,成为分文不取,且全身心投入的理事长。这是为什么?她领导的志愿者团队,又做了怎样的努力,帮助这些农民工子女改变着命运?……

“善小而为”,至诚可嘉。本书以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平实生动地讲述了这个热心公益的可爱群体以自己的实干赢得社会广泛支持的办学经历,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他们希望“以公平教育沟通贫富”,追求“干净、透明、高效”的非营利组织管理理念的理想与实践,不仅为中国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写出了一份独特的案例,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中孕育着的新的道德力量,为构建我们向往的和谐社会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这是一部以爱启迪心灵,呼唤更多人关注公益、关注慈善的优秀报告文学。

目录

第一章 八年如梦

 “笑着进去,哭着出来!”/1

 总有些事在诱惑我/4

 我有一个这样的团队/8

 下岗工人老张/10

 员工挨打,我想大哭一场/13

 一封来信,让我开窍/15

 多想有高级技工!/17

第二章 办学,如此简单?

 “挣钱就为了买药和打架吗?”/22

 “该尽的责任就要多尽!”/27

第三章 谁懂办教育?

 “聪明人”最爱出主意/31

 唐校长/34

 垃圾场后边的学校/38

 20分钟车程外的世界/43

 是我们不懂?/47

第四章 无知者无畏

 开电梯的小姑娘/50

 走进中国慈善/53

 一群为“希望”忙碌的人/55

 大方家胡同是风水宝地/59

 小何的捐助/61

第五章 不收费?开什么玩笑!

 没人相信免费的午餐/63

 “儿童团员”们/66

 农贸市场里碰壁/69

 罚款是规定,没办法!/71

 《人生热线》,农民工都信!/74

 王林妈妈的电话/77

 这些孩子有点儿不对劲儿/79

第六章 紧锣密鼓开学忙

 不是扫盲班/83

 一个也不能少/85

 王府里的开学典礼/88

 我给大家下指标/94

第七章 为了梦想而会聚

 他想在窑洞里办学/96

 爱心永远那么具体/101

 大教授云集小讲台/105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108

 班主任唐老师/110

第八章 一切为了就业

 他们这样培训技工/117

 史老师急了/122

 语文可以这么教?/130

 秀水街的启示/137

 这里不培养总经理/141

 王老师哭了/145

第九章 世界就这样一点点改变

 那个闹心的孩子/152

 “我们笑得比太阳灿烂!”/160

 窗外,春天正铺天盖地而来/167

 小莲的故事/175

第十章 有一种伦理可以沟通贫富

 平安夜的烛光/182

 “为了孩子们,应该的!”/192

 戴大使的中文演讲/195

 高尔夫与慈善联姻/199

 让这个晚会成为慈善品牌/202

第十一章 “善良是一种能力”

 初恋慈善/207

 一个外国机构的拒绝/211

 一瓶红酒的提示/213

 所有的管理都追求质量/219

 对仁爱者也能说“不”?/223

 每个公民都有权利监督/226

第十二章 他们都是政府官员

 朱善璐说:你是教育家!/231

 拜访吴小川/239

 蔡福全的“学区化”/241

 吴主席的鼓励/243

 共产党员和外国企业/247

 李维的远见/250

 学生们记住了王书记/251

 我的犹豫/255

第十三章 育人是天下最难的事

 “多一所学校,少一座监狱”/257

 离家出走的女孩儿/262

 我错了吗?/268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274

 做普通的人/282

 追随陶行知的理想/289

第十四章 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

 爱心使然/293

 大使夫人鲍老师/295

 当志愿者是我们全家的习惯/300

 伯爵的儿子/303

 有这样一种参与/306

 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308

第十五章 用错了名义

 一个义工的遭遇/314

 酒店服务课的志愿者/318

 危机总在意想不到时出现/321

 善意不应被苛责/333

第十六章 媒体“必修课"

 公益是共同的题目/338

 一篇文章 点石成金/342

 王志、朱迅双双加盟/345

 来自德国的捐款/350

 北京电视台的年轻人/351

 刁文不当记者了/354

第十七章 有一种享受是工作

 一个简单的团队/356

 女人是忘我的/360

 有效率的工作才有快乐/366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369

 自由大学里的随想/372

 代后记你用生命告诉我/380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八年如梦

“笑着进去,哭着出来!”

