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理助人的第三种势力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你患了精神病,一精神科医生可以治疗你。如果你有了心理疾病,咨询师可以帮助你。但如果你只是害怕考试、恐惧高空、不敢当众演说,或者改不掉某个怪癖呢?

没有“病”,当然不需要治疗。但心理训练会强化你的心理素质,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心理训练——心理助人的第三势力,从本书开始,你将触摸到这个崭新的领域。本书深入心理训练的各种源头,带大家认识各种与心理训练密切相关的领域,如生活方式与心理训练、教育理论与心理训练、宗教修练与心理训练、心理学流派与心理训练、心理学分科与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理论与心理训练、商业培训与心理训练、特殊行业中的心理训练等。

内容推荐

心理训练并不只是运动员、军警、飞行员、航天员、演员等职业不可缺乏的培训内容,事实上它已经开始走进各个领域的人们的生活。通过从事有组织、有系统的心理活动,增强并保持心理机能,培养心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活动习惯,最终提高心理活动的效率,大多数人都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质量。本书深入心理训练的各种源头,带大家认识各种与心理训练密切相关的领域,如生活方式与心理训练、教育理论与心理训练、宗教修练与心理训练、心理学流派与心理训练、心理学分科与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理论与心理训练、商业培训与心理训练、特殊行业中的心理训练等。

本书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师生、各行业中的心理学工作者、社会上的心理学爱好者、各类体验式培训或拓展训练的培训者,以及所有希望通过努力提升自己心灵的朋友。

目录

第一章

洒扫庭除皆是道——生活方式与心理训练/1

第二章

参禅打坐也修心——宗教修炼与心理训练/19

第三章

育心更比求知难——教育理论与心理训练/39

第四章

“教书”、“育人”难并举——教育实践与心理训练/53

第五章

如今有了心理学——心理学流派与心理训练/83

第六章

条条大路通罗马——心理学分科与心理训练/115

第七章

“治疗”还是“训练”——心理咨询理论与心理训练/135

第八章

元凶是“病”还是“错”——心理咨询实践与心理训练/163

第九章

心理训练的摇篮——体育心理训练/191

第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特殊行业心理训练/201

第十一章

具体问题,具体训练——其他心理训练/215

第十二章

动中教、做中学——商业培训与心理训练/227

后记/241

参考资料/242

试读章节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是中国禅宗著名的口号。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传教者大量译经,“唐僧取经”的故事无人不知。但惠能创立禅宗后,对文字经典的作用提出了质疑。禅宗把那种不理解意义,形式主义的诵经称为“口头禅”。这个词如今也已经成为日常俗语,只不过意义改变了,指常挂在嘴边的话。

“不立文字”这一条常常被夸大,认为禅宗不讲任何理论,其实禅宗自有很精妙的理论,只是强调不唯文字。只诵读文字不是形成正确宗教态度的手段,这和惠能这位禅宗实际创始人也大有关系。他是文盲,在寺院中多年打杂,和某些知识分子化的佛教徒有着本质区别,玩弄文字本来也不是他的所长。

不立文字,那靠什么培养佛性呢?顿悟!禅宗师傅须时时观察弟子,根据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教诲他们。很多时候不仅不讲话,甚至要“当头棒喝”。

这种在生活中恍然大悟的情形还出现在许多宗教信徒身上。马丁·路德青少年时期走过旷野,遇到雷电交加,在恐惧中突然感受到上帝的伟力。圣公会牧师约翰·卫斯理参加一次宗教会议时,突然感觉到“内心奇妙地热了起来”,经受从未有过的体验,从此确信自己得到救赎,并创立了循道宗。

遍查各教传奇,许多先知、圣人都有这种突然开悟的体验。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回忆并不是每日诵经,守戒,参加复杂的宗教仪式,而是这些开悟的片刻。只不过禅宗把顿悟强调到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当你读到马斯洛对“高峰体验”这个概念的描述时,你会发现它和上述种种开悟的情形如出一辙。直到今天,除了马斯洛提供的这个概念外,个人体验仍然不是心理学的课题。现代科学总是追求可以记录的,可以量化的,可以传递的准确知识,个人体验恰恰无法做到上述三点。所以有些科学家把个人体验排除在科学研究对象之外,认出它属于人文学科,甚至将提倡个人体验的学说贬称为“神秘主义”。

