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昌民俗/人文南昌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人文南昌丛书之一。该书从民俗文化学、美学、人文学等方面,对南昌的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深层次的归纳和整理,以完整、系统地介绍和宣传南昌地域传统文化,使其固有的文化价值产生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这将有助于弘扬、宣传本土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热爱南昌、建设南昌的热情,为南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内容推荐

近年来,随着南昌花园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景象。日渐富裕的南昌百姓也自觉地希望自己本土的珍贵文化遗产作为永恒的文化领地和精神家园,从中学习生活的艺术并创作艺术的生活。

本书主要从南昌人文地理与南昌民俗的形成、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商业民俗、居住建筑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南昌方言、民间艺术等十个部分,全面介绍南昌民俗的地域特色、历史渊源以及发展轨迹。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4

 第一节 南昌历史概况/6

 第二节 南昌人文地理/9

 第三节 南昌民俗的特征/18

第二章 生产民俗/24

 第一节 南昌主要农作物种类/26

 第二节 农时节气(南昌谚语)29

 第三节 南昌农耕习俗/35

 第四节 南昌渔猎习俗/39

钓鱼/39 捕猎/42

 第五节 南昌手工匠习俗/43

九佬/43 十八匠/44 被淘汰的行业/46

第三章 生活民俗/48

 第一节 饮食民俗/50

南昌人的饮食结构/50 南昌菜的构成与特征/t5l

南昌名菜与风味小吃/53 南昌餐饮名店/63

 第二节 饮酒习俗/64

 第三节 饮茶习俗/67

南昌老茶铺/68

 第四节 服饰民俗/71

服饰/71 首饰/75 发型/75 冠戴/77 鞋袜/77

 第五节 出行民俗/78

第四章 商业民俗/80

 第一节 南昌商业概况/82

店铺商业广告/82 流动商贩广告/84

农贸市场/86

 第二节 商业老字号/87

“亨得利”钟表/87 “黄庆仁栈”药业/89

“荣昌”西服/90 “永康福”颜料号/91 “鹤记”照相馆/92

 第三节 商铺名店/92

“广益昌”百货/92 “李怡昌”绸布百货商号/93 “沈开泰”