我的演讲一如往常地开始了。我知道,这是我在这里当了八年总经理的最后一次。

为了这场告别,我准备了在公司的最后一次演讲,题目却是《公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直到最后我才发现,我的整个离职过程太像一部电视连续剧的第一集,而这演讲与我最后辞职的行为相比,竟也有点故设跌宕的味道。我在总监会上宣布自己的决定以后,曾特别要求所有总监不得事先透露我的决定。如果再加上这个情节,相信在许多人眼里,这已经是一出彻头彻尾的电视剧了。

其实事情并没有多么复杂。首先是我想到,这将是自己在这个公司的告别仪式。我带领这个团队,经过八年创业,甘苦备尝,也有不少感悟与升华,就算是临别赠言,也应该认真总结几点体会,传递一些自己的管理理念,希望我离职后他们干得更好。其次是我似乎有卡斯特罗式的雅兴——据说这位古巴最高领导人酷爱演讲,有时竟长达七小时之久,比起这位革命领袖来,我已算是节制啦。不仅节制,我自认为还有自知之明,我常常自嘲:“这毛病是大家害的,既然你们都说我讲得好,那我就越讲越长了。”大家只得又再三说:“您讲的我们特爱听!”不管是真爱听还是被逼无奈,我发现,临到我讲话即将开始时,忙着起身上洗手间者缕缕不绝。至于要求所有总监不得事先透露消息,也决不是戏剧性的考虑,是我希望每一位经理都能直接、亲耳听到我的离职说明。事先没有任何传言,我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由我自己直接告诉我的团队,因为他们每个人对我都是如此重要而亲密,情同手足,我怕他们误解或感到不被尊重。然而后果似乎适得其反,大家没有心理准备也造成了某种感情伤害。这使我此后不再像以往那样厌恶传言,我忽然理解,那可能也是某种突变的必要准备。

此刻,我一边讲话一边看着坐在会议室的经理们,百感交集。这支近百人的队伍,管理着两千多员工,如今各个精明强干又温文儒雅,在我演讲之前他们都已经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当年为了让每个经理都拥有讲话能力,都能向客户和员工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我立下了这么个让每位经理当众陈述的规矩,已成惯例。几年锻炼下来,他们人人变得能言善辩,充满自信。看着他们的目光,像以前一样,我知道他们希望尽快得知公司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或者是改革措施。而我准备得很充分,讲得也很自信,从诚信经营到人力资源,从成本控制到信息管理系统,从强势企业文化到标准化程序,最后,望着大家全神贯注的样子,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张产生了,我开始迟疑起来。

为这最后一段话我足足写了两个星期,大意是:我们已经完成了创建品牌的使命,作为一个服务公司,350万平方米的管理面积,过亿元的服务合同,两千人的服务团队,在当年北京的物业管理界已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公司创业完成后的变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变革完成从成功创业到扩大品牌的工作转变——

“我们必须抓住当今的机会,在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完成这一变革,而不是当危机出现后被迫变革。为了使企业延续发展,为了突破人的局限性,人员的更替有时是必须的,为此要采取适当的变革手段。”

说到这里,我发现有的经理开始环顾四周,疑问出现在大家脸上。

“最近根据我的请求,董事会已做出决定: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

这时我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没有看一眼我的这些同事。全场一片死寂。我用最快的速度一口气把有关管理团队年轻化的意见讲完,连电脑和演讲稿都没有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会议室,穿过饭店走廊,直接钻进汽车。我知道,会场有继任总经理薛福志负责,他从研究生毕业就与我一起工作。

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张振秀陪着我,在从郊区返回的路上都沉默着。快到家的时候,她才开口:“经理们可能还是接受不了这件事。”我没有回答,能够顺利完成刚才的演讲,控制着自己没有变了声调,我已筋疲力尽。

以后,每当提起这次会议,老同事们仍难以释怀。据说那天我一离开,有的经理惊呆了,有几个女经理哭了起来,还有几个沉稳的老经理坐在那里愣神儿。回公司的大班车上,除了抽泣,没有人说话。公司秘书小张后来告诉我,他们离开会场时,听见饭店的服务员嘀咕:“这家公司开的是什么会?笑着进去,哭着出来!”