但其他科学门类可以排除个人体验,心理学如果不研究个人体验就等于自杀,因为非此就不能深入到个人内心世界中去。

禅宗对顿悟的实践也给各种以体验为目标的心理服务以参考。这可能算是如今流行的各种体验式训练的始祖了。心理咨询、拓展、EAP,各种商业心理训练无不以改变当事人态度为目标,并强调自己不是在做知识宣教,而是以活动为中心,以让当事人形成特殊体验为成果。这些服务活动中最困难的,莫过于无法界定体验的程度,无法预计体验到来的时间。

严格来说,这些心理服务只能提供经验。经验不等于体验,经验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记忆,而体验是态度上的变化,是对经验的加工整理。每个人都有自己整理经验的方式。

一群人共同参加一次拓展训练,他们对此次活动的经验就完全一致。比如当他们在进行“高空断桥”这个项目时,每个人都要迈过同一块木板。它离地面的高度,断裂处的宽度是标准化的,对这些的记忆就是经验。而他们各自有什么体验就不会相同了,产生体验的时间也不相同。或许当下就有体验,或许当下没有感觉,但曰后在生活中受某个事件触发,突然联想到这些经验而产生体验。

然而,以体验为主的心理服务是收费的,并且计时收费。作为商业服务,必须提供消费者明确的标的物——我到底买到了什么?于是,体验式的心理服务必须在限时限地,而且对象干差万别的前提上快速激发类似的体验。而且既然收费标准是统一的,那么给大家的标的物也必须统一才对。

在这些纯商业原则的诱导下,不少体验式服务走向极端,激发体验越快越好,程度越激烈越好,让人印象越深刻越好。并不追求让当事人有长远的、深刻的改变,只是在我们这个机构里有明显改变就行。而这种暴风骤雨式的体验对当事人是否有益,还是个未知数。

一些从事上述服务的朋友私下里对我说,训练本身不难,让人相信训练有效才难。因为它们的效果不可捉摸。同样参加一次体验式心理服务的人,有的认为很有效,有的认为是瞎胡闹。这都是个人体验不同造成的。这些服务可以提供的标准化服务是经验,而无法掌控体验。

反观禅宗修炼,虽然同样以改变态度为目标,但却不常有那种疾风暴雨式的压迫感。为什么禅宗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师徒双方长年累月生活在一起,师傅并不要求徒弟在限定时间内改变自己。须知,即使不接受任何宗教修炼或者心理训练,我们在生活中也随时会出现恍然大悟的情形,只要思考一个问题的时间足够长,相关的生活经历足够多。只不过我们无法控制它产生的时间和情境。

心理改变不可能像生理改变那样可以严格操控。这意味着最有效的心理训练并不是由机构在封闭空间里,在限定时间内提供的,它一定是自我训练。只有自己才能天天、时时跟随着自己。积累大量经验,等候着形成体验的那一刻。

P32-34

序言

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又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系领导就让他给低年级新生讲讲自己的求学之道。他说:“我的经验就是坚持每天六点半起床,好好晨读。老师讲的内容当堂消化,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需要熟记的知识一定要记住。做干部工作的时候不想学习上的事,学习的时候不想工作上的事,将时间精力在两者间做合理分配。久而久之就有了今天的收获。”

学弟学妹们闻言大不以为然。这算什么啊,难道我不晓得应该早起读书吗,可我起不来床怎么办?难道我不知道上课该注意听讲吗,可我集中不了精神怎么办?知识当然应该牢牢掌握,可我就是背不下来怎么办?我也知道做事情不能分心,可经常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

当这许许多多“怎么办”提给主讲人时,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么多年他都是这样过来的,至于自己为什么能做到,学友们又为什么做不到,他确实不知道答案。

朋友们知道我从事心理学工作后,常常会提出下面这些问题:“老师,我马上就毕业,要去人才市场应聘,教我几个打动招聘主管的绝招吧!”“我三十岁了还没有女朋友,告诉我怎么和女孩子打交道比较好?”“作为售货员,我看到顾客就不好意思,我想知道怎么克服自卑感?”

