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日本的遗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陶晶孙实际上是与鲁迅有同样意义的作家……对日本文学和思想给予影响的中国作家,除鲁迅而外,陶晶孙是唯一的人物。

本书蕴藏着陶氏特有的激情,任何时候都充满轻快的幽默和微笑。还没有见过对中日关系的剖析如此深刻并富于教训的文章。真可谓警世的文学,为世上有识者共同瞩目。

内容推荐

日本战败后的陶晶孙,就任台湾大学医学部教授。一九五○年四月以近乎流亡的形式从台湾来到日本(据说被视为反蒋危险分子)。一九五一年后在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同时在多家杂志上发表随笔和短篇。一九五二年二月死于日本。《给日本的遗书》于同年十月出版,主要收集了他在日不到两年间发表的文章。作为战后日本的文明批评论,这本书在日本文化界备受称赞,至六十年代中期多次再版,最后一次再版是一九九五年。

五十年代初的陶晶孙如此评论战后日本,说日本是落第的秀才。“一度放荡后被先生落了第的秀才,被排在了肮脏的殖民地人民的后面。想再次努力上进却说要‘再度优越’,轻视排斥别的学生,又挨先生训斥。最后,先生就根本不许他再次逞强了。”

而且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战争,给日本留下了疮痍、寡妇甚至混血儿,这些同样也是日本留给中国的。但中国人并不要和日本人清算什么。日本同意投降近来却又溜开敷衍了(指旧金山和会)。即使如此中国人还是不谴责日本国民。敷衍了讲和,不好意思,就开始说中国的坏,说什么竹制的壁障,实际上是在自己的眼前拉了一条壁障,这就不好了。”

这些话,给战后摸索国家复兴再建的日本人以莫大的冲击和影响。是继续追随欧美,还是回归亚洲,重视和亚洲人的连带?这是日本人至今都还在踌躇不前的课题。在此问题上,陶晶孙以他深厚的学识和横跨中日的理解力,显示了他卓越的先见之明。

所以日本人爱读陶晶孙,日本学者甚至说,中国现代作家给日本影响最大的,除了鲁迅,就是淘晶孙了。郭沫若郁达夫也和陶一样留学日本,接受日本文学的影响,但他们对日本的影响,就远不及陶。还有,陶晶孙和其日本夫人的恩爱,也是中日婚姻中少见的,特别是和郭沫若对郭安娜的抛弃相比较起来。这也许也是日本人从陶的幽默讽刺中能感觉出日本爱的一个远因。

目录

怀念父亲

第一辑

日本见闻录

居住在日本的快乐——收音机·音乐·模仿

近来的日本

为了中日友好

落第的高材生——日本

革命与文学——记同日本有关的人和事

这一年

黄言集

箱根游记——访吴清源

变异开放的兰花——记一位护士长的故事

住院记——兼论白求恩医生的护理方式

供给中心的小偷——记一位护士的故事

汉文先生的风格

第二辑

留守日记

通勤日记——写给我们怀念的VAN

懦夫日记——悼新城新藏先生

普希金·高尔基·鲁迅

鲁迅和周作人

往事

藤村杂记——记《文学界》及其介绍者徐祖正

曼殊杂谈

少年时代的回忆

初次乘火车的故事

烹斋杂笔

附录:

回忆父亲陶晶孙/陶易王

战后五十年与《给日本的遗书》/伊藤虎丸

奇人与奇书

——陶晶孙及其《给日本的遗书》/高建国

试读章节

供给中心的小偷

——记一位护士的故事

昨日住进来的是位着一身一高制服、唯独没戴帽子的患者。有十来位朋友相跟而来,都是一高的学生。患者长着一张方脸,脸色黝黑,由于高烧一脸痛苦之状。送他前来的那些人也都是中国留学生,有表情刚毅者,也有文弱书生、稚气未脱者。

把病人送进病房后,大家都像是松了一口气,不看近乎人事不省的患者,而是东张西望地打量起病房来,到了傍晚,一个不剩,都回去了。

圣玛丽医院实行完全看护制倒是事实,护士们进进出出地进行护理。第二天诊断结果出来了,病人被确诊为粟粒结核。

傍晚来了四五个朋友,有人询问病名,有人在患者身边为他代笔写家信。该患者是四川人,听说从这里到他的老家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事发生在大正五年,与有链霉素等药品的现在不同。护士长想到即将来临的该人的命运,把儿子送到远方留学的其父母的心情,再加上他虽说有很多朋友,可是毕竟身边没有亲人……她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垂危病人,不禁有几分黯然。

