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文库》系列之一的《清史讲义(史学类》分册,在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讲授清史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作者通过对各种史料的鉴别、考证,厘清了清代种族及世系,揭示了八旗制度的真面貌,对清代历史(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的重要史实及核心问题作了严密细致的论述,对清代从开国到国运由盛转衰的过程进行了缜密的论证;晚清时段研究,重点在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意在阐明清代国运衰弱之由。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2006年版。
图书 | 清史讲义(史学类)/中国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文库》系列之一的《清史讲义(史学类》分册,在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讲授清史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作者通过对各种史料的鉴别、考证,厘清了清代种族及世系,揭示了八旗制度的真面貌,对清代历史(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的重要史实及核心问题作了严密细致的论述,对清代从开国到国运由盛转衰的过程进行了缜密的论证;晚清时段研究,重点在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意在阐明清代国运衰弱之由。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2006年版。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在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讲授清史的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作者通过对各种史料的鉴别、考证,厘清了清代种族及世系,揭示了八旗制度的真面貌,对清代历史(尤其是康雍乾三朝)的重要史实及核心问题作了严密细致的论述,对清代从开国到国运由盛转衰的过程进行了缜密的论证;晚清时段研究,重点在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意在阐明清代国运衰弱之由。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2006年版。 目录 第一編 總論 第一章 清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清史體例 第三章 清代種族及世系 第四章 八旗制度考實 第二編 各論 第一章 開國 第一節 太祖 第二節 太宗 第三節 世祖 第二章 鞏固國基 第一節 聖祖嗣立至親政 第二節 撤藩 第三節 取臺灣 第四節 治河 第五節 綏服蒙古 第六節 定西藏 第七節 移風俗 第八節 興文教 第九節 盛明之缺失 第三章 全盛 第一節 世宗初政 第二節 雍正朝特定之制 第三節 武功之繼續一——收青海及喀木 第四節 武功之繼續二——再定西藏 第五節 武功之繼續三——取準噶爾 第六節 武功之繼續四——取回疆 第七節 世宗兄弟間之慘禍 第八節 雍乾之學術文化上——禪學 第九節 雍乾之學術文化下——儒學 第四章 嘉道守文 第一節 內禪 第二節 嘉慶問兵事一——三省苗 第三節 嘉慶間兵事二——三省白蓮教 第四節 嘉慶間兵事三——海患 第五節 嘉慶間兵事四——畿輔天理教 第六節 道光朝士習之轉移 第七節 鴉片案 第八節 鴉片案究竟 第五章 咸同之轉危為安 第一節 太平軍上 第二節 太平軍中 第三節 太平軍下 第四節 太平軍成敗及清之興衰關係 第五節 平捻 第六節 平回 附:俄還伊梨始末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清史讲义(史学类)/中国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孟森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5911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0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07-09-01 |
首版时间 | 2007-09-01 |
印刷时间 | 2007-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49.07 |
丛书名 | |
印张 | 15.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2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5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