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南渡词人的政治联系、学术渊源、文学交往、社会心态、创作意向、创作风尚等等进行综合考察,从而构筑了本书的基本框架:上篇《群体的认同》,分《群体关系》、《群体意识》两章,界定“群体”范畴,分析构成南渡词人群体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中篇《心灵的探寻》,继续分析南渡词人群体的特殊心态:漂泊者的心态、英雄的苦闷、迁客的信念、失意者的归宿。下篇《范式的演进》,分析词的抒情范式演进过程和南渡词的抒情范式。
图书 |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将南渡词人的政治联系、学术渊源、文学交往、社会心态、创作意向、创作风尚等等进行综合考察,从而构筑了本书的基本框架:上篇《群体的认同》,分《群体关系》、《群体意识》两章,界定“群体”范畴,分析构成南渡词人群体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中篇《心灵的探寻》,继续分析南渡词人群体的特殊心态:漂泊者的心态、英雄的苦闷、迁客的信念、失意者的归宿。下篇《范式的演进》,分析词的抒情范式演进过程和南渡词的抒情范式。 目录 自序 绪论 一、文学史研究的构想 二、宋词的分期 三、历时态的研究 四、共时态的研究 上篇 群体的认同 第一章 群体关系 一、仕同进退 二、学禀元佑 三、诗词酬唱 四、群体特征 第二章 群体意识 一、群体意识溯源 二、南渡的诗社勃兴与群体唱和 三、领袖意识与群体观念 中篇 心灵的探寻 第三章 “旅雁孤云”——漂泊者的心态 一、逃难流离的伤悲 二、异乡曳裾的苦辱 三、魂系故国中原 四、中国三大乱世漂泊诗词比较 第四章 “有奇才,无用处”——英雄的苦闷 一、英雄失路 二、怯懦厌战的社会心理透视 三、社会的压抑 四、环境的疏离 五、南渡词的历史价值 第五章 “此志应难夺”——迁客的信念 一、生命的乐观自信 二、意志的坚定不移 第六章 “幸有山林云水”——失意者的归宿 一、寻求精神避难所 二、特殊的时代环境 三、宁静超脱的体验 四、传统的认同 下篇 范式的演进 第七章 从类型化走向个体化(范式I) 一、花问范式的确立与东坡范式的萌芽 二、花间范式的裂变与东坡范式的成长 三、东坡范式的定型与花问范式的深化 四、晚唐五代北宋词发展的曲线轨迹 第八章 心灵世界的多维化 一、南渡前花间范式的承袭与背离 二、南渡后东坡范式的复兴与深化 第九章 从虚泛化走向纪实化(范式Ⅱ) 一、花间范式的拟情 二、东坡范式的写情纪实 三、写情纪实性探源 第十章 感事纪实的深化 一、南渡词的纪实性 二、南渡词的自传性 三、南渡词的日常性 结束语 引用书目 附录:求学之路 再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兆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29354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9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6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