阿民并非与该病房有关的护士。她是去年刚进来的学员,是在报界及社会上小有名气的圣玛丽医院从女高毕业生中招进来的,所谓高级护士班的学员。

这个阿民见来了很多一高学生,就来瞧个究竟。这类事是为美国人所禁止的。从窗户探头往里瞧的阿民的视线,扫见了一位白净的方脸学生和生命垂危的患者的格外黝黑的脸。她窃笑了一下。阿民的这种无所顾忌的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看来,与日本女子的腼腆、羞怯、犹豫不决的举止迥然不同,因此很为他们所欣赏。至于这种刚强的秉性与西方女子又有些许不同这一点,西洋的护士长没有意识到。

第三天早上,护士长在办公室自言自语:

“这些一高的学生,让患者住上院就都放心了,也不来啦。”

护士长名叫塔尼夫人,在日俄战争中失去了丈夫。

听到这话,山本小姐接茬说:“要是突然有个三长两短的可怎么好?”

山本小姐也是新学员,不过年龄最大。她有点阴郁,似乎有某种特殊经历似的。

阿民突然冒出来,说道:“听说真正的同乡只有一个。”在这家医院,那时习惯上已经彼此称呼某某小姐了,可是阿民就被称作阿民。

“你知道得满详细呢,那么你说的那个是哪一个呀?”

“那倒不清楚,听人家那么说。”

就在当天下午,阿民顺着前面的走廊朝大门走的时候,从对面来了个一高学生。是她见过的人。走近一看,是前几天阿民从窗户往里窥视时看到的那个面色白净的人。阿民主动打招呼:“他的病很重呢。”

那个一高学生脸腾地红了,显得有些局促,仍旧默不作声地朝前走。阿民向右一转,跟那个人并排顺着原路返回了病房,一路上那个人一言不发。

“你有难处请找我,护士长也行我也行,我虽不是管事的,一打听阿民谁都知道的。”

说完就走了。

隔了一天,患者突然病情加重。护士长想问患者话,可是已经不能开口。一时大家都没了主意。好歹到了傍晚,会有人定期前来,大家就都盼着。

可是终于没有等到。患者在阿民为他诊脉时断了气。到了傍晚,朋友们几乎全来了——有人去叫了,所以同乡以及同住的人都来了。可是那会儿阿民却没有露面。

阿民毕业于东北大城市的女子学校。那是个教会学校,在当地很有名。由于阿民的家族原是伊达藩士,还是信徒,因此,从小就很受宠,做事也是我行我素。因是剑客之家,世世代代都是女系,她有着严格的母亲和老实的父亲。由于在强硬的家长身边不得不低声下气,所以女子学校就成了她发挥个性的所在。阿民学习很好,英语也好,什么都好,而且从小就侠义,对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将被开除的、和老师闹僵的孩子,她都没少帮助。可是每一次都既讨好了一批老师,也得罪了一批老师。在毕业仪式上她被指派读毕业致词。她不按老师所教的去读,而是用一种奇特的语调来读,博得喝彩,把毕业仪式搞得一团糟。西洋的校长搞不清是怎么回事。

阿民毕业后回到家里,见母亲正紧锣密鼓地张罗自己的婚事,亲见母亲对自己子女的心思和态度,突然讨厌起来。碰巧当时听到了“圣玛丽医院招收女子学校毕业生,培训高等护士”的消息,于是就报了名,也不理会惊得目瞪口呆的母亲,更没把老实巴交、对母亲言听计从的软弱无能的父亲放在眼里,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离开了家。

既没有吵架,也不是被父母赶出来的,可是阿民自打离开家,至今也没有去见过母亲。

进入圣玛丽医院之后也没惹过什么大麻烦。虽然不是很听话,也不是很懂礼貌,可是因为独放异彩,西洋人也对她很感兴趣,叫她阿民。不过有这么一件事:一次,有个护士出了点男女之间的问题,当该护士决定要做流产手术时,阿民制止说哪能干这种傻事,于是让其辍学,促成了她和恋人的结合。这件事虽然没有公开,可通过这件事,连比她年长的人都对她有了好感,因为她虽然年纪不大却很有主见。

圣玛丽医院有个供给中心。在那里,有各种配套的器具,都是消过毒的。用过的东西要送回这里来,有一点比较难办,那就是要对此进行检查,并记在本子上,这一点有些繁琐。

“所以说非女子学校毕业是干不来的。”

