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华名师讲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值得大家细细阅读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见证清华见证清华人文发展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所有组织者事隔多年后仍无法忘记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大家应该珍藏一生的书!

这本书代表了清华人文学院重建以来学术上的最高水平,全书分为哲学反思篇、经济建设篇、历史文化篇、文体艺术篇、社会发展篇,共计四十五篇论文。封面有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校长的亲笔题字:清以修身,化佩以实,人以归真,文以载道。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4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简历以及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业绩。主体文章部分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心理学等社会热点问题,学术性、指导性较高。

目录

序一

序二

哲学反思篇

 经验在认知中的作用

 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及展望

 落后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思考

 戏剧舞台上的物理学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几个前沿问题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百年来科学与人文思潮评析

 清华大学“教育革命”述评

 中西逻辑比较研究

 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外国哲学研究及其发展前景

 走向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发展述评

 人本主义思潮自我实现观评析

 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概观

 何谓学术——学术研究的范式特征

 产业哲学研究的兴起和思考

 科学发展观与实践理性合理化

 全球化语境下的哲学实践主题

经济建设篇

 中国转型期分配制度变革和分配理论创新——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论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协调实现——兼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若干原则与构想

历史文化篇

 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守望中华礼仪之邦——兼谈北京奥运

 从历史形象到文学形象:

 评说清代治台名臣刘铭传

 清华的人文传统——纪念清华国学院成立80周年

文体艺术篇

 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衍变

 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七宝楼台 拆碎不成片断——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探源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论梁启超的翻译实践

 界限与越界:小民族文学的解域化

 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韩文版序言

 运动过程中人体心率的实时无线采集和运动状态监测

 触类旁通相得益彰——美术作品赏析课中的创新与发散思维教学

 红楼梦的诗意一解——“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四(节选)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心灵家园:东方女权模式——抢救、解读文化遗产“女书”

社会发展篇

 修身治国平天下

 试析近代工商社团的经济管理功能

 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语言通用、文化多元与社会发展

 特殊信任与一般信任——中国组织的社会网分析

 社会转型与社会学发展新的灵感来源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更新

 大学永恒的价值

 变化中的世界与中国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我们这里所要讲的,是通过剧作家的思考和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所反映出的科学家与科学的形象,这也可以算是体现出了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某种理解。其实,这些理解,也是与戏剧创作当时对科学的人文研究的成果的一种以艺术形式的反映。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科学及其社会影响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从我们后面谈的几部戏的内容和倾向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且,对于习惯于从科学内部看科学的科学工作者来说,这些以艺术的形式对科学进行的思考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它们可以使我们看到,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科学。

如果不谈那些虽然通俗但却有失准确的科学家传记,仅就严格地符合学术标准的著作来说,在科学史家笔下,科学家传记中科学家的形象使人们认识和了解了那些为人类知识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人。而且,科学史家们通过他们的研究工作,在描绘科学家的形象时,也掺入了他们自己对于科学和科学家的理解;在勾勒出这些科学家的角色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心目中对于科学及科学与社会之关系的认识。但是,随着科学在当今社会中所起的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对于科学和科学家的关注早已超出了像科学史家这样的学者的范围,自然,科学家的形象也不仅仅只出现在那些由科学史家们撰写的历史和传记著作中。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就是被几位戏剧大师在其堪称当代戏剧经典的代表作中,搬到舞台上来表现的物理学家的角色,并将由此展开一些相关的议论。

首先,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及其《伽利略传》。对于布莱希特这位戏剧大师的名字,我们不会感到陌生。他不仅以其戏剧创作,而且以其独创性的戏剧理论体系而蜚声于国际戏剧界。《伽利略传》是布莱希特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据说它体现出了布莱希特的哲理思想和史诗戏剧风格,被研究者们誉为布莱希特戏剧的皇冠,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戏剧名著。自此剧问世以来,它在欧美国家的舞台不断上演,人们将它与莎土比亚、席勒、易卜生的不朽剧作并列,视为当代杰作。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此剧也曾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搬上舞台,而且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在我国话剧舞台上演的第一部外国当代戏剧名作。遗憾的是,约10年前,在一次座谈会上,对笔者就此剧复演可能性的询问,当时青艺负责排演此剧的导演回答说,限于目前的条件和演员情况,短时间内几乎没有可能让我们再度在国内舞台上欣赏到这部世界名剧。

