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奥巴马凭什么赢
内容
编辑推荐

从几年前初露头角,到最终击败希拉里和麦凯恩这样的政坛老将,奥巴马可说是不折不扣的黑马。当美国人终于告别旷日持久的选战、迎来第一个非洲裔总统时,人们不禁疑问:他到底是怎么赢的?为解答这一疑问,本书从“他是怎么赢的”(How He Did It)为开始,揭示奥巴马从初选到普选过五关斩六将的内幕。

内容推荐

自1984年以来,《新闻周刊》(Newsweek)就因深刻与及时的美国总统竞选全程跟踪报道而闻名于世。在每次大选开始的前一年,周刊的特派记者就开始追踪报道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新闻周刊》对共和党和民主党承诺,在大选结果揭晓前前绝不透露候选人的竞争手段与策略。作为交换条件,周刊记者获得特许报告通道——可以全天候不分日夜追踪候选人,参加竞选团队的内部会议,了解相关报道的真实内幕,披露选举中的绝密报告。

在本书中,埃文·托马斯将同你一起分享这次美国总统大选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实再现黑马精英奥巴马的异军突起、奥巴马和希拉里之间的白热化竞争、白发英雄麦凯恩的卷土重来、佩林的意外杀人,直至奥巴马胜出的始末。书中传神地刻画了奥巴马团队的精诚团结、麦凯恩团队的混乱管理以及希拉里团队成员的彼此中伤。

本书聚焦于奥巴马如何实现自身飞跃以及使其成为美国政坛史上耀眼新星的哪些人、那些事、那些新技术手段……

本书将为你揭开一个秘密——奥巴马凭什么赢!

目录

权威推荐

译者序 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

前言 奥巴马时代

第1章 感悟成功

第2章 起死回生

第3章 持久围攻

第4章 参选之战

第5章 中央舞台

第6章 激烈辩论

第7章 最终角逐

尾声

附录 独家专访奥巴马

致谢

试读章节

美国人需要一个救世主

奥巴马是位好听众,专注并且用心,他能用他那过人的智慧从条理混乱的长篇大论中归纳出逻辑缜密的统一观点,但他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他是一位黑人,一位置身种族政治纷争之外并跳出狭隘的既定利益集团的黑人。他似乎对身份政治和种族怨恨总是淡漠的;同时,对于人们的追捧或是打击,他也表现得很淡然。奥巴马内心也雄心勃勃,却能用一种超越雄心的方式来表达。在对地位与成就的贪婪的追逐中,在哈佛这种地方竞争非常惨烈,但是,奥巴马能够让成功的精英管理者停下来并且时刻记得先人后己——这似乎是个神话,但听起来仍然令人怦然心动。

格雷戈里·克雷格(Gregory Graig)是华盛顿特区的一名律师,也是众多重新燃起梦想的美国人之一。但他绝非等闲之辈,他的大半生都在尽心竭力地服务和工作,并且常和权势人物打交道。他曾在 80 年代担任过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Kennedy)的助手;曾当过克林顿政府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曾作为受雇律师,代表克林顿出席了 1999 年参议院的弹劾案听证会。他身处高层,并与他们私交甚笃;他熟知权势的弱点,看透了人性的种种虚弱。但是,像许多美国人一样,他也厌倦了党派间喋喋不休的纷争,渴望有人能为美国的政治带来新气象。出生于美国生育高峰期的克雷格,现在是位 63 岁的老人,他很是怀念那段往昔的岁月——60 年代就读于哈佛,后来又在耶鲁法学院学习,并且在那里,他结识了比尔·克林顿和希拉里。2003 年秋末,他被邀请去听一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年轻参议员竞选国会参议员的演讲,克雷格立即被那个年轻的参议员奥巴马吸引住了。克雷格回忆说,“他讲了 20 ~ 30 分钟,我发现他是一个风趣幽默、聪明睿智、知识渊博的州参议员。”很显然,克雷格被当晚的主角打动了。华盛顿资深的政界人士弗农·乔丹(Vernon Jordan)取笑他说,“克雷格坠入爱河了。”

