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林CEO释永信
内容
编辑推荐

被授予博士荣誉的和尚,行程如空中飞人般的寺庙方丈,打破少林寺千年传统,用经营企业的思路经营少林寺的当代少林掌门……各种名号笼罩下的释永信,在制造着中国寺院商业化神话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饱受争议的舆论焦点。有人说他数典忘祖,有人说他锐意进取,对他期待者有之,疑惑者亦有之。人们都在关注:在他的带领下,少林寺将走向何方?

内容推荐

释永信说,少林寺的出世、人世,就像一条船,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少林寺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一直是他思索的问题。他不止一次地表示:“我正在努力,我希望佛教能够成为许多人的道德方舟。”佛门千年独具的特色管理结合现代经营理念,是释永信让少林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源泉。

他是锐意创新的少林奇迹创造者,还是少林世俗的始作俑者?本书最新少林CEO释永信!

目录

序 少林寺的出世与人世

第一章 佛门CEO:1500年来最具争议的少林方丈

 颠覆传统: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方丈

 开天辟地:少林奇迹的创造者

第二章 求佛“立雪亭”:一个小沙弥的佛缘和机缘

 一心向佛的少年

 “立雪亭”下缘定少林

第三章 “接掌”少林:脱胎换骨迎新生

 接掌少林 

 拐点:独立自主求发展

第四章 艰难的维权历程:从“官司”中走来的少林公司

 国内“李鬼”层层包围

 海外“假少林”以假弄真

 突围:以商止商

第五章 在争议声中前行:少林品牌新时代的浴火重生

 禅宗的主流化路线图

 “普京访少林”的品牌效应

 跨国少林的“本土策略”

第六章 重放异彩的少林文化:解密释永信的文化复兴战略

 重新解读少林文化

 剑走偏锋:“文保”,民生双赢

 重拳出击:激情“武”动

第七章 千年不朽的佛门管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管理智慧

 相对民主与绝对集权

 与时俱进抓管理

 升级“寺院文化”

 佛门航母之旅

第八章 千年传承的继承与延续:用“心灵产品”改变世界

 “体验经济”的蓝海

 以医为名:告别独臂少林

 用“心灵产品”改变世界

第九章 淡定的千面菩提: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下的释永信

 佛相:是非皆不辩

 僧相:妙语度众人

 慈相:利乐便有情

 众生相:方丈亦凡人

附录 释永信精彩语录

后记 唯一不变的应当是变化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佛门CEO:1500年来最具争议的少林方丈

颠覆传统: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方丈

“空中飞人”

少林寺,这个满载历史荣誉、在历代口口传播和文学描写中的英雄辈出之地的禅宗祖庭之地,早在20年前,就随着金庸的妙笔生花和李连杰演绎的铁骨铮铮的武林高手形象,在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中被不断放大并重构着。

大家印象中的少林寺不外乎这样一幅场景:中州大地风光正好,岚光浮动,立雪亭前,枝叶安宁。韦驮笑得像面团团,毗卢阁满墙氤氲了祥云,僧人们兢兢业业,不失为一个青灯黄卷、励志磨心的好地方。

然而这个历经沧桑变幻1500年的弘法之堂、清修之地,却在一个人的努力下,经历了井喷式的商业化,以及彻头彻尾的改头换面。一时间,责骂、质疑、批评、嫉妒、不解;赞扬、肯定、拔高、吹捧、造势;各种力量、眼球和口水都汇聚在少林寺的身上。

佛陀时代,僧众不事生产,托钵乞食。这样做既能令僧众全身心地追求解脱,阐发众生;又可令众生通过供养而培植福田。佛陀入灭后,佛家弟子又有“声闻行者”和“菩萨行者”之分,前者追求个人解脱,后者则发愿带领大众共同解脱。

至今南亚国家的佛教仍然以不拥有庙产为生,中国佛教则千百年来以信徒施舍为生,可以拥有庙产。如今这个传统的“受”与“施”的界限在少林寺被打碎、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调的企业化经营与泛国际化的禅学波澜。没有人能想到,这座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雾霭笼罩的嵩山中的古刹,20年前是何等的萧条不堪;也没有人能想到它如今绵延数里、经济效益泽及一省,僧众达200人之多,20年前却只有12名老僧,靠耕种一小块土地为生。