南货商号/93 “信茂”南货茶庄/94 “李祥泰”绸缎/95

“梁粹泰”帽庄/96 “李恒茂”鞋店/96 “积古斋”古玩

珠宝店/96 老理发店/97

 第四节 南昌特产/97

南昌酒/97南昌糕点/101 万昌祥炒货“湿子花生”/103

南昌豆豉/103 南昌梨膏糖/105 安义枇杷/106

鄱阳湖银鱼/106

第五章 居住建筑民俗/108

 第一节 民居的基本特征/110

江南民居概述/110 南昌民居的基本特征/112

 第二节 南昌民居的民俗活动/114

选址/115 “出煞”/115 建房/116 上梁/116 乔迁/117

 第三节 南昌古城七门风俗/118

南昌古城变迁/118 七门/12l

九洲/124 十八坡/124 三湖/124 九津/125

 第四节 南昌古塔/125

 第五节 南昌古村建筑/128

安义——千年古村群/128 永木黎村/133

朱姑桥梅村明清建筑群/134 汪山土库(官宦豪宅)/135

第六章 岁时节日民俗/138

 第一节 岁时节日民俗特点/140

鲜明的农耕文化特征/140

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141

 第二节 南昌岁时节日风俗/141

春节/142 元宵节/151 春龙节/153 花朝节/153

清明节/154 端午节/156 立夏节/158 天中节/158

七夕节/159 中元节/162 牛会节/164 中秋节/164

重阳节/165 冬至节/167

第七章 人生礼仪/168

 第一节 诞生礼仪/170

 第二节 成年礼仪/176

 第三节 结婚礼仪/177

民间传统结婚礼仪/177 婚姻陋俗/185

 第四节 寿庆礼仪/186

 第五节 丧葬礼仪/189

第八章 民俗信仰/194

 第一节 南昌庙宇庵堂/196

万寿宫(道教)/196 青云谱道院/200

南昌孔庙/201 佑民寺(佛教)/203

天宁寺(佛教)/204 翠岩寺(佛教)/204

礼拜堂(基督教)/205 松柏巷天主教堂/205

清真寺(伊斯兰教)/207

 第二节 南昌庙会/208

万寿朝仙会/209绳金塔庙会/215进贤康王庙会/215

 第三节 巫术与禁忌/216

民间巫术/217 民间禁忌/218 数字禁忌/222

渔家禁忌/223 语言禁忌/223 行为禁忌/225

饮食禁忌/226 节庆禁忌/227 议婚禁忌/229

生育禁忌/230 丧葬禁忌/231

第九章 南昌方言/234

 第一节 方言的基本概况/236

汉方言区的划分/236 南昌方言的形成/237

 第二节 方言词汇/239

形容词/240 指称代词/241

数量词/241 副词/241

 第三节 方言词条、俚语/245

南昌方言词条/245 南昌俚语/246

第十章 民间艺术/250

 第一节 民间灯彩/252

灯彩的种类/252 龙灯/253 跑马灯/254

蚌壳灯/254 彩莲船/255 泼蛇灯/256 车仂灯/257

花篮灯/258 灯歌/259 得胜鼓/260 民间狮舞/260

昌东“轿舞”/260 生活舞蹈/262

 第二节 戏剧曲艺/263

戏剧/263 曲艺说唱/264 南昌民歌/267

 第三节 民间游艺/268

 第四节 民间工艺/271

毛笔之乡——文港、李渡/271 石鼻印模雕刻艺术/273

南昌剪纸/273 南昌瓷板画像/274 鸡鸣布/275

附录 南昌民谚、民谣、传说/277

主要参考书目/293

后记/295

试读章节

第三节 南昌农耕习俗

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南昌地方特色的农耕习俗,不少农耕习俗以歌谣、节令、风俗、耕技等方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耕牛遍地走。”说明春耕季节到了。按我国通行的节气说,旧时“二月二”,是在“惊蛰”之后,阳气正在上升,各种冬眠的虫类陆续复苏,因此南昌地区农村有驱除毒虫的习俗。

耕牛发始进贤农村将牛在薪春里的第一次耕田叫“发始”。农民们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非常重视“发始”这一天的选择。在确定好日子“发始”耕作时,要备2支蜡烛、3根香和1封爆竹。先把蜡烛和香点燃,插在“发始”耕作的田塍上,点响爆竹,随即让牛架犁进行耕作,象征性地耕一行至数行,即下犁牵牛回家进栏休息。寓意牛在新的一年里学会拉犁,选择今天发个好“始”,祝牛吉利平安。发始日的选择,各家自行选定。一般选晴天和单日,如初三、初五、初七……当地有“初三、十一,不用拣日”的说法,如遇这天下雨刮风,就推迟到下一个单日。

开秧田南昌郊县农民,凡早稻开始拔秧移栽时,必备香及爆竹在秧田燃放,以祈土地菩萨保佑丰收,俗称“开秧田”。此俗随着科学种田的普及而逐渐消失。

送开秧门饭安义一带流行送开秧门饭。春插开始下田拔秧叫做开秧门。当天早上,要备好干鱼、腊肉、盐水蛋和封缸酒。拔秧前,主人要在秧田的上方烧纸钱,放爆竹,点香,然后朝南作三个揖。这时,女主人提来一小碗饭,上面放着一片腊肉、一片干鱼、一瓣盐水蛋,另倒上一杯封缸酒。丈夫接过这些东西高举过头,口中念道:“秧秧禾禾快快长,秧秧虫虫快快走……”念完倒入田角空处。男的接着下田拔四扎秧上岸,算开了秧门。开过秧门后,回家吃开秧门饭。这天的饭是用甑蒸的,既多又特别香。男的请村里的好友来喝酒,女的则用小碗盛上饭,再挟几块干鱼、腊肉和盐水蛋放在上面,叫子女们送到左邻右舍去。这就叫送开秧门饭,也有叫栽禾饭的。