事实的确如此。克雷格阅读了奥巴马的书《无畏的希望》,后来在飞往华盛顿的航班上他偶遇了奥巴马,并对他说:“我深受感动。”他又读了奥巴马早期的自传《父亲的梦想》(Dreams of My Father),后来他回忆说:“我被征服了。” “依我所见,他所展示出的洞察力和成熟度,比 60 岁的比尔·克林顿更深刻、更成熟。” 克雷格又如是说。2005年11月,在奥巴马的另一次演讲上,克雷格坐在罗伯特· 肯尼迪家族的一个老朋友乔治·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身边,史蒂文斯靠向他说:“你认为这个家伙当总统怎么样?自从罗伯特 ·肯尼迪之后我还没见过像这样的人呢。”克雷格立即说道:“英雄所见略同。”演讲结束后,史蒂文斯和克雷格走近奥巴马问:“2008年你打算做点什么?”奥巴马咧嘴一笑说:“哦,先生,情况不容乐观。”但是不久之后,史蒂文斯和克雷格开始为奥巴马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募集资金,奥巴马也为能获得两位肯尼迪家族老成员的援助而感到高兴。之后,奥巴马每次见到他俩都会风趣地说:“嗨,酷毙助理(the Kool Aid Boys)来了。”

2006 年 12 月,奥巴马告诉克雷格和史蒂文斯说:“暂时别工作了,我得和米歇尔(Michelle,奥巴马的妻子。——译者注)谈谈。” 后来,奥巴马带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去夏威夷度假。“我想,我们完了,”克雷格回忆说,“他不想继续下去了。”克雷格感到悲观不无道理。奥巴马是可以按照他律师的严谨计划去获取成功的,因为,此时国家正处于一个“转折关头”,而他正是带来转机的最大希望。在 2008 年春季《新闻周刊》的一次采访中,奥巴马一反常态,竟然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十分看好自己的口才。”但是米歇尔不希望自己的家庭卷入这个危险、敌对的事件当中,虽然或许会振奋人心或创造历史,但也很可能会给她的家庭带来潜在的威胁。特勤局的特工给她的孩子起了两个可爱的名字——“深粉袭人(Radiance)”和“蔷薇花蕾(Rosebud)”,这正如她们看起来的那样,但是,她们的生活也将从此改变。

奥巴马也曾遭受过警告。那是 2006 年 11 月,在华盛顿的一家精美的意大利饭店里,前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汤姆· 达施勒(Tom Daschle)向奥巴马提了个醒。“我告诉他,应该考虑一下当他的妻子受到攻击时应该如何反应——这可是需要情绪管理的。”达施勒回忆说。几乎与此同时,奥巴马也与他的竞选伙伴伊利诺亚州参议员理查德·德宾(Ri hard Durbin)谈到了可能遭受的人身伤害。感恩节前,在芝加哥政党联盟俱乐部举行的政治活动中,奥巴马告诉德宾说,他的许多非洲裔美国朋友都劝他不要参加竞选,因为他们担心他可能被谋杀。德宾同他们一样担心,于是他开始游说议员将奥巴马置于特工保护之下。5 月,也就是初选之前的 8个月,奥巴马已经开始受到特工的保护。过去可从未有任何一位总统参选人能这么早就受到严密保护的。

“米歇尔很担心丈夫的安全,同时也被一种举棋不定的不安所困扰。” 德宾回忆说。即使在她同意奥巴马参加竞选后,她仍然要问德宾:“他们没陷害他吧,是么?”当然,这里的“他们”指的是所有力劝奥巴马竞选的人——米歇尔怀疑他们的动机。

奥巴马理解妻子的担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也一样有所顾虑,但是,他有一种将负面情绪转化为信念的能力。“她最初的直觉是不同意,”奥巴马回忆道,“她知道对我来说远离女儿是多么的困难,她也知道当我不在身边时她会多么的孤独,所以她的第一反应是不让我参选。同时,我想她也感觉到希拉里确实十分难对付,我也会因此而招致许多攻击的。” 2006 年圣诞,米歇尔和奥巴马去夏威夷看望他的祖母,两人沿着海滩走了很久。“我们谈了很多,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奥巴马说,“我想她之所以同意,部分原因在于她知道自己有否决权——她和女儿们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我竞选的野心,如果她说不行我就放弃。”后来,米歇尔要求他作出一个承诺:如果参选,奥巴马就要戒烟。