遇到这类问题,出于礼貌我多少会介绍些经验给他们,但并不觉得这些招术对他们会有帮助。这些朋友缺乏的不是几条建议,而是基本的心理机能。方法一点即通,但提升心理机能,学习心理技能或者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均非一朝一夕之功。试想,即使刘翔把他的训练方法公之于众,一招都不保留,世界上就能涌现出一万名跨栏高手?

只要你走进书店,找到心理健康专柜,诸如“教你提高自信心”、“社交××招”、“职场秘术”之类的书随便都可以买到。至于婚恋经验、交友方法之类的书更是数不胜数。这类书甚至会被某些书商用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出来,动辄发行几千册甚至几万册。然而针对我们的心理问题,只讲方法真能起到决定作用吗?或者反过来问,我们之所以遇到种种心理问题,仅仅是因为缺乏应对方法吗?

要知道,举凡人世间大事小情,无论在沟沟坎坎,还是在犄角旮旯,有哪些还没被人议论过?分析过?总结过?出于职业需要,笔者经常要和一些报刊心理专栏的编辑合作。他们的一个共同烦恼就是——读者提来的问题翻来覆去就是那些,早就被回答了无数遍,但又有什么作用呢?

心理咨询师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假设有这样一位中年男人,从小就不擅长和人打交道。由于不会沟通,他和孩子有矛盾,非吵即闹;他与妻子不合,导致性生活出现障碍;他和同事经常冲突,职场生涯处处被动。如果这位男士想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得到帮助,那么只能分别就“亲子矛盾”、“夫妻不合”、“职场压力”这些具体问题去咨询。如果他去咨询“亲子冲突”问题,咨询师会建议他“要多和孩子沟通”。如果去咨询夫妻矛盾问题,咨询师开的“药方”会是“以后多和爱人沟通”。如果咨询职场问题,得到的答案会是“敞开自己,多和同事沟通”。

可想而知,对于这位缺乏沟通技能的男人来说,这些药方有和没有区别不大。比这些大道理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心理机能、心理技能和良好的心理活动习惯。关于人生基本问题的经验之谈,干百年来人们已经积累了无数。但如果你缺乏基本的意志力、认知力、情绪调节能力、互动能力,这些经验又有什么作用呢?

然而,如果你想学习驾驶、射击、烹饪、机械制造、外语、计算机编程这些技能,你可以去报考大学里面的各种专业,或者去有关的培训班报名。但深藏在这些专业技能后面的心理能力,这些更深层、更基本的能力要从哪里学呢?

心理训练!这就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心理训练指向那些最为基本的心理机能——自知力、意志力、情绪控制力、互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格整合能力。这些机能覆盖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作到家庭,从专业到爱好,从起床到入睡,几乎每时每刻你都要运用它们,虽然你可能并不知道。

自从先人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开始,就有了萌芽状态的心理训练。古人练习参禅打坐、书法绘画、气功瑜珈,无不包含心理训练的成分。如今也有一些培训活动可以称为“准心理训练”,比如拓展、成功学、体验式教学等等。但它们并不以心理学为指导,其创始人多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创理论来指导实践。

在今天,完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训练也已经是运动员、军警、飞行员、航天员、演员等职业中不可缺乏的培训内容。只不过它们多与本专业结合在一起,并非全面的心理训练。

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回到过去,寻找心理训练的源头吧。读完本书后,相信你会有这样的体验——心理训练原来并不神秘,它早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后记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艾滨浩斯说出这句名言时,科学心理学的历史短到只有十几年。现在请允许笔者把它里面的名词替换一下——心理训练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倒退二十年,心理训练还仅仅是体育学院里的一个专用名词,甚至连大部分运动员都不熟悉。而今,它正在大踏步地走向社会,走向你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理助人的第三种势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769294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9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