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类不亡,爱情就不死。文学存在一天,婚恋就相伴到永远。本书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民国时期文人的红尘往事。书中写到的学者婚恋和家庭生活细节,无关乎历史之宏旨,但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集中呈现了民国文人的情感生活,有大量的史实,有好玩的考证,也有一点点八卦。

以他们的婚恋为视角,观察他们的人生遭际,感受他们的浪漫与辛酸,纵是逝去了的红尘往事,依然让人百感交集。

内容推荐

重温民国时期文人的红尘往事,观照他们的婚恋方式,聚焦他们的家庭生活,感受他们家国相连的命运。

书中写到的学者婚恋和家庭生活细节,无关乎历史之宏旨,但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集中呈现了民国文人的情感生活,有大量的史实,有好玩的考证,也有一点点八卦,比如,谁是胡适的秘密情人,谁撮合了陈寅恪和唐篑,梁漱溟丧偶为何又续弦,冯友兰的挽妻联为何感人至深,金岳霖为何与秦丽莲同居而不婚,陈岱孙为何终生未娶,沈从文的婚外恋情对他的写作产生什么影响,林徽因为何舍徐志摩而选择梁思成,等等。

以他们的婚恋为视角,观察他们的人生遭际,感受他们的浪漫与辛酸,纵是逝去了的红尘往事,依然让人百感交集。

目录

序言 谢泳/1

民国学者的婚恋方式(代自序)/1

一、神仙眷属

 水上情书:沈从文与张兆和/2

 最浪漫的事:周有光与张允和/15

 四姨傅伯伯:张充和与傅汉思/20

 张家四姐妹:百年沧桑如流水/23

 神仙伴侣:赵元任与杨步伟/28

 鹣鲽情深:俞平伯与许宝驯/38

 特别有缘:钱锺书与杨绛/47

 中英合璧:杨宪益与戴乃迭/55

 喜遇知音:汪曾祺与施松卿/61

 野蔷薇与二月兰:朱德熙的浪漫爱情/70

二、天若有情

 陈寅恪与唐■/76

 梁漱溟与他的两任太太/85

 蒋梦麟与陶曾谷/91

 梅贻琦与韩咏华/105

 张荫麟与伦慧珠/112

 傅斯年与俞大■/121

 竺可桢与他的两任太太/136

 冯友兰与任载坤/141

 浦江清与张企罗/147

三、恋曲悲歌

 三年相思不嫌苦:徐芳与胡适/156

 金坚玉洁的“友情”:陈衡哲与胡适/168

 短暂的暖昧:陆小曼与胡适/177

 恨君不似烟霞月:曹诚英与胡适/183

 为伊消得人憔悴:朱毅农与胡适/194

 历史的悲凉:李今英哭梅光迪/199

 旧恨新愁只自知:吴宓的情感世界/205

 百转千回都不讲:卞之琳的苦恋/221

 苦涩的浪漫:夏济安的柏拉图之恋/226

 贫贱夫妻百事哀:朱湘与刘霓君/229

四、爱情传奇

 胡适的新婚和新婚诗/234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惧内趣话/241

 春回枯柳:熊希龄与毛彦文的婚姻/251

 一对妙人:金岳霖与秦丽琳/258

 终身未娶的陈岱孙/267

 爱情传奇:罗家伦与张维桢/280

 林徽因为何选择了梁思成/287

 啼笑因缘:张恨水婚姻三部曲/307

 沧桑看虹:沈从文的婚外恋/319

 蕙的风:汪静之的情和诗/330

面对历史谁人不惆怅?(代后记)/349

主要参考书目/354

试读章节

最浪漫的事:周有光与张允和

“人世沧桑,岁月无情。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各种浩劫,那些折腾人的和被折腾的都已经离去,惟独张允和与周有光还恩爱如初,幸福得像一对初恋的情人。”有一篇文章,写周有光和张允和,如是说。

周有光晚年说起老伴:“张允和最聪明,可是她干的最蠢的事情就是嫁给了周有光。”这话里有话,说是“最蠢的事情”,其实,是两人一生“最浪漫的事”。回望两人的人生履历,一个世纪的历史烟云都成为背影,而他们的爱情,却有穿越岁月的力量,引起后人悠长的向往。

周有光早年学经济,以副业语言学而闻名,渐渐地,语言学家的名声盖过了经济学教授。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后来迁居苏州。1923年开始就学上海圣约翰大学;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随同全体同学和华籍教授离校,改读离校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

