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卡拉马佐夫兄弟/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一生总结性的作品。小说描写地主卡拉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间因金钱和情欲引起的冲突和最后酿成的悲剧。作品借助对人物心理鞭辟入里的分析刻画,揭示了当时俄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

内容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卡拉马佐夫兄弟》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矛盾和人性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卷 一户人家的历史

 一 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二 甩掉第一个儿子

 三 续弦与续弦所出

 四 老三阿辽沙

 五 长老

第二卷 不该举行的聚会

 一 到达修道院

 二 老小丑

 三 信女

 四 一位信仰不坚定的女士

 五 定当如此,定当如此!

 六 干吗让这号人活在世上?!

 七 野心勃勃的宗教学校毕业生

 八 丑剧

第三卷 洒色之徒

 一 下房

 二 黎萨维塔·斯乜尔加夏娅

 三 一颗炽热的心的自白(诗体)

 四 一颗炽热的心的自白(故事体)

 五 一颗炽热的心的自白(局面倒了个过儿)

 六 斯乜尔加科夫

 七 争论

 八 微醺之余

 九 色情狂

 十 她俩都在那儿

 十一 又一个人的名誉扫地

第四卷 咄咄怪事

 一 菲拉邦特神父

 二 在父亲那儿

 三 遇上了一群学童

 四 在霍赫拉科娃家

 五 客厅里的怪事

 六 陋居里的怪事

 七 清爽空气中也有怪事

第五卷 正与反

 一 相约

 二 怀抱吉他的斯乜尔加科夫

 三 兄弟间相互了解

 四 反叛

 五 宗教大法官

 六 这一章的关键作用暂时还很模糊

 七 “跟聪明人谈话就是有意思”

第六卷 俄罗斯修士

 一 佐西马长老和他的客人们

 二 已故司祭苦修僧佐西马长老牛平,由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据长老自述整理

 三 佐西马长老的谈话及训示摘要

第七卷 阿辽沙

 一 腐臭

 二 节骨眼

 三 一个葱头

 四 加利利的迦拿

第八卷 米嘉

 一 库兹马·萨姆索诺夫

 二 里亚加维

 三 金矿

 四 黑暗中

 五 突然的决定

 六 我来了!

 七 拥有当然权利的旧情人

 八 撒呓挣

第九卷 预审

 一 别尔霍津腾达之始

 二 案发

 三 灵魂的磨难历程。磨难之一

 四 磨难之二

 五 磨难之三

 六 检察官把米嘉逼到了死角

 七 米嘉的大秘密。遭嘘

 八 证人之言。娃子

 九 米嘉被押走了

第十卷 大男孩和小男孩

 一 郭立亚·克拉索特金

 二 小家伙

 三 预备生

 四 茹企卡

 五 在伊柳沙的病榻旁

 六 早熟

 七 伊柳沙

第十一卷 伊万

 一 在格露莘卡家里

 二 纤足有恙

 三 魔崽

 四 一首颂诗和一个秘密

 五 不是你,不是你!

 六 第一次走访斯乜尔加科夫

 七 第二次走访斯乜尔加科夫

 八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走访斯乜尔加科夫

 九 魔鬼。伊万·费尧多罗维奇的梦魇

 十 “这是他说的”

第十二卷 错案

 一 生死攸关的一天

 二 危险的证人

 三 医学鉴定和一斤榛子

 四 幸运向米嘉微笑

 五 突然降临的灾祸

 六 公诉人的演说。性格概述

 七 历史的回顾

 八 斯乜尔加科夫论

 九 洋洋洒洒的心理学高论。飞驰的三驾马车。公诉人演说的结尾

 十 辩护人的演说。一把双刃刀

 十一 钱本来就没有。盗案也没有发生

 十二 谋杀也是没有的事

 十三 蛊惑者

 十四 乡下人不买账

尾声

 一 营救米嘉的计划

 二 谎言一时间成了真话

 三 伊柳沙的葬礼。巨石旁的演说

试读章节

二 甩掉第一个儿子

这号人会是个怎样的父亲,怎样教育孩子,当然可想而知。作为一个父亲,他的行为是在意料之中的,也就是说,他把自己与阿黛拉伊达·伊万诺夫娜所生的一个孩子压根儿扔下不管,倒不是因为恨他,也不是由于做丈夫的感情受到伤害的缘故,而是干脆把他完全给忘了。在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喋喋不休地向所有的人哭诉,而又把自己的家变成酒池肉林的时候,才三岁的小男孩米嘉全靠这家的忠实的仆人格里果利照料。当时要不是他关心米嘉,恐怕连孩子的衬衣也没有人给换。