这句话是阿民说的。

那是阿民调到供给中心工作时的事儿。隔壁的房间里有个营养部,当时为了方便起见,营养部的储备品也放在一处保管。

那一天是阿民的生日,学员们几乎全都聚了来。她们工作时问之外也不大外出,因此经常是找个地方聚在一起聊天,为此常遭西洋人训斥。

不觉就到了夜里,叽叽喳喳的,谁也不愿意回去。连别的部门的人也聚了来。

“肚子好饿呀。”

一人开了口,大家都开始喊饿。

阿民从供给中心抱来了一大堆吃的。山本小姐、阿玉这些“女士”们立即下厨。一时间巧克力啦、加牛奶的各种饮料就都端了上来。真是什么奇特的味道都有。还有牛肉味的汤。清淡的、甜的、辣的、各种饼干也都上了桌。

这一忙活,宴会就过了十二点。

第二天早上,大家都若无其事地回去了。减少的食物都是每样少一点儿,数量上看不出什么变化。

这事儿传到了总护士长的耳朵里。两三天里平安无事。然而西洋人的意见是,一向行为端正的阿民在缺少魄力的日本人中总是独树一帜,因此对她印象很好,可她却做出这么离谱的事来,实在不应该。所以决定星期一的晚上让阿民当场对证。

“何必当着大家的面羞臊人呢,我要睡觉。”

总护士长因为阿民以往曾多次同自己做对来博得别人的好感,所以这次就想把她打发回家。阿民从来不想那么多,想到哪儿做到哪儿,不考虑后果。

因此阿民星期一便睡下了。西洋的护士长来了。

“我病了。”

护士长也拿她没办法。  患者死后过了一周,前几天的那个留学生来找阿民,说是来拿患者的X光片。

“拿X光片又有什么用啊?”

阿民笑了笑说。

几天之后阿民收到了那个人用英语写的信。大意是这样的:“第一次在医院的门口看到你时,我宛如见到了圣母玛丽亚一般,你的头上笼罩着圣洁的光环。你的眼睛会说话,你的嘴像樱桃。你至今为止一定帮助过很多病人,我开始爱恋上你了,同你的一次讲话让我难以忘怀。我已离家两年,身处异国,备感孤独……”

阿民忍不住笑了:“这分明是情书嘛,怎么会爱上我?太可笑了嘛。不过,说起来这个学生怪可怜的,人也不错。”

阿民半开玩笑地回了信,自此两人通起信来。因为是美国人的医院,管宿舍的从不拆信。

机会可谓无处不在。当它与必然性结合起来就会有大发育。

在阿民身上,这个机会也有了大发育。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那位南丁格尔便是因为必然与机会合为一处,配以天性,从而成就了伟大的事业。说到底是一回事。只是阿民告别了护士工作,又没有投身护理事业,因此不想相提并论。不过,其天性却从别的方面对中国产生了伟大意义。对此我将另章别述。

原载日本《护理学》杂志1951年7月号

P64-69

序言

怀念父亲

陶棣土

常言说,人的价值盖棺定论,可是也不乏历经若干年之后又由历史做出新裁决的情形。今年是父亲陶晶孙去世第四十三个年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从日本的侵略下获得解放的第五十个年头。恰逢此时,在日本,父亲的文集《给日本的遗书》即将第三次再版发行;在北京,今年五月《陶晶孙选集》得以出版,真可谓双喜临门。

父亲幼年漂洋过海移居日本。在开始懂事的少年期赶上了辛亥革命;在多愁善感的青年时代投身于创造社等文学革命运动;在壮年期则遇上日本侵华战争,自己的才华无处施展;到了人生成熟期,正欲再次投入真正的文学创作时,却病倒于日本。

学医学的父亲回国后,发挥他的社会医学专长,开始了改善家乡无锡农村的卫生状况的活动。这是他毕生从事的预防医学、寄生虫研究等众多事业的开端,其精神为他在东南医学院的医学教育活动所承继,之后又贯穿于他在台湾的整个生活,并留下了宝贵的业绩和资料。

青年期的父亲在初期的创造社写下了一些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但是随着日本的入侵和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左翼文学的倾向增强,在左联时期,他开始以无产阶级作家而为人所知。然而,不久上海被日军占领,在挚友们纷纷去了重庆、延安之后,他却由于接到特殊任务而继续留在了上海。当众多爱国人士为了抗日陆续转到内地之时,自言时刻与疾病为伴的体弱多病的父亲,原本为热血之士的父亲,却要在日本当局所管辖的研究所继续从事医学研究。虽说是自己的本职,想来也绝不会很愉快吧。这期间,创作无法进行,韬光养晦,只留下了一些充满挖苦和讽刺的随笔,其活动转入了地下。然而,就是在这一时期,他还坚持进行了许多农村社会医学研究,并有论文发表。