张允和16岁时,暑假里到周有光家玩,认识了周有光,那时他在大学里念书,而张允和正读中学。随后,张允和进入中国公学读书。中国公学坐落在上海吴淞口炮台湾,是清末按西方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新式大学,于右任、王云五曾任中国公学的教师。自1928年3月开始,胡适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1930年11月28日,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全家搬至北平。

张允和读中国公学时,胡适任校长,女同学会主席正是张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张允和的花季很有传奇色彩,193 1年第一期《中学生》的封面刊登的就是她的玉照。

张允和容貌秀丽,身材娇小却风趣好动。周有光自从认识张允和后,无论在哪里见到她,他的目光都如同向日葵追随太阳一般,热烈地注视着她。年轻的周有光生性腼腆,常常找借口去看她,希望能够赢得她的芳心。张允和显然明白那目光的含义,总是躲着这个痴情的男孩,她从东宿舍藏到西宿舍,还吩咐管理员说张小姐不在。周有光每一次出击都没有得逞,只能失望而归,张允和因此在同学中间得了一个“温柔的防浪石堤”的绰号。

张允和80岁时,写了一篇文章,就叫《温柔的防浪石堤》,写她和周有光的恋爱开始。

开头一段,凌空一笔:“那是秋天,不是春天;那是黄昏,不是清晨;倒是个一九二八年的星期天。”那时候,张允和刚刚19岁。

晚年张允和的文笔太妙了,请看能让人沉醉的诗意:

有两个人,不!有两颗心从吴淞中国公学大铁门走出来……吴淞江边的草地,早已没有露水。太阳还没有到海里躲藏,海鸥有情有义地在水面上飞翔。海浪不时轻柔地拍击着由江口伸入海中的防浪石堤。这石堤被年深日久的江水和海浪冲击得成了一条长长的乱石堆,但是还勉强地伸入海中……周围是那么宁静,天空是那么蔚蓝。只有突突的心跳、淡淡的脸红在支配宇宙……这一刻,天和海都似乎看不见了,只有石头既轻软又温柔。不是没有风,但是没有风;不是没有云,但是没有云。风云不在这两颗心上。一切都化为乌有,只有两颗心在颤动着。

防浪石堤上,张允和与周有光,当她的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时候,她就把心交给了他,一生一世。

晚年周有光回忆起这一段浪漫的往事,那份含蓄和柔情,以及种种历历在目的细节,让言情小说家也自愧不如。周有光取出一方手帕,让他们相依而坐。他从怀中取出一本蓝皮的英文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把一枚漂亮的书签蓄意夹在其中。她翻开书签夹的那页,是恋人相见的那一幕,“我愿在一吻中洗尽罪恶”一句赫然在目。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是罗密欧对朱丽叶说的。她脸红。心想这是个不怀好意的家伙。他握着她的手,她的手心出汗,他又掏出一条手帕塞进她的掌心。那天,张允和没有允许周有光“洗尽罪恶”,但两人的心已经连在了一起。

周有光在他的第一封情书里还是担忧地说:我很穷,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了一封十张纸的长信,所表达的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对于周有光,更令他鼓舞的是张允和的父母思想开放,支持他们的自由恋爱。1933年,两个满脑子新思想的年轻人终于举行了婚礼。

抗战期间,张允和有时候和丈夫一起,有时候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小平和后来出生的女儿小禾逃难,从上海到芜湖、合肥,又到汉口、成都、重庆。有一次逃难,同船的还有曾国藩的孙女。在重庆,“大轰炸”过后,张允和亲眼看到了什么叫“肝脑涂地”。

战乱中的张允和再也不是张家的娇小姐。1941年5月,丈夫不在家,女儿小禾肚子疼,接着高烧不退,当时住在乡下,缺医少药,到第三天,还不好转,张允和想法子托人把女儿送进重庆的医院。两个月后,快满6岁的女儿小禾死了。

P15-17

序言

我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看了宜庆这本书。我要说这是一本负责任的书,也是一本忠厚的书。这好像不是评价学术著作的语言,但我要这样来评价宜庆的书。

钱穆讲过,一个本国的公民当对自己国家以往的历史具温情和敬意。陈寅恪讲过,对历史当具了解之同情。宜庆这本书,大体合这个标准。我说负责任,是指他对历史人物的婚姻关系,有了解之同情;说他忠厚,是指他对历史处境中人物的选择保持了温情和敬意。

选择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婚姻来研究,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宜庆的这种学术趣味就能看出他学术研究的思路,有趣味的学术最见一个人的才情,因为凡追求趣味的学术研究,多数没有功利目的,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宜庆没有用严格的学术规范来限制自己的才情,却保持着自己的学术追求。这本书事实均有所据,判断合乎逻辑,分析自成一格。