栽禾饭新建农民大面积栽禾时,要吃“栽禾饭”(一次较为丰盛的会餐)。栽禾期问,除每13三餐外,上、下午各增食一次“点心”。主要是米粉、面条、米稞或冻米糖等。

开秧蔸早稻秧苗长成后,新建县农民第一次拔秧栽禾,俗称“开秧蔸”。这时,要在秧田边燃放鞭炮,以祈吉庆。当天,农家要在早上做好“煎蛋”(一种用蛋和面粉煎成的大饼),等到傍晚收工时,大家一起吃,俗称“搭缺”(原意为将田埂上的放水缺口堵住,这里是借用词)。这一农耕习俗,在下新建地区尤盛。

跪行耘禾市郊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习惯双脚跪行稻田泥水中,用双手揉泥除草。进贤用耘禾耙耘禾,安义拄棍用脚耘禾。农民的形象说法是“南昌人是求饭吃(形同作揖下跪,求神拜佛),外地耘禾似讨饭(指拄着拐棍,如同乞丐讨饭)”。早稻一般耘三次,俗谚“禾耘三道,不吃东道”,意为用工多,增产多。冈上、向塘、富山一带和新建农民耘禾时,一般习惯双腿跪行,双手扒泥除草。部分丘陵地区的农民,也有用脚耘禾的。耘禾一般也是三次,俗谓“禾耘三趟胀破壳”,意即多耘禾可增产丰收。

洗泥早稻栽完以后,农活告一段落,农具要洗得干干净净,收存以待来年,叫做“洗泥”。同时,还以自然村为单位,酿掺酒,邻居互相赠送,并选择吉日加餐,以示慰劳。

开镰收割新谷成熟,进贤一带将第一次收割称作“开镰”(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割禾时,大多农户将禾挑至“禾场”中,堆成禾堆(垛),待农事稍闲时用石碾(下新建)或在石板上摔打(上新建)进行脱粒。有劳力的农户,也有时上午割、下午打禾(脱粒),然后将“禾头”(指尚未完全脱粒的禾秆)堆起,冬闲时再用石碾或石板摔打,进行第二次脱粒,俗谓“打禾谷”。上新建丘陵地区的农民,有的也用禾桶在田头打禾,但为数不多。

吃半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又称“吃半年”。俗称“半年大似年”,要杀猪,请戏班子唱戏,请亲戚看戏,预祝早稻丰收。谚日“熟不熟,但看五月二十六”。

尝新六月早稻熟时,择辛日做新米饭,先荐祖考,然后合家食用,日“食新”——清《同治南昌县志》载:南昌县在早稻成熟后,择辛日作新米饭,先祭祖宗,然后全家共食。煮饭滤出的捞米汤,三天之内不能用来浆洗衣服。安义县的“尝新”又叫“吃脱皮肉”,是在早稻基本成熟,即开镰收割前5~7天,备酒请客。

圆堆早稻收割完毕,谷进仓,秆圆堆,已告丰收,故称圆堆。

湾里水碓湾里地区山溪如织,各乡村的大小溪边都设有水碓用来舂米。水碓有浇轮,还有顺水轮。浇轮安装在碓尾,顺水轮安装在重碓旁边,其松紧程度要按水势的缓急而调整。水轮中间有长轴相贯,轴上木齿参差。溪水如流势急,轮则随水而转,经转后其齿触碓尾而碓起,齿离碓尾时碓落,倏起倏落,总无停机。用这种方法舂米,省力省时,而且舂出来的米不会碎。还有的借用水碓之力,在一旁又设水磨水砻,三者一齐分水轮之力,循环转动,既巧妙,又天然。水轴、水轮、水碓、水磨、水砻声、山溪水的湍流声合在一处,有节和拍,美妙动听。

P35-38

序言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纷繁复杂的民俗事象与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包括饮食、服饰、宅居、婚丧、信仰、神秘、宗教、节庆、宗亲、集贸、歌舞、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和民间文体活动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在文明时代,民俗是维系社会关系的支柱之一。