可想而知,每一次见闻到处频发的日军的残暴行径时,为了控制自己激愤的情绪,父亲该有多么痛苦。一想到他的那种心情,我就感到心如刀绞,这一时期,对父亲来说,正是最痛苦、最苦恼,充满了痛楚的时期。

关于父亲晶孙,已经有很多的文献介绍,关于他青年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和晚年的几部作品的评论居多。他在日军占领时期没有引人注目的创作。

听说,在日军占领时期,东南医学院被一分为二,其中的一半转移到了重庆。父亲与那里的东南医学院的人经常有秘密来往,有人在转移去延安之前也来秘密道别。在日本投降的时候,父亲成为了接收日本陆军医院的委员,对接收的一部分医疗器械,他没有交给彻底腐败的国民党,而是秘密地送给了新四军。

之后父亲就移居到了台北。就是说日本战败后,在与从重庆返回到上海东南医学院的郭院长一起接收了南京的日本陆军医院后,他便到台湾大学去赴任了。然而,不幸在继续。由于国民党大肆屠杀台湾同胞的二-二八事件所引发的恐怖政治,使得年轻有为的青年被大批杀害。在这场腥风血雨中,父亲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默默地掩护着那些青年,帮他们逃往国外。在台湾,父亲除了写医学论文以外,彻底罢笔,完全按照自己的信念来贯彻做人的义务。事后的评论家不在少数,而父亲日后却对此只字不提。

大概就像父亲爱读的《西哈诺·德·贝瑞拉克》①中的台词所说的,“当我留在下面伫立在黑暗之中时,别的奴隶爬到上面,赢得了光荣的接吻”,“我的整个一生都是这样的”,而且肯定还会再加上一句:“这样做值得!”

父亲去世后,在中国国内,解放后刚稳定下来没多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那股狂潮中,重要的历史资料遗失、散落,遭到破坏,同时也失去了一些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父亲唯一的联系人潘汉年同志,也因冤罪被捕,在狱中愤然死去,三十年之后才终得平反。还有父亲的好战友、著名作家夏衍同志,也被监禁在牢狱之中长达八年之久,后来得到平反。记得我们弟兄去北京拜访他时,他抚弄着由于拷问而瘫痪的双腿,静静地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前不久,夏衍同志走完了他功劳卓著的一生。在北京出版的《陶晶孙选集》,装点其开头的就是夏衍同志的序文。衷心为夏衍同志祈祷冥福。

回想起来,父亲虽然谨小慎微,但却一贯朝着明确的目标,怀着高度的热情;除了医学之外,他对文学、音乐等也都是全心投入。但是由于体弱多病、文弱的性格因素以及受到社会变动等种种特殊条件的制约,尽管他才华横溢,却无法尽情挥洒,最后没能战胜病魔,连天年都未能享尽。但是,尽管处在动荡不安的日中两国的夹缝中,父亲仍能够将苦恼深埋于胸中,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顽强地生存着,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度过了无悔、短暂而高浓度的一生。

在堪称第二故乡的日本,父亲一面在东京大学讲授中国文学,一面满怀激情地开始了文学创作,然而仅仅两年后就病倒了,实在是令人痛心。在我们做儿子的看来,在我们即将尽孝的时候,父亲却被老天爷召走了。父亲选择日本作为最后的活动地点时,我们与他在一起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而且那时我们还年轻,考虑问题很简单,时常对父亲那持重的态度感到不耐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以他那“时刻与疾病作伴”的病弱之身,竟然精力充沛地一面钻研作为本职的医学,同时在文学、文艺方面也留下了诸多业绩,不禁令我肃然起敬,沉浸在对亡父晶孙的无限缅怀之中。

书评(媒体评论)

陶晶孙实际上是与鲁迅有同样意义的作家……对日本文学和思想给予影响的中国作家,除鲁迅而外,陶晶孙是唯一的人物。

——[日】伊藤虎丸

一本应该反复阅读的书……这里蕴藏着陶氏特有的激情,任何时候都充满轻快的幽默和微笑……还没有见过对中日关系的剖析如此深刻并富于教训的文章……真可谓警世的文学,为世上有识者共同瞩目。

——【日】奥野信太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日本的遗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晶孙
译者 曹亚辉//王华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3758
开本 32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1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9: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