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亡军的将领
内容
编辑推荐

伊斯梅尔·卡达莱,他从加西亚·马尔克斯、君特·格拉斯、米兰·昆德拉、纳吉布、马哈福兹、大江健三郎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本书是卡达莱的成名作。这是一部独特非凡的作品,书中写到一位意大利将军,在战后回到阿尔巴尼亚,收集当年战死在此地的部下遗骨,这桩痛苦的使命,几乎令他神经失常。他意识不到的是,自己也早已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内容推荐

《亡军的将领》是卡达莱的成名作,这是一部独特非凡的作品,书中写到一位意大利将军,在战后回到阿尔巴尼亚,收集当年战死在此地的部下遗骨,这桩痛苦的使命,几乎令他神经失常。他意识不到的是,自己也早已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作者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作家,他为认识战争带来了新的角度和新的经验。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二部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最后一章之前一章

最后一章

试读章节

雨夹雪洒落在异国的土地上,打湿了用混凝土铺就的飞机场跑道、建筑物和人群。它浇灌平原和山丘,在公路黑黑的柏油路面上,闪烁出白光。如果不是秋初,除了刚刚到达这里的将军之外,任何人都会觉得这场单调的雨是一种痛苦的巧合。为了将在最末一次战争中阵亡、散葬在阿尔巴尼亚全国四面八方的军人的遗骨运回国内,这位将军从一个国家来到阿尔巴尼亚。

两国政府间的谈判,春天就开了头。但是,最后的协议,只是在八月末才签字,恰好碰上雨季开始了。时逢秋天,这雨可是有个下头呢。这一点将军是晓得的。出发之前,他了解了有关阿尔巴尼亚的许多知识,其中关于阿尔巴尼亚的气候,也掌握了一点常识。将军知道,阿尔巴尼亚秋天阴霾多雨。然而,假如在他读过的书上真写着阿尔巴尼亚秋天阳光充足,气候干燥,面对这场雨他就不会觉得突然。事情恰恰相反,原因在于他总是觉得,只有在雨中他的使命才能完成。也许这是受书籍或电影的影响吧。但是,不管怎么说,乘机旅行和阴愁多雨的时日,都给他增加了思乡恋故的心绪。

从机窗向外望去。他长时间地俯瞰群山万壑威严可怕的景色。锋利的山尖,仿佛随时都要划破机腹。处处都是陡峭的土地,将军自言自语地说。在这片土地上,似乎就没有你的立足之地。在群峰众谷当中,他到这儿将召集起来的士兵,时而穿破云雾,时而又被云雾淹没,向雨中涌去。霎时间,他觉得完成这一使命是不可能的。可是,后来他又努力让自己振作起来,怀着自己肩负这一使命的豪情,竭力同群山那种可怕的充满敌意的景观展开搏斗。在他的国家,成千上万的母亲,在等待着她们儿子遗骨的到来。他将把遗骨运回来还给她们,完成他那伟大而神圣的任务。他将不惜任何代价。任何一个阵亡者都不应当忘记,他们的身躯绝不能留在异国。啊!这可是一项崇高的使命!旅途中,他几次重复出发之前一位伟大可敬的夫人对他讲的话:“你将像一只高傲而孤独的鹰,在那可诅咒的悲剧性的山峦上空飞翔,你将把我们那些苦难的小伙子,从它们的咽喉里和爪子下面拯救出来。”

而现在,旅行即将结束,当把群山甩在后头,在峡谷里而后又在平原上空飞行的时候,将军自己觉得轻松自在极了。

飞机在湿漉漉的跑道上降落了,跑道两侧亮起了许多盏时而红的,时而绿的灯。一个身穿军大衣的士兵出现了。接着又出现一个。在机场建筑物前面,几个穿风雨衣的人,向正在停下来的飞机走来。

