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深入分析了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关系在制度层面变迁的历史,对两者在体制、权力结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方面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变革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建构“宪政主义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体制安排及其运行样态,为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最新的理论视点。
| 图书 | 政府管理改革的新视界--当代公共管理与宪政关系研究/东吴公共管理研究丛书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深入分析了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关系在制度层面变迁的历史,对两者在体制、权力结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方面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变革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建构“宪政主义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体制安排及其运行样态,为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最新的理论视点。 内容推荐 本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成果。作者深入分析了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关系在制度层面变迁的历史,对两者在体制、权力结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方面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变革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建构“宪政主义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体制安排及其运行样态,为政府管理改革提供了最新的理论视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的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 一 研究的内容 二 主要创新 第二章 当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概念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几种理论范式 一 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及其局限 二 新公共行政范式的兴起及其影响 三 新公共管理范式及其局限 第二节 当代公共管理兴起的理论与社会实践背景 一 当代公共管理兴起的理论背景 二 当代公共管理兴起的社会实践背景 第三节 当代公共管理的内涵、本质和根本性问题 一 当代公共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二 当代公共管理的根本性问题 第三章 宪政基本理论评析 第一节 宪政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宪政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 宪法与宪政 二 宪政与民主 三 宪政与限政 第三节 宪政的理论基础 一 基督教精神与宪政 二 自然法理论与宪政 三 契约论与宪政 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宪政关系溯源 第一节 从“无宪法即无行政”到“行政游离于法” 第二节 行政国家的出现与宪政模式的变迁 第三节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与宪政基础论的重构 第五章 公共管理与宪政的逻辑关联 第一节 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共同性 一 公共管理价值与宪政价值相契合 二 公共管理与宪政对公共生活调整的范围有重合 三 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实践功能相类同 第二节 公共管理与宪政的相关性 一 宪政文明的发展程度规定了公共管理范式演变的可能范畴 二 宪政从原则上规定了公共部门公共权力的性质和规模 三 公共部门行使公共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宪法中的公共权力意志 四 公共管理必须在宪政平台上运作时才能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三节 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差异性 一 公共管理与宪政在原则上的差异性 二 公共管理与宪政在制度上的差异性 第六章 公共管理与宪政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良好的公共管理对宪政的积极影响 一 良好的公共管理能明确反映和实践宪政的原则和规范 二 良好的公共管理能维系和稳固宪政秩序 三 良好的公共管理能推动宪政的发展 第二节 不良的公共管理对宪政的消极影响 一 公共管理“公共性”不足对宪政的消极影响 二 公共管理“管理性”不足对宪政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宪政对公共管理的积极回应 一 宪政能防止和制约公共管理中公共权力的滥用 二 宪政解决了公共决策机制如何健全的问题 三 宪政为公共管理划定了最适合的作用范围 四 宪政能最终促进当代公共管理的良性发展 第四节 宪政对公共管理的消极回应 一 宪政对公共管理的宪政诉求不能及时回应 二 宪政对公共管理偏离宪政的倾向不能有效约束 第七章 公共管理与宪政的良性互动:宪政主义公共管理探究 第一节 构建宪政主义公共管理的必要与可能 一 支撑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范式的理论基础 二 宪政主义公共管理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二节 宪政主义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 一 代表公民权精神 二 公正与社会平等 三 法治 四 效率 第三节 宪政主义公共管理的体制安排 一 多中心的治理结构 二 交叠管辖的管理权限 三 程序性正当的规则体系 第四节 宪政主义公共管理的运行样态——仅以政府运行为论域 一 被动主义的行政立法 二 民主主义的行政决策 三 规则主义的行政执行 四 人本主义的行政沟通 第八章 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与公共管理创新的再思考 第一节 推进中国宪政建设:基本理念与路径选择 一 中国宪政建设的基本理念 二 中国宪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走向宪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实践 一 确定治道变革的总方向 二 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 积极变革政府治理方式 四 不断完善政府管理制度 第三节 坚守宪政之规制与导引:中国公共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 公共选择视角的考察 二 制度供给视角的考察 三 公正观念视角的考察 第四节 宪政规制与导引的中国公共管理之具体形态 一 是政府真正履行代理人职责执行公众意志的公共管理 二 是政府和公民平等协商与合作的公共管理 三 是公共权力既受到制约、又受到保障的公共管理 四 是既能实现充分的民主参与、又能高效率和高效能运行 的公共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政府管理改革的新视界--当代公共管理与宪政关系研究/东吴公共管理研究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余敏江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76566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2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60 |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6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03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8 | 
| 宽 | 169 | 
| 高 | 13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