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
内容
编辑推荐

周维朋记录的《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除叙述许院士个人成长、学习和治学的心路历程以外,也介绍他对中国及台湾近七、八十年历史的参与观察,以及他关心家国大事所留下的种种回忆。且其近距离观察陈诚、蒋经国、严家淦等国家领导人物以及傅斯年、王世杰、钱思亮、李国鼎、孙运璿等学术和财经界重要人士的记述,娓娓道来,趣味横生,实为一本跨越学术、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口述历史纪录。

内容推荐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於福建厦门鼓浪屿。1949年赴台。毕业于台湾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荣誉教授。

《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除叙述其个人成长、学习和治学的心路历程以外,也介绍他对中国近七、八十年历史的参与观察,以及他关心家国大事留下的种种回忆,涉及面极广:参加美国自由民权运动,办理《思与言》杂志,鼓吹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理念,出席国建会提出建言,撰写报纸专栏针砭政局,关心陈文成政治事件,建议和筹设蒋经国基金会,协助办理「浩然营」培养两岸菁英,鼓励成立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高等研究院,往来两岸三地讲学,为两岸关系发展筹谋。其近距离观察陈诚、蒋经国、严家淦等国家领导人物以及傅斯年、王世杰、钱思亮、李国鼎、孙运璿等学术和财经界重要人士,亦娓娓道来,趣味横生,是本跨越学术、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口述历史。

《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由周维朋记录。

目录

前言

壹 家世背景

 一、闽北客家源流

 二、无锡落籍

 三、无锡的社会网络

(一)务实之风

(二)婚嫁联姻

(三)权力网络

(四)社会民俗

 四、海军出身的父亲

(一)投考海军

(二)海关关监督

(三)好官难为

贰 战乱岁月与成长学习

 一、家人的扶持

(一)我的手足

(二)出生的幸与不幸

 二、战火的洗礼与颠沛流离

(一)沙市的记忆

(二)川军上前线与撤退川东

(三)日机轰炸万县

(四)兴山古寨

(五)鄂、川交界的风土

(六)老河口的太平日

(七)逃难见闻

(八)战火余生

(九)迁川工厂

(十)在大后方的生活

 三、胜利还都

(一)胜利的降临与隐忧

(二)无锡辅仁中学

(三)战后通货膨胀

 四、辗转来台

叁 求学历程与初次任职

 一、插班台南二中

 二、台湾大学七年(1949—1956)

(一)外文系转历史系

(二)大学生活点滴

(三)校园白色恐怖

(四)怀念傅斯年校长

(五)师长的启迪与影响

(六)文学院各系互动

 三、“中研院”史语所时期(1956—1957)

(一)师长轶事

(二)研究生活

肆 留学芝加哥大学(1957—1962)

 一、赴美留学前后

(一)获取奖学金的曲折

(二)留学集训与启程赴美

 二、芝大求学经验与训练

(一)寄宿神学院

(二)东方学研究所

(三)顾立雅的训练与影响

(四)Mircea Eliade的宗教学

(五)威尔逊的埃及学

(六)Peter Blau的社会学与韦伯理论的启发

(七)Berthold Hoselitz与Nef的影响

(八)受益芝大的学术训练

(九)学术外交经验

 三、留学生活点滴

 四、深入观察美国

(一)参与黑人民权运动

(二)芝加哥的选举舞弊

(三)南方小镇的华人

 五、免费矫正手术

(一)手术过程与痛楚

(二)母亲的操心

 六、留学五年的突破

伍 “归国”与见证台湾政经变迁

 一、归途之旅与见闻

 二、不一样的台湾

(一)南港生活的变化

(二)经济起飞

(三)蒋介石政权来台后的重整

(四)陈诚不耻下问

(五)蒋经国的权力作风

(六)与财经界人士往来印象

陆 任职“中央研究院”(1962—1972)

 一、重回史语所与再度离开

 二、参与学术外交合作事务

(一)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

(二)参与“长科会”工作

(三)“中美科学合作委员会”