这次会议以后,我再没有到公司办公室去过。原计划要到各个服务项目向一线员工告别,可去了五六处就不敢再去了,实在不忍心看到老员工们伤心落泪,自己也要努力克制才不致流出眼泪。当时没有人知道我以后要去干什么,大家就像再也见不到我似的,把所有的情感都化成感谢词。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听别人称赞自己,我有些不知所措。事后许久,回忆起来竟觉得像是给自己开过了几场追悼会。

回想着这样的离开,让谁听了都觉得夸张,但我相信这里的真情。不要以为我自信到觉得所有同事都如此喜欢我,对于下属,我是个毛病很多的领导。可是经过这八年,从事这样一个行业,能够生存并发展起来,我的离开让每个参加这个过程的人都回头看了一眼自己走过的路,不由得百感交集,难免惺惺相惜。P1-4

序言

2008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接到了Damon Anderson的电话,他在美国大使馆负责美国国务院英语培训援助项目。他说:“有个好消息,我们要请你们学校的三个学生和一名老师参加今年夏天在美国的培训。”他又特别补充一句,“由这个培训项目出钱。”

“哇!”我的反应有些夸张,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贫困农民工家庭的孩子,他们都曾经上不起学,现在要去美国培训?这可是我办学之初绝对没有想到的。

很多朋友称赞我办这所慈善学校是做了一件好事,其实这是大家做的好事,我一个人哪里有这样大的能力?是大家一起搭了个台子,让很多成功的富起来的人能够实现他们扶贫济困的意愿——因为有这样意愿的人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也很多。在真的把事情办成,帮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获得了职业教育和就业机会后,如今我们又在忙着复制建立新的学校。

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的十年。中国有了富人,于是人们感叹:“中国人富起来了!”又因为当然还有很多穷人,于是“穷人”和“富人”成了两个人们最为关注的群体。

在这十年里,我正好先从事了一个为人服务的行业,后来又建立了一个慈善教育机构,因此有机会接触了迅速长成的富人和没来得及脱贫的穷人,也饱尝了这之中的艰辛与欢乐。

隋丽君大姐说我经历的故事很有意思,应该写成一本书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相互帮助。本来这是大家的事,应该大家写,可是隋大姐说“写书不是集体作业”,我被隋大姐鼓舞着自己写了起来。

我相信,写书实在是所有喜欢读书的人的共同梦想,而实现梦想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回想自己开始写作的过程真是艰难,饱尝了志大才疏的痛苦,还经历了电脑被盗书稿丢失的意外灾难。当然,写作的过程也是快乐的,因为这是一次情感的宣泄,也是一次心灵的回望。

不想,面对这些哭着笑着忙着赶着写出来的文字,却发现竟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名,因为我无法定义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大家互相帮助的慈善理念?是关于职业教育面对市场的改革探索?是关于企业经营或组织管理的实践总结?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感悟体验?……

其实这就是一个故事,一群拥有梦想的人的故事,所以定下了现在的书名。

这也是一个还在延续的故事。我从离开企业进入慈善写起,但是不知该把笔停在何处……

后记

你用生命告诉我——给一位刚刚逝去的朋友

那天,你打电话来,告诉我这部书稿你已看完五章,夸我写得不错,我着实欢喜了半天。能让你这个曾经当过出版社社长的人称赞,让我甚至有些自满,因为朋友们都知道,你是对书籍很在意,对文字很讲究的人。