我过去也关注过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婚姻,我的感觉是婚姻关系中,通常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特别是在中国由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的过渡期间,婚姻关系最体现作家和学者的人格与学养。婚姻虽属个人私情,外人不好完全以此衡人论事,但以婚姻观察历史人物的思想品格,无疑是一个重要尺度。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包括文学史)上,比较明显的事实是左翼作家的婚姻好的不多,而自由主义作家的婚姻相对好一些。因左翼以反抗现成社会秩序为基本特征,婚姻秩序自然也在其中。中国左翼作家的代表鲁迅、郭沫若、茅盾、田汉、周扬、丁玲等人,在婚姻关系中,多有受后人指责之处。左翼作家的婚姻不好,看似个人原因,与作家的创作以及作家最后选择的人生道路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我们不好妄下结论,但可以肯定地说,了解作家对婚姻的态度和他们的婚姻事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作家和学者的人生选择。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评价个人婚姻的成败,主要强调个人的责任,特别是婚姻角色中男性的责任感。熟悉中国现代学术史的人,可以把左翼作家的婚姻作一个统计,然后再来判断他们的政治选择,从中或许可以找出一点因果关系。大体可以说,左翼作家在婚姻的责任上,一般来说是比较不负责的。婚姻上不负责任,很有可能导致政治上的随机应变。左翼思潮的主体是青年,特别是流浪青年。流浪可以说是左翼的必备因素,漂泊生涯中浪漫是其主要的生活特征。青春、激情和理想,再加上流浪和窘困,最后都要通过释放“力比多”来达到平衡。单就人生的丰富而言,左翼作家和学者的人生多有传奇色彩。中国传统的婚姻以保守为主要特点,但在左翼作家和学者,或者扩大一点来说,在左翼知识分子和左翼革命者的婚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他们的婚姻对象常常在同伴中转移,而同伴之间并不感到难为情,因为他们有更高的理想。左翼作家间婚姻对象的变换,常常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他们对革命的热情,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他们很快能把失败的婚姻用更高的革命热情抚平,虽然彼此的婚姻对象发生了变化,但左翼革命者之间产生情敌的现象一般来说并不严重。这方面可以举出很多左翼作家、革命者和知识分子的婚姻谱系。

自由主义作家和学者在婚姻上也并非没有可议之处,但总体观察相对要好。因为自由主义对既存的社会秩序,有较为深刻的判断和分析,不简单盲目认同一切没有证据的东西。加之生活相对安稳,婚姻多是在平静生活中的正常选择。婚姻的稳定性和幸福感,外人难以评说,但稳定是评价婚姻的重要因素。

宜庆本书回避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为人熟悉的婚姻关系,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而另外寻找相对陌生的婚姻关系来叙述,这使他的书有很强的新鲜感。当今重趣味的学术研究极少,宜庆这本书很难得。

谢泳

后记

沈从文说:“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我之所以关注20世纪上半叶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一半是因为这种“惆怅”,另一半原因是景仰。

当年闻一多在写杜甫时曾说:

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或怪癖……我们全是茫然。我们在追念,追念的对象在哪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

闻一多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当20世纪成为背影,我们发现,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光阴,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面目已经模糊,他们的思想、声音渐被遗忘。正如闻一多面向杜甫时的困惑一样,他们有怎样的个性、性情和爱好?他们面对战争和动荡中的国家,有怎样的复杂感受和深刻见解?他们如何谈恋爱?怎样结婚?过着怎样的家庭生活?没有细腻的情感,没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细节,一个历史人物给我们的印象是干瘪的、概念化的。沉浸在胡适、吴宓、朱自清的日记中,凭借着他们对时代风云中私人生活的记录,对往昔的追忆呈现一个可感可知的形象,寄托我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向往和景仰。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所写的诸位先生,本不该直呼其名,但考虑到行文,均将“先生”二字省略。翻阅书中那些微微有些发黄的照片,分明提醒你时间的蹄音疾驰,而他们精神的光芒未随着时间而流失,反而彰显出他们思想之宝贵,他们的学识和学问,他们的勇气与担当,都激励着今人。

我在书中写到的文人婚恋和家庭生活细节,无关历史宏旨,但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关于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有大量的史实,有好玩的考证,也有一点点八卦。以他们的婚恋为视角,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观察他们的遭际。如同惠特曼所说:“只是适当说出事实,一切罗曼史立即黯然失色。”一部文人的罗曼史,浪漫与辛酸,甜蜜与苦涩、幸福与苦难互相交织,让人百感交集。