从某方面来讲,让一名只当过两届州立法委员、仅仅在美国参议院工作了两年的人去竞选总统,着实有点荒谬。但是,奥巴马,一个有着独特经历、行事谨慎的后起之秀,能洞察风云变幻、斗转星移。这个国家正饱受伊拉克战争之苦,在众多候选人中,他是唯一一个从开始就“顽固抵制”战争的人。奥巴马明白这点,保守主义浪潮正在消退,选民不断从共和党阵营中抽身而出。人们对模式化的政客们感到厌倦,期待着有一个全新的、真正与众不同的人出现。另一个有着超常时局预感的政治家比尔·克林顿,十分清楚奥巴马碰到了一生中可能只出现一次的黄金机遇。这位美国前总统相信,主流媒体对自己之前的丑闻不时的大量曝光,将为奥巴马漫长的竞选旅程保驾护航。“如果有人把一辆劳斯莱斯停在我面前,并对我说,‘伙计,上车。’那么,”克林顿可能会带着羡慕或一点点嫉妒地说:“我也应该上车。”

奥巴马应该为自己的明星魅力感到骄傲。就在 2004 年民主党大会的前夜(那次演讲让他成为民主党未来的希望之星),他和朋友马蒂·内斯比特(Marty Nesbitt)在波士顿的大街上散步,身后跟着他们的人越来越多。“伙计,你看起来像个摇滚明星。”内斯比特对奥巴马说。在后来的一个采访中内斯比特回忆说,“他看着我说:‘马蒂,今天还不怎么样,你等到明天再看看。’我问‘什么意思?’他说,‘我的演讲绝对精彩。’”

奥巴马在 2004 年的演讲使他很快被推到了陌生的名流圈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把一位长着大耳朵的瘦弱的学者型男人当成一个性感偶像的特殊氛围。尤利卡·吉尔基(Eureka Gil ey)——奥巴马的一名助手,回忆起了奥巴马参加竞选不久后她跟随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做讲演时的情景。当时,奥巴马被人群围在了盥洗室的外面。“他们是民主党成员,他们似乎对政客们厌倦不已。”吉尔基回忆说,“他的衬衣差一点就被撕开了。我记得那晚回家后,我男朋友还就我背上的紫色伤痕责问过我。我告诉他,我是被那些拼命向前推挤、试图靠近奥巴马的人擦伤了后背的……我奋力抓住那些妇女的手,因为她们要把他的衬衣从裤子里拉出来,真是难以置信。”

……

P26-31

序言

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

哪一根是压倒希拉里的稻草?

哪一步是麦凯恩出的险招?

而又是哪一战将奥巴马送往了总统宝座?

早就听说美国《新闻周刊》有一个连续20多年的传统,即每届总统大选揭晓的第一时间即由大腕记者埃文·托马斯等人推出一本胜选总统的书。如2004年的选题成书是《2004年大选:布什如何取胜以及会干点什么名堂》。之所以要等到11月大选日之后才能推出,是因为就连美国人事先也不能十分有把握地断言谁必能当选。策划者做两套方案,对两个候选人都分别做跟踪记录,谁赢了就出版谁的获胜秘籍。

2008年与往届不同,作者似乎早早地把宝押在奥巴马身上。早在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之前,奥巴马凭什么赢的序幕就已悄悄掀开。各路新闻媒体的大肆宣传、网络上奥巴马支持者人气爆棚的视频短片,数以百万计的各地志愿者挨家挨户的敲门,进行地毯式拉票,以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为首的一干好莱坞明星的加油助阵,在柏林演讲受到20万民众的追捧……美国大选似乎占据每天的新闻头条和百姓话题,而奥巴马的名字也毫无疑问地成为这场竞选风暴的绝对中心。

