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不知收藏了多少宝贝,宝贝收藏多了,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变成了“宝贝”。他和他的宝贝一样,总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马未都很爱说,他在《百家讲坛》一开讲便火得一塌糊涂,可他那是说收藏文化,咱这里说的可全是他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收藏经历、收藏秘笈、建博物馆、做文学青年、人生感悟,等等。这些您在电视上可听不到。
听马未都说马未都,就像听相声段子,妙不可言。
图书 | 马未都说马未都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未都不知收藏了多少宝贝,宝贝收藏多了,久而久之他自己也变成了“宝贝”。他和他的宝贝一样,总是越琢磨越有味道。 马未都很爱说,他在《百家讲坛》一开讲便火得一塌糊涂,可他那是说收藏文化,咱这里说的可全是他自己的经历和故事:收藏经历、收藏秘笈、建博物馆、做文学青年、人生感悟,等等。这些您在电视上可听不到。 听马未都说马未都,就像听相声段子,妙不可言。 内容推荐 这是第一本关于马未都的深入专访,百家讲坛没有讲述的收藏故事。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高雅”的收藏文化,但谁都知道其实他本人更有趣有料,《马未都说马未都》就是让马未都爆料他自己的精彩故事。 在这本书里,马未都会跟你侃:他是怎么开始玩收藏的,怎么搞到第一件藏品,怎么“捡漏”,家里怎么招贼的,怎么跟人砍价,如何获得各种消息,用什么方法使别人信任他,怎样与专家PK,如何建私人博物馆、馆里有几件镇馆的宝贝,甚至还悄悄告诉你下一个收藏热点是什么……还有,他在玩收藏之前,怎么写小说做电视剧出名,怎么看当年的王朔、苏童……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见识到一个真实的杂家马未都,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别以为他只是侃着玩,看完了就知道,这里边有马未都天才般的见识和几十年的人生智慧。 目录 【引子】 传奇人物马未都 【第一章】 收藏故事 ◎ 出师不利 ◎ 第一件藏品 ◎ 打眼 ◎ 费尽心机 ◎ 失之交臂 ◎ 捡漏 ◎ 招贼 【第二章】 收藏秘笈 ◎ 古玩是什么? ◎ 收藏入门 ◎ 什么值得收藏? ◎ 讨价还价 ◎ 物以知为贵 ◎ 行家胜过专家 ◎ 天生我才 ◎ 我比别人冷静 ◎ 收藏根据地——潘家园 ◎ 下一个收藏热点 【第三章】 博物馆 ◎ 给我十个亿 ◎ 观复博物馆 ◎ 以物为证 ◎ 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之难 ◎ 博物馆的经营之道 ◎ 我是临时保存者 【第四章】 观复馆藏 ◎ 馆藏之最 ◎ 观复五宝 ◎ 上苍托付的龙床 ◎ 门窗有说道 ◎ 从海外回购文物 ◎ 第一次参加拍卖会 【第五章】 人生感悟 ◎ 假如人生重来 ◎ 经纪人难做 ◎ 我就这性格 ◎ 以物证史 ◎ 有啥不敢让人看 ◎ 谈“钱”色变 ◎ 放弃是一种智慧 【第六章】 收藏之前 ◎ 早地拔葱,自学成才 ◎ 曾经是个文学青年 ◎ 写小说一举成名 ◎ “剪”出王朔 ◎ 《海马歌舞厅》 【余絮】 百事通 试读章节 出师不利 梅辰:您的收藏经历好像开始的特别早? 马未都:对。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部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我对文物的理解时有时无,因为文学的事情特别多,特别重。我那时出差的机会特别多,约稿什么的,走到哪儿看见有什么好的东西就买。那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收藏了,只是外人不知道。 梅辰:您当时怎么就有了买文物这样的意识呢? 马未都:因为我这个人每看到一样东西我就要想“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我问你(拿起桌子上的杯子)这杯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把儿的? 梅辰: @∫@? 马未都:你从来都不想这类问题,但这类问题我全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杯子有两种,一种带把儿,一种不带把儿,那么我就会想“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给杯子安个把儿的?”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想,而这样的问题只有文物可以给你解释,并且文物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 迄今为止我觉得我们的史观是有问题的,我们仍然是一个文献史观,但我讲究的却是证据史观,我要用证据说话。