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人说,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致中和”,就是耍使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使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总之,中医治病,就是要“恰到好处”就行了。

这本《中医是怎样治病的》,简要介绍了中国医学中一些主要的理(理论学说),法(诊治法则)、方(组方治方)、药(识药用药)知识。通读本书将帮助您深入了解中医治病之道,让您学会与中医交流,轻松掌握看病与治病的智慧。学会自行判断日常病证,从治病入手,开始养生。

内容推荐

大家普遍对中医认识不多,无论让中医把脉看诊或是接受针灸治疗,一概不明所以。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了中医判断病证的根据,如何因人、因时、因地来治疗病证,并介绍了一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让读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生病诊疗时能与中医做最好的沟通,少走弯路,早日康复。

目录

第一章 中医中药,虽古犹新

 中医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

 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对中医的贡献

 伏羲氏制“九针”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而识中药

 黄帝、岐伯论医术

 酒与中医自古有缘

 汤液是中药的最早剂型

 医与巫不能混为一谈

 甲骨文是描述疾病的最早文字

 中医的分科

 中医对发病原因的探索

 中医诊治方法的早期总结

 中草药学的来龙去脉

 中医中药对世界科学发展的贡献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

第二章 中医治病的理论根据

 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中医的阴阳不同于算命先生的阴阳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的自然观

 中医对人体脏腑的认识——脏象学说

 中医的经络学说及临床应用

 中医对致病原因及病理变化的认识

第三章 中医诊断病证的特点

 中医诊断病证的手段——四诊

 中医问诊的具体内容

 中医望诊的注意事项

 中医闻诊不只是听声音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中医很重视“八纲辨证”

 中医是怎样按“六经”辨证诊病的

 中医是怎样按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的

 中医是怎样按脏腑辨证的

第四章 中医防治病证的特点

 中医很早就重视对疾病的预防

 中医选择治疗病证的方法的原则

 几种常见病证的治法

 中医的治则和治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中医中药,虽古犹新

中医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

有人说,中医是一种古老的实验医学。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医确实起源甚早,已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从发展的眼光看,中医却又是不断汲取当代新的科学成就而向前发展的一种不同于现代医学理论的东方医学。它古老而具有生命力。

人们都知道,医学的发展一开始就和人类物质生活的创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而获得药物的知识,所以恩格斯早就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医学当然也不例外。

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对中医的贡献

生活在距今约6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所制造的尖状、刀状等石器或骨器,为人类提供了原始医疗器具的物质基础。生活于3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已能制造和使用骨针,这是我们研究针刺术起源的重要文物。原始人学会了用火,火除了有熟食、防病及保健的重要意义外,还为以后的灸法、熨法提供了物质基础。

伏羲氏制“九针"的传说

九针之名最早见于我国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中,书中有关伏羲氏的传说虽不可尽信,但至少说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用针刺治病、砭石刺脓疡放恶血和用熨灸法治疗病证的经验了。如战国时,名医扁鹊用针刺和熨灸法医治虢太子病,收起死回生之效即是例证。

神农尝百草而识中药

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寻找植物性食物时,还不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因此就不得不用口尝试。这种尝试,尤其是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误食有毒植物的可能性就很高。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人们终于知道了某些植物苦涩难咽,某些植物香甜可口,某些植物可使人呕吐腹泻,某些植物可发汗止痛,某些植物甚至可使人中毒死亡。最初,人们可能认为这些毒性植物是有害的,因而淘汰它们,以后才逐渐用来毒杀禽兽或供医药用。如鸡毒(乌头)、狼毒等药的命名即是例证。随着对植物的不断认识,人们逐渐开始用一些植物来治疗疾病。我国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如《新语·道基》中说:“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滋味,教人食五谷。”《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史记·三皇本纪》说得更明确:“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当然,药物决不是一个人发明创造的,它是人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经验结晶。然而,这个传说却反映了我们祖先最初发现药物的过程。所以,我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就是用《神农本草经》命名的。

黄帝、岐伯论医术

为什么中医医术又叫“岐黄之术”?这是因为,相传古时候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雷公等讨论和阐明了许多中医诊治病证的原理。现存的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很多篇章是记述黄帝与岐伯等人论医的内容和经验总结的,故中医一直尊黄帝和岐伯为我国医学之祖,而以“岐黄”简名之。其实,这只不过是用“岐黄”的名义,象征远古时代医药的发展情况罢了。

酒与中医自古有缘

在我国,自夏商奴隶社会兴起时,即有了酒的酿造,而酒与中国医学一开始即有密切的联系。在《史记》和《内经》中,有许多关于药酒的记述:如“醴”(含醇量较少的清酒或指甜酒)、“醠”(清酒)、“醪”(含醇量较高的浊酒)、“鬯酒”(商代用香料及郁金等药酿制成的一种治病香酒,颇似现代医学用的“酊剂”)。我国古“医”字从“殴”、从“酉”,故徐灏说:“治病以药为主,以酒为使,故医药并称,因之治病工谓之‘医’矣。”相传大禹时代已经有了造酒之术,《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可知酒在远古即被中医选供药用。

P3-P6

序言

近几年来,本人在整理医学资料的基础上,参阅有关书刊文献,撰写了《中医是怎样用药的》与这本《中医是怎样治病的》。其目的是向广大热爱中医药的读者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并使大家对中国医学有较正确的认识。

本书内容是根据。立足普及,着眼提高”的原则加以撰写的,旨在做到“雅俗共赏”:不懂医的读者,阅之能理解中国医学的科学性,增加有关中医药的知识;从事医药工作的专业人员,特别是有志于中西医结合的人,读之能有某些助益和收获。

写本书的初衷,是想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诊治疾病的一些道理,为此,有时须参照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某些理论和实践予以解说,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中国医学的学术精华和特点。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医学中一些主要的理(理论学说),法(诊治法则)、方(组方治方)、药(识药用药)知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较多地介绍了具体的诊治方法和方药,使读者易于领会和学以致用。

书中适当引用了一些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原文并略加解释,有助于读者直接领悟中国医学的有关学术思想。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对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医学史料,将更能激发我们热爱中国,热爱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之不断提高。本人虽力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表达中国医学中所体现的哲学和医学思想,但因限于水平,难免有错误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有两章的初稿系由湖南中医药大学金杰辉先生撰写,特此致谢。

王明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医是怎样治病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明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19541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08-09-01
首版时间 2008-09-01
印刷时间 200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29
169
17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