这还只是国外的场景。在国内,虽然没有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但媒体对奥巴马的报道也可谓铺天盖地。随便打开电视,任何一档整点或不整点的国际新闻中,你必定会看到奥巴马的身影,有关他竞选的话题也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的共同谈资;更有学校将奥巴马的胜选感言整理成中英对照样式,发给每个学生,人手一份,要求熟读熟记;再走进大大小小的书店,你会发现,扑面而来的必定是关于奥巴马的各类图书:有自传,也有专家评析;有写他的身世经历,也有专门选取他的经典“语录”,但都无一例外地在封面印上了他的大头照,摆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书店的销售人员会告诉你,只要跟奥巴马沾上边,全都是今年的畅销书。

到目前为止,谁也称不上奥巴马专家,因为奥巴马闯入政界闯入视野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在半信半疑中关注着奥巴马从国会山的一位新科参议员快速走向白宫宝座。为了翻译本书,我们从各个侧面更多地“接触”奥巴马。这其中有美国著名的网络分析专家,通过网民的搜索偏好和点击率来透视奥巴马的网上支持率;有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高级顾问,在他扬扬洒洒长达50多万字的回忆录中,不但对奥巴马赞赏有嘉,更是为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再有就是这本书,出自美国《新闻周刊》资深记者埃文·托马斯的纪实追踪——《奥巴马凭什么赢》。

本书以纪实报道的形式,真实记录了奥巴马起伏迭宕、波澜壮阔的竞选历程。他从强手云集中脱颖而出,面对的是两大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手越强,挑战越大,也就越衬托显示出他的卓越才能。

翻开《奥巴马凭什么赢》,你会发现这里面的内容既围绕着奥巴马,又不只围绕着他。这并不是一本单纯对奥巴马歌功颂德的赞美诗合辑,也不是对他的言行进行纯粹纪录的综合报道。只要看一眼目录,你便会发现,这里面也不乏对希拉里、麦凯恩和佩林的描写,甚至分别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他们都是作为奥巴马强而有力的竞选对手出现的,但最后都在竞选中败下阵来。作者并没有就此贬低他们的价值,或做出任何的负面报道,而只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中立的立场,坦白地记录了在这场竞选大战中每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这些内容之前或者不为人知,或者被歪曲报道,但在埃文的书中,它们都原原本本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奥巴马凭什么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通过对奥巴马及其对手的跟踪报道,我们可以看到每位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的逐步变化,看清整个竞选的来龙去脉:哪一根是压倒希拉里的稻草?哪一步是麦凯恩出的险招?而又是哪一战将奥巴马送往了总统宝座?一波三折,悬念丛生,扑朔迷离,跌宕起伏,使读者在全方位多角度了解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中,获得强烈的阅读快感。

奥巴马到底凭什么赢?有人说他赢在他的政治创新务实、迎合了当下美国人求新思变的心态;有人说他赢在竞选手法高超,懂得借助网络时代的潮流;还有人说他赢在掌握了时政年轻人的心态,动员了那些未曾参加投票却规模庞大的有潜力群体;也有人认为奥巴马竞赢在他有一支具有坚定信念和超强执行力的竞选团队。作为译者,我们读了这本书,译了这本书,觉得这些说法都对,但也都只说出了“奥巴马凭什么赢”的一个侧面。我们相信,您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当您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时,你得到的就不只是审美享受,更有智慧和心灵等方面的收获。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将以美国新总统的身份站在国会山前,面对数百万美国民众以及全球各国的观众,庄严宣誓,成为第四十四任美国总统。那个时刻,历史的新篇章将就从此揭开,号称求新求变的奥巴马时代就真的到来了。