将军第一个下飞机。他的后边是陪同他的神甫。湿润的秋风,强有力地扑打在脸上,于是他将衣领竖了起来。

一刻钟以后,他的汽车便飞快地向地拉那驰去。

将军把头朝神甫那边转过去,神甫正默默无声地朝车窗外面张望。他的脸是冷淡的,毫无表情。将军懂得,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跟他说,于是便点着了一支香烟。然后,又向外边望去。玻璃上满是雨水,因此在他看来,异国土地的外貌便打了卷儿,歪歪扭扭地变了形。

远处传来了火车头呜呜的鸣叫声,将军竭力想弄明白火车是从什么方向通过,从他这边还是从神甫那边。火车是从他这边通过。他的目光随着火车而去,直到它消失在雾气中。然后,他朝神甫那边转过身去,可是,神甫的脸色冷漠,没有表情。将军再次感觉到,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跟他说。他甚至还想到再也没有什么可想的了。旅行途中,他把一切事情都考虑过了。现在,他累了,最好别再去打任何新的主意。足够了,最好还是照照小镜子,看看自己的军容是否整齐吧,这可是比什么都重要呢。

他们抵达地拉那的时候,天色已晚,雾气笼罩在楼房、街灯和公园里光秃秃的树木的上空。将军活跃起来了。从车窗向外望去,看见许许多多的行人正在雨中急急忙忙地朝前赶路。这里伞可真多呀,他在想。他想对神甫说点什么,因为默默不语使他感到寂寞,不过,他并不晓得跟神甫说什么才好。从他坐的那侧,看到了一个教堂,再远一点,还看到了一个清真寺。在神甫那边,耸立着尚未竣工的楼房,四周围着施工用的脚手架。安装着红眼睛一般的灯盏的起重机,如同妖魔在雾气里活动。将军把教堂和清真寺指给神甫看,但是,神甫对此毫无兴趣。这说明让另外的事情使他产生兴趣是困难的,将军在思考。现在,即使他有点兴趣,也没有交谈的对象。阿尔巴尼亚陪同者,坐在神甫前面,机场上迎接他们的阿尔巴尼亚人民议会议员和部里的代表,是乘另一部车,跟在后边。

在达依迪宾馆,将军自我感觉不错。他走进他的房间,刮了脸,换下了军装。然后下楼来到前厅,要了国际长途,同家里通了话。

将军、神甫和三个阿尔巴尼亚人,在一张桌旁坐好,谈论起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来。他们回避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话题。将军异常严肃、殷勤,神甫说话不多。将军摆出一种架势,让人明白:他是主角儿,尽管神甫说话较少。他讲述了人类所建立的与埋葬士兵有关的美好传统,提到希腊人和特洛伊人,说起他们在战斗的空闲时间里,举行极为隆重的葬祭仪式。将军对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到欢欣鼓舞,心想他将非常出色地完成这一重要而神圣的使命。成千上万的母亲在等待着她们的儿子,她们已经等了二十多年了。确实如此,这种等待同她们期盼自己的儿子活着归来是不一样的。然而。不管怎么说,死者也能被人期盼,受到迎接。他要把许许多多儿子的尸骨,送到母亲手里。当年,那些愚蠢的将领不会率领他们作战。将军对自己担负这一使命感到很自豪,要竭尽全力去完成。

“将军先生,有您的电话……”

将军神气十足地站了起来。

“先生们,请原谅!”他步履威严、大步流星地向宾馆门口的服务台走去。

他又迈着同样威严的步子走回来,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神甫、将军和三个阿尔巴尼亚人,坐在桌旁喝着白兰地酒和咖啡。谈话变得更加热烈,将军再一次摆出一副架势,让别人懂得,他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角儿,这是因为,神甫虽然有上校军衔,但在这种场合,他只是一个魂灵的代表。他是主角儿,想谈什么,就把话题在哪个领域里展开。各类品种的白兰地、世界各国的首都、各式各样的香烟全谈到了。在宾馆的这间挂着沉重窗帘的大厅里,听着异国甚至比异国音乐还别有情趣的音乐,将军自我感觉真是妙极了。他总是迷恋文明,贪图舒适享乐,对到其他国家旅行,已成为一种嗜好。旅行使他想念起家里十分美好的安逸生活。在这种国际性的宾馆里,在遥远的航线上,在飘扬着各种国旗的港口,在外国的语言当中,每一点都有很吸引人的东西。