在科学史上,伽利略经常被称作近代科学之父。关于这位近代科学开创者的故事,人们当然更是耳熟能详。正是伽利略通过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运动观中的错误,正确地解释了力、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研究了惯性定律,发现了速度叠加原理和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并且总结出了自由落体定律,从而为近代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正是伽利略最先将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证据。他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是近代科学的经典之作。他开创的结合数学与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传统,直至今日仍为科学界所遵循。更不用说他因宣传、论证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学说而被教会审判并被迫“认罪”,以及在几百年后又被教会“平反昭雪”。所有这一切,使得伽利略成为科学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重要角色。

虽然是作为艺术家,作为世界级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却并不忽视科学。在其戏剧理论的论著中,布莱希特经常提到科学这个字眼。他曾指出:“戏剧艺术,只要它是一种表现重大题材的戏剧艺术,就不可避免地要同科学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的转变是,戏剧艺术就其功能来说类似于科学。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理解的,它远远不只是利用科学知识的问题。”尽管他的这些言论更多地是指戏剧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强调正确地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对于戏剧有不可估量的益处,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相关的对于科学的关注与思考,使得布莱希特能够运用其艺术天才,以戏剧的形式来表现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历史形象。

有趣的是,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这样一部历史剧,倒并没有像当今影视圈拍摄历史题材作品那样引起众多的关于“真实”的历史与艺术表现之矛盾的争议。似乎人们更是将其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对待。其实,布莱希特确实是严肃地对待这一题材,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出色地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生动构想出戏剧的场景和人物的对话。在此剧中,重点地表现的是从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发现支持哥白尼理论的证据开始,到与教会发生冲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并被迫宣布放弃自己的学说,最后又写出《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创立了新物理学的过程。鉴于人们对伽利略故事的熟悉,这里对剧中生动的情节不再一一介绍了。这里,我倒是想讨论一些与情节相关,但却又是在情节之外的话题。

基本上,伽利略还是以传统的形象,是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创立者的形象出现在剧中。用布莱希特自己的话来说:“剧本表现的是一个新时代的破晓,并试图去改正对一个时代破晓的一些偏见。”他要表现的是“一个新时代的不加粉饰的图画”。在剧中,伽利略的角色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相反,除了对探索科学真理的执著之外,伽利略也是一个凡人。他爱吃,“当吃好饭喝好酒的时候常常出现灵感”。他经常为金钱的拮据而操心,甚至不惜拿他人发明的望远镜冒充自己的发明呈献给威尼斯共和国来换取提薪。当为了宣传论证地球绕太阳转动而被宗教裁判所审讯,在看到刑具后,只因害怕肉体上的痛苦而放弃其学说。但是,这些凡人的弱点并不削弱伽利略作为近代科学创立者的光辉。在布莱希特笔下,伽利略毕竟是理性的代表者。正是基于这种人类的理性,在1610年1月10日,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观察,使“人类在她的日记里写上:废除天堂”。“我们为真理做了多少工作,真理就能获得多少胜利”。

P31-33

序言

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时笔者曾主编过一本名为《在二十一世纪地平线上——清华人文社科学者展望21世纪》(吴倬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年)的文集,汇集了27名清华大学的人文社科学者的文章。那时清华大学的人文社科学科初具规模,蓄势待发。6年过去了,今天正值清华大学96周年华诞,与那时相比,清华大学的人文社科又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现有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艺术教育中心等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学院和教研部门,汇聚了几百位专家、教授,其中大部分是博士生导师,在这些人中不乏全国著名,乃至世界闻名的学者。至此,清华大学已经成为我国人文社科学科的研究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已经创建了为新时期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提供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坚实平台。笔者自1982年初来到清华大学工作至今25年了,亲眼目睹了清华大学振兴人文社科的全部历程,每每想到这些,总是令人难抑振奋和欣喜之情。

