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这个特殊文体的特点是,它不像小说、报告文学那样直接描绘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而是通过想像和幻想的艺术手法,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行状和影像,以寄托某种情感及思想。《去年的树》虽然写的是一只小鸟和一棵树,实际上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人,揭示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品德。其中小鸟的那种诚信守诺,以及通过执著的追踪寻找表现出来的她对朋友的笃厚深情,确是十分感人的。
和许多作品不同,这篇童话的故事结局不是“大团圆”,而是由于“树”的不幸遭际和“悲惨”结果,使整个作品蒙上一层凄婉的悲剧色调,从而更能产生一种情感震撼的效果。
冬天要到了,小鸟与树相约,等来年春天再回来为树唱歌。春天到了,小鸟飞回来了,可是树却不见了。小鸟找啊找啊,最后找到变成了一束火苗的大树,于是,小鸟为树深情地唱起了去年的歌……
糖 球
一个温暖的春日,一位远行的女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搭上了渡船。
当渡船快要开走的时候,河堤那边跑过来一个武士,只见他一边朝这边跑,一边挥手高喊:
“喂,等等我!”
武士跳上了渡船。
渡船出发了。
武士一屁股坐到了船中央。日头暖洋洋的,没多一会儿,他便打起瞌睡来了。
孩子们看见留着黑胡子、魁梧的武士前仰后合地打瞌睡,觉得滑稽,就忍不住嘻嘻地笑了起来。
母亲用手指压住嘴唇:
“别出声。”
万一把武士惹火了,可就糟了。
孩子们不说话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伸出手说:
“妈妈,给我一粒糖球吧。”
跟着,另一个孩子也说:
“妈妈,我也要一粒。”
母亲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可是,里面只剩下一粒糖球了。
“给我!”
“给我!”
两个孩子都冲母亲要起来。糖球只剩下一粒了,母亲好为难。
“好孩子,乖!等到了对岸,妈妈去给你们买。”
可孩子们还是“我要!我要”地闹个不停。
这时,打瞌睡的武士突然睁开了眼睛,看着孩子们。
母亲吓坏了,心想,武士一定是因为瞌睡被吵醒了,所以发火了。
“快别吵了!”
母亲想制止两个孩子。
可是,孩子们根本就不听。
就在这时,武士“嗖”地一下拔出了刀,走到母亲和孩子们的面前。
母亲吓得面无血色,紧紧地护住了两个孩子。她以为武士要杀掉两个孩子。
“把糖球给我拿过来!”
武士命令道。
母亲战战兢兢地把糖球递了过去。
武士把糖球放在船帮上,用刀“咔嚓”一下把糖球劈成了两瓣儿。
“给!”
他给了两个孩子一人一瓣儿。
然后,武士又坐回到原处,前仰后合地打起瞌睡来。
轿 夫
月夜的松林小道上,一个武士看见轿夫抬着空轿子从后面跑过来,就坐了上去。
“嗨哟!嗨哟!”
轿子在白晃晃的小道上,一直朝前跑去。
跑了一会儿,就听到后面的轿夫叫了一声:“去!”
前面的轿夫听了,也叫了一声:“去!”轿子里面的武士觉得莫名其妙,接着,又听见后面的轿夫说:“杀死算了!” “还是再等一等。”前面的那个制止说。轿子里的武士吓得面无血色,哆嗦起来。他想,他们准是要谋财害命。
“免得惹麻烦,杀掉算了。”
后面的人说完,前面的人又接着说:
“还是等到了前面的悬崖上,扔到溪流里去算了。”
这可不得了!胆小的武士吓得牙齿都打战了。轿子不停地向前奔跑。
不久,传来了哗哗的溪流声。武士把刀连刀带鞘从腰间卸下,又把衣服的下摆也掖了起来。
溪流的流水声越来越近,他突然冲出轿子,一阵风似的逃跑了。
P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