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建立在自1998年以来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
| 图书 | 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建立在自1998年以来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 目录 导言 The Perils and Pleasures of Translation:The Cas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文献批注的型态与性质 从温词《归国遥》“小凤战篦金飑艳”句五家注的讨论谈到注解的态度与方法问题 一、前言 二、五家六说——从华连圃到顾农 三、资料的筛理与重点的提出 四、分项讨论 五、训解小结 六、结语 七、尾声 “评点”的解释类型——从儒者标抹读经到经书评点的侧面考察 一、引言:何谓“评点” 二、端绪:古代传抄或阅读的标记 三、宋元儒者读经及其标抹之法 四、明清以来的经书评点 五、评点的基本性质 六、结语 论考释《尔雅》草木虫鱼鸟兽之方法 前言 一、校正讹误 二、辨别名实 三、因声求义 四、比较互证 五、发凡起例 六、根据目验 七、描述性状 八、绘制图影 九、运用新知 十、结{仑 文献诠解的思维与方法 越南狂士黎文敔《大学晰义》对《大学》的诠释 一、引言 二、越南儒学的发展 三、官方儒学在越南的影响 四、黎文敔的《大学晰义》 五、《大学晰义》的知本说 六、结语 试论汉儒以象解《易》方法 一、前言 二、以象解《易》方法确立——从“观象系辞”到“观象玩辞” 三、汉儒对《易传》以象解经方法发展 四、余论:对汉儒以象注《易》方法评价 晚宋儒学的转型与解经方法的变化 一、前言 二、晚宋儒学的区域性特征以及思想向学术的转型 三、从义理阐释向经史考辩过渡 四、学思相融、经史并重的学术范式的确立 五、结论 天献泽注的语言制约 试论日韩两国翻译中国典籍的方法 一、前言 二、日本的训读 三、韩国的训读 四、中国周围的训读现象 五、结语 日本汉文训读史 一、前言 二、训读法 三、训点资料 四、宣命体与和汉混淆文 五、日本对外国文化的接受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跋:记与康达维教授的文字因缘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东亚传世汉籍文献译解方法初探/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郑吉雄//张宝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5926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36 |
| 出版时间 | 2008-05-01 |
| 首版时间 | 2008-05-01 |
| 印刷时间 | 2008-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8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H15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39 |
| 宽 | 169 |
| 高 | 14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9-2007-134号 |
| 版权提供者 |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 |
| 定价 | |
| 印数 | 41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