将军感到兴奋,特别的兴奋。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这突如其来的喜悦的波浪,为什么能卷到他的身边。这是一个在糟糕的天气里,完成了一次危险的旅行,而找到一个安身之地的旅行者的喜悦。那小小的黄黄的白兰地杯,将群山那淡绿色的撩拨人心的容颜,越来越快地从他的面前驱散了。现在,这酒杯在桌子上正一次又一次地骚扰着他。“简直就像一只骄傲而孤独的鹰一样……”突然,他觉得自己全身变得孔武有力。成千上万的士兵的遗体埋在地下,那么多年来一直在等待他的到来。现在,他来了,要把他们从泥土中取出来,送给他们的父母和亲属。他用地图、人名单和准确无误的记录把自己装备起来,好似一个年轻的基督。其他的将领,曾率领望无尽头的队伍,走向失败,走向毁灭。而他来到此处,却是要拯救出他们当中尚还存留下来的一点点东西,使它们摆脱被忘却和溃亡的境地。他要在墓地辗转逗留,仔细巡视每座坟墓。他要在当年的战场上,到处转悠,以便寻找到所有的失踪者和遗失者。在与泥巴的搏斗中,他不承认会有失败,因为他是用精确的统计学的魔力武装起来的。  他代表一个文明的大国,因此他的事业应该是宏伟的。他的事业,有着希腊人和特洛伊人的伟大之处,有着荷马史诗中的安葬意味。啊!你们这些手里擎着伞的阿尔巴尼亚人,将会怎样地目瞪口呆吧!

将军又回敬了一杯。从这天夜里以后,每一天,每个晚上,在他的遥远的祖国,所有期盼亲人尸骨归回的人,都将这样谈论他:他现在正在寻找呢。这会儿我们到电影院看电影,到饭店美餐,去散步,可他却在异国他乡四处奔波,任何一个小地方都不放过,寻找我们惨遭厄运的儿子们。噢,这工作太繁重了,不过,他知道怎么干。人家不会瞎派他去的。

愿上帝帮他的忙吧!

P3-7

序言

近年来,在欧洲各国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天空,升起一颗格外耀眼的新星。他一连出版了近30部长篇小说和为数不少的中、短篇小说、杂感、随笔和游记,而且几乎每部长篇都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广为发行。法国文学界赞美他可与海明威、卡夫卡等文学大家比肩,甚至还多次呼吁他应当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候选人。

这位文学新星就是击败数十名文坛巨匠,2005年6月荣获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的阿尔巴尼亚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伊斯梅尔·卡达莱。

也许有人以为:经济发展滞后,人口仅有300多万的阿尔巴尼亚。根本出不了具有世界文学水平的大作家,卡达莱获此殊荣,是一种偶然或者是出于某种特殊原因。但据我40余年来对阿尔巴尼亚文学特别是对卡达莱文学生涯的跟踪和研究,应当说,这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不能手中无材料只凭主观想象,武断地乱下结论。

卡达莱之所以能荣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第一,我们知道,阿尔巴尼亚国家虽小,但她具有同希腊、古罗马一样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阿尔巴尼亚就涌现出不少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名作家相媲美的人物。也就是说,阿尔巴尼亚的文学根基是相当厚实坚牢的;有了这样的根基,是可以建立起雄伟瑰丽的文学大厦的。第二,阿尔巴尼亚当代文学也曾是经过时代风雨考验与磨砺并具有很高水平的先进文学,她拥有一批被欧洲许多有识之士公认的能和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诗人摆在同一个天平上的杰出人物(如德里特洛·阿果里、彼特洛·马尔科、雅科夫·佐泽、泽瓦希尔·斯巴秀等),伊·卡达莱只不过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代表。