电话里你说待看完整个书稿,再逐章细看提出意见。我真的很不好意思。30多万字,尽管我自己流出过泪,也笑出过声,可那是自己感动自己,能让大家都被感动吗?你公务缠身,还要抽出时间为我把关,实在是一件苦活儿。可你是老朋友了,说来不好意思,让你受累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何况你还是本故事的策划人之一。你当然记得三年前的那天,我们一起吃饭,就是你和吴云前一起“忽悠”,给我鼓着劲儿,才有了这书中描述的许多故事。这三年来,每次见面,我们都谈这件事情,你都鼓励我,还四处为我化缘。

记得今年元旦后,我们见面,你叮嘱我一定要让编辑认真检查文字,你担心地说:“现在作者很多是业余的,可是编辑也有的像业余的,有些书错误百出,让人笑话。”我让你放心,我们的编辑是老编辑,过她这关是很难的。但是像以往一样,我习惯请你帮忙,虽然我已征求了不少朋友的意见,但都是部分章节。写作真是太辛苦,我的眼睛都已经在电脑上累得发了炎,让谁在电脑上看几十万字,都很不人道。可是都打印出来,用太多的纸张,也不合适。你痛快地说,没关系,我自己打印出来看。

想不到第二天中午,你就打来电话,“姚莉,我看完第一章了,写得很好,比我想象的还好。”

我一下精神大振,“大社长的肯定,可是对我极大的鼓舞!”

傍晚你又打来电话,告诉我看完五章了。除了称赞,你说要先把全书通读完,再一章一章地细看,给我提出意见。我知道你不是敷衍的人,很快你就会给我更多的修改意见。

周日,我想给你打个电话,问问你看得怎么样了,想听听你对后几章的感觉。电话都拿了起来,却又放下了,——即便与你从不客气,这样催着你看稿也不落忍。我自觉有些过分,但从心里盼着你的电话。

周一傍晚,丈夫正准备出门,手机响了。他笑呵呵地答着话,一边在换衣服,一定是很熟悉的人打来的。可是听着听着,他的声音开始变调,再看脸色也变了,“啊?这不可能,我们上周还见面了,他好好的。绝对不可能!”放下电话,他就愣在那里。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去年元旦的时候,一个类似的电话通报了我们一个朋友的突然辞世,难道今年又要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小心地问:“有什么事儿吧?”

“他过世了。”

“谁啊?”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丈夫低声说出了你的名字。

“啊?不可能!开什么玩笑?”

“今天下午的事情。”丈夫缓缓地说着。看着他的神情,我知道,不用再问下去了。

“可我还在等他的电话呢!”我自言自语。这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让人来不及悲伤,我只是感觉到一股突如其来的巨大的压迫感,让我的心憋得很痛很痛。

为什么会是你?我不能相信,你就这样与我们生死相离,阴阳两界?你走得太突然,事先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与疾病的抗争,没有与灾难的搏斗,你这样突然离去,让我不得不疑惑,生命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脆弱?

你可曾知道,这几天里,你的妻子泪流满面,她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了很多你的故事。你的电话还那么忙碌,因为朋友们不知道你已经离开,因为是春节前夕,很多人打电话来给你拜年。我们却要告诉拜年的朋友,你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是多么艰难的任务。

接下来几天,大家为你的后事而忙碌。你从来都是那么地不愿意麻烦别人,可此时所有的人都希望为你尽一份力,尽管这对你已毫无意义。可是对你挚爱的妻儿老母,对你所有的亲人、所有的朋友,都非常有意义。你不会反对的,因为你是永远为别人着想的人。

你的妻子把你的遗嘱给了我们。你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我们。我知道,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大学生,可也是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独生子。当我们迟疑着进行有生以来最艰难的一次谈话,把你离去的消息告诉他的时候,年轻人让我第一次知道了成长可以非常快速,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让这个过程浓缩,——尽管这是残酷而痛苦的。至今,我不能忘记那个悲凉的傍晚。