偏偏孩子的母系亲属在最初一段时间内似乎也把他忘了。他的外公一阿黛拉伊达-伊万诺夫娜的父亲米乌索夫先生本人——当时已不在人世;他那移居莫斯科的遗孀——米嘉的外婆一实在病痛太多;阿黛拉伊达的姐妹们又都出嫁了。因此,差不多有整整一年,米嘉只得待在仆人格里果利身边,和他一起住下人的木屋。不过,即便老子还记得这个儿子(他总不可能真的不知道米嘉的存在),他自己也会打发孩子回到木屋里去,因为他要纵欲酗酒,孩子毕竟会妨碍他。但是,死去的阿黛拉伊达·伊万诺夫娜有位堂兄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米乌索夫从巴黎回来了。此人后来在国外接连住了好多年,当时他还非常年轻,不过在米乌索夫家族中是个突出的人物,他挺开明,在首都和国外见过不少世面,而且可以说,一辈子都是欧洲文化的产物,到晚年则成为四五十年代的自由主义者。他平生先后结交过许多他那个时代自由主义思想最鲜明的人,有俄国的,也有外国的,认识蒲鲁东和巴枯宁本人,到了浪游生涯行将告终之际,他特别喜欢回忆和讲述四八年巴黎二月革命的三天,并且暗示说他自己也差点儿没到街垒上去参加那次革命。那是他对青年时代保留的最最愉快的回忆之一。他有一份独立的田产,按老法估算,大约有一千农奴。一出我们这个小县城,就是他的十分出色的领地,与之接壤的是我们那儿一座著名修道院的土地,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刚得到遗产——那时年纪还很轻很轻一马上就开始跟那个修道院没完没了地打官司,争的是一条河里的几片捕鱼区或一处森林的若干伐木地的主权归属问题,确切情况我不了解,但他把跟“教权派”打官司甚至视为自己作为公民和文明人的一项义务。他自然记得阿黛拉伊达·伊万诺夫娜,当初甚至还注意过她。他听说了有关这位堂妹的悲剧始末,并且了解到还有个遗孤米嘉,便勉强克制住自己年轻人的一腔怒火和对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蔑视,插手管起这件事来。于是他第一次认识了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并且直截了当地向他表示愿意抚养那个孩子。事后他有很久经常向人讲述这样一个很说明问题的情况:当他与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谈起米嘉的时候,身为父亲的那位有一阵子竞现出莫名其妙的样子,完全不明白所说的是哪个孩子,甚至对于他有个年幼的儿子在家里某个地方似乎感到惊讶。如果说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叙述的情况可能有所夸大,那么,其中必定仍然有近乎真实的内容。

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一生都喜欢做戏,喜欢突然在您面前扮演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色,其实有时候根本没有这样的必要,甚至会直接损害他自己,眼下这件事便是一例。不过,有这种脾气的人还非常之多,甚至是些十分聪明的人,绝非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者流。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把这件事办得挺利索,甚至被指定为孩子的监护人(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也是监护人),因为孩子的母亲毕竟有些东西遗留下来,包括一栋房屋和田产。米嘉果然由他的堂舅领走了,但这位堂舅自己并无家室,在办妥了确保自己田产收入款额事宜之后,他当即匆匆前往巴黎又住上很长一个时期,因此把孩子托付给自己的一位表姑、莫斯科的地主太太。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久居巴黎的结果,特别在那次二月革命爆发之后,他得到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使他终生难忘,居然也把那个孩子给忘了。莫斯科的地主太太死后,米嘉又转到她的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儿家里。好像此后他还第四次挪过窝。这事现在我就不细说了,何况有关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这个头生儿要讲的还有许多,眼下我只限于作一些必不可少的介绍,要是连这些也略去,那我这部小说就没法起头了。

首先,这位德米特里·费尧多罗维奇是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三个儿子中唯一怀着这样的信念长大的:反正他拥有一些财产,等到成年之后经济就可以独立。他青少年时代的岁月过得颇不像话:中学没念完,后来进了一所军校,然后来到高加索服役,曾得到提升,因与人决斗遭降级,后叉被提升,大肆吃喝玩乐,花掉了许多钱。他直到成年以后才开始从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那儿得到钱,可在这以前已经债台高筑。他成年之后才头一回看到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知道这就是他的父亲,当时他特地来到我们那个小地方跟后者谈自己的财产问题。看来,那个时候他就对老子没有好感;他在老子家里没待多久便急急忙忙地走了,只来得及从他那儿拿到一笔钱,_并且就今后领取田产收入的问题跟老子做了一笔交易,至于那些田产价值多少,收益如何,那一回他从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那儿始终没问出什么名堂(这一事实值得注意)。当时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一开始就发现(这一点也必须记住),米嘉对自已那份财产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