为少林寺创造这个商业历史节点的,就是少林寺1500年历史中最年轻的方丈 释永信。他身形富态,姿容和气;他鼻阔口方,颇具佛相。按理说这双掌合十、童真人道的出家人应该“跳出红尘”,可如今,他为了方便与各方交流,甫一见面,便会主动伸出右手握手表情达意。他在1996年就建立了中国首个寺院网页,而当时听说过互联网的中国人还寥寥无几;紧接着,他又成立公司,保护少林寺的“品牌”;接下来的举动更是惊人:他在网上披露了一些此前被视为最高机密、只传给真正信徒的少林武功秘籍,还将此前与世隔绝的僧人派往世界各地,表演和推广源自禅宗的少林武术,进一步打开了少林寺的大门……他和少林寺的作为,将被清晰地记录在当下,也将被无一例外地记录在少林寺的黄卷里。

释永信的名片上,手机、电话、传真、网址一应俱全,中英文对照,可谓“武装到了牙齿”。不光是方丈,就是寺内招聘武僧团后备人才的广告上,也留有电子邮箱地址。如今的少林寺僧人,使用手提电脑、甚至拥有驾驶证都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现代技术在这个红墙黑瓦、青松翠柏的深山古刹中,已经是相当普及了。

释永信所知广博。他能流利地说出一串美国主流媒体的名字,而他们也都无一例外地采访过他;他跟国外领导人相交甚广,像俄罗斯前总统普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泰国上议院院长等,都曾是他的座上宾。

有人不禁会惊讶,这位自称最喜欢独坐禅房的人为何在商业浪潮中如此耐不住寂寞?

“耐不住寂寞吗?我们出家人只是一切随缘而已……”释永信并不因为这个问题而恼羞成怒,他只是期待着有人能剥开表象,弄清事情真相。

熟知少林寺历史的人都知道,1500多年来,少林寺从来没有中断过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以前多为高僧游学讲经授业、武僧对练,在释永信的眼中,他仍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他说:“少林与外界的交流不会因我而中断。”只是,现在的少林寺更多地适应了潮流。

身披明黄色袈裟、戴着沉重念珠的方丈释永信,只要在少林寺的时候,大多在自己的禅房里打坐、冥思。然而更多的时候,他都是坐着配有专职司机的越野车四处奔波,开会、洽谈、交流。

袈裟飘荡,释永信大步流星走过明亮通透的、现代化的机场大厅,走过安检门,走过机场通道,目不斜视地走上飞机。找到座位后,拿起飞机上的报纸和杂志读了起来,一路表情淡然,行动流畅。“哟,和尚也坐飞机?”在到达座位之前,释永信必须穿越他人的目光和小声议论。另有人猜测:“估计是个方丈吧,小和尚可没这种待遇。”

几乎每次出行,释永信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他已经见怪不怪了。对于一个一年之中有超过六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飞行的人,还有必要向别人解释自己为什么坐飞机吗?

自从释永信接掌少林寺后,他就开始了马不停蹄地出访:美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释永信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多得连自己都数不清。

接待了很多的国外领导人,被很多国外领导人接见,释永信并没有迷失自我,他已经习惯甩一袖清风,任皱一池春水。因为在他眼中,“把家操持好,才是最重要的”——释永信把少林寺称为“家”。

自学成才的“MBA”

组织设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从事工商管理的人士并不陌生,其中也不乏《论佛教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这样的学习内容,现代企业制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儒、道、佛的思想和谐渗透,大放异彩。

这是一个大步往前奔走的时代,各行各业唯经济效益马首是瞻。部分先知先觉的人开始想着利用传统的精髓来改善现状,锦上添花,鲜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费尽心力彻底改造传统于一新。

少林寺曾长期扮演着传统与现代之间尴尬地位的角色,它有着强大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强大的“造血潜能”,却苦于只能沿袭靠“政府输血”、“社会供血”的老路。“做和尚的确要有清规戒律的,但如果自闭山门不能与时俱进,就只有被社会淘汰。”释永信说。