南昌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大将灌婴率兵挺进江南,次年在今南昌城区东南郊筑土城(俗称灌城),为豫章郡治所在,取“昌大南疆”之意,命名“南昌”。南昌自古物产富饶,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历史上涌现了西汉上书朝廷直谏王莽篡权的南昌县尉梅福、东汉“南州高士”徐孺子、东晋水利专家及道教大师许逊、明末清初“四大画僧”之一的朱耷等许多杰出人物。南昌历史遗存丰厚,拥有如黄帝乐师伶伦炼丹捣药处“洪崖丹井”、“洞天福地”梅岭、“千年古塔”绳金塔、“西江第一楼”滕王阁以及翠花街、南昌万寿宫古街巷等名胜。这些文化景观、历史文化遗存、古街道、古建筑等便是南昌最为典型的民俗文化遗迹。

近年来,南昌的城市建设正呈现新的水平,并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而在民俗学范畴中,南昌无论是民俗调查、民俗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些活生生的留存于老南昌人生活中的民俗活化石,至今缺乏整理与挖掘,没有形成老南昌传统文化系列的组成部分。虽然过去南昌相关部门整理过这类书籍,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它们多为纯历史资料,有的则仅从收集资料的角度撰写,从民俗学科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南昌民俗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缺乏对南昌民俗文化进行较深层次的研究,在总体上缺乏系统性、综合性,难以对南昌区域文化形成纵横贯通的宏观概念,不能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随着南昌花园城市建设的深入,南昌市主城区将成为具有高效益的城市经济、高效能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城市文化生活环境、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并最大程度地发挥核心城市的作用,全力打造开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谐南昌、诚信创业南昌、生态园林南昌。一座功能完备、经济发达、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将屹立在赣鄱之滨,面向世人展示她迷人的风采。因此,作者认为,非常有必要从民俗文化学、美学、人文学等方面,对南昌的传统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深层次的归纳和整理,以完整、系统地介绍和宣传南昌地域传统文化,使其固有的文化价值产生更为广泛的应用价值,这将有助于弘扬、宣传本土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热爱南昌、建设南昌的热情,为南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后记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它扎根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形成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道德规范,并浸透了民族精神,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民俗主要有四种社会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调节功能,它能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起到明显的教育模塑作用、约束作用、稳定作用和调剂作用。民俗文化的本质一面,强烈地反映民族精神,反映人民的伦理道德和情操,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代表民族品格和民族风格的特征,是“民族之魂”,民俗文化的内涵一经发掘,就是丰富多彩的乡土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爱祖国、爱民族、爱乡土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

南昌城从远古走来。它的轮辙碾过今天,向未来延伸。南昌“园林城中点缀,花卉草坪绿岛,青山绿水夜景,绿带滨江依湖”的江南水乡型现代花园城市,已经初具规模,展现在人们面前,受到世人关注。50多年社会主义新城建设的浓彩重笔,使古城南昌穿上了时代的盛装,越发显得古朴、俊逸、雄浑、隽美,招人游览观赏、瞻仰铭记。

作者在编纂本书时,以南昌古城为坐标,深入时间和历史,寻找、捡拾散落在古街旧巷中的文明碎片,加以筛选和整理,通过文字和图画来展示南昌两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特别是那些蕴藏于民间,在人民群众中口传心授的民俗文化遗产,并对这些口头作品中存在的遗漏、误传进行补充、纠正,要以负责的态度做大量的查寻史料、考证历史的工作。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我们所热爱的城市和它的未来奉献一份真诚的付出与投入。

《南昌民俗》在编纂工作实施中,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以其馆藏极为丰富的实物图片与文史资料为本书的编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编纂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南昌地区所有的地方志和其他文献与资料,这就使我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享用了无数前辈作者辛勤耕耘的劳动成果,我们除了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之外,还希望得到他们以及各界专家与读者的批评指正。我们的努力将一如既往。

民众渴求知识、渴望交流的心情十分迫切。因此,出版一部全面反映南昌民俗的人文知识书籍以飨读者,是每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历史性的机遇,跨世纪的召唤,绚丽的前景和光辉的蓝图,激励着勤劳智慧的南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信心建设现代文明花园城市南昌。这座具有两千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古城,必将以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崭新风貌在新的世纪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

二00八年一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昌民俗/人文南昌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联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8184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456.1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10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