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对此非常满意,因为他另有算计。他认定这个年轻人心浮气躁,欲望不小,耐性很差,是个浪荡子,只消把握时机让他到手一些现钱,马上就太平无事,当然为时不会太久。于是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抓住这一点开始加以利用,也就是施一些小恩小惠,隔一阵子寄点儿钱去,结果竟是这样:四年以后,米嘉对于这种局面感到不耐烦了,当他再次来到我们这个小城,打算跟老子彻底清账时,突然万分惊愕地发现他已经一无所有,这账连算也很难算得过来,反正他通过提现金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所值已经从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那里支取~空,没准儿还倒挂呢;根据某年某月某日及某年某月某日他自己同意的某项及某项协议,他没有权利再提出任何要求,如此等等,等等。那年轻人给震懵了,不信这是事实,怀疑其中有诈,他几乎无法控制自已,仿佛失去了理智。正是这一情况导致了一宗惨案的发生,而铺叙这宗惨案将构成我这第一部作为楔子的小说的主体,更确切地说,将构成它的外壳。不过,在我转入这部小说之前,还必须把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的另外两个儿子即米嘉的弟弟也作一番介绍,交代一下他们的来历。

P6-9

序言

我在动笔为本书主人公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立传之时,心情有点儿困惑。事情是这样的:虽则我把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称做本书主人公,可我自己也知道,他绝对不是一个大伟人,因而我能预见到读者必然会提出一些问题来。例如:尊驾所写的那个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竟被选作这本书的主人公?他干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有谁知晓此人?此人因何而出名?凭什么要读者花费时间去研究他的生平事迹?

末了那个问题最是切中要害,对此我只能回答说:“您读了这部小说,也许自会明白。”可要是读完小说仍不明白,仍不认为我写的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便如何是好?我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我已经伤心地预见到会这样。在我看来,他是与众不同的,然而我能否向读者证明这一点,本人极表怀疑。 问题在于他可以说是个人物,不过是个尚未确定、有待澄清的人物。不过,在我们这样的时代以明确求之于人,那也未免奇怪。有一点恐怕大可不必怀疑:那是个奇人,甚至是个怪人。但是,奇也罢,怪也罢,在引人注意这一点上多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尤其是在人人力图把个别化为一般,总想从千奇百怪的现象中找出哪怕一点点共同之处的时候。而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个别和特殊的现象。难道不是吗?

如果读者不同意如上的论点,说“不是这样”或“不总是这样”,那么,笔者在对主人公阿列克塞·费尧多罗维奇的看法上倒是比较胆壮了。因为怪人不仅“并不总是”个别和特殊的现象,而且相反,在某些隋况下,他身上也许还具有整体的内核,倒是其余和他同时代的人全都像遭到狂风袭击似的,不知为何一时间纷纷脱离了他……

其实,我本不想作这一番极其乏味而又模棱两可的解释,干脆免去开场白就写正文算了,读者如果喜欢的话,好歹会把它读完的。但糟糕的是,我虽然只给一个人立传,可要写的小说却有两部。主要的是第二部,那是本书主人公在我们的时代亦即此时此刻的所作所为。第一部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十三年前的事,它几乎算不上一部小说,而只是本书主人公青年时代初期的一个瞬间。我不可能把第一部小说略去,因为那样的话,第二部小说中的许多地方便会令人莫名其妙。但是本来已在犯难的笔者却由此而越发捉襟见肘了:倘若为他立传的我自己认为,用一部小说来写这样一个不足道、不明确的人物已属多余,那又怎么能写上两部,我这种狂妄的做法又该作何解释呢?

由于想不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我决定索性不去解决它们,而是绕道而行。洞察幽微的读者自然早已料到我一开始便有这样的倾向,只是恼恨我为什么一直在说些废话,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对此,我倒可以确切地回答:我一直在说些废话,浪费宝贵的时间,这首先是出于礼貌,其次也是为了耍个花招——反正不能说我事先什么也没有交代。尽管如此,本书“在基本上保持整体的统一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分成上下两篇,这甚至使我感到高兴,因为读者了解其上篇之后,可以自己作出判断:值不值得继续读它的下篇?当然,任何人都不受任何约束,即使上篇只看两页就把书一扔也可以,并且从此不再打开它。但要知道也有这样一些颇具涵养的读者,他们肯定要把全书看完,以免在作出不带偏见的评价方面出现失误,例如俄国所有的批评家都属于这一类。不管他们多么有始有终和不偏不倚,我还是要向他们提供十分顺理成章的口实,好让他们开卷不久就把此书撂下,这样,我在这些人面前毕竟可以少几分内疚。好了,开场白到此为止。我完全同意这是多余的话,不过既然已经写下,那就让它留着吧。

现在言归正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卡拉马佐夫兄弟/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0086
开本 32开
页数 8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8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27.2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03
137
3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