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金庸王朔余秋雨)”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衡金庸之轻重、破金庸武侠小说之“新”、王朔与“鸳鸯蝴蝶派”、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颂歌合唱中的几种声调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图书 | 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增订版)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金庸王朔余秋雨)”的专著,书中具体收录了:衡金庸之轻重、破金庸武侠小说之“新”、王朔与“鸳鸯蝴蝶派”、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颂歌合唱中的几种声调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实际上,在我看来,金庸、王朔、余秋雨,这三人最本质的相通之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属“帮”字号文学——“帮忙”或“帮闲”。麻痹人们对现实的感觉,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中动,是他们的作品共有的功能。当然,他们的“帮忙”和“帮闲”,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他们对“忙”和“闲”的“帮”,在方式和姿态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对“帮”的殊途同归,才是把他们视作“同类项”的最坚实的根据。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衡金庸之轻重 第一章 金庸:雅俗共赏的神话 第二章 金庸武侠小说与中国新文学传统 一、历史的回顾 二、何满子的愤激 三、钱理群的模糊 四、刘再复的谬误 第三章 破金庸武侠小说之“新” 一、“人”在何处 二、“现代精神”质疑 三、孙悟空的跟头与如来佛的手心 附:面对“金迷” 第二编 论王朔之短长 第四章 王朔与“鸳鸯蝴蝶派” 一、“不写小说就没什么出路了” 二、“应该说真不幸,我成了这样……” 三、“反正我敢糟践自个儿” 四、余论:亟须确立通俗文学批评标准 第五章 王朔与“大院文化” 一、“是什么乌变的就是什么乌” 二、“我小时候,管你们才叫痞子呢” 三、“强奸一次是强奸,再强奸一次就成夫妻了?” 第三编 辨余秋雨之是非 第六章 余秋雨散文的价值定位 一、从颂歌合唱到“骂”声如潮 二、颂歌合唱中的几种声调 三、否定的声音及其评析 四、几种特别中肯的说法 第七章 余秋雨是否应该忏悔 一、问题的提起 二、余杰有多大失误 三、余秋雨为何不忏悔 增订版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增订版)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彬彬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05734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1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22 |
| 出版时间 | 2009-02-01 |
| 首版时间 | 2009-02-01 |
| 印刷时间 | 2009-02-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0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0.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江苏 |
| 长 | 203 |
| 宽 | 140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