如果说当年笔者主编《在二十一世纪地平线上——清华人文社科学者展望21世纪》一书时,主要还是想向世人展示清华大学在振兴人文社科方面的信息,那么这一次主编《清华名师讲坛》一书,则不再是为了这一目的了。笔者的博士生罗显华等几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研究生干部,有感于在学习中大大得益于清华诸多名师的教诲,便萌生了把这些知识面广博、思想理论颇具创新性、内容丰富深刻、颇能发人深省的文章或讲座汇集成书,从而能使更多学人从中受惠的想法。他们在对笔者提出这个建议时,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于是欣然表示支持,应邀作本书的主编之一,并为他们推荐了书中的大部分专家、教授的名单。

我们的想法是,这本书以后将陆续编辑下去,以便形成一个《清华名师讲坛》系列,成为清华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学习人文社科知识、提高人文社科理论水平、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

本书分为哲学反思篇、经济建设篇、历史文化篇、文体艺术篇、社会发展篇等部分,基本上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读者可以从中领略清华名师的学识和见解。

本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清华大学(个别是外校特邀专家)的专家、教授。本书在选编论文时,注意选编那些在内容上具有知识的拓展性、理论的创新性、学术的探索性、视角的新颖性,大体上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前沿进展情况的讲座或’文章。要求作者在写作时文字力求平实、生动、深入浅出,易于广大读者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少文章是面对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在理论上、学术上所进行的探索,因而难免在思想观点上、理论见解上出现有争议、不稳妥甚至错误之处,然而编委会不可能要求所有作者按照某种“公认的、稳妥的”观点把所有文章都修改得符合“完全正确”的要求,因为这样不仅实际上无法做到,而且也并不符合学术争鸣和探索、创新的要求。因此,文章的思想观点和理论见解就只能由作者文责自负,并不代表编委会或主编的观点。所以,我们也欢迎广大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对本书的内容、观点进行讨论和批评,相信这样做也会对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有益。

在这里,我们要对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出努力的包括出版社、编辑、编委会在内的所有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2007年4月29日清华大学校庆日于清华园

后记

清华大学在开拓进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清华精神: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以及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振兴为己任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响亮誓言。因此,进入清华园学习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曾是我的梦,幸运的是,我这只“笨鸟”终于圆梦。作为校研究生会常委和人文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我的主要任务是以“项目”为主线运作博士部;《清华名师讲坛》是我们策划的三个项目之一。

我们编辑出版《清华名师讲坛》,从文科学生视角,还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在公众心目中,清华大学的传统形象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实际上,清华文脉绵长,历史久远,不仅有人人共知的“国学四导师”,而且随着清华大学文科恢复和创建的步伐,清华文科正在呈现出一种大步迈进、繁荣昌盛的态势。让社会更好地了解清华的整体形象,尤其是人文社科发展,意义重大。

第二,通过介绍清华名师们的学术观点、学术地位、学术经历和学术特点,可以为希望报考清华文科的学生从一个侧面提供参考;相信关注文科发展的诸位朋友在本书中亦可寻找到一个争鸣的空间,从而汲取营养,启迪智慧。

因此,本书是一本希望了解、报考清华文科的全国莘莘学子的必读书!是一本全国各相关专业的校内外大学生、大学教师及研究人员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是一本全国各大中型图书馆应该收藏的经典书!