对我来说,这样的“个人史”比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为重要,比起那些记载历史大场面的镜头,这些被遮蔽和湮没的,应该记录下来。正是这样浪漫又曲折的个人“罗曼史”,才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呼吸与温度。以此为路径,切入历史幽暗隧道的核心位置。如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所说,“个人的命运体现在千百万人中间,千百万人的命运集中在个人身上”。时代的光明与黑暗,时代的正义与苦难,无一不在他们的生活留下投影。书中的篇章交错相通,个人的私密时光,群体的共同记忆,时代的运行轨迹,杂糅在一起,好比零散的拼图复原,构成一幅20世纪中国文人学者家庭婚恋谱。

本书选取1900年前后出生在清末的那一代学人,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群体。他们生于忧患,最初接受的是传统的私塾式的教育,有深厚的国学的根基,随着视野的开阔,走出国门,留学欧美,学成回国,以民族富强为己任,传播学术文化。他们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的历史缩影,时代风云在每个人的生活上都留下了痕迹。追寻他们的人生履历,观照他们的婚恋方式,聚焦他们的家庭生活,感受他们家国相连的命运。

这本书展现的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以及家庭生活,跨度大,和他们的生命历程一样长,与20世纪平行。他们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个人和时代的合力,推动着他们前行。我这么做,是想形成对比和映照,一个人上半生与下半生的对比,一个人和同时代人的映照,希望能够秉着“同情之了解”,沉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探讨和理解那一代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大翻覆之际如何痛苦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

历史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后人看到的永远是尚有余温的灰烬。我们依稀看到他们的歌哭与言笑,看到他们的浪漫或辛酸,我试图重返现场,留取不为人重视的细枝末节,我以为这些琐碎的私人时光,更能展现一个学人的风度。同情之了解,了解之省察,省察之中,细细品味,竞是一脉无言的悲凉。

非常怀念两年多深夜读书的时光,从春风里樱花绽放到秋风里黄叶飘零,从夏夜划过天空的闪电到冬夜万籁俱寂温柔飘忽的雪花。如果一本本打开的书有记忆和灵性的话,它们也应记得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这样安宁的读书时光是幸福的,一灯如豆一摞书,一位书人与多个国学大师的灵魂交流,有他们相伴,总感觉不论是做读书笔记,还是寻章摘句、构思文章,都是在他们目光的注视下进行。当书稿完成时,有如释重负之感,同时,竞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刹那袭上心头,是从历史现场退回到当今的无法言说的惆怅?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选取的资料来自学者的文集、日记、年谱、自传、传记等书籍,部分片段来自《万象》《书屋》《人物》等杂志,除了行文中注明的,主要参考书目附在书后。本书参考了不少师友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史料和书籍的限制,加之本人学疏才浅,书中的文史差错和不当之处,bdlyq618@163.com这个信箱,恳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若有再版机会,定当改正。

这本书能得以出版,是书缘,也是友情。首先感谢余佐赞编辑、《中华读书报》的丁杨记者、黄德海先生。感谢谢泳先生欣然为此书作序。感谢高艳华女士提供珍贵的照片。

其次,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在2007年春天先后中风,几个月后身体才慢慢恢复,在此,我祝福他们安康。父母生病期间,正是我紧锣密鼓写作这本书稿。我的妻子段颖女士,她为我搜集资料并打字。女儿刘润涵的笑脸,缓解了我生活的压力,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使我在困难的时候坚持走下去。

最后,感谢多位师友,他们的来函、他们的鼓励,他们的支持,我受益非浅。他们是杨苡、黄延复、沈龙朱、蔡登山、傅国涌、林少华、韩石山、刘克敌、马振奎、岳卫华、蒋楚婷、蔡震、翁天兵、顾村言等。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部分片段发表在我所供职的《半岛都市报》副刊朝花专栏。朝花这两个字,是从鲁迅先生的书法中集取的,在当今的报纸上说一些陈年往事,捧一片旧时月色,自有“朝花夕拾”之意。承蒙姚峥华、梁群、彭婷的美意,此书中的部分篇章曾在《深圳晚报》副刊发表;当然,也有部分内容曾以专栏的形式在凤凰网“文化”频道出现。

在茫茫人海之中,我相信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将书与人聚拢,不管天南海北,不管天涯海角,总会在一本书中相逢。您选择读这本书,是我的荣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宜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9838
开本 32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49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9: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