就像奥巴马竞选总统要组成精兵强将的团队一样,翻译关于奥巴马的这本书也需要团队精神。本书由著名美国问题专家、高级翻译魏宗雷领衔主译,张宁、刘娜携手翻译。为了抢在第一时间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中文读者,我们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特别感谢我们那位足智多谋的“幕僚长”聂乐乐,如果没有她竭尽全力的帮助和鼓励,也许我们不会坚持到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我们那些能力卓越的战友和伙伴,她们是邵蓓蓓、方慧倩、蔡月、仉进、田野、张悦、刘丽、孙远波,感谢她们为这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奥巴马在发表胜选演说时,曾感叹“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太久”。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名A Long Time Coming 也包含着漫漫长路,来之不易,让人“等得太久”的意思。这也是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为《水瓶座女孩》(What a Girl Wants)唱的主题曲。

是的,在许多时候人们都“等得太久”——政治家的胜利,有缘人的爱情,能打动人心灵的文字作品,都常常让人等得太久。

这种等待来之不易,但值得期待。

中雷 宁娜

2008年12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埃文·托马斯把多年来对美国大选的观察思考浓缩于《奥巴马凭什么赢》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对美国政治和国际关系感兴趣者阅读思考。

——林宏宇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知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8年美国大选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新”:第一是总统候选人新,第二是选民新,第三是竞选方式新。本书的特点是材料新,故事新。

——王 帆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次大选是几十年来他们最为关注的一次。因为奥巴马当选可能代表美国新时代的开始,因为它象征一种种族团结,象征一种希望,象征着过去保守主义政策、内外政策的否定。奥巴马获胜的关键是适应时代的潮流。

——王缉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著名美国问题专家

中央电视台《直击华尔街风暴》特邀评论员

中国人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关注毫无疑问是特别突出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今年的大选对未来美国的命运很重要,而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动向对世界其他各国很重要;第二个原因是今年美国大选的故事性很强,一个老人、一个女人、一个黑人之间的竞争特别有新闻价值,对中国新闻界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第三个原因是美国政府和新闻界深知美国的选举是推广美国软实力的最佳产品,所以也特别注意向外界推销这个产品。

——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博导

《奥巴马凭什么赢》这本书是太平洋彼岸迎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的第一束烟花,它不仅庄重宣告竞选时代已成过去,奥巴马时代真的到来了!更重要的是,本书为有着奥巴马梦想的中外读者们提供尽快入眠的甜点。

——魏宗雷

中国著名智库研究员

美国问题专家

美国布兰代斯大学学者

2008年大选期间赴美考察采访

美国前任总统发动了战争,犯的不仅一个错字了得;继任者说要改变,一句口号成就一位总统。人们就这样把希望寄托给奥巴马,美国的责任就这样排解推脱,一推六二五了。美国实在是高,奥巴马真的会玩。

——吴 戈

北京《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新华社《世界军事》杂志评论员

不要指望奥巴马能真的改变美国什么。他可能因为经济衰退的拖累而分身乏术,但不管谁当选都改变不了美国的霸权性质。  ——韩东屏

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教授

奥巴马的历史想象力从上上个世纪林肯到上世纪60年代肯尼迪嘎然而止。而他的竞选又从争取二战后婴儿潮一代开始。就这一点来看,他似乎是自相矛盾。他当选总统靠的是变革的口号,他号称要带领美国走向未来。奥巴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总统? 将把美国带往何处? ……他将决定今后世界的走向。本书也许会提供一些线索。

——乔恩·米查姆(Jon Meacham)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主编

著名政治评论家

畅销书《罗斯福与丘吉尔》作者

巴拉克·奥巴马不仅激发了世人对总统选举政治的空前热情,也引来了滚滚商机、收藏热,以及大批出版合同。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新闻周刊》组织策划、纽约公共事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埃文 托马斯这本《奥巴马凭什么赢》。

——《洛杉矶时报》

人们感兴趣的是奥巴马以及他赢得胜利的极其独特的方式。

——《纽约时报》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新闻周刊》编辑托马斯与大家分享从竞选前线发回的第一手内幕故事,分析了人格和事件是如何影响选举结果的,也为奥巴马新政府中的主角和议程埋下了伏笔。

——美国《鲍威尔书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奥巴马凭什么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埃文·托玛斯
译者 中雷//宁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01124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7=6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9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贸核渝字(2008)第124号
版权提供者 PublicAffair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