回顾一下运作《清华名师讲坛》一书的整个过程,让人感慨万千。当时思路一提出,立即得到张瑞(时任人文学院研究生会主席)、陈越骅(时任人文学院研究生会常务副主席)和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张成岗老师的大力支持,我们多次共商行动方案,并成立了项目组。

项目组最初的主要工作是“联系稿件”。但清华的教授、博导们平时非常繁忙,怎么联系?能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关键时刻,吴倬老师和张成岗老师鼎力相助,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项目的独特理解,他们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我们通过几个月努力,通过上千次电话联系与沟通,教授、博导们的稿件陆续到位,我们的工作有了起色。这让我们非常感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清华老师们的平易近人的品质和行胜于言的作风。

面对长达70万字的书稿,“如何审稿如何确保质量”被提上议事日程。我们为此成立了“《清华名师讲坛》(人文社科卷)编委会”:以吴倬老师和张成岗老师为主编,以罗显华、张瑞、陈越骅、孙大为为副主编,成员有:张雅莉、余成普、张天舒、张文慧、周文、牛敬飞、刘胜杰、刘晓亮、董鑫、邹丽、胡丽娜、李成旺、许辉、刘新刚、汪曙光、何华青、张小川。大家积极投入审稿中,很齐心。特别要谢谢的是余成普、张天舒、刘福顺、李成旺、许辉、孙大为六位博士与张雅莉、刘胜杰、张文慧三位硕士的积极支持与配合,他们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我们亲密无间。汪曙光、刘新刚、张小川以及周文、何华青、邹丽、董鑫、胡丽娜等也积极参与、非常配合。

我们在组稿和定稿的过程中,就陆续联系了多家出版单位,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比较,最后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安徽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化名人辈出。安徽出版业在全国富有声望,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精品图书。同该社及责编的接触中,我们为他们敬业、开拓的精神以及出版人特有的慧眼识珠的视角所打动,我们愉快地签订了出版合同。

出版社刚刚敲定,一个学年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们的工作依然在继续紧张地进行着!为了配合编委会和出版社的工作,并使工作更有效率,我们还成立了《清华名师讲坛》第二阶段工作组。工作组成员由罗显华、郭兴华、张娱、陈守朝、吴彤、杨卫东、许甜、孙大为、黎涌明等组成。罗显华负责整体协调。工作组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方面的工作是分别联系教授学者们,让他们对自己的简历、成果及文章内容进行审核签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大家都圆满完成了指定任务。郭兴华、许甜、杨卫东的表现尤为出色;张娱前后协调,非常认真。

第二方面的工作是希望进一步得到清华名师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先后组成若干小组分别开展行动,大家群策群力,真正体现出清华人的上进、执著与敬业精神。吴彤、郭兴华小组非常认真负责,校办顾良飞老师积极支持,努力配合,顾秉林校长欣然题词:“清以修身,华佩以实,人以归真,文以载道”。陈守朝、张娱小组不辞辛劳,徐湛老师在我们与杨振宁教授沟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教授大力支持《清华名师讲坛》的编辑出版,同意将其文章作为该书的序言。

第三方面工作是本书的封面和插图问题。引以为豪的是该书的封面由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金奖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设计一等奖获得者肖红老师设计,肖老师不厌其烦,几易其稿,使我们觉得特别荣幸和感动。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江英硕士为了本书插图,任劳任怨,勤奋进取,几乎画遍了清华的所有人文景观,她所提供的图案植入书中,使本书大为增色。

很明显,《清华名师讲坛》得以出版,离不开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位编委会成员的团结配合,离不开出版社编辑与领导的辛勤工作,离不开友人的真知灼见,这里我还要提出感谢的是我的朋友何宏葆先生、张克文先生、牛和勇先生、吕庆华先生,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对清华的期待和清华人肩负的责任。尽管已尽最大努力,我们仍然诚惶诚恐。错误难免,我们会在后续工作中继续努力。最后,向所有支持我们的领导、朋友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罗显华

2008年2月于清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华名师讲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倬//张成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32012
开本 16开
页数 5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3
丛书名
印张 37.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1
171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39:45