和平年代的出家人,从小受到的是现代教育,已经不像当年僧人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佛教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也不能排斥汽车、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便捷手段。但同时,佛教徒仍然要继承古佛、清灯、头陀苦行的传统,保持僧装、素食、独身,遵守戒律、教义等。不仅如此,佛教讲普度众生,如果不到众生中去,那也就空有一颗慈悲心而已,因此,更应该用新的方式去解决时代的心灵问题,弘扬佛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少林寺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可以说过上了基本“小康”的日子,但是释永信不满足做个“自了汉”(最低阿罗汉,就是说自己明白佛法,但是无法普度众生),他还有着把少林文化推广出去的宏大抱负,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寺院推行先进管理思想的第一个尝鲜人…用现代管理方法改造少林寺。僧人也需要管理。这种学习是一个突破,也是一种探索,寺院也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更需要现代化。这种大刀阔斧的动作使少林寺开始步入现代化进程。

释永信被人称为“少林寺CEO”,并非空穴来风,他经营管理的理念和做法堪比MBA教材上的案例。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释永信而言,可谓自学成才。如果问他原因,他会苦笑着告诉你:“我并不太了解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我只是在太多的官司中学会了保护少林寺……”他也常会把他的心得讲给少林寺僧众听,发展中的少林寺也迫切需要提升内部高级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他不仅需要懂佛经的虔诚和尚,而且也需要懂电脑、会外语、拥有相当管理知识的寺庙管理者。一个魅力型的领导,就在于他可以引导自己的部属一同进步。

而余下的时间,他仍然诵念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文典籍,恍若返回时光隧道的另一端。传统与现代迥异的生活、学习方式在他身上被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从商标案、开公司、大拆迁到将互联网装进藏经阁,并举办互联网论坛,少林寺与现代生活的每一次拥抱,无不掀起一场场轩然大波,因为这一切颠覆了民间对寺庙原有的封闭、苦修的印象。对有人责怪他打着少林寺的大旗为自己谋福利时,释永信不置一词,他以商业潮流的“出世”姿态,傲视群雄,只是对少林寺僧众说:“以自己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信仰和精深的佛法吧。”

P2-6

序言

少林寺的出世与入世

和尚念经,商人经商,在人们的印象中,两者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可是,市场经济大潮的渗透力像泻地的水银一样无孔不入,作为传统寺院改革的先锋和代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并由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在许多人看来,少林寺的商业化之路是在毁灭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而西方人则对这个“红杏”出墙的“Chinese Kung Fu”却他乡遇故知般地认为,这就是“西方人苦苦寻找的Zen(禅)”。

释永信说,少林寺的出世、人世,就像一条船,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少林寺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一直是他思索的问题。他不止一次地表示:“我正在努力,我希望佛教能够成为许多人的道德方舟。”佛门千年独具的特色管理结合现代经营理念,是释永信让少林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源泉。

然而传统的“文化人”,似乎总是离“象牙塔”近、离市场远。所以,这个身处市场、心居高塔的少林寺方丈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他搅乱了众人原来固有的认知,也让人平添了不少偏见。

少林寺具备的代表性,让它成为风口浪尖的众矢之的。有人坚信“少林寺把佛教精神给抛弃了”,而忘了去体会“商道的最高境界就是禅道”;有人咬定如今的少林寺和尚都出去走穴赚吆喝,即使他听到少林寺的暮鼓晨钟和“机锋辩禅”,也仍然扼腕叹其“表演功夫到家”……少林寺的过于超前,也许有待世间的消化。

然而对于整个文化产业来说,释永信的做法更是值得深思。

当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在当今市场苦苦挣扎的时候,释永信就已意识到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创造品牌效益、提升市场价值已经成为其当务之急。他随后进行的改革,建立产业链,把培训、演出、营销策划、心灵产品生产形成“一条龙”,努力使佛教关怀天下的思想形成文化规模,让少林品牌在800年后得以浴火重生。

释永信深知由戒律和经典共同架构起来的佛学系统,要“文明其行为,非常其思维”,这是佛教的根本。然而,少林寺是否会迷失自己,外人无法预估,当事人也不可能过早决断,看来只有等待历史洪流大浪淘沙之后,再见分晓了。不过释永信的“我们即使营销少林文化,也是将文化作为人类资产来打理,而不是将文化作为产品而买断,不要说我具有商业智慧,对我来说,这是使命感”这样的表态,应该足以值得世人欣慰!