(四)争取“中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

(五)“中关人文社会科学合作委员会”的成立与变化

(六)成立美国文化研究中心

(七)参加第27届国际东方学人会议的风波

 三、编辑《中国上古史论文选辑》的阻力

 四、规画大陆问题国际会议的召开

 五、《思与言》的创办与政治风暴

(一)参与《思与言》的改组

(二)政治风暴与阻力

(三)《思与言》的发展

 六、史语所的人与事

柒 任教与主持台大历史系(1962—1972)

 一、回台大任教

 二、兼任台大历史系主任(1965—1970)

(一)同心圆的课程设计

(二)训练研究生、讲师与创办博士班

(三)改革系务

(四)近代史组、艺术史组的成立

(五)引进新观念的助力与阻力

(六)编选史学论文提要

(七)推动台湾史研究

(八)提倡口述历史

 三、自由主义在台大

 四、处理台大涉外合作事务与困扰

 五、拒绝政治干预

 六、学人轶闻

 七、满阶芝兰

捌 匹兹堡大学三十年

 一、匹大三十载

(一)应聘匹大

(二)主持东亚研究讨论

 二、匹大评鉴制度的特色-

(一)新聘、升等机制

(二)薪资与评鉴特色

 三、教员讨论会忆往

(一)翻转农民史讨论会的基本观点

(二)讨论会的视野与成果

 四、旅美学人与七。年代的美国汉学界

(一)感念旅美前辈学人

(二)七〇年代以来的美国汉学界

 五、在美国受益最大的三桩事

(一)参与马雅文化衰落的讨论

(二)得自世界文明讨论会的启发

(三)受益于哥大的南亚研究

 六、参与宾州的教育委员会

 七、置身华人社群

(一)联络海外学者

(二)台湾研究委员会

(三)美国华人的组织与活动

 八、蒋经国基金会与主持美洲业务

(一)蒋经国基金会成立始末

(二)美洲的业务与发展

(三)奖助成果的回顾

玖 治学回顾

 一、学术专著

(一)《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二)《汉代农业》

(三)《西周史》

(四)《万古江河》

(五)《从历史看领导》:文官制度与管理学的探讨

 二、治学回顾与心得

(一)梁任公《中国史叙论》的启发

(二)雅斯培枢轴时代观念的启示

(三)与苏秉琦区系类型理论殊途同归

(四)对古董的严肃态度

(五)褊狭国族观念的抛弃

(六)对文化融合与天命观的看法

(七)对现代枢轴时代的看法

 三、学术思想总结

(一)文化系统观念

(二)终极关怀与思想的糅合

拾 为“中央研究院”贡献刍荛

 一、当选院士与评议员

 二、院士的贡献

 三、评议员与院士选举纪闻

(一)学术桂冠选举轶闻

(二)本地院士与海外院士

 四、选举学术祭酒

(一)院长候选人选举

(二)院长的领导艺术

拾壹 入世、淑世、济世

 一、社论执笔渊源

 二、参与“国建会”与建言

(一)危在旦夕的“国家处境”

(二)参加“国建会”

(三)与政工系统辩论

(四)与薄经国谈话

(五)化解两岸歧见的机制

(六)“国建会”建言总结

 三、对陈文成事件的关怀

拾贰 为海峡两岸培养菁英

 一、筹办浩然营培育领导人才

(一)筹办浩然营的契机

(二)两岸三地新生代菁英的培训

(三)浩然营学员的观察

(四)成效检讨

 二、港台两地讲学

(一)香港中文大学(1992~1998)

(二)东海大学讲学(1999)

 三、为两岸培养菁英

(一)华英文化教育基金会

(二)南京大学人文社会高级研究院

(三)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

(四)突破科系的界线

(五)理想中的做法

 四、科教兴国历史的回顾和批判

(一)他山之石

(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失贱

(三)自尊自律的知识菁英

拾叁 家庭与退休生活

 一、感情世界

 二、天伦之乐

 三、退休生活

 四、乐天知命

附录

 一、长忆济之师:一位学术巨人

 二、转型与传承——许倬云教授对台大历史系的贡献

 三、许倬云先生年表

 四、许倬云先生著作目录

索引

试读章节

三、无锡的社会网络

(一)务实之风

无锡位于江南的中心地带,虽然不是最大的城市,但是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历来江南一带的战役,任何一方只要先占领无锡,不但可以切断上海与南京之间的交通,也可以垄断太湖地区的丰富资源,是兵家必争之地。