你的同事和领导给了你很高的评价,生平上介绍你“扎实苦干,勇于奉献”,“以身作则,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初次见到你的时候,总觉得你像个工农干部。后来才知你父亲是纺织部的教授级高工,母亲是当年上海的名门闺秀。可你身上就是看不出一点江南书生的样子。我的感觉没错,因为你中学毕业后就在北京郊区插队,与其说是书香门第出身,不如说是在贫下中农培养下成长。从插队知青,到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以至于全国优秀知青、劳动模范。谁都知道,那个时代,模范都是拼命干出来的。以你的家庭出身,有这样的辉煌,足以说明你的能力和毅力,说明你一定完全融入了贫下中农之中。

知道了你的光荣历史,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你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成,好像老干部似的。而比起很多人来,尽管你的年岁不老,可是你的经历又实在是一个“老”干部。我曾经很奇怪,为什么你身为正局级干部,单位的一把手,却好像从来没见你用过单位的车,一起出门从来都是我们开车去接你。后来才知道,因为单位多是高级车,你严格用于公务,与单位工作无关的事情一概不用。我曾问你为什么如此在意这些别人已很不在意的事情,你说是为了给其他同事做出样子,上行下效。显然,当年的模范作用,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读书,你没有任何其他嗜好,不管好的还是坏的。你不抽烟,不喝酒,更不打麻将。我们劝你参加体育运动,你只是敷衍。有时你去游泳,那是因为别的朋友要游泳,你奉陪罢了。看得出来,你总是愿意让别人愉快,而自己兴趣全无。

你的嗜好就是你的工作,甚至也包括别人的工作。因为每次见到你,谈的都是工作,还有帮助别人的工作。单位里谁的家中有事,朋友们有谁遇到了困难,你总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所以你确实忙得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爱好。

你的朋友太多了,来悼念你的入络绎不绝,因为你帮助过的人太多。过去我总以为你的朋友都是精英人士,而这几天我才看到,从下岗工人到餐厅服务员,都在你的朋友圈里。

春节期间,与其他老朋友见面,大家谈起人生苦短,我又说起了你。没想到有个朋友竟然很熟悉你,她丈夫原在出版社工作,是你的部下。那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经济室的编辑,对你的才能也是佩服得很。这一下子又让我想起,实际上你骨子里还是一个地道的知识分子,只不过时代赋予了你一番独特经历,让你拥有了一般知识分子难有的另一面。

作为干部和模范的你,你习惯兢兢业业地工作,习惯把组织利益高高置于个人之上。而作为知识分子的你,你热爱读书,也自恃清高。在你开朗和不修边幅的外表下,我想你的心是敏感的。当大家夸你工作细致周到、体贴他人的时候,却忘记了你的细致和体贴恰恰来源于你心灵的敏感和精细。

你离开了,我终于知道了你的郁闷,郁闷而疾,郁闷而逝。可是你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这是为什么?

你可知道,你的离去让我们都在自责,——为什么只是想到让你帮忙,而没有问问你的身体和心情?为什么没有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送上一些关怀,哪怕只是询问?

我想告诉你,你离开后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当我们谈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很多“非优势群体”,想到很多至今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还缺乏相应保障的人,觉得他们需要帮助和关爱,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写出这本书的原因。可是,当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做事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意了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关怀,而无论贫富与地位高低。我们不能忽略我们身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家人、朋友、同事,乃至上级和部下。如若每个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能给别人多一些关怀,做事情的时候都能多想一下不要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相信生活中就会更多几分和谐。

我想告诉你,我们做得太不够了。当我自以为很有责任感的时候,却发现连自己身边很亲近的朋友都没有关心到,我为此深感内疚。

刚刚收到一个学中文的美国年轻人的邮件,他用“郁闷”二字形容他曾有过的一段心情。还说记得在中国的时候,我告诉过他郁闷是很严重的词,不要随便用。我记不清是否跟他讲过这样的话。现在我想说,其实我们用这个词还是很经常的,因为我们身边真的有很多的不快乐。很多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可是却没有越来越幸福。

