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宣称具有跨学科性和跨文化性,并且确实实践着这两点:不同的学科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着对话(而不是从一种学科或文化到另一种学科或文化的单向讲述,更不是一种学科或文化对“异己”的谈论)。阅读本辑《印迹》等于是逐渐以痛苦的努力尝试寻找一种新的思维习惯,以便能超越抽象的二元对立性概念——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来思考同代并存却并不平等的多种现代性模式。
图书 | 现代性的影响/印迹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宣称具有跨学科性和跨文化性,并且确实实践着这两点:不同的学科与不同的文化在进行着对话(而不是从一种学科或文化到另一种学科或文化的单向讲述,更不是一种学科或文化对“异己”的谈论)。阅读本辑《印迹》等于是逐渐以痛苦的努力尝试寻找一种新的思维习惯,以便能超越抽象的二元对立性概念——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来思考同代并存却并不平等的多种现代性模式。 内容推荐 本书是《印迹》系列中的第三辑,主题是探讨现代性的问题,重点在于探讨西方现代性对东亚的冲击。为了挑战现代化和现代化理论,本辑所收论文普遍承认“现代性”是一个难题甚至是一种失败。但同时,本辑论文也在历史和当代的框架下对现代性这一问题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展开了不同的评价。 一组文章考察现代性与空间、地域和身份的制造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们思考的是现代性扩展空间的趋势,考察对现代化的抵制如何依赖于国族和本土身份的制造,而这种身份的制造又是怎样反过来在新的语域下复制和强化着现代化的逻辑。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当代各学科中比较主义的遗产。其他文章探讨的是产生于国家、帝国与表现之间的具有历史具体性的关系。作者们对民族语言和书写系统的所谓独特性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独特性的坚持是否已然导致了对普遍性的准入,甚至可能由此导致对帝国的准入?还有一部分文章提出的问题是:现代权力的首要特性,即统治和主权,是否在当前的世界秩序下还继续界定着权力关系?现在在何种程度上有可能在现代性的概念之外来思考权力组合与对权力的抵制? 目录 引论:现代性的影响 高建平 译 幽灵似的比较 贾茜茜 译 寻找“近代”——来自日本的思考轨迹 “我们的逻各斯?”——解读庄子、德里达和列维纳斯之间不可言说的伦理学 丁国旗 译 殖民地近代化之路——从白岳至汉江 于翠红 译 终结词尾“一亡}”与韩国语言的近代性 于翠红 译 民族音乐学的矛盾性 贾茜茜 译 殖民两面性与“近代小说”:关于《小说神髓》与“脱亚” 贾茜茜 译 皱褶、电影和新巴洛克现代性 智玉琴 译 探询仪式的意义 魏朝夕 译 科学世界观、文化论战与知识的再分类 附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现代性的影响/印迹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加)托马斯·拉马尔 |
译者 | (韩)姜乃熙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438637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08-02-01 |
首版时间 | 2008-02-01 |
印刷时间 | 2008-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08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28 |
宽 | 165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