每次战争都会迁进来一些人,所以外地迁来无锡的人口很多,最后一批是从山东南下的共产党干部和军队。今天无锡地方上共产党的许多领导干部,就是南下的山东人娶了当地姑娘所生的下一代。这个例子也可以回溯过去,一波一波的移民不断迁进来,所以我们那里有淮军的后代。再往回头讲,朱元璋征服南方时,无锡就有淮西军队的后代……诸如此类,因此无锡方言在江南方言中算是比较刚硬的,有很重的北方昧儿,不像苏州的吴侬软语软绵绵的。

无锡民风也和江南其他地方不一样,刚强务实。这里都是卷起袖子来做事情的,所以出了很多铁匠,可以说是长江流域一带铁匠的老家。清末民初更出了很多大商人和工业家。无锡人讲求实际,不迷恋生活质量,不讲求风花雪月,明代东林书院的读书人就讲究实学,实在的实学,不谈心性,不务空玄,反对科举的八股文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面对专制压迫时,他们可以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与当权者对抗,这一风气对无锡的士绅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

外地官宦到无锡落户的不多,当地士绅很多则是落地户,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三世而斩”,一个家族很难永远维持兴盛,无锡大宅子总是破破落落,不像苏州有很多漂漂亮亮的庭园。但是这些破落户的子弟并不逛荡,他们只是过穷日子,做些小生意、小买卖,或是靠其他手工艺维生,唯一的希望是家族里有一个人忽然兴盛起来,全宅子的人都依靠他过日子。像我们家就是个例子,我们许家在太平天国之后大败,男丁凋零,后来全靠先父一个人撑起来,因为他薪水高,海关关监督一个月九百块袁大头,大家族的许多家人都靠他过日子。

(二)婚嫁联姻

无锡大户人家很多是互相联姻,但是又跟苏州不太一样。所谓联姻是“结老亲”,不是“结高贵亲”,不是跟富贵人家结亲家,譬如我们祠堂里的联姻对象就有华、孙、秦、钱等无锡老家族。

我自己算一算我们跟钱家的关系,至少有三个婶娘是从钱家嫁过来的,分属于三个不同房分的钱家。韩家和钱家也是亲戚,而钱家又是华家的亲戚,串来串去都有关系。

另外我们跟过家也有关系,我祖母和二婶都来自八字桥的过家。当时我们家穷,每年过年的时候,一船一船的粮食、瓜菜,从八字桥送过来,让我们至少过得了年。

总之,无锡大宅的老人家们,关起城门来彼此都攀亲带故,构成了一个很大的士绅集团。这个士绅集团维持了好几百年,其中穷归穷,在地方上还是有点社会地位,等到穷到真的没办法时,也会跟乡下的“笃农’,一样,自食其力。所谓笃农就是富农,是种田出身,挣到一点财产后,自己富起来的农人,不是大地主,也不是那种外面贪污,回家一买两千亩、三千亩地那种人。

因为有这个士绅集团,所以城里专门办婚丧喜庆的商家有一本册子:哪一家、什么时候、什么人过生日,婚丧喜庆,通通记载在里面。时间一到,他们就去这些人家搭棚子,把整个院子盖起来,丧事搭白棚,喜事、生日搭彩棚,有一串的工作人员,烧茶的、带炉子的,连茶叶和茶杯都带来了,在厨房烧菜的就像办桌一样,若是家里佣人不够多,也会有打杂的工人来帮忙,从开门、倒茶、上菜、侍候人等等,可以说是全套的服务业。