其实,40年前,卡达莱就是一个名声显赫的人物。他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作家、诗人。也是一个得到党和政府特别关照,享有崇高声誉的骄子。

1936年,即意大利法西斯侵占阿尔巴尼亚(1939年4月7日)的前3年,卡达莱出生于南方著名的山城纪诺卡斯特(与阿尔巴尼亚前最高领导人恩维尔·霍查是同乡)。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后进入地拉那大学历史—语文系,主攻阿尔巴尼亚文学。远在青少年时代,卡达莱就崭露出诗才,18岁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灵感》(19541),21岁还出版了诗集《幻想》(1957)。紧接着,又在25岁的时候,出版了引起诗坛广泛注意和好评的诗集《我的世纪》(1961)。

这三部诗集以新颖鲜活的想象力和个性突出的诗歌语汇,得到前辈诗人拉·西里奇、法·加塔的夸奖和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期,卡达莱被政府派送到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深造。在那里,语言天赋甚高的卡达莱,很好地掌握了俄语和法语,从丰富、斑斓的俄苏文学和法国文学中汲取了宝贵的营养,使他一生受益无穷。1961年夏天,国际风云骤变,阿苏关系破裂,卡达莱被迫回到地拉那,先后在《光明报》、《十一月》文学月刊和《新阿尔巴尼亚画报》任编辑。有一段时间还主编过法文版的《阿尔巴尼亚文学》。与此同时,还继续从事自中学时代就开始的诗歌创作活动。

1963年秋天,对卡达莱一生的文学事业都具有头等的重要意义,那个秋天是决定他一生命运的季节。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之声报》,以整版的版面发表了他的长诗《群山为何而沉思默想》。这首长篇抒情诗,以超凡独特的想象和联想,描述了傈悍骁勇的阿尔巴尼亚人民世世代代同枪结下的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长诗一开篇,就以奇崛的文笔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的世界:“太阳在远方的道路上降落的时光,/群山为何而沉思默想?/傍晚,一个山民朝前走着。/背的长枪将千百公里长的影子甩在大地上。/枪的影子在奔跑,/斩断了山岭、平原和村庄;/暮色里枪筒的影子匆匆地向前移动,/我也行进在陡峭的山崖上。/缕缕情丝深深地缠在我的脑际,/对种种事情想得很多、很远、很长。/思索和枪筒的影子交叉在一起,/苍茫中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卡达莱是一个擅长创造雄奇、空潆意境的诗人。随着思考和枪的影子发出的声响,诗人把千百年来阿尔巴尼亚人民为自由而浴血征战的场景,灾难深重的阿尔巴尼亚贫穷凋敝、满目疮痍的景象,豺狼虎豹抢占劫掠阿尔巴尼亚的狰狞面目,英雄儿女为保卫大好河山英勇抗敌、宁死不屈的勇士气概,全都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民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论遭到多少挫折和失败,对胜利始终都抱有最大的希望。诗中画龙点睛地唱道:“宁静是虚假的现象。/群山等待着领导者率领他们奔向前方。/阿尔巴尼亚在期盼着,/期盼共产党降生在大地上。”诗人没有再多写关于共产党的事,只是轻轻一点,作一个小小的铺垫,预示未来将有新的诗篇诞生。

《群山为何而沉思默想》以丰颖而奇特的形象和排山倒海的气势,深刻地阐释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千百年来伟大力量的源泉所在。它在《人民之声报》上发表的当天晚上,卡达莱就接到了劳动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的电话。领袖的热烈祝贺,给予卡达莱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誉和在诗坛上的地位。