我觉得文献有百分之二十的真实度就不错了,咱还别说《史记》两千年前记的事儿根本就记不清楚,咱就说今天的事儿,文革的事儿你写出来的都是真实的吗!你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这么近的事儿你写出来都不全是真实的,你怎么可以说文献上记得都是真实的呢?所以别说什么《史记》不《史记》的。 我小时候对书有极深的感情,认为书里的事儿都是真的,后来当我发现书里有很多假话的时候,就特别地深恶痛绝。就好像你跟一个女的结了婚,后来发现她背叛你,你就觉得特可气。 我不认为文献上的资料有多重要!我们经常看到报纸上说某某两个人离婚了,结果两人各执一词,谁跟谁说的都不一样,你听听这个说的也像真的,听听那个也像真的,你相信谁的?自己亲历的事儿还说不清楚呢,你怎么能相信文字记录的是真实的呢!因此我不认为文献有多么真实。 梅辰:史学家认同您的这些观点吗? 马未都:我没跟任何人交过锋。我经常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叛逆的想法,正是这些想法推动了我想用证据说话。通过文物使我对某些事情有了自己的认识,于是就逐渐喜欢上了文物收藏。 梅辰:您那时玩收藏不需要太多的钱吧? 马未都:我这人一不嗜烟酒,二也没什么恶习,三当时本人又有稿费,这是一笔工资外的额外收入,多牛啊!因为当时人们的收入都是固定的,同类同等的人钱都差不多,比如你是工人、解放军、教师,那你挣的钱就都是有数的,大伙都一样,没有太大的差别。可咱有稿费,咱这不就有钱了嘛!就可以买古董了嘛,而且那时古董也非常便宜。 梅辰:那时候没有假货吧? 马未都:真的都卖不出去呢!造假也是有成本的,可真货却都是白来的。 梅辰:把家里的老东西拿出来换点钱? 马未都:一般都是由贩子从下面两、三块钱收上来,然后再加点钱五、六块钱卖出去,很便宜的。你知道商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 我记得当时出版社是八点上班,我早晨六点半出门,但每周有两次六点就出门了,一出门骑着车先奔玉渊潭公园东门,东门门口就有卖古董的早市。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年我■了的一件东西才十五块钱。 梅辰:■的什么?那个年代十五块钱也不少了。 马未都:■了个帽筒。帽筒是清中叶以后放帽子用的一种瓷器。在清早期,乾隆以前是没有帽筒的,都是用帽架,一般就是一个支架,帽子摘下来后就搁在上面。因为清代满族人的帽子是非常讲究的,他的官职是靠顶戴花翎去昭示的,如果说摘去顶戴花翎那就意味着丢了官职,因此回家后帽子都是供着的,人们对帽子是怀有一种很尊敬的态度的。到了清中叶后出现了帽筒,它是一个直上直下的瓷筒。帽筒在家里也算是一个重要的陈设,因为人们对帽子很尊重,自然对帽筒也会很讲究。帽筒到了清晚期非常流行,它的主要材质是瓷,但也有其他材质的。(插图1) 那年冬天,我去玉渊潭公园的早市,骑车一遛,一眼瞧见一个帽筒。我当时年轻,骑在大梁上也没下车,摘下手套,弯腰,伸手就去拿。当时正是冬天,天儿特冷,我戴着手套,它在地上放得冰凉,我手热,手上又有汗,一拿它手就出水了,待我拿到半空时就知道捏不住了,我赶紧往回放。那时也没规矩,按规矩必需拿瓶口儿,我也不懂直接就拿的瓶身,结果往回放的时候它顺着手指肚就滑下去了,眼瞅着要着地的时候就听“啪”的一声,裂了,我趁卖主儿还没反过神儿来赶紧问价,那人随口就说“十五”,我把钱往他手里一塞赶快赔钱走人了。 赔了十五块钱,闹得我一个礼拜心情都不愉快。现在想想十五块钱真是无所谓的。呵呵,那时的东西都非常非常便宜。P6-9 书评(媒体评论) 我只跟聪明人交朋友。马未都是我的朋友。 ——张铁林说马未都 我非常欣赏马未都先生对文物鉴定的那种直率的表达方式。 ——王刚说马未都 有魅力的男人危险啊,尤其是有文化有涵养又有幽默感的男人。 ——“马扎”说马未都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马未都说马未都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梅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61190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0 |
出版时间 | 2008-07-01 |
首版时间 | 2008-07-01 |
印刷时间 | 2008-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鉴赏收藏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89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5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1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