我记得我祖母过生日时,家里的大门从门口一路开到正厅,许多亲戚,什么伯母、婶婶都来帮忙,人手不够时,每家还把自己家里的佣人带过来。门口远远的有许多叫花子驻扎在那里,他们不是来要钱,而是帮忙维持秩序,安顿车、马、船。这些人是职业乞丐,凡是谁家有事情,乞丐头头就到那里去,主动联络,人家给他一笔钱,他就帮忙维持秩序,可以防止外面不知名的小贼、强盗混进来,让我印象很深。

先母的陪嫁丫头熟知各家喜庆来往,抗战胜利后,我跟弟弟两个人住无锡,这个老奶妈会告诉我们,哪一家什么人生日了,我们要去送礼,还告诉我们,这家人和许家前几代是什么关系,这个网络非常持久。一有婚丧喜庆她就拉我们去拜会,虽然我根本不认得谁是谁,还是得坐着车去送礼,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出去办“家庭外交”。

我祖母有一间念经的佛堂,从先母的上房经过小弄堂可以进去,先母离开无锡时,把许多家饰、衣服,包括祖宗留下来的官服,以及先父的东西、书籍,通通都摆在那个地方,砌了一堵墙把小弄堂堵起来。我们走了之后,老家人带人来斗争,把墙给拆了,里面的东西通通拿走。

无锡的家族几乎都是不分家的,虽然会分财产,但是大宅子一定是公有的,每户大家族一定有义田、寡妇田、学田,有三个功能——祭祀、抚养寡妇、给学生奖学金。我在无锡辅仁中学念书时,一个学期还可以领到五块钱的膏火费。

无锡人读书也是如此,哪一家有书房,请到好老师,别家的小孩也会过来寄读;或是哪家出了好数学家,别家的子弟就会跟他学数学;出了好的文章家,小孩就跟着他学写文章;出了好的诗词家,小孩就跟他学作诗写词。互为师徒,一代一代传下来,传了几百年。

无锡隔壁的苏州可就没有这么长远的传统,苏州名园的主人经常换,最多不过三代就换主人,我们无锡没有名园,但每间老宅子、屋子都非常长久。

(三)权力网络

无锡的世家有个特点,就是不在城外做土地大户,虽然穷,世家地位仍在,做生意和读书并行不悖。所以江南一带流行“商读传家”,经商、读书兼有,大概明朝以后就是如此。

我们那个城是两个县管一个城,我们属于左半边的金匮县,右半边是无锡县,江南很多城都是两个县政府管一座城。城门有北门、东门、西门、南门,全城有“富、贵、贫、贱”之分,所谓北富、东贵、西贫、南贱,北门是有钱商人,东门是簪缨世家、大宅子,西门是普通人家,南门有一条运河支流,当年船户、水上红灯户都在那里。

清朝末年,无锡城中央兴建了一座新公园,本来是私人花园,后来改建成公园,设有茶座,当地士绅不在家里吃早餐,每天早晨都跑到那里洗洗脸、吃吃面,众人在这儿谈论政事。我也陪先父去喝过茶、吃过面。

这间茶座分成前半间和后半间,前半间大,后半间小。

P13-15

序言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口述历史访问计划,早在1957年5月即由筹备主任(嗣任首任所长)郭廷以开始拟订,其目的在访问当代军事、政治、外交、文教、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人物,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保留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以备历史学者之研究。经过年余的筹划,于1959年10月正式展开工作。1984年春更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扩大进行访谈记录。至今则由口述历史委员会负责推动进行。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近五十年,不同人群所累积的台湾经验,亦值得我们珍视。而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为使访问记录广为历史学者参考,本所于1982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出版,列为口述历史丛书。

本所访问人员进行访谈工作时,力求应访者尽情畅谈,所成笔录保留口述原意,不予刻意修饰。初稿送应访者校订后,视为定稿。惟应访者记忆难免有所疏误,或有涉及价值判断、个人恩怨、政治立场,而记录或语意不清,印刷或有手民误植,尚祈读者赐函指正。

台湾“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口述历史组谨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维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99472
开本 16开
页数 4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6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