……

通过对上述一些作品概括性的描述和对重要作品出版情况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卡达莱侨居法国所创作的作品与在社会主义年代里他所留下的那些经典性作品相比较,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的。想当年,身为人民议会代表、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的卡达莱积极向上,勇往直前,是建设和保卫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文学的先锋。那时候,他的作品充满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作品的艺术水平相当高,是许多青年作者学习写作的范例,也得到国外广大读者和文学界里的行家里手的广泛认同。当时,他是阿尔巴尼亚文艺工作者的一面旗帜,为国家和人民赢得了巨大的光荣。而后来,随着国际形势和阿尔巴尼亚国情的骤变,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仰和理想追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大逆转,由一个进取心极强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蜕变成一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攻击者。这是何等令人痛心!还是在社会主义年代,卡达莱的文名就蜚声阿尔巴尼亚国内外。而侨居法国后,他的知名度似乎比从前又高了许多。不过,从上面列举的一些作品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情况来审视,各国读者更多的还是喜欢卡达莱在社会主义年代创作的那批精品佳作,而并不是近年来他炮制的一些乌七八糟的大杂烩。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在,卡达莱荣获了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这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世界文坛要事。不过,我们还想知道,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看重的是卡达莱哪个时期的作品?莫非是他的全部作品?或是某一时期的作品?这倒是一个我们更感兴趣并且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伊斯梅尔·卡达莱及其部分作品对我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1964年,我们的老前辈、著名外国文学翻译家戈宝权主编的阿尔巴尼亚当代诗集《山鹰之歌》中,就选了他的《祖国》、《共产主义》两首短诗。1967年秋天,卡达莱随莱索尔·培多率领的阿尔巴尼亚作家代表团访华,写下了对中国人民充满友好情谊的诗篇《天安门之歌》,由笔者译出后发表在10月31日的《人民日报》上。1992年,应作家出版社特别约稿,笔者翻译、出版了卡达莱第一部,也是迄今他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亡军的将领》。与此同时,应中央电视台和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之约,笔者还翻译了根据这部小说改编摄制的故事影片《亡军还乡》(上、下集)。影片在央视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1994年,由飞白先生主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诗库》中,选取了由笔者翻译的卡达莱的长诗《山鹰在高高飞翔》(节选)。在2005年第6期的大型文学月刊《飞天》上,发表了由笔者翻译的“阿尔巴尼亚当代诗人五大家”一组诗歌,选登了卡达莱的《斯坎德培的肖像》、《老战士之歌》、《母亲》(颂诗)3首诗。笔者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卡达莱的作品在我国翻译、出版。

郑恩波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戏剧性不断地伴随着幽默,让我们发现了过去所不熟悉的阿尔巴尼亚新文学。

——法国“南方电台”,1970年3月11日

在这部荒诞的史诗里,幻想现实主义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幽默色调。这是一种从地下目击的战争,即从墓穴里目击的战争。这部书透过死者的魂灵,使欧洲最小的国家之一——阿尔巴尼亚迈入了共同书市。

——法国巴黎《费加罗报》,1970年4月12日

毫无疑问,这本书的出版,将是一种新发现,发现了我们几乎不了解的阿尔巴尼亚文学;这一文学首先使作家伊·卡达莱进入到高不可攀、求之不得的层次。

——法国巴黎《最后一分钟报》,1970年3月13日

小说《亡军的将领》创造的氛围,使读者不能不回想起迪诺·布扎蒂几部作品中的氛围,它让你回想起比这些更黑暗的东西。

——法国巴黎《一分钟报》,1970年4月4日

幽默,不外露的激情,轻松自由、朴素自然的叙述,语调的机敏,含蓄的技艺,曲折的教诲,异乎寻常的景观,喜气洋洋的新人——所有这些因素使这部小说比任何别的小说都更精、更尖。这里有当今正在觉醒的世界的画像,它保其能量、力量和色彩。

——法国《罗兰共和报》,1970年5月17日

在卡达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还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雅克·雅乌布尔

卡达莱将肖洛霍夫和卡夫卡紧靠在一起,让萨特靠近布莱希特,没让海明威离开聂鲁达太远。

——阿兰·博斯凯

将来,伊·卡达莱一定会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V.H.德比杜

卡达莱是在阿尔巴尼亚文学、历史、民俗学、政治学等各领域都留下印记的作家。他描绘了一种完整的文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

——布克国际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约翰·凯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亡军的将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
译者 郑恩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00622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41.4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8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6: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