专家们说,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增加。是啊,好像每个人都很累。你看,在仕途上攀登的人是艰难的,不管在哪里,你要是选择了这条路,就得服从他人意志,无论是西方的民主选举还是我们的组织任命。在市场上竞争是辛苦的,你要选择这条路就得把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客户都奉为衣食父母,但是全世界的客户都是善变和无情的。过去我曾以为当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是最自由的,在学校里教书,乐得自在。可如今校园也不是世外桃源,官场、商场的一切拼搏在学校里都发生着,甚至被学生尊重,已变成需要奋斗才能获得的荣誉。

我们中国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革命、变革,饱经磨难,现在终于开始建设和谐社会。比起上几代人,我们已属幸运。但幸运不是幸福,别人可以看到你的幸运,可是没人能知道你是否幸福。幸福是自己的感受,尤其对于那些有精神追求的人,——幸福不是物质生活和外界环境能给予的。

我曾跟你开玩笑,也跟许多其他朋友们说过,心情郁闷的时候就到我们百年职校来看看。那时我是从个人感觉出发才这样讲的。看看这些贫困的青年人在怎样力争改变命运,就会像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为《约翰·克利斯朵夫》所撰译者献辞中写的那样:“战士啊,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止你一个时,你定会减少痛楚,而你的希望也将永远在绝望中再生了吧!”

也真是奇怪,你是百年职校最初的创意者,我们每次见面必谈学校,你关心并过问学校的一切发展,可是不巧,你几次约好来学校,都因我们的忙碌,阴错阳差,错过了。我的确没有在意,总觉得时间有的是,不必着急。没想到你竟是提前走了,你没有给我时间。一种宿命感让我不禁暗想,如果我坚持把你拉到学校,看看这样的一片天地,是否能把你从那无名的郁闷中呼唤出来呢?错过了时间,竟然错过了生命……

2007年元旦,我们为另一位朋友送葬,悲痛之余,我们都在欷■生命之短暂,也相互提醒注意身体,珍惜生命。我曾说,珍惜生命,就是让生命过得有意义,我们才能会因为生而幸福。  自己的生命是否有意义,其实是自己的评价,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在意了,难免功利,那么一切都变得困难。成就功名的人毕竟是很少数,即使成就了,又能真的幸福吗?那些在财富和地位上获得成就的人,不也是叹息“高处不胜寒”吗?

还是说了很多次的那句话——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人生态度,这是我们在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感觉幸福的秘诀。

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恰恰是为了腾出工夫把别人当回事。就像你所做的那样,在意别人的感觉,关心别人的需求,这样我们都会有更多的幸福感。我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一些大家做过的事情,一个看法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没有帮助别人,而是帮助了自己。

那天,我没能参加你的追悼会,因为要去主持学校的春节联欢会,——所有的老师和他们的家人都被我邀请来了,为了感谢他们一年的志愿教学。

我又一次产生强烈的宿命感,因为那是一个充满欢乐的聚会,老师们像是丰收的农民一样载歌载舞,为学校的成绩频频举杯。在笑声和歌声中,我清楚地知道,在城市的另一端,朋友们正在为你洒泪。

你离开了,不知你在另一个世界能否看到我们,看到我们今天的欢乐,也看到我们前面的许多沟壑。

耳边又传来那熟悉的歌声——

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

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

伸出你的手,别有顾虑。

敞开你的心,别再犹豫。

投入蓝天,你就是白云。

投入白云,你就是细雨。

在共同的目光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的人生其实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做的事情就说明了我们人生的意义。

即便你离开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依然还在。

你没有来得及把这部书稿的后几章看完,你的离开让我更多地思考人生,我本想与你讨论书中的一些观点是否合适,可是你似乎已经告诉了我。

——你用生命告诉了我。

姚莉

2008年2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世间无数沟壑,让人生畏。唯梦想能放大人的力量,让我们永怀激情。

——姚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用梦想填平沟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71801
开本 16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