后记

唯一不变的应当是变化

人们对于传统佛教的认同模式,往往要把佛教建构在神秘难测、偶像敬畏的形式上。如常人所言:和尚不怪,香客不拜。因此,人们也常常将出家僧人认定为世外独处、冥思、静养的一个群体,而他们所常住的寺庙,理所当然地也必须是一个清净之地,可以为世人提供一个修身静养、暂可出世的宗教场所。

不得不说,这种信仰,这种社会、世人对于佛教的传统认同和价值期许方式,正好符合了中国深厚的隐逸文化传统。看透世事的高人,与其在俗世中沉浮,不如遗世而独立。在武学圣地中,正是一些看来普通寻常的人物,在我们的时代传承着中国功夫的香火。这的确让人有一种兴奋的感觉。然而,江湖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许就和今天一样平淡无奇,仅是在后人的佛教想象之中却成了文学的传奇。深山不藏古寺,禅思何处可依?

这种认同方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把佛教、寺庙、和尚,定义在深山老林和社会边缘,无缘于世事,乃人生觉悟之前提。大家希望在一个隐秘的场所,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山沟,在一个深山古寺,见到一个神奇的人物,让他们来崇拜、来顶礼,甚至来为金庸的小说书写续集。

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的道理,或许太过平淡无奇。比起佛教的世俗化或者市场化,大家更期待癫僧、狂道、隐侠和剑仙。

当少林寺走出寺庙、投身世界之后,世人们对于传统佛教的信仰和认同模式,往往被这种“少林寺现象”所颠覆了。少林寺的这些举措,其实是在着力于建构出现代佛教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从而提供一条建构现代中国佛教公共性和社会性的路径,从中走出了传统佛教神秘崇拜、仪式的私人信仰局限。正是在此层面之上,少林寺的这些举措,才称得上世间所誉的“给当代社会送来一股清流”。

释永信的思路极其清晰,那就是他所倡导的“佛不避世”主张一一在他看来,如果佛教仅仅是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佛教的悲剧。他高度评价太虚法师说过的“人间佛教”,并力图实践自己的“大众佛教”——即在社会、大众的新型认同方式之中,建构一种现代佛教的新型发展方式。

中国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缺乏的正是这种大众认同的社会性信仰方式,应当努力的就是要改变那种传统的神秘超度、仅只福佑私人利益的认同方式,把这种信仰置放在现代社会的行动之中来表达,进而建构一种具有现代社会性和公共性的信仰方式。

如果当这种大众化、社会化的佛教成为主流认同方式时,那么就意味着少林寺进入了社会服务领域而成为文化事业的经营者,通过这种经营,信仰群体就建构为利益群体,进而可以获取最大的社会认同,佛教也就可以重新恢复信仰的公共性。相信对于少林寺的这些批评和议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稀释消弭,当这一切尘埃落定后,唯一不变的是释永信那种“将终极托付给历史”的气度和情怀!

本书从策划到完稿历时两年有余,在本书脱稿付梓之时,衷心感谢少林寺永信大和尚、永乾法师、延琳法师、圣智法师、永了法师、延江法师、延禄和延瑞法师及少林书局总编辑阿德老师、少林实业公司钱大梁先生、广天响石企划机构董事长刘世英先生等为本书的写作所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感谢阿德老师和钱大梁先生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清华科技园文化总监、江西省佛教协会《丛林》编辑、《艺术状态》副主编李林先生,浙江人民出版社虞文军先生对本书稿进行了审校并提出了许多细致的修改意见,团队成员新华、征明、文辉、晋军、盛娟、菲玉、肖萍等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写作既不是为释永信方丈扬名立传,更不是想“亵渎”方丈和少林寺,笔者只是想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去解读方丈所做的事情。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本书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如有机会再版,笔者将予以修正。谢谢!

E-mail:LLZH112@163.com

书评(媒体评论)

少林是蓝海战略的典型。

——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博士,资源实战型培训专家 余世雄

释永信是一位融中国深邃的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为一体的成功宗教人士……

——《洛杉矶时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林CEO释永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良忠//宋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39379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50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