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课题系2006-2008年度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该书是近几年以来一部探索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路的力作。作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发轫与尝试、确立与探索、构建与发展到未来与展望,系统地总结、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对主要的重大宪政历史事件作出了中肯的、客观评价与反思,同时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未来发展的路径。该书最突出的特色在于,作者分析论证了中国与西方宪政之各具特色,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经验,得出了“宪政之路在中国的选择就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特色就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的科学结论。

同时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它澄清了在中国应当走什么样的宪政之路的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的宪政不是西式的宪政,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而且理直气壮地宣传这一特色宪政。因此,该书具有较强的理论说服力。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发轫与尝试、确立与探索、重构与发展到未来与展望四大方面,系统地总结、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进程,对重大宪政历史事件作了中肯、客观的评价与反思,并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未来发展的路径。本研究之价值在于:以宪政之基本因素——自由、人权、民主与法治为逻辑起点,以新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为历史脉络,分析并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之本质与规律;避免了史记式叙述,而以史为线索,以论为主,分析各个时期之宪政原则、思想与制度,围绕宪法文本,进行宪法规范分析,进而揭示中国宪政之变化规律。

目录

序一 一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路的力作

序二 社会主义宪政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第一章 导言

 一、何谓宪政

(一)宪政:一种阐释比较的考察

(二)宪政:一种历史文化的考察

(三)“三位一体”的宪政概念界说

 二、何谓中国社会主义宪政之特色

 三、为何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发轫与尝试

 一、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的法律观与宪政观

(一)法律观

(二)人民共和的国体观

(三)民主集中制的政体观

(四)政党合作式的监督观

(五)人民权利观

(六)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观

 二、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对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影响

(一)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原因之理论分析

(二)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对新中国宪政之影响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及其实施与评价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与召开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宪政体制的确立

(四)政府体制的确立与宪政发展

(五)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实施

(六)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与对学术自由的侵害

(七)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宪政之评价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确立与探索

 一、1954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框架的基本确立

(一)为何要制定1954年宪法

(二)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

(三)1954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基本框架的确立

(四)1954年宪法的立宪目的分析

(五)1954:年宪法的局限性

 二、公民学术自由与宪法保障

(一)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政治批判

(二)“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及其宪法思考

 三、1957年反右扩大化及其教训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反右扩大化前党的基本政策

(二)党内整风与反右派斗争

(三)反右扩大化事件及其宪法分析

(四)反右扩大化对中国民主法治的影响

 四、“文化大革命”与1954年宪法的命运

(一)对《海瑞罢官》批判的政治化:“文革”的序幕

(二)宪法秩序外的“政治革命”

(三)砸烂“公、检、法”与法律虚无主义

(四)接班人的选择与人治之治

(五)公民宪法权利的践踏与蹂躏

(六)对“文化大革命”的宪政思考

 五、1954年宪法的实施及其评价

(一)1954年宪法的实施

(二)1954年宪法实施评价

 六、1975年宪法:新中国宪政发展史上的大倒退

(一)1954年宪法的修改与1975年宪法出台的历史背景

(二)1954年宪法的修改过程

(三)关于是否设置“国家主席”机构的争论

(四)1975年宪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五)1975年宪法确立的基本内容

(六)关于1975年宪法的评价

 七、1978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意识的复苏

(一)1975年宪法修改的原因与1978年宪法出台的历史背景

(二)1975年宪法的修改过程

(三)1978年宪法的指导思想:承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四)1978年宪法确立的基本内容

(五)1978年宪法的两次修改

(六)关于1978年宪法的评价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重构与发展

 一、邓小平的宪政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理论基石

(一)制度化、法律化民主观与“十六字”法制观

(二)建立法治社会的法治观

(三)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观

(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

(五)树立法律极大权威的至上观

 二、1982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框架之重构

(一)1982年宪法制定的历史背景

(二)1982年宪法制定的过程

(三)1982年宪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框架的重构

(四)1982年宪法的立宪目的与思考

 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根

(一)市场经济体制在宪法中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的基础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本

(一)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在宪法中的确认

(二)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内在要素

 五、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源

(一)何谓人权

(二)人权原则在宪法中的确认

(三)人权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价值

 六、建构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途

(一)建构法治政府的提出与实施

(二)法治政府就是有限政府与宪治政府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未来与展望

 一、宪法在中国实施何以艰难

(一)“宪法不是法”的认知观念尚未打破

(二)法官发现法律之方法机械与教条化

(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批复客观上阻碍了宪法的可诉性

(四)社会成员普遍缺乏宪法思维

(五)缺乏宪法实施的制度机制

 二、执政党的宪政修养日臻提高与成熟

(一)20世纪80年代:执政党提出了法治宪政理念认知,并逐步开始制约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

(二)20世纪90年代:执政党深化了法治宪政的理念,并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三)21世纪头十年:执政党的宪政修养日臻成熟,具有了较强的宪政意识,并尝试宪政制度建构的历史实践

(四)21世纪头十年之后:执政党的宪政修养逐步成熟,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将必然从党内制度迈向宪法法律制度,彻底完成从人治到法治、从宪法到宪政的转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体系更加完备

 四、宪法实施保障机制亟待确立

(一)我国现行违宪审查机制之评价

(二)在我国应当建立怎样的宪法实施机制

 五、宪法应当适时修改与完善

(一)宪法的基本评价

(二)宪法应当适时修改与完善

 六、解释宪法程序必将确立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发展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范进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95786
开本 16开
页数 4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9
出版时间 2010-12-01
首版时间 2010-12-01
印刷时间 201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921.04
丛书名
印张 2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4: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